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当今世界,无论是电视技术、还是节目制作理念,美国都走在前列。虽然它的商业电视的运作机制不同于我国,但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和理论总结,美国的各类电视节目都发展到了一个成熟、完善的阶段,有了自己一套比较完备、适合于实践操作的范式。
很多中国的电视工作者都在积极寻求如何将国外已有的经验拿来为己所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探索一条本土化的道路。但同时,很多人也面对这些问题:要么就是无法找到国外电视节目的资料,要么就是找到资料仍有心无力,无法对节目进行系统专业的分析。基于这种情况,作者着手对美国各类电视节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并运用珍贵的第一手的视频影像资料作最直观的研究,在详细整理分析这些资料的基础上,不仅对原节目作了系统的介绍,还针对中国电视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本土化思考。
很多中国的电视工作者都在积极寻求如何将国外已有的经验拿来为己所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探索一条本土化的道路。但同时,很多人也面对这些问题:要么就是无法找到国外电视节目的资料,要么就是找到资料仍有心无力,无法对节目进行系统专业的分析。基于这种情况,作者着手对美国各类电视节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并运用珍贵的第一手的视频影像资料作最直观的研究,在详细整理分析这些资料的基础上,不仅对原节目作了系统的介绍,还针对中国电视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本土化思考。
希望本书能为有意学习借鉴国外电视经验的电视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提供一些很实际的帮助。
导论 美国电视节目——谁主沉浮?
第一章 每天都有美丽清晨——早间节目《今天》
第二章 王牌新闻节目《60分钟》的成功历程
第三章 消费主义时代的电视新闻杂志
第四章 现场的拉里·金和他的《拉里·金现场》
第五章 话语的空间和魅力——《奥普拉·温弗瑞节目》
第六章 美国流行文化的缩影——《大卫·莱特曼深夜秀》
第七章 长久不散的宴席——综艺娱乐节目《周六夜直播》
第八章 谁持轮盘当空舞——字谜游戏节目《幸运之轮》
第九章 商业时代的传奇——益智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
第十章 文明时代的“野蛮”游戏——真人秀《幸存者》
第十一章 都市丛林中的“幸存者”——职场真人秀《学徒》
第十二章 寻找超级巨星——真人秀节目《美国偶像》
后 记
让我们感兴趣的是,除电视剧之外,历史上第一种让大众着迷的单纯电视娱乐形态却是所谓“益智节目”(qmiz show)。1955年,(CBS推出了一档高额奖金的智力竞赛节目《64000美元问题》(The $64000 Question),用高难度的历史、文学、艺术、体育等各类问题考验参赛者。参赛者从64美元的第一个问题开始,每回答出一个问题上一个层次,奖金额增加一倍。参赛者可以在任何一个阶段主动终止,领走奖金,但如果坚持下去又没能答对下一个问题,则可能前功尽弃。但为了鼓励参赛者努力攀登新高峰,过了4000美元大关的人可以保证得到4000美元的奖励。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最激动人心的64000美元问题,只有极少数超级杂家能够得到这最后的大奖。 这个节目设计精致,问题难度大,不断上升的大笔奖金又令人激动,所以开播之后立即大为火爆,在第一个演季中收视率排名第一。于是,一大批仿效者跟了上来,CBS自己制作了派生节目《64000美元挑战》(The $64000(2hallenge),让在《64000美元问题》中的优胜者捉对打擂,奖金不封顶,一场对抗赛的时长达三个半小时。NBC则仿照后者制作了《21点》(Twenty一One)。其他类似的节目还有《大惊讶》(Big Surprise)、《高额经费》(Hgh Finance)等等,观众数量都相当可观。
这类大奖智力竞赛节目大多是由商家独资赞助的,节目好看不好看直接关系到赞助商的巨大利益,因此从一开始赞助商和他们的代理人就怂恿制片人为那些给观众留下好印象的参赛者提供方便,给他们出最擅长的问题,给他们吃小灶进行辅导,甚至干脆向他们漏题。这些都是欺诈行为,但为了商业利益大家普遍这么干,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直到有一天东窗事发,才引起了全国性震动。
