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术不仅仅是一个艺术类型概念,本质上是一个生态文化概念。主要探讨美术思潮、美术流派、美术活动、美术家及美术作品与生态文化学、生态哲学、生态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书主要介绍了生态雕塑的定位、文化背景、美学依据、概念界定、设计理念、设计原则、方法等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生态雕塑/生态美术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作者 | 广林茂 |
出版社 | 山东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生态美术不仅仅是一个艺术类型概念,本质上是一个生态文化概念。主要探讨美术思潮、美术流派、美术活动、美术家及美术作品与生态文化学、生态哲学、生态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书主要介绍了生态雕塑的定位、文化背景、美学依据、概念界定、设计理念、设计原则、方法等内容。 内容推荐 生态雕塑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哲学、美学原因,从哲学上说,它是生态思维、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伦理学诸种文化观念的催生物;从美学角度来讲,生态雕塑是生态美学的产物。我们从生态雕塑的哲学依据、美学支点、美学本质、实践活动四大方面对生态建筑予以全面地论述。生态雕塑属于当代艺术范畴,它与古典雕塑有着巨大的差别,它不只是一种艺术形式和一个雕塑流派,更是一种在当代生态文化观念层面生长出来的与生态理念发生共振的思想方式,体现了生态文化与雕塑艺术的共生、互融与共享。 目录 总序5 导论14 第一章 生态雕塑的哲学依据一生态思维论18 第一节 生态哲学产生的背景19 第二节 生态学的问世与生态伦理学的建立24 第三节 对“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的反思27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与生态世界观28 第二章 生态雕塑的美学支点——生态美学论35 第一节 生态美学生成的美学条件36 第二节 生态美学的国内研究现状50 第三节 生态美学的学术定位55 第三章 生态雕塑的美学本质——生态美论61 第一节 生态雕塑的起源61 第二节 生态雕塑美学概论72 第三节 生态雕塑及其形态划分75 第四节 生态雕塑的保障机制81 第四章 生态雕塑的实践活动——生态批评论82 第一节 国外生态雕塑作品评论82 第二节 国内生态雕塑作品赏析91 结语123 试读章节 “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不一定就是美的,而仅仅是自然美生成的一个必要的潜能,它只有进入自然的潜能与人的潜能自由和生的关系结构或系统结构中,才具有审美生成的意义。 共生的意义在于:互为和互向对方生成,构成同质共和的美域;在互为和互向对方生成中共生出新质,在双向对流运动中提升审美系统,步入审美境界;在互动和对接中双方形成对称性、对象性的结构,并媾合共进,以形成完形整体,达成天人融汇的生态循环,产生动态制衡的自然美域及自然美的根本规律。自然的生态之美,不仅是共生之美、动态之美,更是整体上的和合与交汇之美。多样分化,协调和谐,互补共生,综合统一与超越,这就是自然生态的基本秩序。在此,即使相互对立的事物也相反相成,相克相生,在整体性的综合中彼此超越而形成互生共长的意义。 (1)自然美的形式生成 自然美的形式(包括色、形、音等)是与人共生的结果。自然物中那些显示了优质生态、体现了物种尺度和目的之色、形、音等只是自然美的潜质,还不是自然美。只有它们跟人的优质生态、体现人种尺度和目的之色、形、音达到同构,形成共生关系,才是美的。强调自然的形式与人化形式的共生,就是主张人和自然双方相互肯定、相互确证、相互生发、相互推进,形成天人同质共和的美域,进而构成天人亲和、天人交感的整体美境,再进而组成天人耦合并进、物我相生的生态循坏系统,构建天人一体的生态美域,更充分地体现合乎大自然的规律与目的之高层次自由与整体自由。 P39 序言 一、写作起因 (一)生态危机的爆发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 1.生态危机的主要体现为:森林滥伐,绿地减少;土地丧失,沙化严重;淡水紧缺,水污染惊人;物种灭绝,生物锐减;地球升温,酸雨肆虐,臭氧层耗竭;人口爆炸,粮食短缺,渔业衰危;生产过度,能源紧张。 2.生态危机产生了种种弊端:它妨碍了人类以实践的方式来维持自身生存发展的历史进程;妨碍了人类直接从自然界中取得维持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材料;生态危机意味着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出现了障碍。生态危机导致了政治危机、文化危机和美学危机、艺术危机。 3.现当代以来,对美术作品、美术史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方法,对美术的文化学阐析已成为大势所趋,所以我们主张采用一种全方位、立体式的多元视点对艺术进行重新观照。 (二)生态危机促使有智之士积极采取解决方案 1.为了克服和摆脱生态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来,绿色文化和绿色运动相继兴起,世界各国也陆续建立了生态和环保机构,出现了生态哲学、生态文化学等新兴学科,其目的在于从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上清除非生态思维。生态哲学是从生态学方法提升起来的一种哲学方法论和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一个整合的生态系统,它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建立在多元思维基础之上,将人与世界的关系看成是一个共生的结构,倡导人与世界的和谐、互融关系,将人、自然、社会的发展置入可持续的理论模式之中。 2.生态学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显学,虽然发生于生物生态学,但是生态问题却和文化学、哲学、美学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如今它已广泛地渗透到文化界、哲学界、美学界,并引发了激烈的论争。在生态哲学的影响下,生态美学应运而生。生态美学是在后现代生态语境和后现代生态文化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的学术命题,它是从美学视点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危机所进行的一种学理反思与内省。生态学遵循的基本原则为协调与和谐,强调入——自然——环境的平衡性与共生性。生态美学则是人与自然、环境、社会达到的一种动态平衡、和谐共生的生态审美观念或审美存在状态,它以生态学为基点,注重从人类整体环境出发,用系统的生态价值观研究人类的文化、艺术和审美问题,强调人与审美对象、审美环境的共振与互动,反对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审美观,主张生态伦理与美学研究的统一,追求审美层次上的天人合一。 3.虽然生态问题在文化及哲学领域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然而它在美学和美术界,还未得到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在美术界,生态美术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生态美术包括生态建筑、生态园林、生态设计、环境艺术、生态雕塑等等。要弄清生态美术的定位必须从文化生态学、哲学生态学、美学生态学(或日生态文化学、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等视点予以全面、系统的研究,从而理清生态美术的内涵、性质、根源,为生态美术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使之不断得以完善和推广,最终成为未来美术的发展方向,同时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做出贡献。 4.美术作为一种视觉审美意识形态,与自然、环境、生态密切相关。只有以生态视角与生态思维去观照美术、研究美术,才能从人类的生命存在及人性生成的根本把握美术的生命意蕴与生命内涵,从而以生命生态为基点实现美术的审美作用与社会功能,再造后现代美术的生态立场。生态美术对生态问题具有独特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它在消解生态危机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通过生态美术可以反思人类与自然的旧有关系,从而建立新的友善关系,所以倡导生态美术成为迫在眉睫的艺术策略。 二、理论构想 1.“生态美术丛书”主张将视觉图像与生态文化、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相融合,强化美术的生态学内容。 2.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生态哲学及生态美学思想,它们必然渗化到该国家、该地区的美术创作之中,我们着重分析它们与美术之间的学理关系,从而实现对美术的整体性解读。 3.既然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就必须研究该国家、该地域的生态哲学、生态文化学、生态美学等对美术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也应对美术与该地域的生态文化之相互关系加以研究,从而形成一种系统性的美术研究格局。 三、写作体例 生态美术不仅仅是一个艺术类型概念,本质上是一个生态文化概念。主要探讨美术思潮、美术流派、美术活动、美术家及美术作品与生态文化学、生态哲学、生态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美术与自然生态 2.美术与哲学生态 3.美术与文化生态 4.美术与美学生态 5.美术图式的生态体现和美术、生态之问的共生关系,该点为最终的归宿与一以贯穿的主线。 总之,野生动植物环境的不断毁坏和都市生活状况的逐步恶化,激起了对环境问题警觉的新艺术浪潮。