本书收录了刘心武三十年创作历程中最重要的作品,是近年来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刘心武作品精选集,堪称新时期文学经典珍藏。
长篇小说《四牌楼》:曾获上海优秀长篇文学大奖;报告文学《5·19》长镜头: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被译为英、日等文字,并被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选入教科书;中篇小说《木变石戒指》:作者认为是他那一时期最满意、最珍爱的一部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四牌楼(刘心武精品集) |
分类 | |
作者 | 刘心武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刘心武三十年创作历程中最重要的作品,是近年来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刘心武作品精选集,堪称新时期文学经典珍藏。 长篇小说《四牌楼》:曾获上海优秀长篇文学大奖;报告文学《5·19》长镜头: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被译为英、日等文字,并被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选入教科书;中篇小说《木变石戒指》:作者认为是他那一时期最满意、最珍爱的一部作品。 内容推荐 本卷收录了曾获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大奖的《四牌楼》、中篇小说《木变石戒指》和具有深远社会影响的报告文学《5·19长镜头》。 刘心武认为《四牌楼》是他最好的一部小说,镌刻了作家的青春和泪水。评论界早就指出:《四牌楼》浸润着《红楼梦》的汁液,是一次可贵的文学实践。 四牌楼是象征,也是一个少年的灵魂震撼之地。那种感触和冲击恍然如新,灵魂中的惊奇、欣悦、神秘感、探索欲……浓酽地涌上了心头。 “终于写成了一本比以前写的都厚的书!在这个世界上,你深知纵使你的书已如那四牌楼般有着一时的雄姿风采,也难免有一天终被拆除,但心灵的印记却是永恒的。” 小说某种意义上也是作家的心灵史记。经过时间磨石的碾砺、人生风雨的冲刷之后,良知感悟还能从灵魂深处涌出,在那夜深人静时,重现那诡谲中的美丽。 目录 四牌楼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附 5·19长镜头 木变石戒指 试读章节 16 ……不知不觉之中,你已经走到东四大街的十字路口了。 东四大街原来叫东四牌楼大街。 那十字路口原有四座高大的牌楼。 直到50年代初,那四座牌楼都还屹立在那里。 据说有明以来北京城里大街上的牌楼最多时达到过57座。与东四牌楼相对称的是西四牌楼。 到50年代初,北京城里大街上的牌楼至少还有二十几座。 但嵌在你印象中永不磨灭的还是东四牌楼。 那是四座三间三楼四柱造型优美古色古香的彩色牌楼。 南北路口的两座,当中的匾额上刻着“大市街”的字样。 东边路口的一座,当中的匾额上刻着“履仁”。西边路口的一座,当中的匾额上刻着“行义”。 你在东四牌楼一带,特别是贴近它的隆福寺街和隆福寺附近,度过了你宝贵的不可重复的而别人的经验又绝不可替代的少年时代…… 你的亲人,你的朋友,你的同学、同事、同行,乃至你的仇人和不知该算作什么而与你的生命轨迹相交相撞的许许多多的人,都曾在这一带活动。 东四牌楼,那四座高大雄伟美丽精致的牌楼,后来被拆除了。 因为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不允许它们再继续高踞在那里——它们妨碍着现代交通的发展。 正如我们的亲朋好友或我们所嫌厌者嫉恨者或于我们无所谓的人难免在某一天要被时代和社会所拆除一样,当然更包括我们自己。 更正如我们心灵中那些高大美好斑斓曼妙的无形牌楼,会在某一时刻被发展着变化着的现实拆除挪移一样。 ……是的,你老早老早就想写一本书,你曾想把那本书叫做《阿姐》。为什么要叫做《阿姐》?难道你想写的,仅仅是一个绝对平凡的阿姐? “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 又岂止是女子,还有那许许多多的男人…… 但最初的冲动,却分明还是缘于女子。 