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企业环境审计研究/财会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刘长翠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共包括七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环境审计的基础理论研究;第二部分为对已有环境审计研究成果的回顾和评价;第三部分为环境审计的实施基础研究;第四部分为环境审计的依据和标准研究;第五部分为环境审计的发展研究;第六部分为环境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第七部分为推动环境审计走向深入的保障体系研究。全书内容丰富、见解超前、结构新颖、适用面广。

内容推荐

  环境审计是审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经济监管的重要内容。本书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相关理论,重点对当前环境审计的实施障碍进行了理性分析,然后结合国际社会的经验,力图找出我国环境审计“只开花、不结果”的症结,并以此为切入点,对环境审计的发展机制、审计风险、实施基础及配套措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进而为推动环境审计融入常规审计、促进环境审计向纵深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全书内容丰富、见解超前、结构新颖、适用面广。

目录

引言

第1章 环境审计的基础理论研究

1.1环境祸患:一个不容忽视的主题

1.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源于环境保护的需要

1.3环境审计的理论前提: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受托环保责任

1.4环境审计的本质及其实施的客观要求

1.5环境审计的理论结构研究

第2章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回顾与评价

2.1国内研究述评

2.2国外研究述评

第3章 环境审计的实施基础研究

3.1关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

3.2关于企业环境保护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

第4章 环境审计的依据与标准研究

4.1审计依据与审计标准的关系研究

4.2环境审计依据研究

4.3环境审计标准研究

第5章 环境审计的发展研究

5.1对我国环境审计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5.2环境审计发展的永恒主题:基于企业环境保护审计的研究

5.3环境审计发展的其他形式

第6章 环境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

6.1环境审计风险的理论定位

6.2环境审计风险的形成机理

6.3环境审计风险的控制研究

第7章 推动环境审计走向深入的保障体系研究

7.1环境审计的推行:自主与强制

7.2环境责任机制的建立

7.3审计部门与环保部门、财政部门的关系与协调

7.4现行审计主体的业务分工与范围的界定

7.5环境审计上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8章 结束语

8.1研究结论

8.2研究的局限性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1.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源于环境保护的需要

伴随着环境破坏的日益加剧,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这是一条崭新的、能够实现人类持久的健康发展的道路。走这样一条道路,国家、企业、个人都必须调整自己过去的传统行为,必须认真处理面临的环境问题(孟凡利,1999)。这正如《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所言,“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有鉴于此,我国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便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指导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方针,开始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为了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我国在总结以往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特制定《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我国2l世纪初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纲要》指出,我国在2l世纪将通过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成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轻资源环境压力,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缩小城乡差别,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巩固扶贫成果,尽快使尚未脱贫的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同时合理开发和集约高效利用资源,不断提高资源承载能力,建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体系和重要资源战略储备安全体系,促进全国大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基本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重点地区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得到基本恢复,农田污染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0.3%,治理“三化”(退化、沙化、碱化)草地3300万公顷,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0万公顷,二氧化硫、工业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前5年下降1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逐步形成健全的可持续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共享和决策咨询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政府的科学决策和综合协调能力;大幅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参与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的能力明显提高。

