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百态人间红楼梦
分类
作者 丁武光
出版社 巴蜀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可以说雅俗共赏,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和很强的可读性。文笔清新晓畅,深入浅出,灵敏而缜密,平近而悠远。行文中流动着一种裱丽典雅的感情意向和清悠舒缓的诗的旋律,充溢着很大的悟性空间,给人许多启迪,给人许多美的享受,不失为当今《红楼梦》研究中的一部好书。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抛弃“高鹗续书说”,坚持程本120回的有机艺术整体的观念,以此立论,视野拓展而开阔,对书中的思想和人物都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论述。

目录

序《百态人间(红楼梦>》曲 沐

走近曹雪芹

关于灵魂的叙说——从石头故事说起

太虚幻境的理想意念

女儿篇

大观园女儿之境的构建与特征

荟萃生命之美的小姐群体

林黛玉与薛宝钗孰优孰劣

史湘云的静态美与动态美

贾氏“四春”的人生定位

“槛外人”妙玉的槛内缘

薛宝琴与海外“真真国”

丫环群体:丰富多彩的人格群像

跳动的火焰——红楼十二官

女儿群中的别样人生

王熙凤与大观园

李纨的贞静守中和人物品位

香菱故事的多重视角

平儿的人性魅力

男人篇

男人是泥做的骨肉

贾氏三老爷:三种颓败的人生形态

贾珍、贾琏:两个精神上的阳痿者

贵族公子群:青春期的折腾

阴影里的小人物

男性化的女性——比男人更可杀

《红楼梦》里的几种社会职业

小店主

衙役门子

牙子·拐子

巫婆·测字先生·江湖术士

郎中

艺妓·娈童

红楼诗魂

炫目的红楼韵语

大观园吟咏唱和的叙述功能和精神实质

梦里花落知多少——生命之美的系列挽歌

红楼景观

形态之美

隐喻之美

流动之美

怪诞之美

后记

试读章节

这场大惊大险的巨变,就一个家族来说,包含着极度的跌落、无尽的焦虑、无端的惊恐、徒劳的挣扎。对于当时尚未成年.但已晓知人事的曹雪芹无疑是刻骨铭心的直接撞击。这时的作者,既有对一个贵族家庭昔日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人员特性的直接体验,又有对家境没落过程中人生境遇的直接感受。这是《红楼梦》从总体上表现家族没落过程的思维基础。更重要的是,未成年的作者,不可能形成对家庭祸变中男人世界的认可。很多年后,对人生的美好回忆,自然放在儿时生活在身边对他赋予关爱、留下良好印象的女儿身上。童年时美好的人和事的观察是雾里看花,留下的印象多是理想化的东西。人生的理想化思维.既是生存的动力,又是一个精神自由翱翔的广阔天空。这正是《红楼梦》开宗明义为“闺阁昭传”的根源。

二是曹雪芹艰辛曲折的生活体验,使《红楼梦》形成了激烈的社会批判,融进了悲愤精神、忧患意识、沧桑之感。曹家衰落,曹雪芹从贵族家庭落拓世俗社会,开始了命运的争斗。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市民的劣根性,鲁迅先生曾有过揭示与批判:“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人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中国社会民众有一种讲实际、守中庸的天分,在特定的情况下,一旦天平出现倾斜,必须做出选择时,面对强者,仍然会本能地拔出刀来,不是指向强者,而是指向在强者面前比自己更弱的失败的一方。所以这块土地上难以产生失败的英雄,见胜利则纷纷聚集,遇失败则纷纷逃亡。对于那些曾经比自己“阔”过,而又沦落的人,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对方终不如我的快感,产生一种在对方身上显示自己强势的兴奋和冲动。一个没落家庭子弟,辗转尘世,生存的艰难可想而知。曹雪芹从早先的杂身优伶、宗学当差,到后来的寄食岳家、西山寓居、卖画为生,经历了一个贵族家庭之外的种种生活。曹雪芹生前好友敦诚有过这样的诗:“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对世俗生活的体验,丰富了曹雪芹对人世的深刻感悟。对人间百态,对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曹雪芹不是在曹府大院内能体验得到的。谋生的本能,又成就了曹雪芹的多才多艺,对各种领域的认识与技能的掌握,这就形成了《红楼梦》创作的基础,形成了“百科全书”式的《红楼梦》中一幅幅生动的艺术画面。这里应该看到的是,《红楼梦》所显示的对社会的批判精神和忧患意识,不仅是通过一个贾府盛衰的过程来反映社会的没落,而且对围绕曹府盛衰的轴心转动的社会各面给予了深刻揭露。贾府之外,一幅幅俗世面像的描写,与一个没落子弟在世间所感触的人间百态不无关系。

