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理念的影响下,敷药疗法这一中医外治法园地中具有许多优越性的自然疗法之花,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本书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皮肤各科百余种病症,收方千余张,简单方便,经济实效,适合大众居家应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外敷中药治百病 |
分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作者 | 刘建青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当今“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理念的影响下,敷药疗法这一中医外治法园地中具有许多优越性的自然疗法之花,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本书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皮肤各科百余种病症,收方千余张,简单方便,经济实效,适合大众居家应用。 内容推荐 敷药疗法是以中医学为理论基础,根据不同的病证,选择相应的药物,制成膏、丹、丸、散、糊、锭等制剂,敷于相应的体表部位或穴位上,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或对体表部位及穴位的刺激,来调节人体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等的功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本着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学者们以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了敷药疗法的理论与临床研究,使其在临床上广泛发挥效用。本书分为六章,分别从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五官科疾病、皮科疾病这六方面来介绍各种具体疾病的诊断要点、中医分型、治疗方法。全书科学实用,是家庭、医务工作人员必备的一本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内科疾病敷药疗法 高热 中暑 昏迷 吐血 厥脱 关格 感冒 肺炎 支气管哮喘 咳嗽 胃痛 胃下垂 腹泻 痢疾 腹痛 腹胀 呕吐 臌胀 积聚 噎嗝 呃逆 便秘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黄疸 病毒性肝炎 自汗 盗汗 心痛 胸痹 眩晕 高血压病 急性脑血管病 头痛 胁痛 腰痛 水肿 尿频 癃闭 失眠 癫狂 癫痫 面神经麻痹 面肌痉挛 坐骨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 痹证 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痛风 雷诺病 淋证 慢性前列腺炎 遗精 精子缺乏症 阳痿 阳强 缩阴 肥胖症 癌性疼痛 戒烟 第2章 外科疾病敷药疗法 痈 疽 疖 毛囊炎 颜面痈肿 面部疔疮 臁疮 褥疮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痔 直肠脱垂 红丝疔 蛇头疔 鹤膝风 关节脓肿 肋软骨炎 腱鞘炎 鞘膜积液 腱鞘囊肿 颈椎病 骨折 腰椎间盘突出症 化脓性骨髓炎 肩关节周围炎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肱骨外上髁炎 腰肌劳损 急性腰扭伤 踝关节扭伤 落枕 足跟骨刺 外伤血肿 第3章 妇科疾病敷药疗法 月经不调 闭经 崩漏 痛经 带下 子宫颈炎 宫颈糜烂 盆腔炎 阴道炎 阴疮 妊娠恶阻 胎位不正 难产 先兆流产 胞衣不下 产后缺乳 产后尿潴留 回乳 乳痈 乳癖 第4章 儿科疾病敷药疗法 小儿感冒 小儿肺炎 小儿哮喘 小儿厌食 疳积 小儿佝偻病 小儿流涎症 小儿惊风 夜啼 小儿腹泻 小儿遗尿 囟陷 重舌 小儿疝气 小儿脱肛 急性腮腺炎 鹅口疮 口吻疮 麻疹 水痘 小儿湿疹 尿布皮炎 第5章 五官科疾病敷药疗法 化脓性中耳炎 耳鸣、耳聋 耳胀、耳闭 耳郭假性囊肿 旋耳疮 断耳疮 耳疖、耳疮 急性鼻炎 慢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 鼻窦炎 副鼻窦炎 鼻疳 鼻息肉 鼻疔 鼻衄 紧唇 唇疔 唇疮 口疮 牙痛 牙宣 牙齿松动 牙痈 牙瘤 舌疮 慢性咽炎 喉痈 喉痹 急喉风 失音 急性扁桃体炎 慢性扁桃体炎 腮腺混合瘤 颌骨瘤 颞颌关节风湿症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凝脂翳 麦粒肿 角膜炎 结膜炎 风赤疮痍 翼状胬肉 第6章 皮科疾病敷药疗法 黄水疮 痱 带状疱疹 扁平疣 寻常疣 头癣 足癣 痤疮 甲癣 酒糟鼻 斑秃 腋臭 黄褐斑 皮肤瘙痒症 神经性皮炎 湿疹 阴部湿疹 夏季皮炎 稻田皮炎 疱疹样皮炎 剥脱性皮炎 手足皲裂 冻疮 烧伤 丹毒 红斑性肢痛病 紫癜 银屑病 硬皮病 黏膜白斑 鸡眼 虫咬螫伤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高热 凡体温达39℃以上者均属此病。绝大多数由急性感染所致,其他为过敏或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血液病,组织坏死与血液分解产物的吸收,物理与化学因素,恶性肿瘤等引起,中医称之为“壮热”、“实热”、“日晡潮热”等。 【诊断要点】 1.有外感病因,或传染病接触史。 2.体温持续在39℃以上。 3.有某一系统的炎症表现。 4.辅助检查:胸透,血、尿常规,血、尿淀粉酶,尿三胆,肝功,肥达氏反应,B超,腰穿,CT扫描或核磁共振检查提示阳性者,有助于诊断。 【中医分型】 1.表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流涕或咳嗽无痰,音哑,舌苔薄白,脉浮紧。 2.表热:发热不恶风或微恶风寒,口渴头痛,咳黄痰,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3.表湿:身体重痛为主,微寒微热,无汗或少汗,舌苔薄白而腻,脉濡缓。 4.痰热壅肺:身热汗出,口渴,胸胁闷、痛,咳嗽气急,咳痰黏稠或铁锈色,舌红,苔黄,脉滑数。 5.肝脾湿热:发热口苦,胁痛脘痞腹胀,恶心呕吐,或身目发黄,舌苔黄腻,脉滑数。 6.膀胱湿热:身热口渴,尿频,尿急而痛,淋漓不畅,溲短赤、甚则带红,少腹或腰痛,舌苔黄腻或少津,脉滑数。 7.热入营血:身热夜甚,心烦口渴,汗出,斑疹隐隐,甚则神昏谵语,舌绛而干,苔黄少津,脉细数或洪数。 8.热入心包:身热灼手,神昏谵语,烦燥不安,痰壅气粗,舌强短缩,舌质绛,苔黄燥,脉细数而滑。 