视觉艺术家、雕塑家、工艺美术家、音乐家和表演艺术家们站到了最前沿,通过创作生态艺术品,唤醒公众对地球未来的忧患意识。近日,《美国艺术》杂志发表专门文章,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人类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生活目标和人生价值的美学大工程。新世纪生态环境建设的趋势将是人与环境之间的融合,这种趋势对艺术实践的影响日益重要。 由现代文明造成的人为环境不仅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对抗,也以冷漠的理性和狂热的占有欲把人情味排挤到最偏僻的角落。人们在感到冷漠和威胁的同时,开始怀念以往竹篱茅舍和花坞水阁带来的人情味。自20世纪后期开始,美术家对环境问题的反应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设计或创作出生态美术品以解决城市生态系统面临的自然审美问题;另一种是通过各种媒介——摄影、绘画、雕塑、多媒体等方式来解释环境美学问题。其中已经涌现出一批可称为开路先锋的生态美术家。他们的美术被称做是“警觉的新兴美术”。 通过生态美术品,美术家再造了一个人类与自然具有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试图缓和层出不穷的环境问题。他们尝试为遭到人类破坏而失去自然平衡的区域设计或创作生态美术品。凭借生态美术,美术家传播着人类同属一个地球村的体验。如海伦。海尔.哈里森和牛顿·哈里森研究了一个大的生态体系——南斯拉夫的萨瓦河及其毗邻的土地,通过地图和照片表现它们的种种细节。这组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的美术品,由诗意的描述和治理河水的合理建议共同组成。作品促成了政府和民间组织间的对话,从而采取相应的环境治理行动。与此同时,潘特里西亚·约翰逊设计创造的《居住花园》,在城市中纳入土生植物、动物和雕塑走廊,让参观者能亲历自然生态。上述两项作品的共同点都是对自然以及互有联系的各种生命形式表达了尊重。正如牛顿·哈里森所解释的:是对生活的“馈赠”。 几乎所有生态美术作品的主题都是土地、城市风景及植物、动物和人,每件作品又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们都打上了创作者个人敏感和地方特性的烙印。生态美术品也是“城市振兴剂”,力求治愈城市与自然之间不断扩大的物质和心灵的刨伤。 由日本美术家菊竹清行创作的雕塑《翼》,可随二氧化碳水平的变化而改变颜色和形态。这是菊竹清行与日本一家环境研究所合作创作的作品,旨在帮助人们看到环境中二氧化碳污染的威胁。菊竹清行是美国宏观工程学会会员,他认为绝大多数的城市设计都被一种“机构的思想”所束缚。真正的人性思维方式考虑的是如何创造空间,使人们在其中找到舒适感。菊竹清行倡导的交互式生态美术作品,有机地把美术、科技和自然界联系在一起。他的其他雕塑作品还有:《水乡》——可通过改变喷水模式和发出的声音对走过身边的人们做出反应;《世界》——室外雕塑作品,可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并随环境状况的改变而发出各种声音;《智能人》——位于办公楼前面,当有人经过门口时,它会旋转,并发出声音和光线表示欢迎。 有的生态美术品被赋予多层信息和含义,蕴涵着生态哲理。艺术家通过追求视觉性隐喻,表达充满生机的生态平衡。还有的美术作品超越了视觉审美空问,走向了“哲学空间”。艺术家不仅将生命情趣灌输于生态模式中,还用这种催化剂振奋人的灵魂和精神。尤基里斯在作品《跟随城市》中造了一条通道,通道由彩色玻璃和金属制成,并连着一座玻璃桥,人们站在桥上可以看到城市垃圾的命运。艺术家在此为物质提供了一种戏剧性的出路,考虑它们的用途、归宿,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潜能。 生态美术的最新动向是“关注生命”,这一主题超越了艺术品的传统定义,涉及到生命、死亡及再生等美学哲理。如巴黎美术家欧内斯特和生物工程学家克劳德·于丹最近合作的《生命雕像》,是以河流中的污染物——聚氨酯和极微小的藻类混合的材料塑成的。其中的藻类是活的生物体,在不同的阳光和气温条件下,藻类会时而迅速繁殖,时而停止生长,雕像的颜色和形态也会随之发生微妙的变化。只要每天往雕像上浇水,雕像就有生命存在。 另有一类作品将改造居住地与废物再利用合而为一,在贝蒂·标蒙的《海洋地标项目》中,有一种水下雕塑礁,利用坚硬的废煤制成。艺术家在此创造了一个海洋生物避难所,以抵制向海洋倾倒垃圾和过度捕鱼造成的毁灭性影响。 大部分生态美术品都基于“生物多样性”概念而创作,饱含环境给予生命的丰富多彩,追求多样性与和谐。自从密集农业和都市化劫掠了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就成为生态学关注的最大问题。步入21世纪,美术家和科学家会满怀激情地投身于生态保护的前列,捍卫所有的生态种类,包括我们自己。 至于新世纪环境需要何种风格、流派和规格的生态美术品,这个问题只能是千变万化,无穷无尽。但只要是基本功能符合现代人的生态美术标准,在广阔无边的环境美学设计之中,总会有用武之地。生态美术的具体风格有赖于生态美术师的美学调度。只要调度得当,符合生态原则,就会创作出具有生态意义的作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