三是曹雪芹得益于家学渊源,为撰写《红楼梦》时博大精深的艺术表现才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家道衰败之前,曹雪芹有一个极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这不能说不是一种特殊的幸运。短暂的儿童时代对世界的认知,是从祖父丰厚的知识积累形成的风雅家风中获得的。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一生所处的主要时期,是康熙朝尊崇儒学、提倡汉学的朝代。曹寅的身份既在官场,又通商务,同时又是学者,一生交遍天下文人。在扬州开诗局,奉旨刻印《全唐诗》,搜尽了唐一代诗家两千多人,几万首诗。著作有《楝亭集》、《汉戏曲》、《太平乐事》等。一生好书,家有藏书万卷。曹雪芹自小就在这种插架万签、琳琅四壁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必然会受到一种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与一般腐儒不同。曹寅既尊且贵的身份,除广结天下文人学士、广收天下文籍经典外,还喜欢各种“俗玩意儿”,古今戏曲、野史小说皆为曹寅所喜爱。这与曹雪芹后来遇书必读、杂学兼收具有一定的关系。在零星的史料中反映,曹雪芹自小“天分高明、性情颖慧”,五岁时已毕《四书》、《五经》,在家学深厚的环境中,曹雪芹的个人禀赋得到了最高的陶冶,由此形成的求知意识和创造精神,并不因环境的失去而消退,相反在以后的岁月中得到发扬和拓展。P.7-9

序言

20世纪80年代初期,贵州省红学会尚处在研究小组的时候,每次开会,总有一位年轻人带着自己的论文参加。文章写得很好,清新且甚有新意,不时在有关刊物上发表,常常引起大家的注意。他为人坦诚好学,我们很快也就成为朋友,彼此切磋,相互探讨,甚感欣慰,这位年轻人就是丁武光。 后来知道,他大学毕业以后,在一个地区下辖的市里教书。不久出任教育局长。我想,他的行政事务繁多,还有时间研究《红楼梦》吗?不想最近他将一部厚厚的书稿送给我看,并嘱我作序。我高兴地翻阅着那些优美的文字,那些精彩的论述,不禁大吃一惊:原来他一直没有放弃对《红楼梦》的研究。这部大著更有新的收获、新的见解和新的突破,的确应当刮目相看了。

我很赞赏他对版本的选择,独具眼光。如今的《红楼梦》研究,都面临着版本选择的问题。使用哪种本子作为阅读和研究对象十分重要。依据的版本不同,结论也就不同;依据的版本错了,结论也就错了。自从198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以脂本庚辰本为底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所谓“新校注本”(以下简称“艺院本”)问世以来,《红楼梦》书肆异常混乱:以脂本为底本的本子、以“梦稿本”和“列藏本”为底本的本子,层出不穷。这些本子文字错讹低俗,令人不能卒读。近些年红学界的研究表明:“脂本乃后出之伪本,而程本方为《红楼梦》之真本。”“梦稿本”为“杨继振伪造”,其中“兰墅阅过”亦出自杨继振之手;“梦稿本”不是《红楼梦》稿本,也不是程伟元、高鹗修改过程中的稿本,更不是付刻的底稿。“列藏本”传人俄国的时间不是道光十二年(1832),而是1937年,根本不是“早期抄本”。这些本子并无多大价值,绝不可从。真正靠得住的就是程伟元、高鹗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萃文书屋木活字印本及翌年之修订本,简称程甲本和程乙本。这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丁武光先生1982年之前发表的文章,皆以程本为研究对象。1982年以后,一度受过“艺院本”的影响。但在研究过程中,逐渐看出了“艺院本”的伪劣,于是弃而不取,仍然选择程乙本作为研究对象。这种善于明辨是非的态度,十分难能可贵。

丁武光先生是120回全璧本《红楼梦》的整体论者,跳出了“腰斩”《红楼梦》偏狭的圈子,这也是难能可贵的。胡适当年作《红楼梦考证》以四条“证据”提出“高鹗续书说”。如今,四条证据早已被推翻,但“续书说”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一些人的脑海之中。俞平伯先生临终前痛悔自己和胡适“腰斩《红楼梦》有罪”,这是十分令人震撼的。武光君也受到这种震撼,抛弃“高鹗续书说”,坚持程本120回的有机艺术整体的观念,以此立论,视野拓展而开阔,对书中的思想和人物都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论述。这在当今红学研究中,实在是为数不多,大司称赞的。

