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鲁迅家庭家族和当年绍兴民俗(鲁迅堂叔周冠五回忆鲁迅全编)/大家的鲁迅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周冠五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鲁迅是不同于毛泽东、孙中山那样的政治领域的思想家,他探索人类精神现象、深刻反思中国人的精神;鲁迅不同于专门致力于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的革命家,他倾心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鲁迅不同于茅盾、沈从文那样的侧重描摹社会世态与乡土风俗的文学家,他集中全力勾勒、提炼中国人精神特征、为中国人提供反思自我的“镜子”。本书的作者周冠五是鲁迅的堂叔,笔名观鱼,小名朝,鲁迅称他为朝叔。周冠五与鲁迅三兄弟从他们父辈起就是一种“忘辈投契”的关系。他的这些文章,对于了解鲁迅的生平、家世和理解鲁迅作品的内容,都很有意义。

内容推荐

本书收入鲁迅堂叔周冠五所写《周氏的崛起与衰落》;《三台门的遗闻佚事》、《社会环境和人物》、《绍兴的风俗习尚》四篇长文(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9年以《回忆鲁迅房族和社会环境35年间(1902—1936)的演变》为名作为“内部资料”出版),以及其他与鲁迅有关的几篇回忆文,属第一次公开出版。

目录

本书编辑说明

周氏的崛起与衰落

三台门的遗闻佚事

社会环境和人物

绍兴的风俗习尚

周氏家族的经济情况

鲁迅轶事见闻记实

我的杂忆

对《鲁迅的故家》提些意见

附录

 鲁迅的家世无名

 鲁迅的故乡 无名

 周氏家谱(鲁迅、周冠五脉系)

试读章节

          三台门的遗闻佚事

九老太太,她系介孚公的母亲,孤僻任性,所言所行多出常人意料以外。当介孚公中进士“京报”(科举为旧时代读书人进身之阶,一经考取,阖家欢腾,可是邮电不通,无由得悉消息,而家中老小日夜殷殷盼望,因之有一种人专做“报子”生涯,抄寻考取名单询明籍贯星夜飞奔,驰抵其家捷报喜讯,举人会试于京师,录取成进士,报子自京来故称“京报”,对京报须供膳宿,给川旅和赏封以酬其奔驰之劳,视名次的高低,作论量的多少,往往有双方坚执经数日而不决者)抵绍,提锣狂敲,经东昌坊、福彭桥分道急奔至新台门站在大厅桌上敲锣报喜之际,这位九老太太她却在里面闻报放声大哭。人家问她,说:这是喜事为什么这样哭,她说:“拆家者,拆家者。”后来介孚公的科场案发,迷信的人都说是给她这场哭先播下了不祥的种子。

她的女婿章介倩是道圩乡人,离城有几十里路远,坐船来城须午后才能到城。有一次章介倩是开夜船来的,黎明抵城,清晨到新台门来向岳母问安。九老太太才起床,她说:“姑爷你真早,你连饭都吃过者。”章介倩呢?船到就起身上岸从哪里去吃饭呢!他岳母这样说,也只好顺承其意,说:“女婿吃过者。”和她委蛇委蛇地周旋了一番跑到东咸欢孙家去吃饭(也和周家有亲戚关系)。

介孚公清癯孤介,好讽刺,喜批评,人有不当其意者,辄痛加批评不稍假借。是非曲直纯出之于己意。烦碎哕嗦,呶呶不休,人多厌而避之。偶值邂逅,则遮道要执以倾之,愿不愿听不问焉。多有不待其词毕托故引去。这亦只有辈份和他相并的才可以这样做,若系小辈只好洗耳恭听,非至其词罄不可。以此多招怨尤,背地对他独多不满诽词。其实他的性质如是,尽管对某一人或某一事一再反复地批评个不了,实质上倒没含有什么毒性。只不过与人以不快,结果还是他自己吃亏。转而遭到人们在有机可乘时予以反击的不良后果。

