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入11位学者的有关新社会史新作。11位学者为新社会史打开了11扇窗口。11扇窗口敞开的是社会史的新园地。
本书收入11位学者的有关新社会史新作。11位学者为新社会史打开了11扇窗口。
在“心性·记忆·表象”栏里,5位作者从不同角度凝视心性与记忆问题:有在忘却边缘挣扎的“太阳的记忆”,有在想像与创造中不断再生产的“华盛顿神话”,有对“国耻”的空间表象,而黄花岗和中山陵则是具象化的现代中国革命。
在“身体话语与权力”栏里,聚焦在4位学者笔下的论题各不相同:“五四”知识群体的轻生自杀,传递出个体与时代之间的龃龉;赢弱的光绪皇帝到底是苦于肉体的病痛,还是苦于久病成医的恍惚;社会像一具万花筒,清代的一妻多夫现象决非母系氏族的残余,它折射了女性身体的从属性;养生自古属于个体行为,公共卫生开启了近代秩序对人体的规训,而预防传染病则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认识论的回转与新社会史”栏里,杨念群和日本学者岸本美绪以现身说法,各自为“不安”的历史学把脉问诊:新社会史好似“撤除藩篱,进入邻居庭院”的不速之客。
11扇窗口敞开的是社会史的新园地。
引言:知识社会史的视线
一、“翻译即背叛”?
二、记忆与忘却的空间
三、身体话语与权力
四、挣脱羁绊的社会史
心性·记忆·表象
太阳的记忆
——关于太阳三月十九日诞辰话语的知识考古
一、楔子:甲申三月十九日
二、太阳诞辰公共记忆的创造
三、太阳诞辰话语的文本化
四、记忆与忘却的再生产
五、结语
“华盛顿神话”在晚清中国的创造与传衍
一、初晓华盛顿
二、“华盛顿神话”的形成与复制
三、“华盛顿神话”的多重乐章
四、“华盛顿神话”的政治效果
五、“华盛顿神话”与革命风潮
六、结论
领土·疆域·国耻
——清末民国地理教科书的空间表象
一、引言:作为地理空间的疆域与领土
二、地理教科书的“领土空间”表象
三、失去的空间:地理教科书的“疆域空间”表象
四、空间的丧失与“国耻”
五、“国耻”的具象化:《中华国耻图》的空间表象
六、结语
革命记忆与近代公共空间
——从“黄花岗公园”到“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一、引言
二、黄花岗起义和纪念碑的建造
三、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的建设与纪念碑
四、纪念与祭祀:“革命先烈纪念日”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结语
中山陵:政治精神的表达与实践
一、选址南京的政治内涵
二、建筑精神的构想
三、空间、装饰与建筑效果
四、仪式行为与建筑精神的实现
五、结论
身体话语与权力
论自杀
——“五四”前后知识群体的激烈行为与价值选择
一、引言
二、自杀和暗杀:个人价值及社会理想
三、“五四”:青年的牺牲
四、“自杀时代”的奋斗
五、结语
为龙体把脉
——名医力钧与光绪帝
一、奇书:《崇陵病案》
二、力钧的中西医新理论
三、力钧进宫
四、光绪与力钧的医患对话
五、力钧出逃
六、结论
作为生存策略的清代一妻多夫现象
一、招夫养夫
二、一妻多夫的谱系,
三、问题
四、结论:婚姻和卖淫
预防传染病话语
——转折期的日本近代国家与卫生
一、引言
二、养生与预防
三、预防与控制霍乱
四、清洁·摄生·隔离·消毒
五、结语
认识论的回转与新社会史
医疗史、“地方性”与空间政治想像
一、新医疗史叙事的背景:三个模式
二、模式转换与本书要点
三、医学传教与现代“帝国”殖民品格的形成
四、“地方”是如何被感知的?
五、疾病隐喻、社会动员与“国家意识”
六、跨区域运动与“地方性”的重构
场、常识与秩序
一、“地域社会论”的不定型性
二、方法上的个人主义
三、不安的历史学
四、日常生活的意义构造
编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