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大商业评论(2006年11月总第28期)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厉以宁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真正的思想,经受时间的检验,历久弥新。本刊汇聚全球智慧,主要针对中国转型时期的企业管理问题,提供理性、深度、有价值的分析与评论,探询有关管理问题的本质与应对之策,成为中国本土化管理思想的主要交流平台,根植本土实践,提供中国企业成长的思想动力。

内容推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送朋友《北大商业评论》,令他增长智慧,同时感激送知识的你。

《北大商业评论》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办,厉以宁教授担任主编,何志毅教授担任执行主编,是中国第一本高端管理评论刊物。刊物紧密追踪全球最前沿管理思潮,同时立足本土实践,为中国企业呈献最有价值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文章涵盖: 最具深度和前瞻性的管理理念;中国本土企业的经典案例;全球范围内的成功管理实践。

目录

时评

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

王齐

“拐点”之前更宜保护有度

张平

总裁论道

市场营销的听、说、想

卫哲

视野

战略制定:“趋利”还是“避害”

周东生

中国制造业:谨防自主创新中的陷阱

刘学黄涛王明舰

中国管理体系的构建:

从“人”到“组织、制度和流程”

徐飞

专题: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的源泉:

回到商业本质

涂铸

附:

首届“中国管理学院奖”评选背景

管理创新是如何发生的

JuIian Birkinshaw

Michael MoI

获奖案例

海尔:“市场链”业务流程再造

点评:胡泳

招商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

银行”

点评:欧永生

海信:新产业的技术孵化模式

点评:高旭东

娃哈哈:利益共享联销体

点评:庄贵军

宝钢钢贸:双盲互动的网上交易

点评:李东

浪潮:VCU价值链管理

点评:龙军生

万达:按需定制的“订单地产”

点评:田传浩聂冲

北大纵横:知识型员工管理体系

点评:赵红

吉利:“3+3”滚动订单管理

点评:张竞开

分众模式:一种全新的商业形态

点评陈春花

北大圆桌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

契合

执行

谈判前,先问自己四个问题

刘必荣

详解三代平衡计分卡

岳政君

环境纵横

“老字号”如何走出困境

许晓明张咏梅

管理与人文

修己安人的破绽

肖知兴

管理旁说

分类画像看独裁

马浩

月度人物

尤努斯:穷人的银行家和真实世

界的经济学

王曙光

点评:尤努斯启示

何志毅

试读章节

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

今年以来,一向被认为是“雷声大,雨点小”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有了很大转变。2月开始,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办公室部署,陆续建成50个保护知识产权投诉受理中心;3月27日,国务院批复《保护知识产权行动纲要(2006—2007年)》;4月6日,几大部委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在我国境内生产的计算机出厂时应当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4月18日微软与联想签署了12亿美元的正版软件订单,在软件正版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7月15日起,全国掀起了一场集中打击盗版音像和计算机软件制品的“反盗版百日行动”……无奈之举,还是必然之需

 这种变化,很容易被解读为国际压力下的无奈之举。今年以来,美国商务部长等官员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轮番指责、欧盟将中国列为造假活动猖獗之首的强硬态度,都成为此种解读的依据。国人由此产生了一些“民族主义”的情绪反弹,还有人认为,在打击盗版等方面力度过大会增加中国企业的成本,降低社会福利水平。一时间争论颇为激烈。

在6月2日的APEC部长会议上,商务部长薄熙来的发言观点却很明确。他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不是由于外来的压力,而且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这并不是一句“官话”。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华为总裁任正非曾与海外的对手有过正面交锋,他的理解与薄熙来不谋而合。在任正非看来,过去中国并没有真正理解知识产权对未来发展的战略意义,认为知识产权是西方用来遏制中国的利器,因此没有进行严格保护,而更多地是向西方作些解释。现在中国政府越来越明白,没有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就没有企业的大量原创发明,中国就永远进不了“高地俱乐部”。

