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摸史集--中国现代人物新探/温故书坊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袁小伦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探索历史的过程就是一个摸象的过程,而探索历史的成果也就是摸象的印记……本书作者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对影响中国现代历史的重要人物及事件进行了分析,提出来了一些与我们以往不同的观点。本书也可以说是一本融合作者观点的读史心得。

目录

读史如摸象(自序) /1

“窑洞对”之后/1

——黄炎培晚年三题

黎明前的一双慧眼/29

——一1948年陈叔通致马叙伦手札解读

从《磨剑室文录》看柳亚子晚年议政/40

生死关头:民主人士与土改运动/54

光明梦/70

——读1949年“知北游”日记三种

利剑缘何难出鞘/82

——从毛泽东文稿读主政华南时的叶剑英

1938年广州守将是否通敌/109

村妇·“游击队之母”·匪首/120

——读有关赵洪文国的零星史料

于光远留在岭南的青春脚印/128

在东江的“另一个”茅盾/138

就“鸽子恋家”这么简单? /152

——关于萧乾北上的思想原因

两首当代名诗及其作者之谜/159

政治和诗:比庐山还朦胧的《庐山》 /165

战时香港文坛矛盾和周恩来的态度/190

并非没有一点疙瘩/196

——李少石遇难后的柳亚子和周恩来

西路军历史问题和李先念的一封信/217

才子的高明和失误/235

——乔冠华在战时香港的纸上谈兵

炉火纯青/245

——李纯青《笔耕五十年》和日本问题研究

试读章节

叶剑英重视调查研究和重视总结经验,实事求是,力图把中央精神和 地方实际相结合。例如关于土改中的华侨问题,他生长于侨乡,自己曾漂 泊于南洋,有众多华侨关系,对华侨的历史和现状有深刻的理解,他把党 中央的华侨政策同广东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订出具体办法、措施,予以贯 彻。他提出对90%以上的贫苦归侨、侨眷,应给予合理照顾;对华侨地主 和封建地主在政策上应有区别,等等。按照毛泽东的新要求,叶剑英感到 压力很大,但还是坚定的重新部署加快广东土改步伐:11月23日,决定 将土改区域扩大至11个县;1951年1月18日,决定是年大面积展开土改。 在土改试点陆续结束后,同年4月,华南分局提出依靠南下大军进行土改 的方针。在4月12日一次讨论土改的会议上,方方讲了一段话,表明如何理解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和执行毛泽东指示是不那么容易的,因为毛泽东的电报的意图令人难以捉摸,因而操作起来的确战战兢兢:"毛主席要我们争取时间于1952年夏收前完成全省土改,但又说如准备不成熟便不要 搞。这必须从两方面来了解,既加速准备条件,在稳步基础上加快,又要争取时间,在快中求稳。"165月,铺开63个县土改。随着全省规模土改的开展,有些地方发生了左的偏向,叶剑英及时果断纠左纠偏,使土改运动健康发展。P88

众所周知,毛泽东生前最为推崇的中共党内两位诗人,一位是叶剑英,一位是董必武。1965年7月21日,毛泽东给陈毅一封谈诗的信中说: "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学律诗,可向他们请教。"(《毛泽东诗词 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56页)而这首诗的作者之谜就恰好和这两位党内诗人有关。董老和叶帅时常有诗词往来,战友情义很深。到底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是叶剑英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叶剑英著《远望集》第63页 载有此诗,题目叫《斥林彪》。此书为叶剑英亲自审定。军事科学院叶剑英传记组组长、叶剑英研究权威专家范硕先生所著《叶剑英诗词探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17页写道:《斥林彪》"作于1971年9月。 曾在中央的一次会议上读给董必武同志听"。这是一句颇为费解的话,范硕为什么特意点出叶剑英曾在一次中央会议上将《斥林彪》读给董必武听?范先生这个解释的根据是什么?是董必武吗?请看熊向晖的回忆。熊向晖是被周恩来誉为中共秘密工作"后三杰"之一的早期的地下工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在外交 部担任重要职务,70年代初曾任解放军总参谋部二部副部长,主管国际形势研究。他与老一辈领导人有过不少直接的交往。特工和外事工作的职业特点,养成了熊向晖的仔细、认真和当场记录的习惯。P168

