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句成语,人们在日常言谈中都能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八仙,是八位道教神仙的总称。关于这八位神仙的传说,在我国各地广为流传,其影响之大,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本书为“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中一本,为你讲述民间关于八仙的传说及故事。韩湘子羽化成仙、吕洞宾卖糍粑、张果老和他的纸驴、蓝采和收妖、曹国舅戏耍绸缎商、吕洞宾戏牡丹、八仙桌的由来……欲知详情,就来看一看本书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八仙传说/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萧蓉//逢之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句成语,人们在日常言谈中都能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八仙,是八位道教神仙的总称。关于这八位神仙的传说,在我国各地广为流传,其影响之大,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本书为“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中一本,为你讲述民间关于八仙的传说及故事。韩湘子羽化成仙、吕洞宾卖糍粑、张果老和他的纸驴、蓝采和收妖、曹国舅戏耍绸缎商、吕洞宾戏牡丹、八仙桌的由来……欲知详情,就来看一看本书吧! 内容推荐 有关八仙的传说,唐宋以来各个时期的文人笔记小说中屡见不鲜,以八仙为题材创作的戏剧、小说、曲艺、绘画等各种文艺作品,也不断涌现,促使八仙及其传说越发深入民间。 八位仙家身份、朝代不一,得道升仙先后有别,其知名度、故事流传的多寡各异。本书参照有关文献资料,简要介绍八位神仙,并分析其作品,以便于广大读者在欣赏八仙传说时,对这八位神仙及其传说的发展状况有较为具体的了解。 目录 老君度化铁拐李/1 铁拐李出家/7 琼台度洞宾/10 张果老成仙/13 羞跑歌郎张果老/16 蓝采和酒店赠金/18 何三姑升仙/21 叫化子和何姑娘/27 韩湘子羽化成仙/29 曹国舅悔罪升仙/31 吕仙度化曹国舅/33 铁拐李还锅/37 酒坡/39 汉钟离测字/41 汉钟离写匾/46 汉钟离找水/48 苟杳与吕洞宾/50 蛇剑/55 吕洞宾与四大汉/59 吕洞宾卖糍粑/61 盗玉簪/62 白氏郎寻父/66 三里寺/72 剃头祖师/77 吕仙剃头/79 吕洞宾赠仙笔/81 永乐宫的泉水/83 无理矮三分/85 吕纯阳识老姜/88 吕洞宾题字/91 戏牡丹/94 老贡生三胜吕洞宾/102 吕洞宾喝酒/105 张果老和他的纸驴/107 古老庙/112 转身殿/114 张果老卖韭菜/116 张果老插倒笋/118 盗地上天/121 张果老和神磨/124 果老卖草鞋/128 慧姑智胜张果老/131 张果老试鲁班/134 蓝采和收妖/137 武后请何仙姑/141 何仙姑的半大脚/145 仙姑请神赶蚊子/149 湘子与苏轼对弈/151 韩湘子借地/156 湘子采和造桥/158 韩湘子烧竹笛/161 跟龙王借地/163 韩湘子戏皇帝/167 韩湘子画龙/170 曹国舅戏耍绸缎商/173 曹国舅嚼草根/176 八仙过海/181 湘绣八仙图/187 吴郎中寒夜遇八仙/189 牙子三块板/193 八仙桌与彭祖八百岁/195 耿耿遏仙成“棋圣”/197 八仙桌的由来/200 碧莲洞八仙留诗/201 圣贤愁/205 八仙醉拳/208 艺冠八仙/215 后记/218 试读章节 盗王簪 相传,吕洞宾云游天下来到桐柏山,发现大地抖动,房屋倒塌,山峰崩坍。