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古代玉器/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张明华 |
出版社 | 文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内容推荐 本书全面回顾和总结了20世纪中国古代玉器的重要发现与研究成果,并对中国古代玉器的分类、纹饰、铭文、工艺、鉴考等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和探讨。全书约12万字,配有彩图8幅、插图68幅,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目录 前言 一、中国古代玉器发现与研究概述 二、中国古代玉器的重要发现 (一)新石器时代玉器 1.长江流域 2.黄河流域 3.东北地区 4.其他地区 (二)夏商西周玉器 1.夏代玉器 2.商代玉器 3.西周玉器 (三)春秋战国玉器 1.春秋玉器 2.战国玉器 (四)秦汉玉器 1.秦代玉器 2.汉代玉器 (五)魏晋南北朝玉器 (六)隋唐五代玉器 1.隋代玉器 2.唐代玉器 3.五代玉器 (七)宋辽金元玉器 1.宋代玉器 2.辽代玉器 3.金代玉器 4.元代玉器 (八)明清玉器 1.明代玉器 2.清代玉器 三、中国古代玉器的分类研究 (一)礼仪类玉器 1.玉琮 2.玉璧 (二)佩饰类玉器 1.司南佩 2.玉具剑 3.冠状饰 4.玉龙 (三)丧葬类玉器 (四)生活用具类玉器 1.良渚织机玉镶件 2.玺印 四、中国古代玉器的专题研究 (一)玉器纹饰、图徽与铭文 1.历代玉器纹饰 2.良渚文化玉器纹样专论 3.铭文朱书 (二)历代琢玉工艺 (三)玉器辨伪与鉴考 1.方法论 2.典型器鉴考 五、中国古代玉器发现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3.西周玉器 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周王室已专设玉作和管理琢制玉器的玉人。因此,西周玉器在工艺和形式上都有了新的发展。 早在20世纪30年代,西周玉器就有较多发现。如河南浚县辛村出土玉匕、戈、璧、马蹄形器、块、鞣、璇玑和玉鹿、蝉、蚕、龙、牛、兔、鸟、鱼等八十件。 20世纪50—90年代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大量玉器的出土,是此期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共出玉石器近三千件,绝大部分为新疆和田玉。墓葬中的玉器大多盖满墓主全身。除虢季、虢仲等墓为规格最高的国君墓外,其他均为贵族墓。 在1990年发掘的虢季墓中,墓主头上首次出现了仿五官形状的玉■目,由玉印堂、眉、耳、鼻、胡须、颊、嘴、下颌及附件饰片共五十八件组成。这是当时西周墓葬发掘中所能见到的结构最完整、形制最规范、工艺最考究的缀玉螟目。墓主颈项直达腹下的七璜珠管组玉珮,为其生前佩戴之物,属礼玉,也是高级贵族的身份标志之一。 1991年发掘的虢仲墓出土七百二十四件(组)精美玉器。如圆度规整、纹饰流畅的抽象变形云龙纹玉璧和饕餮纹玉斧、羊脂白玉钻等。其中最为精美的当属仿生动物玉雕。有神秘莫测的玉龙,凶猛咆哮的玉虎,展翅欲飞的玉鹰,活泼可爱的玉兔,俏色圆雕的玉龟(图一二),造型各异的玉鹿、鼠、牛、蛇、羊、猴、蜘蛛、蜻蜓等。 此外,这批出土玉器另有一个特点,就是其中包括了不少前代的发现。如红山文化的圆雕猪龙,商代王室刻有铭文的小臣系玉瑗,“王伯”玉管、玉■,“小臣妥见”琮及周初、中期的佳作等。让人感受到这些君主贵族对传世古玉的珍爱。 1984、1985年,陕西沣西张家坡等西周墓出土玉璜、柄形器、鱼、兽面、龙凤人物饰等。其中一件玉兽面,乳白色,玉质油润光洁。兽面平顶,两角卷曲,阴线雕出圆目、鼻、口、巨齿,两侧有卷曲的齿棱,耳坠两环。器下端穿两孔,可销钉固定。此件人面形器,应与石家河文化玉人面有源流关系。同时它也为正确认识这类玉器的时代和用途提供了新的线索。 其他如陕西宝鸡茹家庄、竹园沟、纸坊头及殓国墓地等也多有玉器出土,而宝鸡县阳平镇高庙村西周墓出土的玉甲片则甚为罕见。 P40-41 序言 俗称“锄头考古学”的田野考古学的诞生以及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完善,由此而引起的古物鉴玩观赏著录向科学的文物学的转变,是20世纪中国学术与文化界的大事。它从材料与方法两个方面彻底刷新了持续了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史学传统,不但为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研究天地,也为一切关心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人们不断地提供了可贵的精神滋养和力量源泉。 仰古、述古、探古,进而考古,向来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明显的学术特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发其端,汉代司马迁撰写《史记》,北魏郦道元作注《水经》。他们对相关的遗迹遗物,尽可能地做到亲自考察和调查,既能辨史又可补史。这种寻根追源的治学态度,为后世学术上的探古、考古树立了榜样。此后,山河问的访古和书斋式的究古相继开展,特别是对古器物的研究,成了唐、宋时期的文化时尚。不少学者热衷于青铜铭文、碑刻、陶文、印章等古文字的考释,进而有了对器物的辨伪鉴定、时代判断、分类命名等,逐渐兴起了一门新的学问——金石学,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古器物鉴赏家和收藏家。只是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金石学家们无法了解所见文物的出土地点和情况,也难以涉及史前时代漫长的演进历程,因而长期以来始终脱离不了考证文字和证经补史的窠臼。即使如此,他们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还是为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在事实上也为中国考古学和中国文物学的起步铺设了最早的一段道路。 