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语言中,只有汉语把“恩”与“师”紧紧地嵌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这只能解释为中国人最懂得报师恩,为其他民族所望尘莫及。交友之道,盖亦难矣。其中有机遇,有偶合,有一见如故,有茫然相对。友谊的深厚并不与会面的时间长短成正比。”——季羡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季羡林谈师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季羡林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语言中,只有汉语把“恩”与“师”紧紧地嵌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这只能解释为中国人最懂得报师恩,为其他民族所望尘莫及。交友之道,盖亦难矣。其中有机遇,有偶合,有一见如故,有茫然相对。友谊的深厚并不与会面的时间长短成正比。”——季羡林 内容推荐 我交了一辈子朋友,究竟喜欢什么样的人呢?我喜欢的人约略是这样的:质朴、淳厚、诚恳、平易;硬骨头,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能多为别人考虑;最重要的是能分清是非,又敢分清,从而敢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疾恶如仇;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然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简短一句话,我追求的是古人所说的“知音”。 目录 回忆小学诸师 回忆正谊中学诸师 回忆山大附中诸师 回忆济南高中诸师 忆恩师董秋芳先生 忆念胡也频先生 回忆陈寅恪先生 对陈寅恪先生的一点新认识 回忆吴宓先生 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悼念 朱光潜先生 西谛先生 也谈叶公超先生二三事 晚节善终大节不亏——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 遥远的怀念 西克教授 布劳恩和冯·格林 回忆汤用彤先生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回忆梁实秋先生 扫傅斯年先生墓 悼念沈从文先生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记周培源先生 回忆王力先生 记张岱年先生 忆念郑毅生先生 悼念曹老 悼组缃 怀念乔木 伊姆加德 忆章用 哭冯至先生 悼念邓广铭先生 悼念赵朴老 追忆李长之 悼念周一良 忆老友于道泉 我的朋友臧克家 悼许国璋先生 悼念马石江同志 寿作人 难忘的一家人——忆老朋友普拉萨德先生一家 石景宜博士 后记 试读章节 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悼念朱光潜先生 听到孟实先生逝世的消息,我的心情立刻沉重起来。这消息对我并不突然,因为他毕竟是快90岁的人了,而且近几年来,身体一直不好。但是,如果他能再活上若干年,对我国的学术界,对我自己,不是更有好处吗? 现在,在北京大学内外,还颇有一些老先生可以算作我的师辈,因为,我当学生的时候,他们已经是教授了。但是,我真正听过课的老师,却只剩下孟实先生一人。按旧日的习惯,我应该称他为业师。在今天的新社会中,师生关系内容和意义都有了一些改变,但是,尊师重道仍然是我们要大力提倡的。我对于我这一位业师,一向怀有深深的敬意,而今而后,这敬意的接受者就少掉重要的一个了。 五十多年前,我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念书。我那时是二十岁上下。孟实先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在清华大学兼课,年龄大概三十四五岁吧。他只教一门文艺心理学,实际上就是美学,这是一门选修课。我选了这一门课,认真地听了一年。当时我就感觉到,这一门课非同凡响,是我最满意的一门课,比那些英、美、法、德等国来的外籍教授所开的课好到不能比的程度。朱先生不是那种口若悬河的人,他的口才并不好,讲一口带安徽味的蓝青官话,听起来并不“美”。看来他不是一个演说家,讲课从来不看学生,两只眼向上翻,看的好像是天花板上或者窗户上的某一块地方。然而却没有废话,每一句话都清清楚楚。 P44 后记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要受到各种各样人物的影响。一个学术大师的成长更是要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其中师友的影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在泰斗一级的学术大师的身上也是适用的。季羡林先生在《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的长篇回忆文章中说:“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语言中,只有汉文把‘恩’与‘师’紧密地嵌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这只能解释为中国人最懂得报师恩,为其他民族所望尘莫及的。我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机遇,就是我一生碰到了六位对我有教导之恩或者知遇之恩的恩师。我不一定都听过他们的课,但是,只读他们的书也是一种教导。”这六位恩师季羡林指出的是陈寅恪先生、瓦尔德施密特先生、西克先生、胡适之先生、傅斯年先生、汤用彤先生。事实上,对季羡林起过重大影响的恩师远不止这六位。季羡林的老师给他的影响是关键性的。正是由于所有这些恩师的培养和影响,造就了季羡林,成就了一个学术大师。在季羡林的成才之路上,师友的作用大矣。 《苟子·大略》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清代诗人唐甄有言:“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师者,犹行路之有导也;友者,犹涉险之有助也。” (《潜书·讲学》)清代大学士李惺有言:“师以质疑,友以析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西沤外集·冰言补》谭嗣同在《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中告诫世人:“为学莫贵于尊师。”在他们看来,从师是解答疑难,交友是辨析疑难,成才离不开师友。以文会友、师友辅仁,这些用在季羡林的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周敦颐集·通书·师友上》有言“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育于身而已矣。求人至难得者有于身,非师友,则不可得也已”。《师友下》有言:“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廷正而天下治矣。”“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人生而蒙,长无师友则愚。是道义由师友有之,而得贵且尊,其义不亦重乎!其聚不亦乐乎!”柳宗元更认为所谓师生关系可以成为一种朋友关系;提出“交以为师”的主张,即以师为友,以友为师,师友并称,将师生关系转变为师友关系。(《柳河东集》卷十九《师友箴》)宋代妙喜普觉、竹庵士硅二禅师于江西云门寺所辑录的《禅林宝训》有:“父母养汝身,师友成汝志。”苏轼则说:“称人之善,必本乎其父兄师友,厚之至也。”(《论语说》,引自朱熹《论语集注·公冶长》)一个人是否博学,与师友的交往有很大的关系,对此朱熹在《中庸或问》一书中阐明得很清楚。他说:“学之博然后有以备事物之理,故能参伍之以得。所而有问,问之审然后有以尽师友之情,故能反复之发其端而可思。思之谨则精而不杂,故能自有所得而可以施其辨。辨之明则断而不差,故能无所疑惑而可以见于行。” 为了能够让读者全面认识季羡林先生,季羡林研究所和当代中国出版社合作,在编辑出版了《季羡林谈人生》、《季羡林谈读书治学》、《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后,又编辑了《季羡林谈师友》,希望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季羡林研究所 2006年7月9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