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2004年学术年会的论文选编。本文集的主题是“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内容涉及从国家到地方、从经济到社会、从科技到文化、从产业到企业的创新战略与战略选择的探讨和调研。这正好切合了我国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战略部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作者 | 杜基尔//蔡富有 |
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2004年学术年会的论文选编。本文集的主题是“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内容涉及从国家到地方、从经济到社会、从科技到文化、从产业到企业的创新战略与战略选择的探讨和调研。这正好切合了我国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战略部署。 内容推荐 本文集的主题是“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内容涉及从国家到地方、从经济到社会、从科技到文化、从产业到企业的创新战略与战略选择的探讨和调研。这正好切合了我国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战略部署。 目录 卷首语 温家宝 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代序) 路甬祥 前言 杜基尔 蔡富有 一、国家创新体系与创新战略选择 3 国家创新体系框架的一般形式 王玉民 13 我国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 王玉民 27 构想创新体系实现形式的战略选择 王玉民 43 我国创新体系特点与创新资源整合 李正风 张成岗 53 美日国家创新体系的比较研究 张成岗 6l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的基本方向 王玉民 二、科学发展观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71 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指导思想 李成勋 84 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吴沂梅 吴增芳 98 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左臣明 周脉伏 11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夏春秋 张顺江 122 着力发展创新再生产能力 ——科学发展观新探 宋毅 133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区域发展 李世华 138 科技创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钟安环 147 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独特的创新道路 陈 枫 三、经济发展理论与经济创新战略 15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战略创新 牛文元 陈 锐 169 智业经济论纲 ——兼质疑“知识经济”的提法和概念 蔡富有 樊和平 苟光通 178 关于建立中国经济内生增长模式的战略思考 张孝德 191 民营经济创新初探 王在全 200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孙承咏 211 从资源短缺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迫性 尚 列 223 发展区域经济竞争力与创建新极经济圈 郎加明 228 统筹区域发展必须具有新视野 胡 迟 234 抓住机遇,重整区域,耦合产业,提升国家竞争力 许正中 243 内外兼顾,协调发展 林跃勤 255 资源流动与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姚永玲 267 推进要素市场改革是抑制投资过热的治本之策 汪新波 274 京津经济组团式发展的构想 陈 锐 牛文元 279 组织生态视角下的产业变迁与企业成长 徐艳梅 韩福荣 292 简述行动者网络理论对产业集群研究的意义 刘小玲 300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研究 王 海 310 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张晓平 320 加快实现我国股市政策的转型 沈小平 328 引进房地产证券化先进模式,确保房地产业良性发展 周毕文 刘鹏 四、文化、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 335 文化与文化结构模式 王玉民 349 先进文化的本质与特征 王玉民 356 刍议识别文化 ——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的认识论问题 喻锫丹 361 从儒学论决策者的行为规范 张顺江 周毕文 374 文化创新是现代企业兴盛之本 张志林 386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 宋建坤 杜基尔 400 中国企业战略:实践、理论与展望 康荣平 柯银斌 416 集团本部管理模式研究 管延伟 五、技术创新与企业创新战略 431 基于客户经济的企业创新战略研究 阎笑非 436 直面客户经济,再造企业核心能力机制 ——大力推进企业范式创新及其战略转型 管益忻 45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的关系及其对策 樊 杰 吕 昕 466 强化发展机制,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张志强 477 企业在环境技术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 吕永龙 马 骅 许健 梁 丹 史雅娟 492 大型企业管理体制创新 牛克洪 502 创新与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剧锦文 52l 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主力的区域差异分析 千庆兰 534 瑞士的企业创新及其环境 任丁秋 541 “军民两用”:科技战略引擎 苏恩泽 550 特种伤信息化救援大战略 ——军民一体“快速反应、立体救治”网络新模式体系构建论纲 岳茂兴 别拓俞 叶路 关丽庄 孙建国 559 家电零售企业联盟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卢 鹏 刘雨花 周毕文 566 重视技术创新,发展智能建筑 宫周鼎 六、创新资源整合与国际合作战略 575 论以人为本的创新资源整合观 李正风牟焕森 586 科技创新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周学政 592 政府主导下的科技资源整合研究 朱付元 李正风 604 科技资源配置面临的新问题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丁厚德 624 知识共享与知识专有传统的张力变迁及动力机制 葛秋萍 李正风 634 浅析CDNlA技术创新过程的特点 苏俊斌 642 大学技术转移网络系统分析 章琰 654 跨国公司与中国大学的R&D合作浅析 李金登 李正风 663 未来中国国际科技合作面临的重大政策问题研究 任中保 邱举良 679 俄罗斯对外科技合作政策 李俊雄 686 中日科研评价法规之比较 王 嵩 邱华盛 附录: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简介 试读章节 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主力的区域差异分析 千庆兰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工业总称,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工业(含航空、航 天、船舶和兵器等制造行业)和电子工业中的投资类产品。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和实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象征,也是国民经济质量和现代化程度的标志。本研究中的装备制造业包括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由于统计口径和资料获取等问题,本研究中所用的装备制造业统计数据中包含了部分消费类产品,但不影响分析结论。 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是指地区装备制造业在区域之间的竞争中所表现山来的产业综合实力、所提供的有效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及其在可预见未来的发展潜力的大小。