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程家明自选集/汕头大学学术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程家明
出版社 汕头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著名哲学研究专家程家明教授的自选集近期由汕头大学出版社作为汕头大学学术丛书之一隆重推出。本次出版的《程家明自选集》是根据文章内容的类别分成三篇,即,哲学理论研究篇、哲学应用研究篇、教育教学研究篇。在教育教学篇中加进了几篇很有意思的非常教育教学类的文章。

内容推荐

本书根据文章内容的类别分成三篇,即,哲学理论研究篇、哲学应用研究篇、教育教学研究篇。在教育教学篇中加进了几篇很有意思的非常教育教学类的文章。

这个论文集中,还是有不少亮点的。这些亮点至少有以下几处:一是关于哲学观的研究,从第一篇关于哲学基本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问题,到哲学观与马克思的哲学观,先后跨越17年,反映了本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理解的基本看法和过程。二是关于社会心态的研究,这是第一个在学术界系统研究的新课题,现正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中国期刊网上,从1995年至今,能够查出的相关论著已达270余篇(部),而这些论著,在理论层面上并没有超出本人所达到的水平。一个有趣的例子,就是本人1993年发表的文章,在2001年仍有人在大段大段甚至整篇地“引用”。三是关于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包括商品意识的泛化的问题,关于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利益的关系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与自觉历史主体的问题,有许多具有独到见解的观点。四是在应用哲学问题的论争中,本人的观点基本上为学术界所认同了。五是最早提出来了一些新的研究课题,如,建构中国的发展哲学,研究社会自我批判与超越,这些都已成为后来的系统研究及其成果的发轫。六是关于教育教学研究的成果,从基本原则到教学策略,都有从实际经验中得出的理论概括。

目录

上编 哲学理论研究

哲学的基本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问题

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发展哲学与哲学发展

关于社会心态研究的几个问题

关于社会心态的研究及其意义

社会心态的变化和调节

社会自我批判与超越

近十年人的本质问题研究述评

人的本质的可能性及其向现实性的转化

关于“解放”的哲学透视

论主体修养

列宁的具体真理观及其当代启示

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方法

哲学观与马克思哲学观

中编 哲学应用研究

“应用哲学”即“无哲学”吗?

应用哲学究竟是什么?

试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四个关系

新技术革命与社会观念转变

关于经济模式形成和转换的几个问题

真理、错误与进步

论哲学的头脑与工具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兼谈哲学学习的历史教训与希望

对“一手硬、一手软”的反思

中国铁路社会学初探

哲学工作者也要换脑筋

不对味的忧患意识与危机意识

潇洒的哲思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维脉络

论实事求是的艰难属性

“顾客是上帝”与“为人民服务”

邓小平为何诉诸生产力?

邓小平改革方法论发轫探究

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思想的哲学反思及启示

从人类思维主导观念的转变解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角度解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逻辑衔接

哲思偶录

拒绝与接受

道德“滑坡”与商品意识泛化

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历史观底蕴

——认真学习十四届五中全会文件

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与党的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

关于商品意识泛化的几个问题

“假”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对21世纪的展望

经济体制对人的诉求与公司法人格嬗变之对策

坚持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自觉历史主体

文风与方向

——对邹诗鹏先生对孙麾先生的回应的回应

下编 教育教学研究

关于教育“卖方市场”的思考

关于增强教学中的对象感的思考和体会

关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质量问题的思与探

试论政治理论教学中的沟通法

人才流动给保密工作带来的问题及其对策

怎么看:小女嫁大男

着眼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哲学教学的体会

在战胜自我中超越

试读章节

探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寻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处理的原则,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重要内容。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看法。