介孚公经常具有一副神圣不可侵犯的姿态,没和他接近过的,总不免望而生畏。实在他却是色严而不厉,词费而不激,从没听到他正正式式的骂过人,也没看到他拍过台子。他总是那末温温吐吐的一来就算啦。性情是温和的,可是不轻易笑,也从来不说笑话。他在江西做金溪县知县时,照那时的封建气派,知县大老爷是何等威风,一呼百应,气焰万丈。但他却不这样。还是和平常家居一样,绝不耍什么官排子。他家有一个老妈妈(绍俗称女佣叫“妈妈”),是在他幼年时雇进来的,这时也跟着九老太太一同在金溪县任上。介孚公乳名“福”,幼小时一般地都喊他“福官”,老妈妈进来时他年纪还小,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到了金溪县任上,似乎有改换称呼的必要,可是老妈妈不买这些账,每当吃饭的时候她总跑到“签押房”(知县的办公室的名称)高叫“福官吃饭者”。稍微迟延,还要再来一声“毫燥”(绍谚,作“赶快”解)。他也不以为忤。要是别一位县太爷就要感威风扫地了。清朝衙署里任何事情,都充满着官腔官派,知县大老爷的吃饭仪式,应该是由一个神气活现的家丁快步跑到签押房门口,把门帘高高打起,大喊一声“请大老爷吃饭啦!”喊完还得撑着门帘恭而敬之地肃立在那里侍候着。

介孚公居官清廉,持正不阿,既不贪赃,尤不枉法。处理民刑案件务求真情实事,从不颟顸草率。抑且案无留牍,随到随审,随审随结,不任当事人长期拖累。对胥吏衙役,防范周密,驾驭綦严,不容有少些隙漏为其所乘。对上官辄以无欲则刚的态度作应付,不巧言令色,不谄谀迎合,因之为他顶头上司的抚州府知府所深恶痛嫉。有一次当他上府晋谒,不知为了一件什么事谈得话不投机,介孚公并没像一般下属对上官昭示不问青红皂白一律唯唯诺诺地曲承仰体,他竞直率地顶撞起来,弄得抚州府知府下不了台,抬出大帽子来压他。说:这是皇上家的事情(专制时代帝王是家天下的,因之天下的一切事都可以说成皇上家的事)。好!介孚公他也毫不迟疑地给了他一个反诘,说:皇上是什么东西,什么叫作皇上?抚州府遭到万想不到的回答,他只好摊出“王牌”来说:“大不敬”(专制时代对皇帝或皇室无礼貌叫做大不敬),随即“端茶”(清时下属谒见上官,在事情已经谈好以后,下属不敢遽退,怕的上官还有什么吩咐,必须待上官端起茶碗来才敢起来退出。端茶的形式,实在就是逐客的信号)送客,趁此下台。后来介孚公的横被揭参,这也是其中的主因之一。

介孚公不吸烟,不喝酒,尤其痛恶鸦片。他的长子为病魔所扰,经久不愈,不得已染成了嗜好,他绝不以其是为治病而予以原宥。他长子是他元配孙老太太所出,孙老太太去世,续娶蒋老太太为继室。后来他长子病死,他对他长子的因病染成烟癖,还在挽联中表示谴责。他的上联是:“世间最苦孤儿(指他所遗的三个儿子,也就是介孚公的孙儿),谁料你遽抛妻孥,顿成大觉”;下联是:“地下若逢尔母(指孙老太太),为道我不能教养,深负遗言”。他的孙儿对这挽联深致不满,意谓:人已死了,还不饶恕吗!

介孚公热心功名,于科举尤感兴趣。在科举案未发生以前,因他已成名翰林,极想把他的两个儿子和鲁迅,也都培养成翰林,在台门口悬一“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匾额,以遂他的非非之愿。到科举案发逮狱以至被释家居以后,他对科举功名热忱还未稍衰。我在1901年回绍,常常向他问业,他总很殷勤地叫读“圣谕广训”,并把自己所有一部给了我,叫我好生去读非要读得滚瓜烂熟不可。我拿回家里翻开一看,才晓得这部小小四本的书,是清朝入关占据中国以后由他们所谓世祖(顺治)的御制天章(清朝皇帝的文字的谀词),内容纯属忠君亲上的文字,对学问绝无益处,我看了一个大概,很觉得头痛,不愿再去翻阅。第二天跑出去在大厅上巧巧碰到了他,他问我读过了没有,我想蒙混过去说:读了一段。他老实不客气叫我背背看,我赶紧推说还没读熟。他又告诉我这是很要紧的,还说府学、县学老师(清朝掌教育的学官,在府学的称之训导、教授,在县学的谓之训导、教谕,一般都通称老师),每逢初一、月半在学宫明伦堂(明伦堂系讲学之所)聚集廪、贡、生、监(监是未进学的童生,生是已进学的秀才,贡生廪生都是秀才中之优秀者)轮流讲解给百姓听,学台(全省最高学官)按临岁试,也要考要默,这是不可大意的。后来我在朗诵,给父亲听见了,问在读什么书,拿过去看了看说这有什么用,何必去读它。此后就不再读,介孚公曾问过几次,我说父亲叫不要读,他也不说什么,后来也不提了。