他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穿山甲在作怪。 吕洞宾召集各路山神商议如何擒拿穿山甲。众山神说:“大仙,此怪修炼了五千年的道行,有翻山倒海之术,我们敌它不过,望大仙禀告玉帝,派天兵捉拿,拯救这里的百姓。” 吕洞宾嘿嘿一笑,说:“一个小小的穿山甲作怪,不必惊动天兵天将,我一人就可以治服它。”众山神一齐称谢而去。 众山神走了以后,吕洞宾心中暗想,此怪妖术厉害,我怎么能够降服它?也是我一时说了大话,如若不把此怪镇住,众山神,岂不要讥笑我?吕洞宾正在纳闷的时候,太白金星赶到。太白金星对吕洞宾说:“要想降住穿山甲,非用定山神针不可。那定山神针是王母娘娘头上的玉簪!”吕洞宾说:“那怎么能行啊,玉簪是她的心爱之物,恐怕谁也借不来。”太白金星说:“王母娘娘身边有一个贴身侍女,名叫牡丹仙子,她有思凡之意,你若能打动她的心,此事定能办妥。” 次日,王母娘娘请各路大仙赴蟠桃盛会。吕洞宾便和太白金星驾起祥云,直奔天宫。蟠桃会上,琴声悠扬,舞姿翩翩,各路大仙畅怀饮酒。酒过三巡,菜上五道,王母娘娘就命侍女牡丹仙子给各路大仙斟酒。当她来到吕洞宾面前时,太白金星用胳膊将吕洞宾碰了一下,吕洞宾就在接酒之机,把牡丹仙子的手轻轻地抚摸了一下,牡丹仙子羞得低头退了下去。 片刻,王母娘娘又令送仙桃。牡丹仙子迟迟疑疑地来到吕洞宾面前。太白金星用脚尖踢踢吕洞宾,吕洞宾就在取桃时,将桃盘重重地往下一按,牡丹仙子手腕一软,羞得脸蛋红红的。她低着头,顺后门向莲花池急急走去。太白金星给吕洞宾递了个眼色,吕洞宾会意,就紧跟而去。 牡丹仙子径直走到莲花池边,两眼凝视水中莲花沉思起来。吕洞宾悄悄地站在牡丹仙子背后,轻轻地说:“牡丹仙子,你在赏花吗?” 牡丹仙子扭头一看,见是吕洞宾,急忙拂袖掩面说道:“你,你可知天规?” 吕洞宾嘿嘿一笑,说:“我不但知道天规,而且能看透你的心思。” 牡丹仙子摇了摇头。吕洞宾上前挪了几步说:“你很羡慕人间,是吗?” 牡丹仙子慢慢低下了头。吕洞宾又向前走了两步说:“人间真美好啊;到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要胜过天堂十倍。” 牡丹仙子慢慢抬起头来。 吕洞宾用手一指,说:“牡丹仙子;你这儿看,这是一对夫妻,他们在欢欢乐乐地耕地撒种。你再来看,这是两个情人正在花园里赏花。”吕洞宾回头一看,牡丹仙子还站在那儿呆望着那一对情人,接着又说:“牡丹仙子,你如果想到人间过美好生活,我可以帮助你!” 牡丹仙子脸一红,羞答答地说:“真的吗?” 吕洞宾说:“真的,不过,我也请你给帮帮忙。” “我能帮你什么忙呀?” “王母娘娘头上的玉簪,借我一用。” “哎呀,那哪能成呀?玉簪是王母娘娘的心爱宝物,谁也不借用。”牡丹仙子为难地说。 吕洞宾说:“我借它使用,是为了拯救天下百姓。” 牡丹仙子说:“天下百姓不都很幸福吗?” 吕洞宾说:“牡丹仙子,你到这儿看!”只见云缝之中的桐柏山一带,到处是房倒屋塌,男哭女号,一片凄惨景象。牡丹仙子急忙闭上眼睛说:“哎呀,百姓太可怜啦!” 吕洞宾说:“这桐柏山一带,过去山河秀丽,树林茂密,粮食富足,只因穿山甲作怪,才使这里变得荒芜,百姓遭难。我想借王母娘娘玉簪,就是为了除掉这作怪的穿山甲。” 牡丹仙子焦急地说:“我愿帮忙,可是——” 吕洞宾见牡丹仙子答应帮忙,就如此这般地嘱咐一番,又将一支假玉簪交给了牡丹仙子。 次日清晨,王母娘娘沐浴后,就让牡丹仙子给她梳头。牡丹仙子趁此机会将假玉簪别在王母娘娘头上,把她的真玉簪藏在袖内,交给了吕洞宾。吕洞宾带着定山神针,来到桐柏山,很快就把穿山甲擒拿住了。惩除了穿山甲,他就和太白金星一同赶往天宫归还定山神针,并请求王母娘娘饶恕牡丹仙子盗用玉簪之罪。 王母娘娘见二位讲情,说道:“看在二位神仙的面上,免牡丹一死,但要赶出天宫送往人间!” 后来,人们为了惦念吕洞宾,就把吕洞宾戏牡丹为民除害的事儿作为美谈,一直传到今天。 