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师,光辉不褪,《中国艺术大师图文馆》系列之一,向您介绍清代画家石涛先生,石涛山水画名极盛,自成一家,既善借鉴古人之长,又力主“搜尽奇峰打草稿”,注重外师造化。其山水构图新颖奇异,笔墨雄健纵恣,极富变幻。皴法主要源于董源、巨然、黄公望、王蒙一路,根据山石自然结构,使用披麻皴、解索皴、云头皴、荷叶皴、折带皴,或密或疏,或干或湿,随机而化。尤喜用湿笔,运墨清健洒脱,以笔墨之相互渗化融和,表现山川苍茫、朦胧、浑厚之态。其章法一变古人定格,破空而来,出奇制胜。石涛作画讲究气势,于豪放郁勃、宏博奇异的境界之中寓有静穆的气氛。
石涛,清代画家。本姓朱,名若极,广西全州人。法名原济,字石涛,别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老人、瞎尊者、零丁老人等。石涛山水画名极盛,自成一家,既善借鉴古人之长,又力主“搜尽奇峰打草稿”,注重外师造化。其山水构图新颖奇异,笔墨雄健纵恣,极富变幻。皴法主要源于董源、巨然、黄公望、王蒙一路,根据山石自然结构,使用披麻皴、解索皴、云头皴、荷叶皴、折带皴,或密或疏,或干或湿,随机而化。尤喜用湿笔,运墨清健洒脱,以笔墨之相互渗化融和,表现山川苍茫、朦胧、浑厚之态。其章法一变古人定格,破空而来,出奇制胜。石涛作画讲究气势,于豪放郁勃、宏博奇异的境界之中寓有静穆的气氛。山水画作品传世很多,代表作有《山水清音图》、《搜尽奇峰打草稿》、《泼墨山水》、《云山图》、《海晏河清图》等。
石涛到底遭到了什么不幸?为什么会遭到不幸?想知道究竟,必须先弄清石涛的家族渊源和身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祖上在元朝末年迁到安徽凤阳。元至正四年(1544),安徽出现饥荒和瘟疫,未元璋的父亲朱世珍和哥哥朱兴隆相继死去。后来朱元璋起兵,朱兴隆之妻王氏便将其子朱文正托付朱元璋。朱元璋对其视若己出。朱文正也非常有才干,屡立战功。朱元璋与陈友谅交兵时,朱文正表现勇猛,但没有得到奖赏。暴怒之下,他态度失常。朱元璋见此很生气,便贬朱文正于桐城,不久朱文正死去。朱元璋待朱文正之子朱守谦很好,洪武三年(1570)封靖江王,派往桂林。洪武二十五年(1592),朱守谦去世,朱守谦之子朱赞仪被封为世子。永乐元年(1405)朱赞仪复国于桂林,为靖江王,一直传位至第九世的靖江王朱亨嘉,即石涛的父亲。
洪武之初,朱元璋子孙众多,在确定东宫、王世系时,各拟二十字,每字为一世,并且规定嫡系子孙名字的第三个字可以取金、木、水、火、土五行字旁的字,这是赋予了美好寓意的。因为按照我国古老的传说,五行可以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所以,明朝的皇帝,从永乐帝朱棣开始,他的儿子仁宗朱高炽,孙子宣宗朱瞻基……都遵循这一规定。但靖江王的后代不能在名字的第三个字上用五行字旁,与嫡系子孙以示区别。朱元璋赐给靖江王的二十个字为:“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这二十个字从字面上看,就是要后人认真辅佐朝廷,治理国家,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如果按照这个准则施行下去,就会永远承受美好的名声。这二十个字的第一个字就是“赞”,这说明是从朱守谦的儿子朱赞仪开始使用这二十个字的。从“赞”开始到“若”为第十世,石涛名字为朱若极,为朱赞仪的第十世孙,靖江王朱亨嘉的儿子。所以石涛的画作上经常题有“若极”,印为“赞之十世孙”,其原因就在于此。石涛的名字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靖江王的后人名字第三个字不能有五行字的字旁,但石涛的名字中的“极”字,却有木旁。这说明石涛的父亲朱亨嘉在政治上有野心,想以正统自居。明亡之后,朱氏王孙纷纷起来监国。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号“隆武”。靖江王朱亨嘉认为唐王朱聿键的辈分不合适,便自己起来监国。那些监国的朱氏王孙都拥有批官员的支持,靖江王也不例外,他也想取得官员的支持,并且首先想到了两广巡抚瞿式耜。可是翟式耜却认为朱亨嘉不是皇室嫡系,不买他的账。朱亨嘉大为恼火,便把瞿式耜关押起来。后来瞿式耜逃到福建,向福王着实告了朱亨嘉一状。福王便派总督丁魁楚攻打桂林,活捉了靖江王朱亨嘉,然后把朱亨嘉及其家人一并押往福州,囚禁于监狱中。没过多久朱亨嘉便死去了。至于他究竟因何而死,后人不得而知,史书上只是说“囚死于福州”。其他的皇族子孙起来称帝监国,都有一批官员来支持,但靖江王却遭到打击排斥,就因为他不是嫡系子孙,非“天池一脉”。