介孚公幼年时家贫好学,无资延师,经常就三台门族房书塾中,趁塾师讲解经义或教授时艺,辄往旁听。一塾一塾的挨着听过去,其时各房族经济充裕者多,各延师设塾以课子弟,讲学时间特予参差先后,原意就是为使各塾就学子弟可相互听讲,以宏造就。介孚公也是趁机进修,他天资高,易于领会,收获最大。族中人誉之为“收晒晾”(即乘便得利的意思)。

介孚公恃才傲物,目无余子。任官江西时适前会稽令俞凤冈断弦,知介孚公有女尚在待字。亟倩媒往求,介孚公不表示可否,只说了一句“癞虾蟆想吃天鹅肉”。做媒的人碰了一鼻子灰,就把这句话直率地传达了过去,俞凤冈怀恨在心,后来科场案发,他偏偏又再度来知会稽县事,给他造了个报复机会。

P13-16

序言

周冠五是鲁迅的堂叔。他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生于陕西富平,谱名凤纪,字官五,后改冠五,笔名观鱼,小名朝,鲁迅称他朝叔。他的父亲周藕琴,曾由鲁迅祖父周介孚(后名周福清,中进士,为翰林,任知县)介绍,在江西当师爷一年。后又由周介孚介绍,在陕西长安、富平、合阳、韩城、华阳等地当县府的刑名师爷。在富平娶妻,以后生有四子一女,三子夭折。1901年,生于1853年(清咸丰三年)的周藕琴已年届半百,领着一子冠五、一女丹风回到绍兴,住进周家新台门。从此,周藕琴一家就和周介孚一家共同生活在一个台门里。周氏是当地的大家族,一个台门里住着众多的家族成员。家族成员间以脾性的投契与否决定彼此的交往,有的虽是兄弟却很少走动,而周冠五与鲁迅三兄弟则是从他们的父(祖)辈起就是一种“忘辈投契”的关系。“忘辈”,是因为辈分上虽有差异,但年龄相近,“投契”则是双方很谈得来,大小事情彼此商量。

周冠五到绍兴时已十四岁,比鲁迅小六岁,比周作人小三岁,比周建人大一岁。此后他和他们三兄弟都成了朋友。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的《故家后记》中说:“冠五叔谱名凤记,字官五,后改冠五,小名朝,是藕琴叔祖的儿子,他在陕西生长,于一九○一年回家,和我们一同住在新台门里,直至一九一九年台门卖掉为止。他是我们叔辈,他年龄比较要小两三岁,所以在好些年中,朝叔叔差不多是我们的顶好朋友。”周冠五也是三味书屋的学生。1906年,鲁迅母亲写信给鲁迅,称病要鲁迅赶快回家,实际上是要鲁迅结婚。这信就是鲁迅的母亲知道周冠五和鲁迅常在通信,与周冠五的母亲共同商量,让周冠五代写的。结婚时,还让周冠五当他的伴邓。当时,鲁迅磕头跪拜十分听话。

周家先后共五人到南京水师学堂去学习。鲁迅一家就去了三人:祖父周介孚的姨太太生的周伯升和鲁迅、周作人。另一个是鲁迅族叔周凤歧。第五个是周冠五。不料周冠五到了南京,患了疟疾,只得被送回绍兴。

周冠五从南京回来后,就进了绍兴府学堂。不久,光复会陶成章、徐锡麟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为革命准备后备力量。绍兴府学堂不少学生转入大通学堂,周冠五是其中之一。约1905年左右,绍兴已有新式学校十七所。由周冠五等大通学堂学生发起,联系各校,拟成立绍兴学生会。会稽县学堂监督(相当于后来的教育科科长)沈雨苍与知县一起,阻挠学生会的成立。周冠五等学生经过斗争,终于将沈雨苍赶走。周冠五在学生活动中是比较活跃的一个。

辛亥革命后,他曾出任江苏省松江县第一科科长。这期间曾和鲁迅有过联系。查《鲁迅日记》,1916年3月30日记有:“得朝叔信,二十四日发。”4月5日又记有:“上午寄二弟信,附答朝叔笺一枚(廿四)。”周冠五有什么事问鲁迅,鲁迅又怎么回答,现在已无法查明。鲁迅的复信寄由周作人转交,当时周作人在绍兴府中学堂教书,其时周冠五是否已从江苏回绍兴工作,还是短时间回绍兴探亲,也已无从查考。《鲁迅日记》1916年6月25日又记有:“得朝叔信,二十日太仓发。”7月19日记存“上午寄潮(朝)叔函并《司法例规续编》一册。”8月17日记有:“上午得朝叔信,十三日发。”这次通信,大概是周冠五托鲁迅在北京帮他买一本《司法例规续编》,收到后再给复信。太仓属江苏省,当时可能属松江县。这之后,没有找到两人通讯往来的有关资料。