你不知道那是为什么。 你忽然从灵魂中挖掘出一个埋藏更深的印象。 四牌楼! 对,就是在那四牌楼下面,在十字路口的西南角,现在是美国肯德基家乡鸡分店的地方,原来有个照相馆。 照相馆的橱窗里,总陈列着一些大幅的肖像照。 那是古老的传统,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照相术发明推广以后,直至如今,照相馆莫不如此。 你就常站在那照相馆的橱窗面前,痴痴地望着一张女子的照片。 你不知道那女子是谁。 你不能用文字描述形容那女子的玉照。那是一幅黑白的特写照。即使你能,你也不愿用文字写出。但那幅大约20英寸的女子照片,却使你的灵魂受到一种特殊的震撼。倏地,你还能在灵魂深处复原出那幅照片,恍然如新。并且那时候,你还是个没发育成熟的少年人的灵魂中涌出的惊奇、欣悦、神秘感、探索欲……如今居然又都浓酽地涌上了心头。 在那幅照片面前,你头一回深切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男性。 并且你从那时起,就对生活中的女性无形中有了一种特殊的眼光和情怀。可惜当年甘木匠的女儿甘福云病逝前你还没有发现那张照片并且不曾因那照片而鸿蒙初开。所以你后来想写一本厚厚的书时就决心要有一章专门用来忏悔,为甘福云,也为混沌懵懂的那个少年。那个少年也是你吗?生命的流程和心灵的变异真不可思议…… 你终于写成了一本书,一本比你以前写的都厚的书!在这个每一天不知道有多少本书印出来的世界上,你深知纵使你的书已如那四牌楼般有着一时的雄姿风采,也难免有一天终被拆除,更何况你的书必定更像是那个早已荡然无存的当时便不知名的照相馆,像那照相馆橱窗里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只摆放过一时的那张恐怕早就灰飞烟灭的肖像照…… 你有一个企盼:哪怕像那照相馆橱窗里的那张无名肖像照一样,只有一颗心为之产生感应,并经过时间磨石的碾砺、人生风雨的冲刷之后,还能埋藏在灵魂的深处,在那夜深人静时,偶一跃现! P268-270 序言 他穿越了这个时代 邱华栋 刘心武是近30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贯穿式人物,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和他的师生之谊也已经有十多年了。 1993年,我受一家杂志的委托去采访他,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他。此前,我已经读过了他发表的大量作品,深受其影响,我是带着崇敬的心情,作为一个大学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小记者去采访他的。他的家在安定门外护城河边的一幢塔楼里,进门之后,我看到客厅不大,但是屋子里盆栽植物生机盎然,三只大花猫在跳上跳下地警觉地观察我。我记得那次采访很成功,因为我对他的作品耳熟能详,所以,我们聊得很愉快。我第一次的印象里面,刘心武非常和蔼可亲,知识渊博,视野开阔,观点犀利但又待人宽厚。 那个时候我二十多岁,在一家报社工作,精力旺盛,白天写新闻,晚上写小说,一年能够发表二十多篇小说。一年后的某一天,他出其不意地给我打来了一个电话,问我,很多文学杂志上那个和我同名的写小说的,是不是我?我告诉他就是我。他很高兴,说,他正给华艺出版社主编一套“城市斑马丛书”,希望我把那些小说编辑整理好给他,可以出一本小说集,就放到丛书里。他还告诉我,这套丛书还有朱文一本,张小波一本,都是第一次出版小说集。并且,他主动说,你的小说集的序言,我来写! 我很高兴,确实有受宠若惊之感,也非常激动,于是赶紧整理好了一本小说集《城市中的马群》,交给了他和出版社。我18岁的时候出版过一本小说集,可是,毕竟那是少年写作,不值一提。而这本书,才是我迈上文坛的真正意义的第一本书。我想当时不仅对我,对朱文和张小波应该也是如此。而他给我写的序言的题目叫《和当下共时空的文字》,准确地捕捉到了我的小说的意义和特点,给了我很大的鼓励。等于说我迈上文坛,很大程度就是依靠刘心武的“第一推动”。 从此,我们就经常联系了。10年间,我们还作了多次的对话,对当下的文学和文化问题,对城市建筑和规划发表了看法。过去,我听一些作家说,他的脾气有些怪,可是,十多年的交往,我从来没有发现他的脾气古怪过。而且,他属于那种一旦接受了你,和你成了好朋友,关系就一直很好,很不容易改变的人,值得信赖与尊重。