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大师图文馆》系列之一,本书向您介绍的是杰出画家黄宾虹先生,黄宾虹,中国近代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在传承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他博采众长,不拘古法,形成了一种“浑厚华滋”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代先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黄宾虹/中国艺术大师图文馆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福顺 |
出版社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艺术大师图文馆》系列之一,本书向您介绍的是杰出画家黄宾虹先生,黄宾虹,中国近代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在传承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他博采众长,不拘古法,形成了一种“浑厚华滋”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代先河。 内容推荐 黄宾虹,中国近代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在传承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他博采众长,不拘古法,形成了一种“浑厚华滋”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代先河。 目录 卷首语 第一章 初染翰墨 第二章 回乡应试 第三章 闯荡扬州 第四章 归居田园 第五章 寓居上海 第六章 伏居燕京 第七章 终老杭州 附录一 黄宾虹丰谱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19世纪的中国,盛行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开始逐步瓦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也一步步走向了衰落。落后就要挨打,西方帝国主义势力乘机对中国进行残酷的蹂躏和倾轧,古老的民族可谓尝尽了世间的沧桑。内忧外患,国衰家败,这个时期诞生的人注定要肩负起拯救国家和复兴文化的重任。 清同治四年正月初一(1865年1月27日),浙江金华县城西南的铁岭头,商人黄定华家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什么事情这样热闹?原来是已过而立之年的他喜得贵子。第一个孩子的出生给家里带来无限喜悦,而且又恰逢新年第一天,所以喜出望外的父亲为儿子取了一个吉祥而又有纪念意义的名字——元吉。二十多年后,黄元吉迁回祖籍安徽歙县潭渡村,因故乡有滨虹亭,故自题居所日滨虹草堂,名字后来也改为宾虹。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自古就有“天下才子出江浙”的说法。而地处浙江中部偏西的金华,历来经济发达,文化昌盛。自宋朝以来的许多理学家皆出自金华,金华学派在全国颇具影响,所以金华又有“小邹鲁”之称。黄宾虹就诞生在这片沃土,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大部分青少年时光。 安徽歙县,一座山环水绕的山庄式古城,始建于秦朝,唐以后至民国以前一直为州治、府治所在地,史称徽州府。徽州不但孕育出明清之际称雄商界四百年之久的徽商,而且也孕育出独树一帜的徽州文化,素有“东南邹鲁”之称。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雕刻、徽派盆景、徽州古典园林建筑等更是自成流派,久负盛名。潭渡村在歙县城外十里处,依村而流的丰乐溪出自黄山,浙江也出自黄山,流过歙县,与丰乐溪相合,又汇合练水成新安江入浙江地域。黄宾虹的两个故乡——浙江金华、安徽歙县,就这样被新安江连在了一起。 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历来有经商传统的徽州人,为生活所迫多数都背井离乡。黄宾虹的祖父就曾在金华经商,到晚年才弃商归乡。父亲黄定华也不甘心在家耕田务农,十四岁便随父亲和兄长到金华学做生意。自幼艰苦生活的磨炼,使黄定华养成了敦实厚重的农夫品格和开拓进取的商人作风。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和日常积累的经验,二十多岁便能独立经营。加上他笃实守信的性格,在当地具有很高的声望。黄定华开设了一家广达布总号,生意挺红火,家境也日渐富裕起来。