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像天才那样思考
分类
作者 (英)伯纳黛特·泰楠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谁应该看这本书?全天下含辛茹苦、爱子惜福、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父母们!本书提供了31个天才热点问题,11种天赋鉴别技巧,24条释放孩子天赋的通道,68条成功要点!让您的孩子像天才那样思考。不管你的孩子从什么地方起步,最后你都会看到他非凡的能力。

内容推荐

孩子的天赋就像天上的彩虹,五颜六色,变幻无限。它无时无刻不在放射着光彩。21世纪全球通讯技术的发展,给了孩子们很多无法预见的机会,去表达思想,共享观点。这带来了21世纪天才的复兴。如果莫扎特的父亲没有鼓励他儿子对音乐的热情;如果达·芬奇的父母没有支持他去探索他广泛的兴趣点;如果学术界最终不接受爱因斯坦的观点,他们还能成为天才吗?历史上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是天才,直到有人认为他是。从这点上说,成为天才需要有以下两个前提:有思想的人和能发现、认可并相信他们的人。世界上没有一种测试能测出你孩子全部的天赋和才能--无论这个测试看上去多正式、多权威。请记住,达·芬奇时代是没有测试的。一个经典的创造力的测验就是要求一个人尽可能多地产生不同的想法。

目录

让智慧插上创造的翅膀

致谢

前言

第1部分 打破天才的神话

第1章 天才:天生的,还是培养的?

第2部分 发现孩子的天赋

第2章 测试能说明什么?

第3章 孩子的天赋

第3部分 怎样才能像天才那样思考

第4章 什么造就了伟大的思想者,是他们自己吗?

第5章 问题解决--如何让自己更聪明地思考?

第6章 揭开创造力天赋之谜

第4部分 怎样像天才那样学习

第7章 神奇的大脑

第8章 食物的联想

第9章 "指纹学习法"

后记

相关信息

趣味活动

1 "为什么"之树

2 只有两个正方形的窗户吗?

3 4个谜语

4 我来出谜语

5 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乐趣I-5个天才的技巧

6 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乐趣Ⅱ-5个天才的技巧

7 "如果会怎样"的创造性游戏

8 现实的还是虚构的? 

9 为什么不? 

10 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11 旋转的创造力车轮

12 开发你神奇的大脑

13 "左脑+右脑",使你更聪明

14 大脑与电脑

15 聪明学习的神奇公式

16 怎样停止打哈欠并开始思考

17 使神奇的大脑保持良好状态的方法

18 我的特有天赋

19 规划自己的发展

20 我是一只聪明的"猫"!

2l 让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变得简单

22 象形文字?小菜一碟! 

23 我的"指纹学习法"

24 成功了!

试读章节

孩子的字典里没有"复杂"这个词--除非我们告诉他们

那么谁最有权威来说明某个年龄的孩子能或者不能明白某些东西呢?是拥有大量教学数据的我们,还是孩子自己?那些花了很长时间挑选自己的便携式计算机,或是费了一个礼拜的时间不厌其烦地调整自己的手表的家长,都会非常明白我的意思。这些事情,对他们5岁的孩子而言,只需要花10秒钟就可以做好。孩子意识不到某件事对他们而言的复杂性,除非我们告诉他们。如果我们事先就以他们的年龄来预测他们的能力,那就相当于在车启动前先刹了车。我们假定自己了解孩子能做什么,什么时候可以完成,无论是否出于好意,我们以看似更科学的角度借助于能力测试。其实如果没有事先设置的对能力的预期和标准,那么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测试就变得一点意义也没有了。

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除了大众教育系统的出现和成熟以外的另一个理由,为什么测试在孩子的学习中如此根深蒂固。自伊丽莎白一世和达·芬奇时代以来,另一个研究领域已经飞速地进入了人类的历史:心理学。P23

序言

慧插上创造的翅膀

施建农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研究员

"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怎样才能使孩子更聪明?"

"怎样才能使孩子更具有创造力?"

"据说爱因斯坦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一般,后来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每个孩子都能像爱因斯坦那样取得很高的成就吗?"