20世纪初,近代考古学由西方传人。中国学者继承金石学的研究成果,学习并运用西方考古学方法,开始从事田野考古,通过历史物质文化遗存,探寻和认识古代社会,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早在1926年,中国学者就自行主持山西南部汾河流域的调查和夏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发掘。随后,我国学者同美国研究机构合作,有计划地发掘周口店遗址,发现了北京猿人。从1928年起至1937年,连续十五次发掘安阳殷墟遗址,取得了较大收获,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进行,田野考古勘探、调查和科学发掘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蓬勃有序地开展,许多重要的典型遗址和墓地被揭露出来,重大发现举世瞩目。它们脉络清晰,层位分明,文化相连,不仅弥补了某些地域上的空白,而且衔接了年代上的缺环,为研究中国古代史、文化史、科学史以及其他学科领域,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实物资料,极大地影响着人文社会科学诸多学科专业的研究与发展。这段时间被学术界称为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体系和方法论逐渐形成。有关研究成果不仅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人们对中国文明起源、中国古史发展等重大问题的认识,同时也扩展了中国文物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式。可以说,考古学的发展与进步,直接影响到文物学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影响到全社会对文化遗产重要作用的认识以及世界学术界对中国古代文明的重新认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物界就中国文物学的创立,逐渐取得共识,在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学科体系。不少学者发表了有关论文,出版了专著,就文物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如何对文物进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发表意见。这些研究成果已获得学术界的赞同。 在这世纪之交和千年更替之际,对中国考古学和中国文物事业作一次世纪性的回顾和反思,给予科学的总结,是许多学者正在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如果能通过梳理20世纪以来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透视学科自身成长的历程,从而展望未来发展的方向,以激励后来者继续攀登科学高峰,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为此,经过酝酿、商讨和广泛征求意见,我们约请一批学者(其中有相当多的中青年学者)就自己的专长选择一个专题,独立成篇,由文物出版社编辑出版一套《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并以此作为向新世纪的献礼。 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此套丛书的内容面广,而且彼此关联。考虑到各选题在某些内容上难免会有重叠或复述,因此在编撰之初,我们要求各选题之间互有侧重,彼此补充,以期为读者了解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文物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视角。 我国的文物与考古工作,虽在20世纪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有许多重大学术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我们主持编辑这套丛书,除了强调材料真实,考释有据,写作态度严谨求实外,也不回避以往在工作或研究上曾经产生的纰漏差错和不足之处,以便为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提供借鉴。虽然我们尽了很大努力,但限于水平,各篇仍很难整齐划一。由于组稿和作者方面的困难和变化,一些计划之中的题目也未能成书。这些不周之处,敬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在丛书编印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文物、考古界的广泛支持。何东先生在出版经费上给予了热情帮助。在此,一并深表感谢。 2000年6月于北京 后记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既要反映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考古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又要对这一时期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作出客观的记述、总结和评价。它有别于一般学术论著,并带有一定工具书的性质。这使我碰到了一些困难。不过幸逢朱启新先生的悉心指导和热情鼓励,让我保证了写作上的循序渐进和基本质量。上海博物馆李朝远副馆长的推荐和王仁波副馆长生前的关心,也让我感动不已。 需要说明的是,书中的照片资料采自各家收藏单位和出版物,因为过于分散,不便一一列出,在此谨表谢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