我发现他对年轻人都特别好,尤其对一些虽然很边缘、但却是真正优秀的青年作家很关注。比如,某一天,他读到王小波的一些作品,非常喜欢,就想尽办法找到了王小波,请他吃饭聊天,写评论文章。我记得王小波来的聚会一共有两次,每次吃饭,他不仅约了王小波,还约了我和另外两个朋友,地点就在离他家不太远的一个餐馆里。每次都是刘老师做东,大家谈天说地,聊到很多文学文化问题,席间,大家喝了不少酒,我记得王小波很能喝酒,轻微地醉了,脸红红的,说了很多有趣、有意思的话。深夜,我们散场走出去,我还问王小波,你做自由撰稿人,稿费不够养活自己怎么办?王小波笑了,说,我还有个大货的车本,我当货运司机肯定没有问题!没有想到不久之后,他就心脏病发作去世了。在电话里,刘老师和我叙谈起他,叹息和惋惜了很长时间。 他经常给一些年轻的作家提供机会。某一天,他和法国大使馆文化专员吃饭,那个专员是一个汉学家,也是他的作品的翻译者和研究者,他就特意地带上我和祝勇参加,不遗余力地推荐我们。后来,我的几种法文本小说的翻译出版,也都是他牵线搭桥。有时候他又显得很仗义,2004年中法文化年的活动中,访问法国的中国作家代表团名单第一稿中本来有我的名字,我的法国出版商邀请了我,因为当时我有三本书在法国翻译出版了。可是,名单的第二稿上,我的名字就不见了,一些根本就没有法文版翻译作品但是作家协会喜欢的“作家”上榜了。对此,连邀请我的法国出版商都摇头,只好在那些作家后面注明“无法文译本”。这个事情刘老师听了很不高兴,告诉法国出版商,宁愿他自己不去了,也要我去!我去不成,他也不去了。我劝他说无所谓的,你别赌气,要是你不去,让人家法国方面的译者和出版商很不好办。而且,我自己也有个日本外务省的邀请,时间上刚好冲突了,所以我自己还不一定能去呢。就是在中法文化年期间,他出版的作品法文翻译本就超过了6种,法国最有影响的报纸《世界报》、《解放报》、《费加罗报》都对他的作品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评介。 他总是对处于边缘地位的作家非常地关注。我记得,在王朔的小说遭到各种批评的时候,他写文章支持王朔,对王朔大加赞赏。我还记得有一年,作家协会开大会,他听说王朔、余华这些人既不是会员也不参加那个大会,就对我说,“你说一个作家代表大会,连王朔和余华都不参加,还叫什么代表大会!”他是很硬气的,脾气很倔,据说,最后他自己就是没有去。 作家王刚也是一个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人物,前些时候出版了一本长篇小说《英格力士》,刘老师很喜欢,立即撰写了书评,还请王刚一起聊天吃饭。后来我见到王刚,他给我说起来这件事情,忽然就有些哽咽了。王刚也是一个新疆出生的刚强汉子,他一直很少和文坛人士来往,因此,当一个前辈作家十分真诚地、充满了激情和喜悦地欣赏他的作品,不遗余力地推荐他的作品时,从来都觉得自己是边缘化的王刚,当然会很感动,我也很理解他的哽咽。刘老师对新作家总是很好奇,现在,我在一家文学杂志当编辑,他就经常在电话里问我,最近,有什么样的新闻?有什么样的新作家?还特地让我给他介绍了现在很活跃的“八零后一代”作家们的情况。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年月,我们一些年轻的作家借着给他过生日的由头,喝了好几次酒,每一次场面都非常热闹,也非常令人难忘。我们都知道,他经历丰富,过去当了很多年的中学老师,后来,又当了《人民文学》的主编。1987年,他因为杂志当年1、2期合刊刊发了马建的小说《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而遭到停职处理。于是有一天,在一个酒局上,诗人张小波问他,当时,被停职了,遭到了这样大的打击,是什么心情?他沉吟了片刻告诉我们,当时,他是从新闻联播看到这个新闻的,一开始心情自然有些沉郁,和妻子一起在公园里散了很长时间的步,然后就慢慢地接受并且释然了。他说,一个人总是要受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但是你总要在这个时候挺住,并且相信自己能够渡过难关。 我的印象里,他喜欢和很普通的市民来往,有很多这样的朋友。引车卖浆者之流,门口修自行车的老大爷等等,都是他的朋友。他掌握的知识谱系相当博杂,和他聊天说话,你可以得到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也非常有趣热闹。 