【治疗方法】 [方1]外敷退热散:大黄、山栀、僵蚕各4克,牛膝2克,细辛1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每次5~8克,米醋调如糊状,敷贴双涌泉穴,包扎固定4~6小时取下,不效可连用。 [主治]小儿壮热烦渴、神昏谵语。 [方2]生石膏30克,绿豆30克,生栀子仁30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用鸡蛋清调匀成糊状,分五份,分敷于足心、手心、前胸剑突下,包扎固定,热退后洗去。 [主治]小儿壮热烦渴、神昏谵语。 [方3]桃仁、杏仁、栀仁、枣仁各3克,面粉5克。 [用法]上药焙干研粉,加入面粉、鸡蛋清调匀,分成两个饼,敷于两手心劳宫穴,布包固定。 [主治]小儿壮热。 [方4]鸡蛋2个,煮熟去壳,路路通、艾叶适量。 [用法]去壳的熟蛋在药液中煮10分钟,以蛋在患儿头额部先滚动10余圈,再依次在两太阳穴、后颈、背部两侧、胸前区、脐部、肘窝、腋窝各滚动10余圈,冷则另换1只,两蛋轮流换用。滚完后,另用鸡蛋1只煮熟切开,去壳、黄,两片蛋白重叠,纳入银戒指1只,敷于剑突下鸠尾穴处。1~2小时后去药,戒指呈绿色。 [主治]小儿高热不退。 P1-P2 序言 敷药疗法是以中医学为理论基础,根据不同的病证,选择相应的药物,制成膏、丹、丸、散、糊、锭等制剂,敷于相应的体表部位或穴位上,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或对体表部位及穴位的刺激,来调节人体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等的功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敷药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医药学宝库中的瑰宝,亦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古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用一些植物或加热的石块、沙土等,敷于身体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机体的一些病痛,这可能就是敷药疗法的起源。随着人类创造文字,历代医著及相关书籍中逐渐有了关于敷药疗法的记载。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五十二病方》中载有用地胆等外敷治病的方法;《灵枢·经脉篇》载有治筋急的马膏膏法;《周礼·天官》载有外敷药物治疗疮疡;《肘后备急方》载有将生地黄或瓜蒌捣烂外敷治伤等。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全书收方151首,其中就有6首外敷药方。其后各代,敷药疗法均有发展,至清代《理瀹骈文》的问世,标志着外治法这一中医学分支学科的发展与成熟。其中,敷药疗法内容占有很大比重,该书外治理、法、方、药俱全,并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的重要论断,治疗范围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等疾病。外治法在近现代继续受到重视,尤其是敷药疗法。本着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学者们以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了敷药疗法的理论与临床研究,使其在临床上广泛发挥效用。 敷药疗法通过药物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直接作用就是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和吸收,进入体内,随血液的运行到达病所,发挥药理功效而防病治病。 间接作用就是药物通过不断地刺激敷药部位的皮肤或穴位,来调节机体的神经、体液、组织、器官等的功能而防病治病。 敷药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等多种病证。并且有许多优点,如:药物直达病所,奏效迅速;廉便效验,易于推广;适应证广;可减缓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并可弥补内治法疗效的不足。 应用敷药疗法须注意以下事项: 1.在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 2.应对敷药部位进行消毒。 3.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 4.妇女孕期禁用有堕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5.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防止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 6.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7.如局部出现水疱,应用消过毒的针刺破,外用消毒药物,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8.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9.敷药疗法虽然相对安全,但对一些特殊病人,如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要密切注意其敷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感应及时中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0.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11.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12.有些病证不能单纯依靠敷药疗法,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13.敷药疗法为辅助疗法,应作为临床明确诊断及遵医嘱治疗的补充。 在当今“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理念的影响下,敷药疗法这一中医外治法园地中具有许多优越性的自然疗法之花,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作者参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在此谨向文献的原作者及出版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学识所限,书中难免有错漏,敬请读者斧正! 本书编委会 2006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