P14-15

序言

产业革命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速了工业化的步伐,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由于企业片面追求高额利润,无视废物排放和环境破坏,致使环境污染的程度日趋严重。研究表明,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破坏更加深广,这使人类的生活、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同时也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普遍关注(张以宽,2002)。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向世界宣告:地球环境的恶化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灾难。为此,各国政府给予高度重视,相继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也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但同样又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的历史任务,面临着生态环境变化和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下,作为高层次经济监督系统的审计,理应通过加强环境审计监督,切实履行审计职责,谋求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协调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回顾环境审计研究的历史可以发现,尽管中国审计学会在1996年组织过环境审计的初步探讨,而且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科研成果,但我国审计界对如何使环境审计融入常规审计,仍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使当前的环境审计仅仅拘泥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基于这一现状,本书拟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重点对当前环境审计的实施障碍进行了理性分析,然后结合国际社会的经验,力图找出我国环境审计“只开花,不结果”的症结,并以此为切入点,对环境审计的发展机制、审计风险、实施基础及配套措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进而为推动环境审计融入常规审计、促进环境审计向纵深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按照预先设计的方案,本书共包括七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环境审计的基础理论研究;第二部分为对已有环境审计研究成果的回顾和评价;第三部分为环境审计的实施基础研究;第四部分为环境审计的依据和标准研究;第五部分为环境审计的发展研究;第六部分为环境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第七部分为推动环境审计走向深入的保障体系研究。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层面,一是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二是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对环境审计的理论前提展开论证,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受托环保责任才是环境审计的产生基础;三是根据环境审计的特点,对环境审计的本质及其实施的客观要求进行了研究;四是结合他人的研究成果,对环境审计的理论结构进行了研究。

第二部分对国内外环境审计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评述,然后结合我国的研究现状,对未来环境审计的研究方法以及目前亟须研究的领域,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第三部分主要研究了环境审计的实施基础,其中重点对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保护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研究。在本部分的第一节中,笔者首先对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性、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然后提出了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对策。本部分的第二节主要研究了环境保护内部控制制度与环境审计之间的关系、环境保护内部控制制度的特征、环境保护内部控制制度的构成内容和实施主体、环境保护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技术等内容。

第四部分根据环境审计的特点,对环境审计标准和环境审计依据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同时进一步界定了环境审计依据和环境审计标准的含义,即环境审计依据是关于环境审计主体的任职条件、实施环境审计的法律根据和执行环境审计过程中应当遵循的法规、制度等行为规范。而环境审计标准则是被审计单位在各项经济活动应当执行的环境方面的法规、制度和相关的技术经济指标。然后,对环境审计依据和环境审计标准的现状、表现形式及完善对策进行了探讨。

第五部分则是围绕环境审计的发展机制进行的研究,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长期以来,如何将环境审计理论演化为业务实践,并且怎样在实务中开展环境审计,目前一直在探讨之中。基于这一现状,本章首先对环境审计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环境审计在我国的理论研究上“轰轰烈烈”,但在实践上却少有“扎扎实实”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将环境保护审计与日常业务审计密切结合,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是将企业环保审计融入常规审计,将环保审计作为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构成部分。其次,对企业环境审计的技术方法、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最后,对生态环保资金审计、对环保部门的延伸审计进行了初步探索。

第六部分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结合环境审计的规律,对环境审计风险的定义进行了理论上的定位,对环境审计风险的模型及其运用进行了理论上的设计;第二是从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的角度对环境审计风险的形成机理予以系统研究;第三是对环境审计风险的控制动因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控制环境审计风险的基本对策。

第七部分主要是对实施环境审计的配套措施进行的研究,比如探讨了环境审计的推行方式,明确了企业领导人、政府部门领导人的环境责任机制,界定了现行审计主体的业务分工和范围,对审计部门与环保、财政部门的关系协调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对环境审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

与其他环境审计著作相比,本书凸显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特点。在规范研究方法方面,运用归纳、演绎、推理和比较的手段,借助科斯理论、环境经济学、会计学和审计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在环境审计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探讨能够为宏观环境管理提供信息、促进环境保护监管的技术和方法。在实证研究方法方面,则综合采用统计分析法,对国内外环境审计研究成果的可行性进行了检验,对中国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总结。