他还是一个很有情义的人,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他一个电话,在电话里,他的声音很沉重:“我们家的××去世了。”我愣了半天才明白过来,原来,他家一只养了十多年的漂亮的波斯猫去世了。他说了这只猫的一些故事,最后,很难过地告诉我,他们全家到郊区书房外的樱桃树下,把那只猫给掩埋了。对猫如此,何况对待朋友亲人? 这套四卷本精选集里收录的,都是他30年来最重要的作品,包括三部长篇小说《钟鼓楼》、《四牌楼》和《栖凤楼》,中篇小说《如意》、《木变石戒指》、《小墩子》,短篇小说《班主任》、《白牙》,纪实文学《5·19长镜头》,以及他的一本日记体随笔集《人生非梦总难醒》和谈人生、友谊与爱情的散文集《献给命运的紫罗兰》。加上时下热销的另外两个单行本《刘心武揭密〈红楼梦〉》一、二,基本上可以一览他重要作品的全貌了。 他在197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一直被文学史家认为是当代文学史的开端之作,尽管现在看来这篇小说显得有些简单化,可是,当代文学肇始的源头,就是从这里来的。这篇小说在当时影响非常大,直接引发了当代文学各个流派,比如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等等的产生。短篇小说《白牙》是刘心武后期小说的代表作,白描中透露着荒诞,精致简洁到了极点。中篇小说《如意》、《小墩子》和《木变石戒指》大都创作于十多年前,是他的某种我称之为“民俗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分别被改编成了影视剧,产生了很大影响。 而他小说的抗鼎之作,当然是“三楼”系列。长篇小说《钟鼓楼》发表于1984年,这部小说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当代》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和北京市政府奖。这部小说的结构非常巧妙,用橘瓣式的结构,写了一天的事情,通过北京胡同里一家普通市民的婚礼,写到了几十个人物,从一天延伸到了几十年,有着大量的民俗的、社会学的信息,今天读来也是当之无愧地可称之为近30年最好的长篇小说之一。获得上海市文学大奖的长篇小说《四牌楼》和另一部长篇小说《栖凤楼》,延续着他对北京人民俗与文化心理积淀和生存范式的探索,创作时间跨度达十多年,它们和《钟鼓楼》一起构成了三座令人瞩目的小说山峰。这三部长篇小说构成的“三楼系列”,我觉得,和198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埃及作家马哈福兹的代表作“三街系列”——《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相比,毫不逊色。对这三部小说的解读与评价,细读与研究也才刚刚开始。 纪实文学《5·19长镜头》是当代纪实文学的发轫之作,通过对1985年的一次北京足球骚乱事件的记录,透视了当时国人的普遍心理,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人们争相传阅以为快事。 他的两册散文集《人生非梦总难醒》和《献给命运的紫罗兰》,是他200多万字散文随笔中的精华,表达了他历经岁月沧桑之后的对人生、婚姻、爱情和命运的思考,也是一个作家对人生最真切的感悟,发表出版的当年都深受年轻读者喜爱。 从1977年他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开始,一直到眼下刚刚出版的《刘心武揭密〈红楼梦〉》的畅销,他在国内外出版的各种版本和翻译本作品的单行本,已经超过了140种。像他这样有着耐力和活力的长跑运动员般的作家,现在并不多见了。 一直到今天,无论在文坛的中心地带,还是边缘地带,无论在风口浪尖上,还是在波谷地带,他都泰然处之,神情自若,只是拿作品不断地说话,不断地参与着当下的文学进程。因此,要了解30年中国当代作家的心路历程,他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大师级人物,是一个巨大的不可抹杀的文化存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