所以黄家虽然是客居在金华,在父亲的操劳下,黄宾虹的童年依然过得很富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即使是客居异乡,他们身上也都沾染着浓郁的徽州文化底蕴。黄定华虽说是一个殷实的商人,却没有摆脱儒生的本色。闲暇之余,他嗜好收藏字画,酷爱读书,吟咏诗文,也喜欢结交当地一些文人墨客。在黄宾虹的眼里,父亲是博学、善良、诚实守信的,而少有商场上那种尔虞我诈、欺行霸市的习气。黄定华还善于擘窠大字,晚年回乡定居后更爱挥毫泼墨,整日沉湎于翰墨之中,这对后代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黄宾虹的童年不仅物质生活富裕,父亲还为他营造了一个健康愉快的精神家园。P10-12 序言 黄宾虹(1865—1955),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他一生勤奋好学,在自己选择的艺术道路上,几十年如一日,独步前行,不论风霜雨雪,不管甘苦得失,依然孜孜不倦地追求。在传承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他博采众长,学古却不拟于古法,大胆创新,终于在古人的藩篱中,独辟蹊径,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代先河。 在历史长河中,不同的人会因时代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际遇。封建社会末期,出生于浙江金华的黄宾虹,凭借幼年的聪慧,肩负起全家人的重托,曾寄希望于仕途,好光宗耀祖、飞黄腾达。但在祖籍安徽歙县屡试中第却未能高就的情况下,他放弃科举,毅然选择学习金石书画,开创出人生的另一片天地。他沉浸在浩瀚的墨海之中,正可谓“三更灯火五更鸡”,寝食俱废。20世纪初,黄宾虹寓居上海,担任出版社、报社的编辑,他利用工作之便,整理自己多年研习古人的成果,发表了许多画史画论的著述,同时还身兼美术教育的工作。50年代,他因赴故宫审定古画,同时还受聘担任北平艺专国画科教授,所以举家迁居北平。因抗日战争爆发,他一度准备南归的希望破灭。在蜗居北平十年后,他于1948年受国立杭州艺专之邀,赴该校任教,直至1955年,终老在美丽的西子湖畔。 黄宾虹一生痴迷于国学艺术,以惊人的毅力和耐力完成了中国绘画史的又一次变革。他是一名典型的早学晚熟的画家,他的绘画风格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师法传统时期、师法造化时期和创造时期。五十岁之前,黄宾虹一直坚持,临摹古人的杰作,从明朝作品入手,以元代作品为最高典范。他往往是“临之一再,摹之再三,至有会心始罢”,为日后的创新打下扎实的笔墨功底。五十岁以后,黄宾虹在继续临摹古人的基础上,开始回归自然,在自然中体会古人作品的妙处,在自然中开拓笔墨的新意境。这一时期,黄宾虹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所到之处,皆有纪游写生之作,积累下的写生画稿数以万计。正如画家潘天寿所说:“宾虹老人师法造化,正是十里拜一师,行万里路,拜了千个老师,所以凭他的一枝秃笔,画来形理意妙合自然。”行至七十岁,黄宾虹独特的绘画风貌,开始有了眉目:层层积染的墨色,不再是对自然忠实的描绘,表现更多的是“物我合一”,把自我心境与客观事物融为一体。八十岁以后,黄宾虹“浑厚华滋”的艺术风范达到顶峰。所作山水无不体现出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理想境界。“黑、密、厚、重”是他画面最显著的特色。 黄宾虹不仅工于绘画,而且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他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画品与人品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他一生所留下的著述数不胜数,内容几乎涵盖了画史、画论、画理、画评、金石书法、画家传记等各个方面。他所作著述不是对史料的堆积,而是论从史出,结合长期的艺术实践,他提出许多富有创造性的见解,是今天我们研究传统绘画艺术不可或缺的一笔财富。作为一代宗师,黄宾虹有着深厚的学术修养,他提出的“画品之高,根于人品”的艺术主张是其一生遵循的原则。虽然黄宾虹非常推崇古代文人画风,但是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他并没有像传统文人那样遁隐山林,而是积极地投身到革命运动中,显现出画之大者的风范。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生活在新旧历史交替的时期,新的创造、新的模式、新的风范,是这个时代每一个艺术家不懈的追求。黄宾虹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万幅图、作万张画的过程中,经过深刻的反思,大胆的想像,突破性的变革后,一种“浑厚华滋”艺术风格也就水到渠成地形成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