原因在于,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企业就会失去创新的动力。被称为“中国IT知识产权第一案”的朗科与华旗知识产权纠纷,就是“创新者反成弱者”的现实写照。虽然朗科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闪存盘,并且拥有中国和美国专利权,但1999年11月产品投入中国市场后,一夜之间就冒出无数类似的产品。由于国家相关部门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留有很大空间”,因此朗科提起的诉讼一拖就是四年,最终以庭外和解的方式收场。正如朗科总裁邓国顺所说,进行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获利期又难以预计。如果这时候自主知识产权得不到有力保护,企业在承担大量风险之后又难以获得利益,自然会放弃创新。

保护知识产权本质上是保护自己,因为西方企业的核心知识产权并不放在中国,只用于贸易保护,我们很难侵犯,而中国企业的核心知识产权却极易被偷盗。不真正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受到伤害更多的恰恰是中国企业。保护知识产权与促进创新

如今,“自主创新”已被提升为国策并写入“十一五”规划,这也成为政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背景。无论是全球经济发展史,还是学者的研究都证明:保护知识产权将推动企业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看,世界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发源地是英国,它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知识产权制度的国家;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中心是美国和德国,当时这两个国家恰恰拥有最为完备的知识产权制度;第三次技术革命于20世纪中叶从美国开始,后来发展到西欧和日本,西欧是世界上实行知识产权制度较早的地区,日本则是实行知识产权制度最为成功的国家。

同为发展中国家,印度的药品行业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后出现了质的飞跃,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启示。加入WTO之初,印度也曾面临知识产权保护难以接轨的尴尬:WTO要求在所有技术领域提供专利保护。而印度的1970年的专利法规定,对食品、药品、农用化学品等只授予方法专利,不授予产品专利,是一种较弱的保护。印度也曾担心一旦执行国际标准,药品行业将受到严重打击。然而这并没有发生。新的专利保护法案禁止印度厂商随意仿造跨国公司的专利药品,这迫使印度企业开始着手数十年来由于松懈的专利保护机制而忘却的事情——创新。企业的药品研发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印度带来了大量专利。2004年印度完成过渡期,正式承认食品、药品等领域的“产品专利”,就在这一年,印度药品专利达到了855项,而十年前这一数字几乎是零。

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证明,保护知识产权能够促进创新。Brageand willmore(1991)发现,在开放的国家里,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更有利于企业采用新技术。Sherwood在巴西针对377家企业的一项调查发现,80%的企业表示,如果有更好的法律保护,自己将会在研发上投入更多,并为雇员提供更多的培训。这说明更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将促进企业创新。DaVid Gould和Gruben(1996)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比较健全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率一般要比保护制度不完善的国家更高。

一个常被提及的问题是:古代中国产生了世界上最多的创新,为何在近代丧失了技术的领先地位?从专利保护的角度来看,这或许与近代中国缺乏激励创新的机制有关。如今,我们有了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但无论是在执法力度,还是在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方面,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P15-16

序言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Innovate or Die!”我已经忘了这是谁的名言,但这是一句让人过目不忘的话、一句震撼心灵的话。在举国关注技术和产品层面自主创新的今天,中国管理界是否也该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看看最近自己所关注的话题、所写的文章,有很多集中在中国管理创新和创建中国管理思想方面,在《北大商业评论》的刊首语中也写了好几次。但用“不创新就灭亡”的标准来看,每期都说也不为过,何况《北大商业评论》的使命就是要推动中国管理创新和孕育中国管理思想。作为倡导“知行合一”的北大学者和北京大学的刊物,我们不仅是思想者,也应该是行动者,身体力行地实践我们所倡导的思想和理念。

9月24日我们在深圳召开了首届“中国管理学院奖”颁奖典礼。今年的学院奖共收到63项管理创新成果的企业申报材料,经过初审后有23项入围,并交由12位两岸三地知名商学院院长组成的评委会,最终产生了“十佳中国管理创新”。在首届中国管理创新的评选中,海尔、招商银行、娃哈哈、海信、浪潮、宝钢钢贸、吉利、万达、北大纵横、分众传媒等企业榜上有名。与其他管理奖项相比,我们并不关心企业的创新是大还是小、是否成系统、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平如何、企业的总体经济效益如何,我们只是关心它是否具有独创性和有效性,即它不是向别人学习的而是自己独创的,并且经过了一定时间检验被证明是有效的。