那些在智力竞赛节目中屡获大奖的人确实有点天才,他们往往博学强记,对各种偏僻怪异知识的掌握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他们大多还是天才的表演者,在直播镜头面前挥洒自如,能够适时地表现凝神深思、举棋不定和突然爆发的灵感,制造出一种紧张氛围和强烈的戏剧性,时不时地还会来上一点幽默,调节场上气氛。在这些大奖赛中的胜利不但给他们带来了巨额奖金,还给他们带来了全国性声誉,使他们转眼之间就成了名人。这些明星中最有名的要数哥伦比亚大学的英语讲师查尔斯·凡·多伦(Chales Van Doren)。他出身于书香世家,风度优雅,聪明过人。从1956年11月末到12月初,他在《21点》先后两期节目中同另一位高智商怪杰赫尔伯特·斯坦普交手,在接连4次打成平局后,在第五个回合中精确回答了一系列高难度问题。例如他精确地答出了亨利八世第三、第四和第五个妻子的名字以及她们最终的命运;而斯坦普却只囱答出几位王后的名字,至于她们的归宿,他只是说出“当然了,她们都死了”这样一个永恒的真理。
凡·多伦先后在《21点》大赛中赢得了12.9万美元,而且成了全国瞩目的英雄。《时代》周刊把他作为封面人物,NBC请他到旱间节目《今天》中做一个板块节目的主持人,讨论非欧几里得几何学或是背诵17世纪的诗歌。可惜好景不长,到1958年八九月间,一些参加过大奖节目的人开始向公众揭露,那些大赛的结果其实都是受人操纵的。最先发难者公布了某位获胜者在场上作弊用的挟带纸片。紧接着心有不服的斯坦普也上场了,他揭发有人教唆他在前面提到的那场大战中故意败下阵来。再后来各式各样的知情人的举报越来越多,公众才开始明白,那些精彩纷呈的高智商较量原来都是事先编排好的戏剧,谁胜谁负,甚至在哪个层次哪个阶段分出胜负,都是在直播之前就由制片人确定的。
这年10月,纽约的大陪审团介入,对智力竞赛丑闻进行调查,这类节目的收视率一落干丈。从1958年10月到1959年11月,美国国会也把这件丑闻当作一件大事,由众议院非美活动委员会进行了广泛的听证调查。普遍觉得受到欺骗受到侮辱的公众很想听听昔日的英雄凡·多伦怎样为自己辩解,可是直到1959年11月2日,干呼万唤始出来的凡·多伦才在听证会上露面,他承认:“我卷入了,深深卷入了一场诈骗。尽管我自己也受到严重欺骗,但这个事实不足以还我清白的名声,因为我是这场骗局中的一个基本象征。”
大陪审团和国会听证虽然调查清楚了智力竞赛节目暗中作弊的事实,却找不到适当法律证明这种做法是违法的,因此大多数当事人并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但他们的损失还是够大了。凡·多伦和他的同行们名声扫地,有些人失去了原有的工作,还失去了许多朋友;赞助商大都不敢再涉足电视这个领域;几位有问题的制片人被迫改行;电视网则在公众眼中顿失光彩;但最受伤害的还要数“益智节目”这种类型,它一下子从主流电视中彻底消失,整整40年没有再进入主流频道的黄金时段。
了解这段历史才会明白,为什么到1999年ABC再次在黄金时段推出“益智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naire?)的时候,会引起那么多人的注意。从节目形态上讲,《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其实与当年的《64000美元问题》如出一辙。在美国的电视行业里,这类“益智节目”通常都被称为游戏节目(game show)。为了同后来新兴的“真人秀”有个区别,我更愿意把所有可以在演播室里用较短时间完成的旧式游戏节目叫做古典游戏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就标志着这种古典游戏节目在沉寂多年后重出江湖。
但在《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之前,古典游戏节目也并非在电视上完全空白。上世纪60年代,仍然有一些辛迪加节目在地方电视台的日间时段播出。进入70年代后,这些节目中表现最出色的两个,《幸运之轮》(Wheel of Fortune)和《风险》(Jeopardy)又成功跨入晚7点至8点的准黄金时段(根据联邦通讯委员会1971年制定的“黄金时间使用法案”,电视网在周一至周六只能占有晚间7点至11点这4个小时中的3个小时,因此美国的电视黄金时段通常从晚8点开始)。但总起来说,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游戏节目在美国的电视中是没有地位的。
《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在2000年前后风光无限,但好景只维持了两年,就被大批“真人秀”压下了风头。这种情况似乎说明,古典的益智节目毕竟已经落伍了。
P15-17
