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权谋--诺贝尔科学奖的幕后/八面风文丛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作者 (美)罗伯特·马克·弗里德曼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诺贝尔奖的历史不仅是那些获奖的科学“英雄”的历史,也是评奖人的历史。诺奖由一个地方性的科学奖励成为全世界科学家梦寐以求的目标,体现了那些评奖人通过获奖者来传播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甚至左右科学发展的方向的过程。而如果把竞争诺奖比作科学的“奥运会”,那么,本书讲述的是“裁判”的故事。

目录

前言/v

作者说明及致谢/ix

引言 非凡的优异/1

1 诺贝尔奖和它的历史/2

2 作为一种建制的科学/3

3 访问外国:一个介绍/5

第一篇 每一次颁奖都会引起无休止的争端

1897-1914年,诺贝尔奖的开始/13

 第一章 我所能想得出来的使用一份遗产的最愚蠢方式!

保持诺贝尔的理想/15

1.1 诺贝尔的遗产/15

1.2 帮助梦想者还是阴谋者?/19

1.3 把零星碎片拼起来/23

1.4 谈判的遗产/27

1.5 谁在负责?/29

 第二章 分崩离析

不顾一切地追求化学上的共识/31

2.1 “团结就是力量”/33

2.2 摆平老前辈/37

2.3 “干掉彼此的候选人”/41

 第三章 与我自己专业密切相关者优先

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的偏见/49

3.1 物理学中的实验主义偏见/51

3.2 “烦恼和悲伤”:一种斗争文化/60

 第四章 每个诺贝尔奖都可比拟为一面瑞典国旗

皇科院的特权——选优/67

4.1 “把标准降到……连我们自己的人……都能得奖”/68

4.2 “皇家瑞典的皇室”和“大排档的国家”/72

第二篇 难道瑞典科学院……对一切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浑然不知吗?

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偏向的中立和诺贝尔梦想的终结/87

 第五章 诺贝尔奖在战时应该照常颁发吗?

1914-1915年,中立之文化政治/89

5.1 1914年:利己的中立?/91

5.2 1915年:一个立场的选定/101

 第六章 伤口仍在滴血的时候!