这10项管理创新显得太少。但从现在开始,我们将不问断地搜寻、总结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随时接受企业、咨询公司或学者们的申报材料。从明年1月起,《北大商业评论》将设立“中国管理创新”栏目,所有可能获奖的申报材料都将首先刊登在《北大商业评论》上,然后在年末进行一次集中评选。只要是真正的创新,有多少就评多少,不一定限制数目。

试想,经过20年的积累,如果我们能有几百个甚至上千个中国管理创新案例,就一定能从中提炼、总结出中国管理特色或者形成中国管理思想。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我们这个中国管理创新论坛也许标志着中国管理界对中国式管理大规模和系统性探索的开始。娃哈哈总裁宗庆后在会议的发言中说:他之所以非常看重这个奖项,是因为它标志着中国理论界对娃哈哈管理实践的认可,而过去理论界对他们的实践颇有微辞。宗庆后没有留过洋,没有读过MBA,娃哈哈很“土”,但它在中国市场上战胜了“两乐”,我们还能用洋理论去评价它吗?我们还能不关注它独特的管理方法吗?

中国对西方管理理论系统性和大规模学习的起点是20年前。我自己就是于20年前以国有企业总经理的身份第一次接受瑞士政府的资助,到瑞士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IMI))系统地学习了西方的管理理论。今天,我们大多数企业仍然应该把重点放在向西方管理理论的学习上。但中国的优秀企业,已经应该把重点放在探索中国的管理方面了。

管理,既是管事也是理人,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作为管事和科学的一面,管理具有普遍性和全球性;但作为理人和艺术的一面,又一定与文化相关,一定具有独特性。管理学是在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军事学、法学、宗教学等学科甚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世界文明至少有两个源流: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由于中国和东方的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晚到,使得现在只有西方管理而没有东方管理。不能把管理等同于管理科学,管理科学只是管理或管理学的一部分。中国的管理学者们当然可以探索管理的科学部分,为整个世界的管理科学添砖加瓦,但更应该把重点放在中国管理文化和中国管理艺术的部分,为中国管理思想或东方管理思想奠定地基,然后再与西方管理相融合,成为至少是二元化的世界管理思想。如果中国的绝大部分学者都把精力放在用美国人的视角去写美国人爱看的文章、登在美国的学术杂志上,那真是中国管理界最宝贵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中国管理实践界急需关注和指导的时候,如果中国管理学院或商学院的领导制定出的政策和文化导向,都是驱动教授们钻进美国的象牙塔,那几乎等于犯罪,因为浪费有时比贪污更可怕。

在这次会议上,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有华南理工大学的陈春花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的徐飞教授、暨南大学的李从东教授等这样高度关注中国管理实践的学者,也看到了曾任大学教授的海信集团副总裁郭庆存和曾经身为研究员的吉利集团副总裁王自亮,还有不少中国最优秀企业里的高层管理者拥有博士学位或在学校里当过老师。这些都是我们对中国管理创新的信心所在。

在目前能够看到的关于全球管理思想家的书籍里,无论列举了30位还是40位,都只有一位亚洲的日本人——大前研一。我希望,20年后不会是这样。如果20年后世界上排出50位管理思想家,东方会有几位?中国会有几位?他们今天在哪里?我经常在课堂上或演讲中预言中国管理思想会在2028年产生,因为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50个年头。然后我一般会接着问:可能在什么地方产生和由谁来产生?我的谜底是产生于北京大学,由何志毅产生。这当然是一种幽默,我还不至于狂妄至此。我更希望有人说在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地产生,由张志毅、李志毅等人产生,这样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管理思想于20年后就必定能产生了:这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我们必须为此至少进行20年的准备工作。

从“Innovate or Die”,我想到商汤盘铭上的话——“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从字面上来解释是:如果能够做到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让中国的管理创新也如此吧! 

何志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0: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