《百态人间(红楼梦>》就是面对120回文本的整体进行研究的。作者选取的视角,有对《红楼梦》的总体论述,有对《红楼梦》人物群体和个体的分析,有对《红楼梦》情蕴、诗魂、景观的阐发和鉴赏,触及小说各个艺术层面,涵盖了庞大的社会生活内容,论题可谓极为全面。道他人之所未道,发他人之所未发,论见往往“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

武光先生是从人类学、文化学、美学和人性的角度审视研究对象,见解十分新颖独到。如对女娲补天和石头的故事,武光先一一排除众说纷纭的阐述,从中国文化历史的大背景去考察,看出了其中所表现的文化精神或文化灵魂。就原始“女神崇拜,,这一人类永恒情结切人论题,阐发其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并将太虚幻境与大观园女儿之境映照,以揭示其深刻的艺术内涵。

对《红楼梦》描写的小姐群体的整体形象,认为是荟萃生命之美、荟萃才华和品位之美。“作者对生命自由圣洁的至善至美的追求,皆统一于‘女儿’之中……大观园因清净的女儿的进人有生命,从天造地设般的物的存在中渲化为丰富多彩的灵气的飞动。”从而作了深层的论述。

对钗、黛的评价,突破了孰优孰劣的传统道德框架: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也不从“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者莫能上下”立论,而是出于对小说的感悟,从形态和气质上论述她们共同具有的美的“震慑力和感染力”。只是她们的生活现象和人生态度不同。宝钗世俗婚姻上的成功,爱情上的失败,绝不是因为她的“奸诈”,“而是因为她是一个按照时代的规矩生活的人”。“贾宝玉之所以将感情全部投人黛玉,是因为他在黛玉身上感觉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境界。”这些论述,都使人觉得十分到位,符合书中的实际情况。既不拔高哪一个,也不贬低哪一个。

他对《红楼梦》中人物的评价,决不从“好”、“坏”立论,更不从“正面”与“反面”加以区分,而是深人作品实际,感悟人物所表现的人性特征。如对王熙凤的评价,从她在大观园内外的不同表现,论述她丰富的个性,就很有艺术见地,道他人之所未道。

罗丹曾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武光先生就是善于从细微处发现小说人物之美。如从静态与动态论述史湘云之美;以“贞静守中”的艺术品位论述李纨性格之美;以洁与不洁论述妙玉之美;从“人生定位”的角度论述贾氏“四春”的性格与作用;在美与丑的对比中以多重视角论述香菱的悲剧人生;从争取自由和维护尊严为价值取向的背景中,论述、丫环群体和“红楼十二官”的个性。这些论述都带有“发现”的眼光,很能引人人胜,令人折服。

关于宝黛爱情,解读的人说过何止万千!对于两个高洁的灵魂、生死不变的爱,何人能理解呢?而武光先生则有自己的领悟,他从人性的角度分析、欣赏和理解,不作平面观,而作立体观,尤其从不同心理层面感知其爱情内涵,是很富有艺术见地的。

他说:宝黛爱情,是理想对现实的超越,是精神对肉欲的反叛。宝玉向往一个清纯而美丽、充满诗意的世界,而这个理想世界不可能在污浊的尘世得到,只能在女儿世界中去寻找灵魂的皈依。在这里可以自由地生活,可以布撒爱情。同时被别人爱着。正因为如此,他可以用心灵去感受女儿世界的崇高与纯洁,用感情去呵护女儿世界的美与真。

这种对整个女儿群体中不论地位高下尊卑的关切及用情,是宝玉最为明显的人生价值。尽管这种情的播撒与宝黛爱情中的唯一性和排他性看似矛盾,却也是贾宝玉有别于淫秽的男性世界、获得黛玉感情的基础。

这些都说得很好。他还认为:婚姻与爱情的分离,灵与肉的分离,以男子为中心的动物式的媾和的婚姻观,是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文化根源。“木石前盟”之与现实的对立,最终归于毁灭,揭示了《红楼梦》的思想取向和审美价值。