石涛就是在丁魁楚攻破桂林时逃出去的。靖江王本来就没有多少兵力,所以城池很快被攻下。年幼的石涛和一个小太监逃出王府,先在广西全州附近的寺庙中出家为僧,后又逃往武昌。所以石涛后来诗中说“龆龀(音tiao chen,指童年)遭险难”、“兼昧严父颜”,就是说年龄很小就遭到了横祸,连父亲的容颜都记不清了。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安排。如果靖江王没有起来监国,石涛也不会在三四岁的时候逃离王府,那么他的命运可能会是另一番样子。但命运偏偏就为石涛这样安排:没有父母的疼爱呵护,没有儿时的嬉戏快乐,陪伴他的只有古佛青灯、经声木鱼声和沉默不苟言笑的僧人。
P12-14
翻开中国美术史,知名的画家犹如夜空中的繁星,难以胜数,他们的绘画艺术各具特色,引领一个时代的画风。如果让我们在这些画家中找出一些具有创新精神又能够承前启后的画家,那么石涛一定能够列入其中。
石涛(1641—1707),俗名朱若极,法名原济,或元济,号石涛,别号瞎尊者、大涤子、清湘老人等,广西全州人,明靖江王朱守谦的十一世孙。其父九世靖江王朱亨嘉于明亡后在广西自称“监国”,后被唐王囚死。石涛在内臣的保护下逃出,从此便出家为僧。石涛一生游历名山大川,以自然为师,广交朋友,与他们切磋画艺,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明末清初之时,中国画坛上以仿古、拟古的“四王画派”一统天下,他们这种艺术创作思潮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成为官方的和正统的艺术主张。一时间,使得画坛上陈陈相因,以仿古为能事,缺乏创造力和创新思想,毫无生气。而石涛的绘画清新可爱,师法自然,打破传统的藩篱,“我自用我法”,给清初沉寂的画坛注入了一股劲风,令人耳目一新。石涛博学多才,是一个全能的画家,山水、花卉、人物均擅长,并都有突出成就。他的画作上大都题有诗文,以景抒情,充满禅机哲理。他的书法初期模仿董其昌,后来发觉自己并不适合学习董字,便放弃董字而学习颜真卿、苏轼,特别是苏轼对石涛影响很大。石涛对苏轼的书法理论非常佩服,他自己也说:“必能画沙而后成字。”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把石涛的书法列为能品。石涛的作品,正如他自己的精神面貌一样,激情回荡,气象万千,有生机,有朝气,充满创造的活力。石涛不仅绘画技艺高超,而且也具有很高的绘画理论修养。他撰写的《苦瓜和尚画语录》总结了自己艺术创造体验,用语玄妙深奥,论述精辟,对于中国绘画观念从传统向近现代的转变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石涛的一生曲折迷离,他的艺术博大精深。石涛由明朝宗室遁入空门,最后又由空门还俗。他的命运是由于南明政权的同室操戈造成的,所以和一般的明朝遗民不同,他对于明亡没有特别深刻的认识。石涛的性格是外向的,他不甘寂寞而喜好交游,甚至还抱着“欲向皇家问赏心”的念头。然而,正是这种想法和社会环境造就了石涛的悲剧人生。
尽管石涛在生前已经是享有盛名,但当时直接追随他的画家并不多。从记载来看,他的亲传弟子有程鸣、高翔等人,不像“四王画派”有大量的弟子相互传承。石涛对于后世的影响主要靠其作品的不朽魅力。后世的很多画家都从石涛的绘画中汲取营养,“扬州八怪”的高翔和郑板桥都对石涛的绘画倍加推崇,甚至有石涛开扬州画派的说法。事实可以证明,扬州的画家通过对石涛绘画的学习,使清朝中叶大写意花鸟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石涛在山水画上的影响也非常巨大,他打破了“四王”山水一统天下的局面,开一代绘画新风。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等中国近现代绘画大师,无一不对石涛顶礼膜拜,吸收石涛绘画中的营养。齐白石在《老萍诗草》中说:“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绘画修养如此之高的白石老人都对石涛这样佩服和赞赏,足见石涛绘画的魅力。
总的来说,石涛是清初一位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画家。他将大千世界的盎然生机与奔放洒脱的笔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满了开拓创新的精神。直至今日,我们再读石涛时,依然能感受到他那强烈的艺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