父母望子成龙,大多会关心这些问题。

在《像天才那样思考》一书中伯纳黛特·泰楠博士就这些父母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供了很多实用的解决方案来帮助父母开发孩子的潜力。

在谈到孩子的潜力开发时,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人的能力是不是天生的。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越来越接受孩子具有不同天赋的观点,但对于如何发现孩子的天赋却存在很多疑惑。考虑到父母的这些困惑,书中专门提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考察和发现孩子的各种天赋。比如,未来的领导者、企业家、思想家、明星、演艺家、空想家等都可能在他们的童年时代就有所表现,人们可以从他们的日常行为中看出端倪。书中不仅给读者列出了具有天赋的人的典型行为特征,还给出了一些练习方法和例子。作者希望,通过这些练习帮助读者更有效地发现不同孩子的各种天赋。

天才人物的最主要特征是他们的创造力。那么,父母们是否也可以帮助他们的孩子提高创造力呢?作者认为,只要给予正确的训练,每个孩子的创造力都是可以提高的。为此,作者还设计了多种趣味活动和练习来帮助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促进孩子的创造力。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创造力中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或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少父母可能会觉得,问题不是在要不要鼓励孩子问问题,而是如何鼓励孩子多提问,怎么让孩子提各种有意义的问题。作者提供了一些技巧来帮助父母鼓励孩子提问。其中,作者根据心理学关于元认知的研究结果而设计的"为什么"之树的提问技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鼓励孩子提问,不仅可以促进孩子的创造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习、记忆、思维等都是大脑的功能。我们都知道大脑是人类心理的功能器官,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我们对人脑的工作原理却了解得很少。作者在书中也谈到了人脑的功能、左右两半球的分工及工作原理。对大脑工作原理的认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利用大脑的功能,提高学习和思维能力。

与高效率学习相对的是低效率学习。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磨蹭"。孩子写作业磨蹭是令很多父母头痛的事,很多父母反映,孩子在学习中常常磨磨蹭蹭,面对难题时很容易放弃。针对这种现象,作者设计了一些帮助孩子克服磨蹭、解决难题的策略,其中有6个步骤和一些技巧,以及针对这些步骤和技巧而设计的趣味活动和游戏是值得参考的。

对于学生来说,现代的教育是充满测验的教育,从入学的一刻起,就需要做很多各种各样的测验。而这些测验的结果却常常会影响人们对孩子的态度。测验成绩好大家皆大欢喜,如果测验成绩差,不仅父母、孩子不高兴,甚至还会影响人们对这个孩子的看法。那么,心理测验究竟是好是坏呢?作者还在书中专门讨论了心理测验的用途,并列举了一些最常用的智力测验的例子。这些讨论都有助于读者对心理测验有一个概要的了解,也可以帮助父母更客观地认识自己孩子的心理测验结果。测验的结果只能是一种参考,而不是最终的判决。

当然,书中的有些观点也还是有值得斟酌的地方。在书中,作者特别强调教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而认为先天条件并不太重要。比如,作者认为"基因贡献有限,大脑潜力无限"。同时,作者又强调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即每个人的天赋是不完全一样的。这会给人一种前后观点不一致的感觉,这不利于人们科学地认识遗传和教育对儿童发展的辩证关系。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学习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功能。而脑的功能又与它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结构又与遗传物质密切相关。伟大的基因测序工程完成后,人们认识到人类的基因总数只有3万多,比原先估计的10万要少很多。人类的这3万多基因中包含着31亿多个核苷酸。研究还发现,人类基因的结构有99.9%是完全相同的,不同的只有大约0.1%。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人类个体之间,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有很多的共同点,正是这些共同点使我们有共同的语言,能够相互理解,能够在一起生活。不过,也别小看了基因结构上这0.1%的差异,它对解释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异却起了很大的作用。人类的有些疾病就是因为基因方面的一点点差错造成的。比如,人类的第2l对染色体如果由两条变成了三条,就会导致严重的畸变,即平常所说的 "先天愚"。尽管我们不能完全接受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等人提出的 "一两遗传胜过一顿教育"的遗传决定论,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遗传物质的重要性。比如,人类的基因与老鼠的基因之间只有大约2%的差异,却使这两个物种具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因此,遗传物质基础的重要性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现孩子的个体差异并利用个体所具有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得到最理想的发展。

除了要科学地认识遗传与教育的关系外,我们认为,以下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在试图训练孩子的时候给予特别关注。

1.不要把孩子的日程安排得过满。使孩子没有消化吸收的时间。

大家都知道粮食被吃到肚里并不能马上被消化并转化成营养成分。从食物进入体内到被消化吸收少则需要几分钟,多则需要.几小时。知识如同食物,从老师教给学生到他能接受、理解,最后变成能灵活应用的内在智慧也需要时间,甚至需要比消化食物更长的时间。

想想我们自己学习和工作的经历:有许多问题,我们在案头冥思苦想没有答案,却会在浴室或厨房忽然顿悟;还有不少问题,我们往往会"事后诸葛亮",为自己当时的糊涂懊恼不已。这都是在告诉我们,高级的智慧加工,需要时间,也需要张弛有道。