据张能耿等著《鲁迅世家》载:周冠五后回绍兴,在县政府任地政处处长等职。但从何时开始,终于何时,都不详。1919年12月1日至29日,鲁迅返绍,出售祖屋,接家属至京,周冠五如在绍兴,当参与出售祖屋的事,两人见过面。抗日战争时期,绍兴沦陷,周冠五曾在伪政府任第一科科长等职。抗战胜利后,先后任绍兴县政府清丈处主任和绍兴县政府建设科科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已六十多岁,未再任职。周建人是鲁迅三兄弟中唯一比周冠五小的侄辈。他对“五叔”颇为尊重,无论在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还是浙江省省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任上,都频频致信问候。

1955年,周作人将在报上发表的关于鲁迅家庭、家族的文章编集为《鲁迅的故家》一书,由上海出版公司出版。周冠五读了后,即给周作人写信,陈述了自己的记忆和周作人不同的地方,同时就自己记忆所及,写出了四篇长文《周氏的崛起与衰落》、《三台门的遗闻佚事》、《社会环境和人物》和《绍兴的风俗习尚》,提供给绍兴鲁迅纪念馆。由该馆推荐给人民文学出版社,该社以《回忆鲁迅房族和社会环境35年间(1902—1936)的演变》为名,于1959年作为“内部资料”出版,印数1900册,内部发行。当年新华书店在楼上或里间,设有“内部发行”专柜,读者要持单位证明,才可购买,因而本书在社会上流传很少,时近五十年,读者要找到它已很困难。

上世纪60年代,周冠五又写了与鲁迅相关的几篇回忆文:《周氏家族的经济情况》、《鲁迅轶事见闻纪实》、《我的杂忆》等。这些文章他也交给绍兴鲁迅纪念馆。该馆在1 986年编印内部资料《乡友忆鲁迅》时,周冠五这三篇文章也编入其中。

周冠五晚年移居杭州,和他的子女生活在一起。1970年病故。

周冠五所写的这些文章,对于了解鲁迅的生平、家世和理解鲁迅作品的内容,都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将这些文字编集起来成为本书,书名《鲁迅家庭家族和当年绍兴民俗》是我们拟的。本书前三篇,作者原拟编为一集,因而第三篇之后有一篇短短的《后言》。第四篇原是这本集子的附录。我们根据作者意愿,仍将这四篇文字编在一起。第四篇所写也是与鲁迅家庭家族和绍兴民俗密切相关的内容,我们把它视作正文,不再把它作为附录。接着的三篇单文,是根据周冠五后人的要求,从绍兴鲁迅纪念馆编印的资料录下的,我们不作任何改动。这次可说是第一次公开出版。最后一篇原是周作人《鲁迅的故家》一书的后记。它录下了周冠五对该书的逐条意见。这些意见原见于周冠五对《鲁迅的故家》一书的眉批,上面密密麻麻,写出了不同记忆或不同见解,大多为“你说的××就是我,当时……”“这是一棵桂花树,它是堂前××地方的……”可惜,周冠五的后人现在已找不到原书了。本书所录每条意见前面所写的页码,是上海出版公司1953年出版的《鲁迅的故家》的页码,因《鲁迅的故家》已有多种版本,这些页码已不便改动。在周冠五的意见之后,有时周作人写有按语,发表他的看法。为醒目起见,我们特在周作人写的“案”字上加了中括号([]),请读者注意。

本书所收内容,得到周冠五之孙周帆先生的同意。周帆先生还提供了周冠五的照片和周建人致周冠五的信函的复印件,我们已插印在本书中。在此向周帆先生致谢。

本书最后附录了无名先生的《鲁迅的家世》和《鲁迅的故乡》两文。它们是谈鲁迅家世的最早的文字。周作人、周建人的著作中都引用或谈到它们,但未见收入过集子。“无名”是谁,我们查到一些线索,但由于没有能看到某一部手写稿,还无法论定,在此先说“不详”吧。

本书图片,除周冠五照片和周建人信函外,均由裘士雄先生提供,在此致谢。

                   倪墨炎 陈九英

                   二○○六年春干上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3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