诺贝尔的激情:1916-1919年,保卫文化/116

6.1 确定诺贝尔的新角色/116

6.2 1917年:拭目以待/120

6.3 1918年:为战后作准备/123

6.4 1919年:开始的终了/134

6.5 诺贝尔奖和皇科院蒙羞/141

第三篇 乌普萨拉的小教皇们

1920-1933年,傲慢和盘算:物理学奖/145

 第七章 绝不能让爱因斯坦得诺贝尔奖

让物理学为瑞典保平安/147

7.1 前奏:两次世界大战间的物理学/147

7.2 世界舞台上的爱因斯坦/152

7.3 爱因斯坦与诺贝尔地方主义/156

7.4 爱因斯坦的胜利/171

 第八章 坐在诺贝尔委员会上,犹如坐在流沙上

纪律和不满/175

8.1 两位求变的物理学家/175

8.2 1923年:从诺贝尔物理学中取消天体物理学/179

8.3 既省钱又救了西格班/188

8.4 反叛/197

 第九章 皇科院中的喧嚣

接管委员会/203

9.1 反暴动行动/203

9.2 肆无忌惮的奥森/212

第四篇 别杀弹钢琴的,他正尽力而为

1920-1940年,寻求诺贝尔化学奖的标准/221

 第十章 十足心胸狭窄之人进入委员会

无知,无能:一个昏乱的化学委员会/223

1O.1 克服阿伦尼乌斯:能斯特的奋斗/224

10.2 寻找够格的候选人/229

10.3 针锋相对/231

10.4 外交和偏见/234

 第十一章 三思而行

委员会的更新与生物化学的偏见/238

11.1 斯维德贝里的成名/239

11.2 委员会的牛头犬:冯·奥伊勒切尔平/249

11.3 另外的声音,另外的选择:界定化学的挑战/257

第五篇 可耻的交易

以科学之名义败坏诺贝尔遗产/265

 第十二章 让人眩惑的方言

停止发奖,保留判/267

12.1 人各一所诺贝尔研究院/268

12.2 保密、信任和欺骗/272

 第十三章 完全缺乏一个明晰而客观的标准

大科学和低道德:奖的权威/283

13.1 世界回旋加速器工作者大团结/284

13.2 不让迈特纳得奖:瑞典的核赌注/292

 第十四章 圣殿骑士们

进入诺贝尔“天才”和“优异”平庸的时代/315

14.1 非常时期中的例行公事/316

14.2 峰回路转?/328

结语 深入的反思/335

1 信念之根据/335

2 竞争的文化/336

3 拯救诺贝尔的遗产/342

附录一 1901-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化学奖获奖人/349

附录二 1900-1951年委员会成员/353

附录三 奖金金额/355

注释/358

译后记/433

试读章节

在谈到这些问题和本书的主题之前,让我们略为回顾一下构成这段历史的一些事实和视角。

首先,一些贯串本书的具体细节:诺贝尔奖候选人的提名权仅限于特别指定的人。这些人可分成两类:有永久提名权的,和每年特别甄选的。有永久提名权的,包括瑞典皇家科学院(以下一般简称为皇科院)的瑞典籍院士和外籍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和化学委员会的成员(他们不一定是皇科院的院士)、从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或化学奖的获奖人,及瑞典和其他北欧国家(丹麦、芬兰和挪威)1900年以前成立的大学中的物理教授和化学教授们。每年甄选的,则由委员会每年要求皇科院邀请至少6所国外大学的物理学和化学讲席教授,和不定数目的科学家提名。

提名必须在每年2月1日以前收到。各项奖提名由5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作出评审,准备一份讨论各位候选人相对优点的报告,然后向皇科院提出建议,通常在初秋完成。皇科院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们投票,同意委员会的建议,或者提出他们自己的建议。最后,皇科院全体投票。在诺贝尔奖的前半个世纪,各委员会在9月投票,皇科院在11月中旬投票;后来这些日期都往前移了1个月。

生理学/医学奖的运作大同小异。坐落在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医学院及其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这个奖。足够的迹象显示,那些涉及医学奖的人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与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上是大致相同的。委员会的组成肯定是关键的;判断、偏好和利益都不免会介入委员会的工作。在对几位都有得奖资格的候选人作选择时,并没有一个明晰而公正的标准可循。卡罗林医学院在1950年所面临的一个极端混乱的情况,可以说明其困难的程度。它也许可作为一个象征,所有的诺贝尔委员会都面临着困难的选择:1950年,生理学/医学奖委员会在四轮投票之后仍然不能达成决议。虽然产生了3个主要候选人,可是在进入决定性的会议时,结局仍然在未定之天。当一位委员会的成员恳求另一位同事来开会时,他联想到最近发生在英国议会中的一个戏剧性的情况:要是某个人感冒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结局将会出现。

瑞典科学家们在甄选获奖人和这个程序的形成上,有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在各个诺贝尔委员会上的职位,实际上保证了这个历程。了解委员会成员们在科学上的取向和优先,了解他们的专业训练、对外的接触和野心,对理解授奖的决定至关重要。委员们认为什么重要,就影响到物理学和化学中何种专业应该受到考虑;何种特定的工作应该予以授奖。

这整个事业的基础和这段历史的起点,自然就是诺贝尔(Afired Nobel)的遗嘱。诺贝尔的遗嘱在1897年公布,当时它是一个谜。瑞典政府在1900年批准了诺贝尔奖的规章时,这些管理诺贝尔的财产和运作诺贝尔奖机构法律上的指导方针并没有解决所有原来的疑惑,其他较不显著的疑点随时问推移才出现。任何严肃的诺贝尔奖授奖史,必须包括对规章的解释与调和不同意见的历史。

委员们在评审谁和什么样的成就应该得诺贝尔奖时,他们实际上在干什么?他们在作公正判断时能不能排除一切的顾虑和偏见?这些问题的答案从“肯定不”到“也许”,甚至一个有条件的“是”。要了解他们的行动,仅仅将委员们的科学趣味和智性上的爱好与候选人的成就作对比是不够的。要了解他们可能的动机、利益和偏见,及它们在这个程序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必须拓宽视野。科学世界不仅是一个思想和人物的世界,它也需要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对科学和对瑞典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将本书所讨论的这段历史整理出一个头绪。(P2-3)