这些论述都是很有说服力的。

在《炫目的红楼韵语》部分,武光先生不同意有的研究者贬抑《红楼梦》诗词的观点,认为它与小说情节、与小说人物性格的契合无间,珠联璧合,“按头制帽”,超越了以往任何一部长篇小说,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对戚本和脂本出现的那些“题头诗”、“回末诗”、回前回末大量的评诗,一针见血地指出它们的意境“浮浅之极”,“有股腐朽气”,平庸得就像“顺口溜”,绝非出自曹雪芹之手。本来大观园诗社多次集会,吟咏唱和,“众女儿推出了一组组表达生命之美、抒发思想情怀、寄情托物之诗篇,都各自蕴含着对自身境遇的人生感悟,包括各自性格特征和诗才品位的表现等因素”,但自戚本第七十回就将《红楼梦》中诗词说成“谶诗”的说法,有些研究者也受其误导,武光先生是不同意的。他认为对《红楼梦》中的诗词韵语要作具体分析,不能都说成“谶诗”、“谶语”。像大观园女儿感时伤情之作,古代诗词很多,何以与“谶诗”搭边!而且“谶诗”本属佛道梵音禅机的专有形式,大多艺术价值不高,怎能与《红楼梦》中的诗词相提并论呢?这些看法都是很有道理的,也是很有说服力的。

其他对于《红楼梦》中男性世界的揭示,“红楼诗魂”的阐述,“红楼景观”中“形态之美”、“隐喻之美”、“流动之美”、“怪诞之美”等美学论证,也都甚有创见,使人耳目一新,的确“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

对《红楼梦》文本的解读可谓多矣,然能像武光挖掘得如此之深、论见如此之新还是不多见的,很值得人们一读。

该书可以说雅俗共赏,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和很强的可读性。文笔清新晓畅,深入浅出,灵敏而缜密,平近而悠远。行文中流动着一种裱丽典雅的感情意向和清悠舒缓的诗的旋律,充溢着很大的悟性空间,所以较高的悟性资质是该书的一大特点,往往悟得出亦解得深,给人许多启迪,给人许多美的享受,不失为当今《红楼梦》研究中的一部好书。

总之,作为一部创新的《红楼梦》评论专著,《百态人间<红楼梦>》的成就是很大的。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我想,关键是武光心中所蕴藉着的爱:他爱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他爱伟大作家曹雪芹及《红楼梦》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由是孜孜砣砣,执著追求,从未懈怠对《红楼梦》的关注和对《红楼梦》的研究。从中不但可以感觉出武光治学的精谨,也可感觉出他忠实于事业的韧性。能在繁杂的生活事务中走自己的路,另辟一精神境界,这是我最佩服武光之处的。愿我们共勉之。是为序。

曲 沐

2005年8月9日

于贵州大学百荟书屋

后记

一年以前的一个暮春时节,闲下来的我整理抽屉、书橱,翻出不少旧时的文稿。这些久已搁置的文字大多是我三十年以前的笔迹,怕也有二十年以上没有翻动过。几次搬家竞未丢掉,可见在这几十年冗繁拙实的忙碌中,在粗糙的心之一角还下意识地留存着一份珍爱。

这是一种仅凭碰一下就会让人心动的记忆。这堆文稿,洋洋数万言,纸质发黄,只能小心翻动。于是,我沉下心来,一篇篇读下去,像在触摸一个刚刚找回的衣衫褴褛的弃儿。这种感觉已经超出了对文稿本身的感触,而是用心去抚摸那些已经逝去,并且已渐渐淡忘了的岁月。

那是一些衣食无着却又不缺少激情、想人非非的日子。我们这群被称之为“老三届”的十七八岁的下乡“知青”离开家,落户在大大小小的乡间村落。我落脚的山村位于一个“鸡鸣三县”的交界处,只有二三十户人家,全村没有一个小学毕业生。朴实的村民视刚初中毕业的我为大“知识分子”。认为集体化的田间劳作有我也无补,无我也不少,不如办所小学,要我去管教他们那群成日满山乱跑的子女。于是大家七手八脚在仓库阁楼“人”字形的屋面上掏几个洞,安上几块“亮瓦”,山上砍来树动手打几条长桌、凳,一群七大八小的孩子坐了进去,我也随即成了这十七八个孩子的老师。待遇也是讲好了的,每月由学生家轮流供食,吃“转转饭”,秋收后给些谷米。另外脚踏步量,划一大块地给我,嘱我或可种出东西来换些小钱。在学堂屋后挖了个茅坑,围上包谷秆编成的围栏,供那群小儿及我方便,并说明那坑里的粪便也属于我支配,这也在待遇之列……于是,我算有了吃饭的地方,动荡的日子也算安稳下来。每日白天教那群孩子识字念书。到了晚上,伴着屋外的虫噪蛙鸣,屋内的鼠奔蚊咬,长夜里孤寂的我能够做的事便是读书。