我国地域辽阔,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历史基础、经济实力等的发展很不平衡,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能力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本文将构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我国各地区装备制造业的竞争能力,剖析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区域差异,并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要素结构进行系统分析。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区域差异 (一)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是一个涵盖制造业本身以及相关要素、关系和行为多个方面的综合能力系统,对其进行评价分析应从多维度、多视角出发。从系统能力的角度对其进行综合考察,这就需要构建一个多层次的综合性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指标的选择、权重的确定、数据的选取和计算必须以科学理论为依据。以较少的指标,规范准确地反映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2)系统性原则。指标设置应尽可能全面反映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特征,防止片面性,各指标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各有侧重,形成有机整体。从不同角度反映一个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实际状况。 (3)动态性原则。指标体系要充分考虑制造业竞争力系统的动态化特点。能综合反映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便于预测和管理。同时,又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指标体系的相对稳定性。 (4)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所选取的指标能够从各种统计资料上直接获得或者通过计算后获得,使理想化的指标体系能够现实化。并可以进行量化计算。理论上非常好的指标,若现有数据库没有或计量手段无法量化,则应剔除该指标。指标的经济含义要明确,口径要一致,核算和综合方法要统一,以达到动态可比性,保证指标比较结果的合理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依据上述原则,本研究从5个方面选取了10个指标来构建我国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图1)一个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能力的强弱是该地区装备制造业综合能力的反映,主要体现在规模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效率竞争力、成长竞争力和创新竞争力五个方面。 (1)规模竞争力。地区装备制造业具有竞争力,首先表现为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它反映了一个地区装备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和水平。一般来说,装备制造业的规模越大,其竞争力越强。这里从产出水平、拥有资产的状况和吸纳就业的能力,分别选择地区装备制造业产值、增加值及资产合计占全国装备制造业的比重来衡量地区装备制造业的规模竞争力。P521-522 序言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2004年学术年会的论文选编。本文集的主题是“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内容涉及从国家到地方、从经济到社会、从科技到文化、从产业到企业的创新战略与战略选择的探讨和调研。这正好切合了我国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战略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去年12月29日到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强调,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加快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我国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要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2005年3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强调:“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根本要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这是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和全国人民为之努力和奋斗的方向与目标。我们特此将总书记与温总理的这一讲话摘要谨作为本书卷首语以飨读者,并以此与读者共勉。 2004年10月30~31日,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中国科学院会议厅隆重召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理事长路甬祥院士为大会确定主题,并强调指出本届学术年会“以创新发展的战略为题,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发展战略学研究会要紧紧抓住事关现代化大局的战略问题,深入研讨、积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献言献策。“本届学术年会正是遵照路甬祥理事长的嘱咐精神组织研讨、编辑文集的。路副委员长欣然为本论文集题写书名《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既是对研究会今后研究方向的引导,也是对本书丰富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总结。致本届大会的贺信言简意赅,语重心长,义深旨远,作为本论文集的“代序”是对本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最精妙的钩玄提要。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亲临大会,即席政辞,盛赞本届学术年主题创新发展战略的研讨意义重大,并对什么是创新?如何创新?发表感言,博得了与会者热烈掌声和崇高敬意。 本届学术年会,与会专家学者、代表积极提交论文,并在会上踊跃发言,讨论热烈,气氛活跃,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与会代表围绕发展战略学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战略创新,就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创新战略、科技创新战略、企业创新战略的选择,从创新资源整合、创新文化建设、企业发展战略、观念创新与制度创新层面,提出了一些选择思路、决策建言和政策建议。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真诚希望由本届学术讨论会形成的论文集,能对发展战略学的研究和交流,对我国现代化、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建设有所裨益,诚能如此,研究会同仁们也就心满意足了! 本届学术年会收到了论文约200篇,收入本论文集的论文60多篇,我们按下述六个专题进行编辑: 一、国家创新体系与创新战略选择; 二、科学发展观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三、经济发展与经济创新战略; 四、文化、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 五、技术创新与企业创新战略; 六、创新资源整合与国际合作战略。 提交本届学术年会的论文尚有不少未能入选本论文集,未入选论文并非无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限于篇幅,难免有遗珠之憾。收入本论文集的论文,编者在基本保持原著原貌的前提下,作了必要的编辑加工,如有不当之处,祈望作者、读者教正。本论文集编辑方针是“百家齐放、百花争鸣”,所收论文的学术见解和观点、主张,并不代表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的观点,也不代表编者的观点。我们欢迎各种不同的观点之间开展争论和交流,这更有助于理论创新、学术研究的进步和繁荣。 本论文集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有关领导的关心、各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雁斌、赵启厚先生参与审编了本书书稿,中国经济出版社第一编辑部主任苏耀彬编审协助了本书顺利出版,谨在此一并致谢! 杜基尔 蔡富有 2005年5月9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