序言

我很荣幸能将我的书介绍给中国的读者。近年来,中国已开始重新考虑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上的重要性。虽然没有第一手的资料,但我感觉到中国科学已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在研究的优先问题和建立一个现代的研究文化上,科学界和政府部门已经展开了讨论和争辩。促进科学界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源为中国社会谋幸福,推动普遍的知识进步,当然是一项很艰巨的使命。但是同样重要的是:面对这个大好的发展机会时,中国科学家应当采取什么样的价值观,如何看待和认识自己。

诺贝尔奖常被认为与优异和国际荣誉同义,在有些人心目中,争取得奖似乎就是一个研究工作者和国家科学界的最高目标。有些国家的官员在制定他们的科学政策时就以获奖为目的。一些雄心勃勃的科学家将他们的工作计划和梦想建立在一个期望上:有朝一日会被邀请到斯德哥尔摩去,从瑞典国王手中接受一枚诺贝尔奖章。可是我们对诺贝尔奖究竟知道多少呢?对一位科学家或一个国家来说,获得诺贝尔奖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对很多读者来说,这本书也许充满了惊奇,使他们耳目一新。在中国及其他地方,人们普遍有一种信念:诺贝尔奖用一种客观、公正的方法来判定科学中绝对最好的成就,至少在它所认可的领域,如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医学内。在本书中,我利用已经公开的官方档案资料,重新回顾了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和化学委员会从1901年到1950年的会议的议程。我的发现有助于我们了解诺贝尔奖的真实意义,让我们能更正确地衡量人们对诺贝尔奖盲目崇拜是否明智。

人们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对诺贝尔金质奖章欢呼雀跃,到了今天仍然有增无减。直到最近,诺贝尔奖档案才解密。长期以来,由于不知道谁提名诺贝尔奖获奖人,谁评定获奖人,认真探讨诺贝尔奖是不可能的。本书详细说明了为什么诺贝尔奖章刻画了人们的脆弱,为考虑诺贝尔奖对中国科学的意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获奖从来就不是一个自动程序,不是已然达到神奇层次成就所带来的回报。

本书显示:瑞典委员们自身对科学的认识严重影响评审的结果。他们的判断、偏好和兴趣不可避免地掺入他们的工作。有些委员力求公正,也有一些试图谋求私利。但即使当事人能超越偏见,选择获奖人仍然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委员们偶尔也承认,有时候好几位候选人都具有得奖资格。在本书中可以看到,我们没有理由相信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就是一群“最佳”的科学家。有些20世纪最伟大的智识成就,并没有被斯德哥尔摩所认可。

那么,为什么人们如此崇拜诺贝尔奖呢?本书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指出,我们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从一开始就出现了一帮崇拜者,这与新闻媒体对它的高度关注不无关系,它激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幻想。这种崇拜并不是建立在获奖者本身非凡的优异上,而多半是建立在由于诺贝尔奖所带来的名声、地位和许多连带的利益上。各国科学界的带头人欣然加入这个行列,随后各种与诺贝尔奖有利害关系的团体和机构更加扩大了这个群体。

也许当诺贝尔奖的神秘性降低后,我们可能对科学生活的真正意义有更好的了解。无论诺贝尔本人心中对“为人类造福”有什么想法,他绝不愿意看到他的奖被用来获得狭隘的专业利益,或为研究机构和国家做广告。难道科学的灵魂就是新发现的竞赛吗?科学所赋予人类社会的,比对诺贝尔奖的追求要丰富得多。

我希望中国的科学家们和政策制定者们仔细思考:一个以赢得诺贝尔奖为目标的政策有何意义?一个旨在达到所谓诺贝尔奖水平的研究的科学政策,如果是指建立能够得到国际尊重的一流科学中心,应该是件好事。可是如果诺贝尔奖本身成为目标,我们就需要考虑一些其他的因素。诺贝尔奖不包括很多重要的科学领域,譬如环境科学、地质学、天文学、非医药取向的生物科学和数学。这些科学领域对一个国家非常重要,也同样能够赢得国际上的尊敬。

