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的道路上,仅靠理论是行不通的,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技能和本领。艺多不压身,多一门技艺,就为自己多开了一扇方便之门。你必须掌握一门“独门暗器”,拥有一个“撒手锏”,培养自己的基本能力。基本能力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刚开始习武时必须要练马步一样,否则你的前程、你的理想就如空中楼阁。本书通过调查众多成功人士的成功之道,总结了这66种基本能力。如果你掌握了本书所列基本能力,就为自己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许多人终其一生在成功路上徘徊奋斗甚至跌得头破血流,最终也没有找到走向成功的圭臬。其实,在这条路上仅靠理论是行不通的,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技能和本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艺多不压身,多一门技艺,就为自己多开了一扇方便之门。你必须掌握一门“独门暗器”,拥有一个“撒手锏”。
在本书里,强调的是做,侧重的是能力和实践。本书通过调查众多成功人士的成功之道,总结了这66种基本能力。
正确地称呼别人
称呼,并不是简单地叫别人的名字,而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了自身的教养及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因此不能随便乱用。
中国是礼仪之邦,称呼礼仪可谓丰富多采。一般来讲,称呼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职务性称呼: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有三种情况:直接称职务。在职务前加上姓氏,在职务前加上姓名。
职称性称呼:对于具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中级职称者。在工作中直接以其职称相称。称职称时可以只称职称。在职称前加上姓氏,在职称前加上姓名。
行业性称呼:在工作中,有时可按行业进行称呼。对于从事某些特定行业的人,可直接称呼对方的职业,如老师、医生、会计、律师等,也可以在职业前加上姓氏、姓名。
性别性称呼:对于从事商界、服务性行业的人,一般约定俗成地按性别的不同分别称呼“小姐”、“女士”或“先生”,“小姐”称呼未婚女性。“女士”称呼已婚女性。
姓名性称呼:在工作岗位上称呼姓名,一般限于同事、熟人之间。有三种情况:可以直呼其名;只呼其姓,要在姓前加上“老、大、小,’等前缀;只称其名,不呼其姓,通常限于同性之间,尤其是上司称呼下级、长辈称呼晚辈,在亲友、同学、邻里之间,也可使用这种称呼。
在所有称呼当中,最令人头疼的就是职场中的称呼了。很多人都曾经被称呼困扰,尤其是职场新人。
小玲进入单位的第一天,领导带她认识部门同事时,她非常恭敬地称对方为老师,不少同事欣然接受。当领导带她来到一个女同事前,告诉小玲将跟着这位女同事先试用时,小玲更加恭敬地叫了一声老师。这位女同事连忙摇头:“大家是同事,你可别叫我老师,直接叫我名字就可以了。”听女同事这么说,小玲不知道说什么好。可见职场称呼并不是那么随便的。
人在职场,同事和上司是职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职场称呼可以反映出职场关系的亲疏、职场环境的优劣,甚至可以从中大致了解一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人际关系现状。该如何称呼同事和上司,很多职场中人都琢磨过。称呼得妥帖,不仅可以处理好与同事、上司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为自己赢得不少印象分,为职场发展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反之,则可能产生不快,为人际关系设障。
王小姐是电脑城的一个小职员,去年刚刚毕业。去年应聘时,由于她在考官面前太过紧张,有些发挥失常,就在她从考官眼中看出拒绝的意思而心灰意冷时,一位中年男士走进了办公室和考官耳语了几句。在他离开时,她听到人事主管小声说了句“经理慢走”。那位男士离开时从王小姐身边经过,给了她一个善意鼓励的眼神,王小姐忙起身,毕恭毕敬地对他说:“经理您好,您慢走!”后来王小姐顺利地得到了这份工作。人事主管告诉她,本来根据她那天的表现,是打算刷掉她的。但就是因为她对经理那句礼貌的称呼,让人事部门觉得她对行政客服工作还是能够胜任的,所以对她的印象有所改观,给了她这份工作。
可见一个正确的称呼对自己的职场生涯有多么重要。
职场新人在上班之前,应该对企业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称呼,在这个企业可以这么称呼,在另外一个企业也许就不行了。同事之间的称呼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体现,一个企业以什么类型的称呼为主,与企业管理者的风格、个性有紧密关系。把握准企业文化,称呼就不容易弄错。
有些企业注重自由和宽松的环境,比如欧美企业中,无论是同事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一般互叫英文名字,即使是对上级甚至老板也是如此。如果用职务称呼别人,反而会让人觉得别扭。在这样的公司工作,不妨也取个英文名字,和大家保持一致。
有些企业注重传统,企业文化比较正规严肃,比如中国的国有企业,大家可能会根据习惯,彼此以“老师”称呼。这个称呼还适用于文化气氛浓厚的单位,比如报社、电视台、文艺团体、文化馆等。这个称呼能表达出对学识、能力的认可和尊重,因此受到文化单位职业人的青睐。这样的称呼适用性很广,很多人在实在拿不定主意称呼对方什么的时候,都可以叫“老师”,大多数情况下,对方不会因为你叫他老师而生你的气。
有些企业注重团队精神,等级观念比较淡化,大家以行政职务相称的情况比一般企业要少,互称姓名的情况较多。而有些企业,比如私营企业,最好以行政职务相称,如张经理、陈总等,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等级观念较重的韩资、日资企业,一般也采用这类称呼。