当然,本书的撰写,经过了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在理论探索与实践的结合上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并取得了一些独创性的成果,主要包括:(1)结合环境审计的特点,对环境审计的本质、产生基础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同时概括出环境审计的理论结构应当由环境审计的基本理论、环境审计的规范理论和环境审计的应用性理论三部分组成;(2)对文献综述采用规范研究与数据论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对习惯于用规范研究的方法来评价已有的研究成果,无疑是一个形式上的创新;(3)通过研究环境审计的最佳切人点和配套措施,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实际的环境审计机制,以带动环境审计首先进入常规审计,最终促进环境审计向纵深应用延伸;(4)对环境审计风险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避免环境审计的失败奠定了基础;(5)结合法学、环境经济学、管理学的观点,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从审计学的角度,研究中国的环境审计问题。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及其审计研究》(课题主持人:耿建新;批准号:70272057)的系列成果之一,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出版。全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导师耿建新教授帮助策划,耿建新教授对全书进行了全面的审阅并进行了修改,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鉴于笔者学识有限,本书可能存在一些错漏之处,而且对某些问题的研究,如环境审计的技术方法、环境绩效的评价、环境信息披露现状的实证分析等尚不够深入。为此,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5年2月

后记

近30年来,环境恶化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地球大家庭的一员,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又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威胁。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系统的审计,确实有必要通过加强环境审计监督,力求在环境保护的经济监管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与其他审计领域相比,我国的环境审计实践却仍显滞后。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我国社会各界对环境审计理论的研究尚不够深入。有鉴于此,我不禁对环境审计问题萌发了研究的兴趣。而更为可喜的是,耿建新老师主持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环境信息披露及其审计研究”,恰于2002年获准立项,从而使本人有幸成为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成员。受导师思想的启迪,也是在导师的直接鼓励和帮助下,我开始关注一些环境审计的研究动态,并最终把“环境审计”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成稿的。在此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耿建新教授,论文从选题、论证到最后定稿付梓,无不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和智慧。尤其在论文修改阶段,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逐字逐句地阅读本文,并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他不仅在论文的写作上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在生活上也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他那为人谦逊、豁达的生活作风,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和对知识的孜孜以求精神,都令我折服赞叹,终身受益,并激励我在未来的研究道路上不懈探索。

其次,感谢中国审计学会的翟熙贵会长、韩笃明副秘书长、郭彤博士、马凌云女士,国家审计署的齐国生司长,北京市审计局的张海坤局长对论文写作给予的无私奉献。感谢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的朱小平教授、戴德明教授、于富生教授、张瑞君教授,国家会计学院的于长春教授、北京大学的王立彦教授,他们曾对论文的构思与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使我受益匪浅。感谢我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对论文给予的充分肯定,他们分别是:北京工商大学的张以宽教授、北京大学的王立彦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的祁怀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的荆新教授和戴德明教授。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的肖镜元教授、王化成教授、宋常教授、文光伟老师、宋建波老师、陈君老师、王琳老师、郭建华老师、刘长祥老师、李宏老师三年来对我的帮助和关爱。感谢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吴永林教授、刘永祥教授、刘泽军书记、刘婉立副院长对论文写作的关心和帮助。

最后,我要感谢山东财政学院校长帅重庆教授、副校长綦好东教授,原会计系主任郭惠云教授、姚维曦副书记,研究生部主任李来胜教授,会计学院的赵道明书记、曲吉林教授、张涛教授、贾琦高级会计师、李连燕教授、赵冠华副教授、曹淑晶副教授、王珂副高级馆员、蔡昌副教授、陆晓红女士对我学业上的支持。同时,论文的完成也有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同窗学友的一份辛苦,三年的友好相处和对论文的切磋探讨,使我备受启发,我一并向李永臣师兄、赵保卿师兄、杨庆英教授、马元驹教授、倪国爱教授、夏鹏博士、谭燕博士、陈德博士、崔学刚博士、李百兴师弟、胡国柳博士、蒋顺才博士、孙蔓莉博士、戴军博士、程小可博士、奚敏敏博士、陈卫星博士、于凤霞博士、李伟哲博士、郑磊师弟、杜美杰师妹、房巧玲师妹、崔宏师弟、刘尔奎师弟、杨鹤师弟、傅黎瑛师妹等表示感谢。

另外,还要特别感谢我的爱人隋少英女士,如果没有她的鼎力相助,很难想像我的学业能够顺利完成。

刘长翠

2005年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