我们不妨做一个思想实验:中国在未来数十年中开展了一流的地震学研究;中国科学家在认识产生地震的力上作出了开创性的发现,为地震预报提供了非常先进的手段。这种成就无疑对中国人民有极大的价值,也会获得世界各国的尊敬。这种成就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也为全人类造福,有利于科学发展,但是它不会赢得诺贝尔奖。地震学,更广泛一点,地质学都不包括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范围内。另外如海洋学、农业遗传学和宇宙学也不属于诺贝尔奖评定范围内。期望一位工作在中国的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如果相信它是一个国家表现科学技术高水平的唯一或最佳途径就错了。

罗伯特·马克·弗里德曼

2003年11月20日于奥斯陆

后记

这本书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瑞典皇家科学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和诺贝尔委员会(Nobel Committees)如何从被推荐的候选人中决定一位获奖者;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高科学荣誉的诺贝尔奖,对社会、文化、教育和从事科学工作的人们有什么影响?

在挑选获奖者的标准上,诺贝尔本人并没有订下严格而具体可行的准则。在他的遗嘱中他也仅仅提出一个原则性的指示:获奖者应该为“对人类的福祉作出最大贡献者”。很自然,在不同时期,不同的诺贝尔委员会成员对这句话作出不同的解释。于是无线电的发明家得了奖,提出相对论的理论家也得了奖——虽然几经波折,而且他得奖的理由不是相对论。不可否认,他们都对人类的福祉作出了贡献,但在本质上和影响人类对宇宙深层次的理解上,两者显然不可相提并论。

弗里德曼在研究1980年解密的诺贝尔档案文件和主要的诺贝尔委员会成员个人历史上确实下了大功夫,他用了大量篇幅,详尽地描述了诺贝尔委员会的委员们之间的争权夺利,及个人偏见和私人恩怨所引起的勾心斗角。这些不大见得人的幕后故事,也许会让有些读者感到惊讶、失望。其实,这种在严实保密的帷幕后的暗箱作业,没有监督机制,如果没有这些貌似负面的人性故事,那才真正会令人大大惊讶。

诺贝尔奖对社会、教育和科学家们当然有多方面的影响,然而我个人觉得弗里德曼过分强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蓬勃兴起的所谓“大科学”(Big science),和许多大研究所为争取政府、军事机构的经济支持,而进行的激烈竞争。诚然,大科学需要大经费,而大经费要靠挂着诺贝尔奖牌的大牌明星科学家去争取。可是由此推论从事科学的人都一心以争取诺贝尔奖和经济资源为终极目标,未免有失偏颇。也许如他所说,大多数加州理工学院的一年级学生告诉他,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得诺贝尔奖,但是如果几年后他再问其中少数已经是博士生的几位,他们的心态可能就不一样了。科学研究毕竟与打篮球不同。一个身高两米、体格健壮、反应敏捷的运动员,下十年苦功,很有可能进入一个NBA球队。可是一位天赋很高、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多年勤奋、艰苦的努力并不能十分有把握地得到公认有价值的成果。至于这个成就最终能不能得到诺贝尔委员会的青睐,那就要看许多其他因素,和一般人叫做“运气”的东西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推动他们呢?我相信,一般地说,一个科学研究者会怀有得到诺贝尔奖的梦想,这很平常,也无可厚非。但是许多成功的科学家会承认,驱使他们长年累月工作的背后原动力只是——好奇,有趣。

感谢北京外国语大学瑞典语教授杨迟先生多次帮助解答与瑞典语有关的翻译疑难!

杨建军

2004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权谋——诺贝尔科学奖的幕后》直击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内幕的核心,使历史从错误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弗里德曼对这段历史的分析有其独到的深刻之处,他的结论发人深省。

对诺贝尔奖真正有兴趣者,不可不读。

——麦克劳德(Roy MacLeod),

悉尼大学历史学教授

弗里德曼轻巧地拉开帷幕,揭露了诺贝尔科学奖甄选过程中种种生动的,有时甚至极具感情色彩的权谋斗争。对所有有兴趣于科学和历史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书。

——卡根(Robert H.Kargon),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谢泼德(Willis K.Shepard)科学史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20: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