除了称呼要符合企业文化的要求,新人刚到单位,正确称呼有三个原则要掌握:
主动开口问。新人刚到单位,要先问问同事或者留心听听别人怎么称呼,不要冒冒失失想当然地称呼对方。如果实在不清楚该怎么称呼,可以客气地问对方:“先生/女士,我是新来的,不知道该怎么称呼您?”一般对方会把同事的习惯称呼告诉你。
多动笔。进入单位的第一天,和本部门的同事认识后,一般还会去其他部门见同事,仅仅凭脑袋不可能一下子记住所有人的名字、职位,那么日后就很容易搞错。不妨随身携带一个小记事本,大体记下同事的姓名,并在后面加上长相特征、所负责的工作等注解。
表情、语气很重要。准确称呼别人,除了根据对方的职位、工作单位性质、场合、年龄、性别等把握好分寸外,感情色彩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称呼地位比较高的人时,眼神、表情、语音的高低及腔调等都非常关键。如果声音比较低沉、语气比较平静,对方以及在场的人士会觉得你要么没礼貌,不懂得尊重别人,要么性格内向,表现拘谨,不够大方。称呼任何人时都要注意自己的表情和声音,让在场的人感觉到你既热情大方,又不卑不亢。
P21-24
“想”和“做”从来就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双胞胎兄弟,只想不做、只做不想都是要不得的。只有把想和做统一起来,才是成功之道。在《35岁前要培养的66种明智思维》里,我们强调的是“想”,侧重的是思维;在本书里,我们强调的是做,侧重的是能力和实践。
艺多不压身,多一门技艺,就为自己多开了一扇方便之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许多人终其一生在成功路上徘徊奋斗甚至跌得头破血流,最终也没有找到走向成功的圭臬。其实,在这条路上仅靠理论是行不通的,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技能和本领,一门“独门暗器”,一个“撒手锏”。
首先,我们要在职场上闯荡江湖,基本功是少不了的。基本功就是我们生存的基本功夫,这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很多人不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却一心想着学更厉害、更高深的技术。事实上,基本功学不好的人做什么事都做不好。为什么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录用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呢?因为他们看似学了很多知识,却往往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基本功不扎实,做事眼高手低。万丈高楼平地起,一个合格的员工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中生存下来,基本功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刚开始习武时必须要练马步一样,否则你的前程、你的理想就如同空中楼阁。
当你刚进入职场时,很多基本功等着你学,比如你会正确使用名片吗?你会整理自己的办公文件吗?此外,会打电话和接电话、为自己的履历精心上妆、使电子邮件和网络成为你的朋友、锻炼你的社交口才等都是你必须学会的基本功。
其次,从平凡到优秀,让自己的业务水平逐渐专业起来。没有哪个士兵不想当将军,如果你想当将军,你学的技能就远远不止当士兵所具备的技能了。换句话说,你要比士兵更强,他们能做到的你要做到,他们不能够做到的,你也要做到,这才是将军。在职场也一样,如果你不想做一个普通的员工,而想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领导者,那么你不仅要练好基本功,还需要进一步从各个方面完善自己,让自己在技能和为人处世方面专业起来。别人能做到的你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你也能做到,那么你就是优秀的。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具备很多技能,比如组织技能,这是最关键的技能,没有组织能力就成不了领导者。成功离不开策划,领导者还必须学会策划,策划自己,策划人生,策划你的团队,策划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表现。此外,领导者不仅要熟悉本土语言,还要学会一门外语,现在的竞争是国际间的竞争,掌握一门外语会使你得到更多的机会。另外,领导者还必须学会推销自己,不怕失败,勇于挑战自我等等,这些专业技能是你通向成功必须具备的。
最后,要想成功,还必须在细节上完善自己。成功者必须身怀“独门暗器”,又会逢场作“细”。细节决定成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万不要忽略生活中的小事,有时候它会使你功败垂成。
有一句话说,做人要不拘小节,但是做事,一定要注意细节。注意细节、注重细节的人,才有把事情做对、把工作做好的可能。而那些不注重细节的人,则会“百分之一的失误,导致百分之百的失败!”,让一个细节导致我们的工作全盘瘫痪,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100减去1等于多少?你也许会觉得这个问题简单到连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知道,但是你能说出它的答案吗?如果你说是99,那就太幼稚了,它的答案是0。不是吗?航天飞机上有成千上万个零部件,一个小小的零件发生故障,就会导致整个发射失败。
很多事情我们没有成功,不是我们没有付出努力,而是我们忽略了一些细节:一个优秀的青年由于简历上没有写清自己的手机号码而失去一个工作的机会,一个药厂厂长的一口痰结束了一次外商合作的机会……
所以,在职场上,我们必须时时刻刻注意细节。比如,手机号不要再问第二遍、管理好你的手机、握手的力度要适中、常记得问候别人、把微笑送给所有人、不要吝啬赞美别人、注意你的口头禅、不要出口成“脏”等,这些细节看起来无关大雅,有时候却能决定你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