一、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古希腊的先哲苏格拉底首先把哲学的智慧之光照在人身上,开创了人“自己认识自己”之先河。在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中,人被置于至尊的位置。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却把社会置于个人之上。中世纪,是无视人的历史地位的漫长之夜,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通过人与神的关系表现出来的。文艺复兴运动,以尊重人性、提倡个性自由和现世幸福为特征,直截了当地肯定了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原则。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统治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时起,它的思想家们就开始系统而又深入地阐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们从抽象的人性出发,阐述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看法。在霍布斯的“利维坦”即国家里,国家是唯一的,人们和等级只是它的“成员”和“职能”。而在斯宾诺沙的民主政体里,个人应该永远保留财产权以及信仰和思想自由。卢梭力图把个人的自由和服从统一在国家整体里,这一既要整体权威又要个人自由的矛盾,构成了他的社会契约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们,机械论的倾向使他们在人和环境的关系的循环决定的逻辑怪圈之中不能解脱。善于运用辩证法的德国古典哲学,在思辨中肯定了个人的自由、权利和价值,但同时又把个人作为绝对精神发展的一个环节,而国家才是社会发展的最高表现。到了费尔巴哈,人和社会的关系的看法在他的人本学的点上获得了唯物主义性质,但他谈的人只是男人和女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被只看作是一种生物学的关系。在现代,西方社会学有唯名论和唯实论两个派别。唯实论把社会看作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而个人却是虚的。唯名论却把社会看作是代表许多人的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在几千年人类思想的发展历史中,无数思想成果给我们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以启迪。但是,以往的思想家看到了个人和社会的联系,却不知道为何联系;看到了个人和社会的对立,却不知道如何克服这种对立。其原因就在于,抽象的人性论原则使他们陷入唯心主义而难以得到正确结论,私有制社会的阶级对立使他们找不到解决对立的办法。只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开始,当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历史条件建立之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在理论上才获得了正确阐明,在现实中才存在了正确处理的可能。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的第一次萌动造就了与狭义动物相区别的人类,同时在宇宙中出现了一个与自然界并存的社会。个人和社会以其不可分割的整体性而出现。随着劳动的异化,人们被分裂为对立的阶级,国家只是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而存在的,社会的利益只不过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同义语。这时,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对立十分尖锐。当资产阶级生产了自己的掘墓人,剥夺者被剥夺时,个人和社会重新获得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井注入了全新的内容。

首先,个人和社会互为前提而存在。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个人,离开社会而孤立存在是不可想象的;而社会是由个人及其活动组成的,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个人存在和活动的社会,只是一种抽象物。个人与社会的存在,各以对方为前提。

其次,个人和社会双向互补而完善。在人们根本利益一致的社会里,个人的全面完善,犹如无数个完善的细胞,必然构成完善的社会有机整体。而完善的社会有机整体使个人的全面完善受到补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著名的论断是《共产党宣言》对共产主义社会个人与社会关系状况的描述,深刻地道出了个人与社会的双向互补关系。

再次,个人与社会相互促进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是千百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个体的积极进取,协助他人并推动社会发展,而社会的发展以其越来越丰富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给个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如果说对社会国家利益的维护是共产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开拓前进的动力,那么个人利益的满足应该是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

勿庸讳言,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与社会仍然存在矛盾。但是,总的说来,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与旧社会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有着性质的不同。正因为如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处理常常因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不同而出现这样三种状态:

第一,良性状态。这种状态是指个人和社会相互促进,二者矛盾和冲突的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和最低的限度之内。我国20世纪50年代前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总的形势,可以说是这种状态。

第二,中性状态。是指个人和社会之间有问题,有矛盾,有许多较明显的不协调的因素,但还没有并紧张到危害和破坏社会正常运行的程度。这是一种中间的状态。有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向上发展为良性状态,一是向下发展为恶性状态。在这种中性状态下,社会在左右摇摆中缓慢艰难地前进。建国以后,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处在这种状态。

第三,恶性状态。是指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不协调由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社会脱离广大群众而失去正常状态。10年“文化大革命”就是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恶化状态。其结果,社会失去常态运行,国民经济濒临崩溃。P23-25