讲述者:李陈氏 搜集整理者:石玉录 毛培夫 马卉欣 流传地区:河南 P62-P65 序言 序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 刘魁立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后记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句成语,人们在日常言谈中都能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八仙,是八位道教神仙的总称。关于这八位神仙的传说,在我国各地广为流传,其影响之大,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八仙传说起源于唐宋时期,可说是源远流长,它的发展演变,有其深厚的社会原因。自唐宋以来,由于封建帝王对道教的崇信,广诏天下,访求道教仙经,编辑道藏,在全国各地大建宫观,使得道教一时大盛。而在各地的宫观庙宇中,有关八仙人物的造型、彩绘壁画和专门供奉他们的殿阁,也成为道教信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迄今尚存的著名古迹山西芮城县的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北京白云观的吕祖阁、天津的吕祖堂、广州三元宫的吕祖殿、四川成都青羊宫的二仙庵、灌县青城山的祖师殿、江苏宜兴的张公洞、洛阳的吕祖庵、西安的八仙宫(又名八仙庵)、延安青凉山的仙人洞八仙亭、河北邯郸的吕翁祠钟离殿八仙楼阁等,均有八仙的塑像、壁画及诗文石刻。有关八仙的传说,唐宋以来各个时期的文人笔记小说中屡见不鲜,以八仙为题材创作的戏剧、小说、曲艺、绘画等各种文艺作品,也不断涌现,促使八仙及其传说越发深入民间。 八位仙家身份、朝代不一,得道升仙先后有别,其知名度、故事流传的多寡各异。在这里,我们参照有关文献资料,简要介绍八位神仙,并分析其作品,以便于广大读者在欣赏八仙传说时,对这八位神仙及其传说的发展状况有较为具体的了解。 铁拐李,是人民群众最熟悉的八仙形象。相传他原姓李名玄,最先遇太上老君而得道,故为八仙之首。其人,跟随老君神游三十六洞天时,因肉身误为徒弟火化,游魂无所依归,适逢一饿死者倒在山中,便附尸身而起,自此李仙面目全非,变成蓬首垢面、袒腹跛足、倚杖而行的乞丐相。他用水喷其竹杖,即变成铁拐杖,因此得名铁拐李。 汉钟离,相传他姓钟离名权,字寂道,号和合子,又号正阳子、云房先生。据明代吴元泰撰《东游记》载,钟离权受铁拐李点化,上山学道,下山后又飞剑斩虎,点金济众,最后与兄钟离简同日升天,度吕纯阳而去。权尝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所以称其汉钟离。有关他的传说在《东游记》中记载很多,他的地位也颇为重要,大多叙述他是飞剑斩虎,破阵伐寇的一员勇将,但在其他旧籍中记载较少,民间口头流传的也不多。 吕洞宾,是八仙中名气最大的一位仙家。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相传为唐京兆(今属陕西)人,又说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人。吕洞宾的传说,宋代已经相当丰富,其后的小说戏剧中写他的故事也较多。由于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相互作用,不断发展,至今流传在民间的吕洞宾传说,数量最大,流布最广。 张果老,一作张果,唐代方士。他久隐中条山,常往来于汾晋之间,长生不老。民间口头传说的张果老,多为乐观、朴实的老农形象,无论表现他惩恶扬善、济贫扶困的故事,还是他与仙班、天庭之间的故事都与农村生活关联,朴素真切,散发出浓厚的泥土气息。 蓝采和,传说是天宫赤脚大仙脱胎降生。虽为人身,不昧本姓,因常衣破蓝衫,一脚着靴,一脚跣露,每于城市乞钱,手持大拍板,乘醉踏歌,故而得名。