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集了鲁迅先生创作的全部散文。,篇散文后都有名家对其的精彩解读。除此之外,还收录了我国当代艺术大师赵延年先生和海外艺术家的木刻插图,别开生面,引人深思。
求乞者
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踏着松的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露在墙头的高树的技条带着还未干枯的叶子在我头上摇动。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而拦着磕头,追着哀畔。
我厌恶他的声调,态度。我憎恶他并不悲哀,近于儿戏;我烦腻他这追着哀呼。
我走路。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但是哑的,摊开手,装着手势。
我就憎恶他这手势。而且,他或者并不哑,这不过是一种求乞的法子。
我不布施,我无布施亡、,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给与烦腻,疑心,憎恶。
我顺着倒败的泥墙走路,断砖叠在墙缺口,墙里面没有什么。微风起来,送秋寒穿透我的夹衣;四面都是灰土。
我想着我将用什么方法求乞:发声,用怎样声调?装哑,用怎样手势?
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我将得不到布施,得不到布施心;我将得到自居于布施之上者的烦腻,疑心,憎恶。 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 我至少将得到虚无。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灰土,灰土,…… 灰土……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P12解读
读这一篇,首先感受到的是无所不在的“灰土”—— 灰土弥漫整个空间,堵塞你的心,甚至要渗透到你的灵魂。这便是一种“灰土感”:生命的单调、沉重与窒息。
“灰土”之外是“墙”——
这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隔膜,这心灵的隔绝不仅是社会、历史的,更是人类本身的,人于是永远“各自走路”。
于是就有了“求乞”与“拒绝布施”——
显然,这里的“求乞”和“布施”是带有象征性的。我们可以把“布施”理解为温暧、同情、怜悯、慈爱的象征,人们总是祈求着别人对自己的同情与慈爱,也“给予”别人以同情与慈爱。这似乎人的一种本能,但鲁迅却投以质疑的眼光:他要看看这背后隐蔽着什么。……作为一个孤独的精神界战士,要保持思想和行动的绝对独立和自由,就必须割断一切感情上的牵连,包括温情和爱,即不向人“求乞”,同时也拒绝一切“布施”。……鲁迅就这样从“求乞”与“布施”的背后,看到了依赖、依附与被依赖、被依附的关系。这确实是十分独特而锐利的观察。
将可能导致内心软弱的心理欲术(如布施、同情、怜悯之类)、情感联系(如“布施心”)通通排除、割断,铸造一颗冰冷的铁石之心,以加倍的恶(“烦腻、疑心、憎恶”)对恶,加倍的黑暗对付黑暗,在拒绝一切(“无所为与沉默”)中,在与对手同归于尽中得到“复仇的”的快意。——我们又由此想起了《孤独者》里的魏连殳、 《铸剑》里的“黑的人”。
——钱理群《反抗绝望:鲁迅的哲学》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