序言

早就想出自己的论文集。目的有三:一是发表的论文已80余篇,加上没有发表的,已逾百篇,字数四十余万,规模已达一本中部头的书稿了。成册出版,会有一种成就感。二是因为这些文字是我在理论研究、教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中的积累,是20多年辛勤劳动的成果。出版这个集子,既可以对自己以往的研究做一个小结,还可给热心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的人或许有一点点启发。三是这些文章最早发表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4年,最晚发表在近期,时间跨越20多年,其中的思维脉络与改革放的历史进程有某种程度的契合,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多少是对时代精神的概括,因而,还是有一些学术价值的。

但是,又不敢将这一想法付诸实施。在我看来,这些文章都只能归入学术水平的“习作”档次,尤其是这个集子中的早期部分。所以,出版集子的动力不是很足。坦率地说,这些文章的写作和发表的动因,既有为追求真理而进行理论探索的成分,也有为达到评职称和完成科研任务目的的功利成分;而后一成分所占的比重更大一些。在当今社会,尽管这是我国知识分子难以超越的,但却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理论研究动因中的不纯的表现,因而,必然会影响到研究成果的水平和档次。所以,我对出版这个集子的必要性一直看的不是很大;加上出版经费不能解决,也就将这个想法长期压了下来。

现在之所以出版这个论文集,一个直接的动因,是汕头大学文学院的王富仁教授的关爱。这位学长多次催促我赶紧将出集子的想付诸实施,并主动为集子解决了出版资金。此外,还有一个思想上的动因,那就是在美国人迈克尔·曾伯格写的《经济学大家的人生哲学》一书中的“拒绝完美主义”的主张,给了我以自信。这一主张发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荣誉退休经济学教授查尔斯oP0金德尔柏格。他说:“在聪明而完美者与智力平常但泰然地对待工作者之间我选择了后者”。他不赞成让优秀的经济学家写一部优秀作品时三易、四易甚至五易其稿而不搁笔,直到好的成为更好,更好的成为最好的。既然这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作如是说,那么,我的这种“智力平常”作品当然就有了泰然对待的借口了。

编辑和整理这个集子的文字,我遵循了三条原则:一是根据文章内容的类别分成三篇,即,哲学理论研究篇、哲学应用研究篇、教育教学研究篇。在教育教学篇中加进了几篇很有意思的非常教育教学类的文章;二是除错别字和标点符号外,对文字不作任何实质上的修改;三是只选文稿中哲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文章,文学作品不在所选之列,而且所选文章必须都是发表过的作品。

这个论文集中,还是有不少亮点的。这些亮点至少有以下几处:一是关于哲学观的研究,从第一篇关于哲学基本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问题,到哲学观与马克思的哲学观,先后跨越17年,反映了本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理解的基本看法和过程。二是关于社会心态的研究,这是第一个在学术界系统研究的新课题,现正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中国期刊网上,从1995年至今,能够查出的相关论著已达270余篇(部),而这些论著,在理论层面上并没有超出本人所达到的水平。一个有趣的例子,就是本人1993年发表的文章,在2001年仍有人在大段大段甚至整篇地“引用”。三是关于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包括商品意识的泛化的问题,关于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利益的关系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与自觉历史主体的问题,有许多具有独到见解的观点。四是在应用哲学问题的论争中,本人的观点基本上为学术界所认同了。五是最早提出来了一些新的研究课题,如,建构中国的发展哲学,研究社会自我批判与超越,这些都已成为后来的系统研究及其成果的发轫。六是关于教育教学研究的成果,从基本原则到教学策略,都有从实际经验中得出的理论概括。

聪明的读者从以上的文字中,一眼就能看到我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来自这个集子中难免存在的不足之处。对于这些不足,我希望并相信能够得到理解。

我的同事刘元根同志为资料的扫描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在此致谢。

2006年4月于广东省汕头市大学路汕大花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