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四川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与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吸取多次全国“面向21世纪化工类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研讨会的精神,按“厚基础、宽专业”的原则编写的。本书内容包括传递过程理论基础和化工单元操作两部分。以较少的篇幅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传递过程的物理本质、主要规律及其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系统介绍各类化工单元操作的原理、特点和过程与设备的计算。本书力图体现基本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观点和方法。全书分上、下两册。下册内容包括气体吸收、蒸馏、气液传质设备、干燥、萃取和其他传质分离方法等六章,每章末附有精选的习题。
本书是四川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与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吸取多次全国“面向21世纪化工类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研讨会的精神,按“厚基础、宽专业”的原则编写的。本书内容包括传递过程理论基础和化工单元操作两部分。以较少的篇幅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传递过程的物理本质、主要规律及其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系统介绍各类化工单元操作的原理、特点和过程与设备的计算。本书力图体现基本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观点和方法。全书分上、下两册。下册内容包括气体吸收、蒸馏、气液传质设备、干燥、萃取和其他传质分离方法等六章,每章末附有精选的习题。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工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九章 气体吸收
9·1概述
9·2吸收过程的气液相平衡关系
9·2·1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9·2·2亨利定律
9·2·3气液相际传质过程的方向、限度及推动力
9·3吸收传质理论及传质速率方程
9·3·1吸收传质理论
9·3·2传质速率方程
9·4吸收塔的计算
9·4·1物料衡算与吸收操作线方程
9·4·2吸收剂用量的确定
9·4·3填料层高度的基本计算式
9·4·4低浓度气体吸收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9·4·5高浓度气体吸收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9·4·6吸收塔的调节与操作型计算
9·5解吸塔的计算
9·5·1解吸塔的最小气液比
9·5·2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9·6传质系数
9·6·1传质系数的实验测定
9·6·2传质系数的经验公式
9·6·3传质系数的准数关联式
9·7化学吸收
9·7·1液膜中的浓度分布
9·7·2化学吸收速率与增强因子
第十章 蒸馏
10·1概述
10·2双组分溶液的汽液相平衡
10·2·1理想溶液的汽液相平衡——拉乌尔定律
10·2·2汽液相平衡图
10·2·3汽液平衡关系式的表示方法
10·3平衡蒸馏与简单蒸馏
10·3·1平衡蒸馏
10·3·2简单蒸馏
10·4精馏
10·4·1精馏原理
10·4·2理论板和板效率
10·4·3板式塔精馏过程的基本计算式
10·5双组分连续精馏塔的计算
10·5·1物科衡算与操作线方程
10·5·2进料状态的影响
10·5·3理论板数的求法
10·5·4回流比的选择
10·5·5其他类型精馏塔理论板数的确定
10·5·6连续精馏装置的热量衡算
10·5·7精馏塔的调节与操作型计算
10·6间歇精馏
10·6·1馏出液组成保持恒定的间歇精馏
10·6·2回流比保持恒定的间歇精馏
10·7恒沸精馏与萃取精馏
10·7·1恒沸精馏
10·7·2萃取精馏
10·8多组分精馏
10·8·1多组分精馏流程方案的选择
10·8·2多组分物系的汽液相平衡
10·8·3多组分精馏的计算
第十一章 气液传质设备
11·1概述
11·2板式塔
11·2·1塔板类型
11·2·2浮阀塔板的流体力学性能
11·2·3浮阀塔的设计
11·3填料塔
11·3·1填料
11·3·2填料的流体力学性能
11·3·3填料塔塔径与塔高的计算
11·3·4填料塔的附属结构
第十二章 干燥
12·1概述
12·2湿气体的性质
12·2·1湿气体的干球温度和总压
12·2·2湿分的表示方法——湿分分压、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
12·3干燥过程的基本规律
12·3·1物料湿分的表示方法
12·3·2湿分在气体和固体间的平衡关系
12·3·3对流干燥的基本规律
12·3·4影响干燥过程的主要因素
12·4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2·4·1物料衡算
12·4·2热量衡算
12·4·3干燥系统的热效率和干燥效率
12·4·4干燥过程中的物料温度
12·4·5气体进出口状态的确定
12·4·6露点温度及气体出口温度的校核
12·4·7干燥过程中气体状态的变化
12·5恒定干燥条件下物料的干燥时间
12·5·1恒速干燥段的干燥时间
12·5·2降速干燥段的干燥时间
12·6气体湿度图
12·6·1空气湿度图的绘制
12·6·2空气湿度图的用法
12·7干燥器
12·7·1气流干燥器
12·7·2流化床干燥器
12·7·3转筒干燥器
12·7·4喷雾干燥器
12·7·5厢式干燥器
12·7·6带式干燥器
第十三章 萃取
13·1概述
13·1·1萃取的基本概念
13·1·2萃取操作的基本流程
13·2液-液相平衡
13·2·1三角形坐标图
13·2·2三角形坐标图表示的液-液平衡关系
13·2·3直角坐标系表示的相平衡关系
13·2·4萃取在三角形坐标图上的表示法
13·3液-液萃取的动力学特性
13·3·1液滴的分散、凝聚、界面扰动
13·3·2液滴的传质特性
13·4萃取分离效果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13·4·1萃取剂的选择
13·4·2温度对萃取过程的影响
13·5萃取过程的计算
13·5·1单级萃取的计算
13·5·2多级错流萃取计算
13·5·3多级逆流萃取的计算
13·5·4溶剂比对逆流萃取理论级数的影响
13·5·5微分接触式逆流萃取
13·5·6回流萃取
13·6液-液萃取设备
13·6·1概述
13·6·2常见工业萃取设备
13·6·3萃取设备的选择
13·7超临界萃取
第十四章 其他传质分离方法
14·1结晶
14·1·1概述
14·1·2基本概念和操作原理
14·1·3结晶操作的一些特点
14·1·4结晶动力学
14·1·5结晶过程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4·1·6结晶方法与设备
14·1·7其他结晶方法
14·2吸附
14·2·1概述
14·2·2吸附剂
14·2·3吸附的基本规律
14·2·4吸附过程的计算
14·2·5吸附分离设备
14·3膜分离
14·3·1概述
14·3·2膜分离过程
14·3·3膜分离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