那年月,书是极珍贵的东西,谁手里握有一本好书实在是稀奇,为了一本书可以步行一二十里路去借,去寻觅。而书到手后昏黄的油灯下的彻夜阅读简直是一种享受。也就是这个时期,几个爱读书的伙伴集结在一起,苦寂的生活中时常洋溢着快乐声响。每当这群伙伴进村,鸡飞狗叫,清僻的小村顿时热闹起来。记得其中一位书友可谓嗜书如命,为弄几本好书,抵不住诱惑,居然把主意打到了军管会抄家贮物的仓库里面。乘夜进城越墙而人,已经得手却被抓获。因不愿供出“右派”出身的家庭住址,怕惊扰了母亲,于是被视为“盲流”。身上的东西全交出来,接着搜身,一阵拳打脚踢之后,推人牢房关三天。牢里人太多太挤,一屋子的小偷、乞丐之类,问其犯何事进来,说是偷书,即被视为最低一等的角色,引来一阵嘲笑和捉弄。奇妙的是关上三天过后,居然有一册厚书完好无损地跟着这位老兄被踢出牢房,回归自由世界。也不知这书是藏于腋下还是胯下能逃此一劫。此事堪为佳话,很多年后还在流传。这位老兄在朋友圈中也成了英雄。不无意味的是,后来他于20世纪80年代初“越级”直接考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毕业后恰在一家出版社工作,专干这出书的营生。可见人生因果轮回,天地至公。

也就在这个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进城收荒货的农户家中,见一个两三岁的小儿蹲在地上,正将一本一寸多厚的书当玩具玩,那是一本1933年出版的商务版《石头记》上册,书页翻卷,前后几页已弄得面目全非。我即向主人讨借,一顿酒下来,大喜过望,主人以书相送。书到手后如获至宝,细心修补。没过多久,天缘凑巧,我在百里之外的另一“知青”点一农户家得到下册,凑成全本。这套书至今置于书架上,成为我的珍藏书之一。就这样,我从这繁体竖排的《石头记》开始,一步步走进这红学世界。人生的境遇,使我们这些人过早便品味人生,操练人生之策,开始有了理性思维。一旦进入《红楼梦》,滞重的时光变得轻快。于是,拿起笔来,留下了这一篇又一篇的文稿,几乎到了无我的境界。那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不怕失败,什么都敢做的年龄。一群伙伴各有其文学偏好,相互支撑度日,虽苦犹乐,一边读书,一边写作,认认真真做起自己的文学梦来。其间也少不了集会,学着古人诗酒唱和,感时抒怀,我翻出来的这堆稿纸中仅古体诗就有几十首留存。包括我和何君、罗君、唐君等的诗作。不妨抄录几首如下:

 何君有《七律二首》:

夜阑独听鼠奔忙,风劲云奔惊犬嚎。

卤罐喷香非自品,老酒溢醇仍断肠。

翻残书叶羞人后,看破红尘恐自伤。

族中同侪评高下,岂令三呼小酒郎?

蜗居蓬门忘三春,几度攀跻苦未行。

见日哼哈兼烦恼,半生狼狈救消沉。

草坪磨断惭言少,肉指起茧恨文深。

莫道枇杷结子早,核大皮丰叉谁怜?

罗君有《五绝·感怀二首》:

忆昔相会时,桃李并艳日。

春雨弥花坞,风动情满枝。

昼尽灯复明,情思夜沉沉。

唯恐幽思断,熄灯紧闭门。

 唐君有《七律·无题》:

酌酒向天诉悲歌,慨叹人生几时乐?

兰亭不见春花放,得意腊梅显轻薄。

幽心自悟情常痴,清骨傲霜赞几何?