他夏天衫内加絮,烈日下而不汗;冬天单衣玩雪,口鼻出气如蒸,似狂非狂,周游天下,随口而歌,皆有仙意。后遇铁拐,与之讲道,一日醉饮酒楼,闻空中有笙箫之音,忽乘白鹤冉冉而去。有关蓝采和的传说,最早见于南唐沈汾撰《续仙传》,此后无论戏剧小说、《东游记》中,还是民间口头流传,均不多见,而多作为八仙成员之一,见于群仙故事之中。 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仙。相传她是唐天后时广州增城何姓女子,家住云母溪,十四五岁时遵梦中神人指点,食云母粉身轻不死。一日遇铁拐李、蓝采和,授以仙诀,遂能每日飞往山谷,采摘果子奉养母亲。此后,经铁拐李引渡,白日升仙。一说宋时永州有一何姓道姑,因善言祸福,颇具名声,人称何仙姑。有关何仙姑的传说,在《东游记》中记载很少,但在口头传说中,仙姑却颇显活跃,尤其是她升仙的传说,从南到北,说法不一,但是均保持了旧说中农家女子的形象。 韩湘子,字清夫,据《东游记》载,他是韩愈之族侄,生有仙骨,素性不凡,厌繁华喜恬淡,刻意修炼,潜心奇术。相传他与叔爷斡旋,为乡亲们争回田地(《韩湘子借地》);为解除渔民的疾苦,与渤海龙王斗智,巧妙借地(《跟龙王借地》);以及他戏弄穷奢极侈不顾百姓死活的皇帝;煞豪门显贵的威风,使百姓称快等一系列传说,都将他置身于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之中,从而使这位仙家不那么孤芳清高,显得有血有肉。 曹国舅是出处最晚的一位仙家。据《东游记》载,他名友,是宋曹太后之弟。因其弟曹二仗势作恶,不思悔改,他恐受牵累,遂散财济贫,辞亲别友,只身入山修道。后经钟离、洞宾引入仙班。有关曹国舅的传说,旧籍中多以八仙成员之一,在群仙传说中出现,他的个性特色并不突出。但他的气质风度、言谈举止都与国舅的身份相符,虽说数量不算太多,但在整个八仙传说中,仍具有独特的人物个性。 纵观八仙传说故事,它的流传范围主要在湖北、湖南、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辽宁、陕西、甘肃、宁夏、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四川、云南等地。从现存的普查资料来看,八仙的人物形象、出处基本保持了旧籍的说法,与道教的说法也基本吻合。但是,许多故事经过漫长年代的发展、衍化,不断地从口头到书面,然后又回到口头的循环往复,使得每一个八仙人物传说都经历了民间故事讲述家和文人作家的集体创作和反复加工、润饰,较为充分地反映出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民俗背景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所以说八仙传说虽得助于封建帝王对道教的推崇而迅速发展,却没有因为道教的衰微而在民间口头销声匿迹;八仙传说虽始终贯穿了救苦救难、羽化升仙、善恶报应的道教思想,却又逐渐摆脱了教规、教义的束缚,而更趋世俗化,更具真情实感。八位神仙从凡人修炼超度成仙,民间传说又使他们返璞归真,趋于人化,使他们接近市井、乡村生活,关心人间冷暖。他们身上那些仙气,已不是“凡人肉眼多不识得,彼此必待有缘者而始度之”的宗教神秘色彩,而是借助这些仙气,来实现人民群众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的理想和愿望,使它具有更多的浪漫色彩和幻想色彩,表现了人民群众丰富的艺术创造能力。因此,八仙传说同其他著名传说一样,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千百年来,口耳相传,经久不衰,并成为广大民众进行自我教育、净化世风的一种手段,在其流传过程中产生积极影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