知识理解的好坏不完全取决于教育者给予的多少,而完全取决于学习者吸收的程度。教育者无论怎样也不能替代受教育者接受、理解、吸收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因此,往往只有那些不得法的教育才会使孩子疲于奔命。好的教育犹如春雨,润物无声,恰到好处。

2.不要把孩子当成接纳知识的容器,而忽略了孩子是知识加工的主体。

有些父母总是认为老师讲得越多越好,如果老师经常让孩子讨论就会有意见,甚至觉得孩子们能讨论出什么东西,只有老师讲才叫上课。其实,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任朱里等人的研究,老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讲课模式是效果最差的。研究发现,学习的效果与老师讲的多少不成正比,而是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在学习中,学生的投入程度越高,学习的效率就越好。因此,根据他们的研究,讨论、合作学习,特别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效果最好。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们总是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的原因。

3.父母和老师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使孩子成为实现父母或老师愿望的工具,而实际上,孩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中央电视台的教育频道曾经有过一个报道,有一位母亲家境比较贫困,她的儿子从小很聪明。于是,这位母亲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了不起的人,改变家庭的不利地位。这位母亲一心一意要让孩子出入头地,为孩子设计了成长的路线,并替孩子包办了所有所谓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甚至,为了让孩子多些时间看书,在孩子看书时,妈妈给他喂饭吃。在妈妈的软硬兼施下,孩子13岁上了大学,17岁考上了研究生。然而,儿子并没有像妈妈期望的那样成为了不起的人,而是因为包括心理问题在内的各种问题而被劝退了研究生学籍。

妈妈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妈妈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愿望而不顾孩子的感受和愿望。做老师的也一样,要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特别要强调的是,父母和老师都不要使教育、教学太功利,不要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和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起到控制和调节的作用,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学习、问题解决等智力活动;相反,消极的情绪体验对学习和思维不利。

4.不要过分强调教育、教学的普遍性而忽略了学习者和学习过程的特点和个体差异。

关于这个问题,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是社会比较,也就是老师或父母将一个孩子与另一个孩子比。比如,父母可能会说:"你看邻居家的亮亮和你一样大,为什么他能做到的你就做不到呢?"言外之意就是说,他能做到的你也一定要做到。实际上,人与人有很多差异:性别、智力潜能、个性特征、生活习惯、健康状况,甚至家庭生活条件上都会有差异。而所有这些差异都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思维。因此,即使某种方法对一个人非常有效,帮助他取得了成功,而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很可能效果不大,甚至根本无效。

正如《像天才那样思考》中所强调的,不同人的学习方法,就像人的指纹那样,各不相同。

后记

我在这本书中经常提到爱因斯坦,每个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非常成功的科学家和出色的研究者。但是,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在他还是青年的时候,他也曾遇到人生中的挫折。当让其他人(一些专家)来决定爱因斯坦是否可以在科学领域成为一名研究者的时候,他们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但爱因斯坦自己证明了自己是合格的。爱因斯坦的人生充满了曲折,其他人的人生也都如此。但爱因斯坦坚信自己的能力,他不让其他人的看法来左右自己的人生。

正如我在这本书的序言所写的,孩子们生活在一个有着许多测试的世界里。这些测试都号称可以找出孩子们擅长什么,并对这些能力进行归类。如果我们的孩子仅仅是做这些测试,然后,由其他人告诉孩子他有怎样的能力,那么这些能力和天赋都是被其他人所决定的。当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想把所有有关聪明的知识放在孩子们的指尖上,这样他们就可以自己掌握自己的天赋,发展他们自己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我想把所有孩子都拥有的宝贵的、天生的能力放在最适合的人的手上--他们自己的手上。

当你读完这本书并把这本书的内容告诉你的孩子之后,如果他们能被"世界上唯一真正神奇的是他们自己"这个事实所鼓舞的话,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当我达到我的目的之前,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知道怎样去发现他们自己的星星。当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天赋和能力,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的出色时,你我就知道孩子们的天空将会无限广阔。

好了,现在是我们一起结束这个特别的旅行的时候了,我真的不愿意说再见。但是孩子们的一切都还没有结束,这仅仅是个开始。每个孩子都刚刚开始他们的旅途,他们各自的天赋、梦想、灵感和思想闪耀着光芒--我在为他们加油!

再见了,我希望你的孩子健康、快乐,拥有每一个成功!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都希望他们能永远记住--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好了--出发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1: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