欲向长空叹命舛,只余清风扫粼波。

自题有《七律·答友人》:

感君诗句自来狂,况入深秋夜境长。

面赤对座直怨酒,眼昏翻书愧灯黄。

一得新篇诚堪喜,小寄浮名不足忙。

进与时乖须知退.野菊迎人细细香。

如今重读这些文字,倍感亲切。深深地留着那个时期的青春印记。虽然思维和文笔有些稚拙,却充满激情。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在这样充满激情与梦想的氛围中,我留下了近十万字的评《红楼梦》文稿。从此,留给我的是一个时光也掩盖不了的《红楼梦》情结。

在本书收入的文稿中,除“红楼景观”一章基本未改动收入其中外,其他均作了大的改动,大部分为新作。旧稿虽然采用不多,但正是这些不成熟的文字,在相隔几十年后唤回了我对《红楼梦》的复归。于是我关起门来,基本杜绝了一切交往.一切从头开始,算是对那些发黄的尚不健全的文字的一种补充和漂洗,对过去岁月的一种眷顾和交代。

这一年多的时间,整个写作过程的自然程度令我自己都感到吃惊。一旦进人,就发现自己原本早已在门内,难以退出,只能往前走。《红楼梦》就有这样的魅力,它包容了太多的人生体验,太多的情感信息,太多的物质形态。它可以牵引你的神经、你的意志和情感,让你沉迷其间,进人另一个世界去体味人间百态。你会感到,你的发现是无穷无尽的,为之感叹,并开启你的智慧,欣喜地触摸到一种心甘情愿辛勤劳作之后随及而至的收获。这种收获为你独有却又不全属于你。在这条路上.你会觉得渐行渐远,无可穷其尽头。你想操练你的智力和卖弄你的才华,你想填满你的空虚和消解你的郁闷,都可以到这里来。你只能如临浩渺的大海,轻风袭来,畅快中感到自身的虚无渺小。于是,你会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感和超脱感,心灵的空间在不知不觉中开朗起来。那是被清除掉的尘埃与废物空出来的位置,那些你不久以前还为之心动、为之焦躁的东西已远去,你便不再去计较那些细小的红尘琐事,使自己疲惫的心灵得到休息和安宁。

谈到本书的写作,像是在太空的一番遨游,回到人间时,难免有些踟蹰。在我生活的这个素以商贾之风闻名的黔中小城,大半生并非“闲人”的我,如今却来写此“闲书”,而且如此认真劳神,很多人会不理解——干什么事不好?想消遣也不是这种消遣法!时下,不少人对现实生活中看不到实际用途的东西、无可抓拿的东西,有一种疑惑进而有一种拒斥心理。并非是判断其好与坏,优与劣,而是有一种不经意的冷漠。这一年多来,虽说是“世事含糊八九件,人情遮盖两三分”(孔尚任语)。面对世态人心,终不免有几分寂寞。好在心里稳实。正如远在西安读大学的女儿今年元旦电话里所说:“人活着不就是一种感觉么?”只要自己感觉好的事,就应该去做,这就已经够了。就本书的写作而言,还要谈到另一个方面。我自知涉足的是密不透风的红学之林。这些年的发展,想必已是新潮迭现。我自以为新的东西,有所发掘的东西,可能是别人的嚼沫。这也不要紧,我想,读《红楼梦》,凭自身的感觉走,少些框套,并非坏事,别的也就管不了许多。写作中,我尽量以现实中的“我”去感触二百多年前的社会生活和人物情态,在研究的角度、方法上尝试着去写,尽可能让读者读得懂,读得进去,看出些趣味来,仅此而已。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时,我想到了我已逝去的父亲。本书文稿的相当部分,都是在父亲的病榻边完成的。父亲一生在中学教了五十年的书,送走了二十多届毕业生,生命的价值大多在自己学生的身上体现,这是一种朴实的责任心。一个平常而又简单的信念,在他这里却又是如此的坚定和执著,数十年来未曾改变。他活得简单,但却充实。我这一年多的付出,得成此书,算是对父亲精神感召的一种补报。

我得感谢我几十年的挚友何锐、吕志放、罗运琪、唐文明,他们对我的写作给予理解和支持,并对文稿提出修改意见。特别是何君,文学方面学识皆出我等之上。在撰稿的整个过程中,他对文稿细心阅读,提出不少修改意见。此中情谊,自不在此多言。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我的老师,贵州大学曲沐教授,无论学识与人品,皆为我辈敬仰。在本书基本完稿之后,曲先生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认真审阅全稿,予我鼓励与指点,许多精辟见解使我深受启发。而今又作序相勉,此中情谊,将感铭在心。

承蒙巴蜀书社的俯允,接受书稿的出版,又蒙编辑的细心审阅核读,使本书臻于完善。好友吕志放为本书题写了书名。贵州安顺的画家王翀先生提供了精美的“金陵十二钗人物组画”作为本书插页,使全书增色。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时在仲秋子夜,弦月西沉,窗外一片迷茫。抚今追昔,甘苦自知;感念师友,是为记之。余在鬼方之域嫣椎山下。

丁武光

2005年9月6日黔中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13: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