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值纪念毛泽东同志逝世30周年之际,您想了解他老人家生前要读的最后一本书吗?
此书为何700多年前刚一印行,就能得到一代明君宋孝宗的高度评价?
此书为何700多年后再度热起来,一举成为1993年全国是大畅销书之一,并在全国引发了一股强劲的“容斋随笔热”?
请您随意翻阅一段书中的文字,便可得到答案。
此书原作者是南宋大学士洪迈,他出身官宦世家,进士及第,做过知州。本书集他40多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心得精华之大成,内容涉秦汉三国唐宋各代,对历代治乱兴衰、帝王百官、重大历史事件和文坛名流等,敢于发表自己迥异于众的大胆见解,历经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而不倒,足见其睿智博闻。
为一代伟人毛泽东终生珍爱,直至他临终前十三天仍要索阅的书。为中国历代笔记小说中最有名、最有影响,备受历代治国者称赞的书。为最能弥补《资治通鉴》之不足,深使宋元明清历代大学者爱不已的书。
幸运与不幸
无望之祸、玉石俱焚等说法,佛家说它是“劫数”。然而这里也有幸运和不幸运的情况。
有一天,汉武帝听看天象的人说长安的监狱中有天子气,恐怕别人夺去他的江山,就派人到监狱中,把那些犯人不管罪的轻重统统都给杀了。
隋炀帝杨广想长生不老,命令嵩山道士潘诞炼金丹。潘诞炼不成,说是因为没有石胆石髓,需要童男童女的胆髓,各三斛二斗来代替才行。炀帝不信他的话,认为太残酷,就发怒把潘诞给杀了。以后又有一次,有个方士说姓李的人要做皇帝,劝炀帝把姓李的全部杀掉。炀帝没有照他的话去做。按说隋炀帝够凶残的了,嗜杀成性,和那些草莽盗寇差不多,但这两件事却没有胡来。
唐太宗听李淳风说以后姓武的女人要做皇帝,并且已经在皇宫里了,便要把姓武的全部杀掉。李淳风上谏说:“不能这样做,如果杀了这些人,以后还会有姓武的出生,将会害及您的子孙。”唐太宗这才算罢休,差点做出滥杀无辜的事。唐太宗虽是有名的圣贤仁君,也不免有糊涂的时候,这难道不能说明事情的发生有幸运和不幸运的机遇吗?
P008
那一天是1976年8月26日,在中南海。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拖着病躯,像往常一样来到书房,他说,要看《容斋随笔》。
不巧的是,书柜刚经过调整,工作人员一时竟没有找到,便匆忙赶到北京图书馆,借来了两函18册的明刻《容斋随笔》。
8月31日,专门为毛泽东印制的大字本《容斋随笔》等几部毛泽东喜爱看的书送到了中南海。但是毛泽东的病情已恶化,并于9月9日逝世。
《容斋随笔》——毛泽东生前要看的最后一部书。
新印的大字本《容斋随笔》,毛泽东没有能看到,这并不使他感到十分遗憾。因为,那部清代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重刊的扫叶山房版《容斋随笔》,已经伴随毛泽东三四十年,不知披阅多少遍了。最后,还意犹未尽地想再看一眼……
毛泽东对这部来自黄土高原,来自延安马列研究院图书室的书,从此爱不释手。无论环境多么艰难困苦,战争多么激烈危急,无论行军多么匆忙,行装多么简便,日用品可以扔掉,其他书籍可以放弃,但这部《容斋随笔》却奇迹般地被从延安带到西柏坡,从西柏坡带进北京城,经历了中国现代史上最关键、最辉煌的一段历程。
战争年代如此,和平建设时期仍然如此。毛泽东每次离京到外地开会、视察,总是将此书随身携带,以便空闲时翻阅。《容斋随笔》陪伴毛泽东走遍了黄河上下、大江南北。
如今,这部书珍藏在中南海毛泽东故居。两函,14册,不少篇章布满了毛泽东用黑铅笔画上的圈圈、点点、杠杠。那是毛泽东和《容斋随笔》的亲切交谈。
真是一段书林佳话!
如果我们追根溯源,这部书的起点也同样辉煌。
淳熙十四年(1187年)八月盛夏,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翰林学士洪迈,正在皇宫内陪侍着一代明君宋孝宗赵脊议事闲聊,天南地北地谈着,宋孝宗忽然说道:“近来看到一本什么斋随笔!”