2004年秋天,一大批电视艺术理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成为我的学生,而且由于学制的改革,他们的整个学习过程只有两年。
在这短短的两年里,他们既要学好有关电视和艺术的基础理论,又要适当参加实践以便更真切地认识所学的东西,还要进行一些科研活动来提高学术水平并完成毕业论文,同时学校还要求每个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发表有一定学术质量的文章。所有这些工作想要全部完成,还真是要费些力气,何况他们中有些人是从中文等专业直接考进来的,对于电视几乎是一无所知。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我为他们设计了一个“美国电视栏目研究”的集体课题,选择了十几个当今美国电视中最热门、最有影响,又最有代表性的主流栏目,让每位同学选择其中一个进行深入研究。
这项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综观当今世界,无论是电视技术,还是节目制作理念,美国都走在前列。虽然它的商业电视的运作机制不同于我国,但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和理论总结,美国的各类电视节目都有了一套比较完备、适合于实践操作的范式,像谈话节目、新闻杂志类节目、真人秀节目、综艺节日等都发展到了一个成熟、完善的阶段,这对于正在发展道路上的中国电视有着极好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如今很多中国的电视工作者都在积极寻求如何将国外已有的经验拿来为己所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探索一条本土化的道路。但同时,很多人也面对着许多困难,要么根本无法找到国外电视节目的资料;要么就是找到了资料仍有心无力,无法对节目进行系统专业的分析。基于这样的情况,作者着手对美国各类电视节目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整理和分析。而我们所做的这项工作,正是在通过查阅大量的原文资料,并运用珍贵的第一手的视频影像资料作最直观的观察对比,在全面占有详细资料的基础上,对美国主要电视节目类型的基本形态和运作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同时还针对中国电视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比较研究。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本书,就是这一课题的最后成果,相信它能为有意学习借鉴国外电视经验的电视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提供一些很实际的帮助。
当然,这项研究本身也是相当艰难的,对于仍在学习期间的研究生们更是如此。直到今天,我们所研究的美国电视节目绝大多数还没有被中国学者进行过专业研究,有些甚至普通的介绍性文字都极少见到。实际上,由于长期以来电视实务研究在国外也难登大雅之堂,即使在美国,对这些栏目的系统研究和全面介绍也是凤毛麟角。这就意味着,同学们的研究大多要从零开始,需要通过书籍、报刊和网络(而且基本上是英语材料)点滴积累素材,视频资料更是要动用各种关系和手段才能找到;更何况,没有对于美国复杂商业电视体系的全面理解以及对诸多专业概念的掌握,研究也根本无法开展。
让我高兴的是,同学们都非常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很快进入了情况。他们的初期研究成果,也就是对一个栏目的概括认识,都写成了文章,并先后在《中国广播影视》等刊物上发表,在临毕业离开学校之前,这本书的最后定稿也终于完成。他们还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我除确定栏目对象、指导同学进行研究之外,还撰写了“导论:美国电视节日——谁主沉浮?”。其他章节的撰写者分别是:
第一章:杜兰萍;第二章:张鹏;第三章:徐晓蕾;第四章:张立乔;第五章:陈萌;第六章:龙念;第七章:郭瑛霞;第八章:任阳梅;第九章:刘宁;第十章:王馨;第十一章:吴蓝;第十二章:于明明。任阳梅同学为全书的校订做了大量的工作;徐晓蕾、陈萌和杜兰萍还为其他同学的文章做了一些必要的修订。
现在,参加本书撰写的同学基本上已经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当他们能见到自己两年来的辛勤劳作成果的时候,一定会觉得,这是一部更真实、更重要、也更有意义的成绩册。
苗棣
2006年6月末,于美国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