序言

读史如摸象

无论是在近三十年前的一所乡村学校的讲台上,还是在不久前的一所学院的讲座中,都有青少年学生问我,哪一本书对我来说是最好看的,而 我的回答都一样,是小时候一本不知读过多少遍的少儿读物《成语故事》第一集。那本薄薄轻轻的有插图有难字注音的小册子伴随我度过肚子吃不 饱而精神上算是快乐的童年,我从中读到好多有趣的益智的美妙的至今仍 能经常回味的成语故事。当翻检自己几年来散见于多种刊物的编进这本小 册子的文章时,我不禁想起那本《成语故事》以及其中的一个寓言"盲人 摸象",因为这些小文章的写成正是"盲人摸象"的结果。

今天回想起来,那本少儿读物的出版者到底是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 还是北京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我的记忆已经模糊了,那时读书也不在 意这些,尽管封面的"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字样还是有印象的。该书的封面的一幅画我是记得很清楚的,并且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根据成语"杞人忧天"意思,画着一个因担心天会坍塌下来地会崩裂开陷而消瘦发愁的人,画着他那既弯着腰拄着拐棍又很艰难地抬头看天的样子。后来,大概十二三年前吧,我曾经几乎跑遍广州的大书店,想为我的儿子挑选一本类似我当年阅读过的《成语故事》,结果让我十分失望,那样纯朴的启蒙读物再也找不到了。也许时代前进了而我幼稚依旧吧。不过我相信,当年和我一样读过这本《成语故事》的人一定很多。

几个盲人在摸一头大象的身躯后,各自回答大象像什么东西的问题 摸到象牙的说象如芦菔根,摸到象耳朵的说象如畚箕,摸到象头的说象如 石头,摸到象肚皮的说象如一口缸,摸到象鼻子的说象如一根棒,摸到象尾巴的说象如一条绳子。这就是"盲人摸象"的故事。在我看来,"盲人摸象"很有一些值得肯定的东西。譬如,摸象的盲人,尽管眼睛瞎了但没有盲从,没有人云亦云,而能勇于实践,揣摩体验,自由表达,言为心声。 我没有巨人肩膀的支撑,也缺乏高新技术和神奇武器,因而站不高看不远。我高度近视,摘下眼镜便模糊一片,与瞎子差不多。我时常想,如果 历史像大象,研究历史的人像摸象的盲人,那么我就是这些摸象盲人中的 一个。

盲人摸象这个寓言往往被用于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以讽刺犯有以偏概全的片面性错误的人。其实,茫茫宇宙,大干世界,偏与全,片面 与全面,残缺与完整,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可以这样说,人类的认 识永远都是片面的、残缺的和相对的。我把自己阅读史料看成是摸象的体 验:过去发生的事,只有少数记录下;有记录的又未必能传世;现在保存 的记录,也未必都能看到。个人所能"摸到"的"大象"(史料)总是极有限的,总有看不到的盲点和盲区。这不是盲人摸象又是什么呢?探讨历史,在我看来,能达到片面的局部的真实就很不错了。我写的这些文章, 主观上也就是朝着这个方面努力的。

我不是历史的不可知论者,也不是历史的全可知论者,而是历史的相 对可知论者。在学术研究中我不盲从定论,也不迷信权威。我喜欢那些能 着重于理解历史解释历史的发生条件和因果关系的文字,喜欢摆事实讲道 理的单纯考察历史运动过程的文字,不大喜欢从某种利益和立场出发的对 史料进行过度的主观诠释,并进而作出十分明显的作功过是非的价值判断 的文字。我需要学术交流但不喜欢热闹,我不需要什么派,我反对左派反 对右派反对中派。如果一定要分什么派的话,那我就把自己看成是独派, 独立思考派,实事求是派。

探索历史的过程就是一个摸象的过程,而探索历史的成果也就是摸象 的印记,基本上也就是读书的心得,无论庙堂江湖、高低贵贱、院士学童, 概莫能外。我也以为,好像摸象的各位盲人说象那样,只要大家说的是真 话,就是有价值的,就是不可替代的。

我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个拒绝人云亦云的摸象者,一个我口说我心的说象者。

2005年4月于广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