洪迈惊喜交加,恭恭敬敬地回答:“那就是臣所著的《容斋随笔》!唉,没有什么可看的。”
“很有好的议论”,宋孝宗作出了赞赏的结论。
洪迈连忙起身,叩拜感谢皇帝的夸奖。回家后打听一番,原来这部书在婺州(今浙江金华)刻印出版后,商人们将其贩运到临安的书店,被宦官买到一部带入皇宫,遂受到宋孝宗的青睐。
是的,古代知识分子所写的书得到最高统治者的“御览”,并当面予以表扬,还有什么比这更光荣的呢!受此激励,洪迈陆续推出了《容斋续笔》、《三笔》……
洪迈(1123—1202),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字景卢,号容斋,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洪皓、哥哥洪适,都是著名的学者、官员,洪适官至宰相。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年),洪迈以学宏词科中进士,先后在地方做过知州,在朝廷做过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同修国史、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在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度过了79年的医生。他学识渊,著述极多,文集《野处类稿》、志怪笔记小说《夷坚志》,编撰的《万首唐人绝句》、笔记《容斋随笔》等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名作。
作为一个勤奋博学的士大夫,洪迈一生涉猎了大量书籍,并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读书之际,每有心得,便随手记下来,集40余年的成果,形成了《容斋随笔》5集,凡74卷。
《容斋随笔》是全书的总名,分为《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随笔》先后用了18年的精力,《续笔》用了13年,《三笔》用了5年,《四笔》不到一年;洪迈没有说《五笔》写了多少年,因为还没有按原计划写完十六卷,只写到十卷便去世了。他为《四笔》写序时,是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九月,那么,自此以后至其嘉泰二年(1202年)去世中的5年左右时问,应当就是他写作《五笔》的时间。
积40多年的时间写成一部巨著,应该说是不多见的。之所以历时长久,主要是由其笔记体这一性质所决定的。显然,必须费时读千百部书,才能集腋成裘。
宋代笔记小说流传至今的,就有300多部,其中不少精美之作。为什么惟有《容斋随笔》在当时就为宋孝宗所称赞,700多年后又为毛泽东所珍爱呢?
《容斋随笔》是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内容。既有宋代的典章制度,更有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风云和文坛趣话,以资料丰富、格调高雅、议论精彩、考证确切等特点,卓然超越众多的同类著作之上,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读这部书,就像是在书林中穿行,在文海中畅游,在史坛上俯瞰,在政界中视察。请听听明代河南巡按、监察御史李瀚在弘治十一年(1498年)十月十六日对此书的一番评论:
此书可以劝人为善,可以戒人为恶;可使人欣喜,可使人惊愕;
可以增广见闻,可以澄清谬误;可以消除怀疑,明确事理;对于世俗教化颇有裨益!
我得到这部书读了以后,心胸和眼界大开,透彻地了解了正确 的道理,如同来到了皇宫中的明堂,而胸中的楼阁四通八达!可惜 的是,这部书流传的还不很广,不能使人人都有、家家都藏。所以 让人刻板印刷,从而可以传播四方,丰富充实博学高雅的君子。凡 是有志于研究事物、追求真知的人,借助这部书也可以穷尽天下的道理了!(《容斋随笔旧序》)
我们尚且无法知道反复阅读此书的毛泽东从中领会到多少哲理,受到什么借鉴,但可以肯定他从中吸取了不少精华。一部百读不厌的书,无疑会影响一个伟人的思想和行动的。
因此,我们决定把这部书介绍给广大读者。无论是丰富见识、提高素质,还是了解传统文化、了解毛泽东,读一渎这部书都是有帮助的。
对一般读者来说,读这部学术性很强的书有两个障碍,一是古文难懂,二是枯燥无味。只有译成白话文,才能扩大读者面;只有做些技术处理,才能通俗易懂。
像所有古籍今译一样,目的不在于学术性,而在于普及性。从这点出发,我们采取了以下办法:
一是选。《容斋随笔》全书50万字,如果全部译成白话,至少需要150万字左右。部头太大,也没有必要。因为有些篇目内容过于冷僻;有些内容价值不高;有些文字艰涩,难以译成白话;有些文字如译成白话,便会失去古文特有的意境和形式美。所以,我们只是精选出一部分,分别是各类题材中的典型,以概括本书全貌。
二是编。为了适应广大读者的需要,我们采取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有些叙事篇目,为通顺和增加可读性,在叙述次序上作了调整。笔记体著作不像史书,记事首尾连贯,情节俱全,往往是极为简略,跳跃性很大,点到为止。对古人和专门学者来说,一看就知道说的是什么事。但普通读者却莫明其妙,不知所云。所以,便参考了其他书籍,将必要的事实补充进去,以便阅读;有些则直接加进去解释的话。再者,对本书作了重新编排,即放开了原有卷次篇目,分类加以编排。原有的每篇标题,也都重新拟定:
参加本书编译的大都是博士、硕士、研究生。说实在话,通过对本 书的编译,尽管都已读过十多年的书,仍受到一次深刻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教育,大长见识!我们希望广大读者也有同样的感受。 本书1993年由中州古籍出版社首次推出后,因适逢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迅速成为当年全国十大畅销书,并在全国引发了一股强劲的“《容斋随笔》热”。2006年是毛泽东同志逝世30周年,为缅怀他老人家丰富的读书生活,我们决定对本书进行修订再版,配以相关插图近50幅,并将书名副题由原来“毛泽东终生珍爱的书”改为“毛泽东生前要读的最后一本书”。如果本书能让读者在喧闹的现实生活中抽身灯下,净心潜读,再次亲身感受毛泽东同志生前的读书生活、领略700多年前南宋大学士洪迈广博的读史智慧,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我们的愿望也就达到了。
程民生豫人
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