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取材角度新颖别致,以图片和说词并茂、诗词和歌曲相间、神话和传说相托、科学和历史并举,荟萃我国从古至今与月文化相关的内容,既可供读者闲暇之余随意翻阅、温习名篇佳句、陶冶情操,又可查阅月球科学知识、名胜信息,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欣赏性和收藏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说月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地理 |
作者 | 中国科学院探月工程应用系统总体部组织 |
出版社 | 中国宇航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取材角度新颖别致,以图片和说词并茂、诗词和歌曲相间、神话和传说相托、科学和历史并举,荟萃我国从古至今与月文化相关的内容,既可供读者闲暇之余随意翻阅、温习名篇佳句、陶冶情操,又可查阅月球科学知识、名胜信息,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欣赏性和收藏性。 内容推荐 “月文化”这个词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似乎还有些陌生。随着探月工程的实施,有关月亮的文化研究,正在悄然兴起,走进我们的生活。《说月》一书,搜集整理了自古以来有关月亮的别名和民间传说典故,华夏中秋赏月胜地的介绍,以及与月亮有关的诗词、戏曲选段和歌曲,同时简单阐述了我国古代对月球的科学认识。 本书取材角度新颖别致、内容独特,既可供读者闲暇之余随意翻阅、温习名篇佳句、陶冶情操,又可查阅月球科学知识、名胜信息,作为一本手头的参考资料摆放于床头案边。本书的多功能性质,决定了受众范围的广泛,适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对月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目录 一 、月球民间传说与典故 后羿射日 2 嫦娥奔月 3 现代版的嫦娥奔月故事 6 吴刚伐桂 7 玉兔传说 8 唐明皇游月宫 10 中秋起源 11 中秋赏月 13 中秋月饼溯源 15 中秋习俗——燃灯 17 中秋习俗——猜月谜 18 中秋习俗——兔儿爷 21 二、月亮的别名 月亮的别名 24 张九龄 望月怀远 68 李商隐 霜月 69 嫦娥 69 月(一) 70 月(二) 70 白居易 暮江吟 71 上阳人 71 琵琶行 72 柳宗元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75 骆宾王 春夜韦明府宅宴得春字 75 秋月 76 望月有所思 76 月夜有怀简诸同病 76 王昌龄 送窦七 77 送刘十五之郡 77 宿京江口期刘慎虚不致 78 听流人水调子 78 王维 东溪玩月 79 泛前陂 79 赋得秋日悬清光 80 清如玉壶冰 80 山后秋暝 81 李建枢 咏月 81 盂郊 古怨别 82 薛涛 送友人 83 韩愈 山石 83 李贺 梦天 85 南园(一) 85 南园(二) 86 皮日休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86 王建 十五夜望月 87 刘禹锡 半夜碧云收 88 崔颂 和张荆州九龄展出郡舍林下 89 康庭芝 咏月 89 徐凝 八月十五夜 90 曹松 中秋对月 91 宋代诗词 李煜 虞美人 92 相见欢 92 晏殊 中秋月 93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4 阳关曲·中秋月 94 西江月 95 念奴娇·中秋 95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四夜记梦 96 柳永 望汉月 97 十二时·秋夜 97 鹧鸪天 98 秋蕊香引 99 宣清 99 长相思 99 晁端礼 水龙吟-咏月 100 绿头鸭·咏月 101 王琪 望江南 101 刘克庄 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 102 杨万里 好事近 103 辛弃疾 满江红·中秋寄远 104 听月诗 104 木兰花慢 105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05 西江月 105 李清照 行香子 106 一剪梅 106 浣溪沙 107 蔡仲 苍梧谣 107 岳飞 满江红 108 小重山 10g 吕本中 采桑子 109 范成大 鹊桥仙 110 水调歌头 111 范仲淹 御街行 111 陆游 十月十四夜月终夜如昼 112 十二月三日夜桥上看月 113 卢多逊 咏月 113 米芾 中秋登楼望月 114 水调歌头 114 明代诗词 边贡 嫦娥 115 张煌言 舟次中秋 116 秋山青 116 汤显祖 江宿 117 唐寅 美人对月 118 关承恩 一轮明月满乾坤 119 清代诗词 曹雪芹 咏月诗 121 中秋对月有怀 121 咏月 121 陈三立 十一月十四夜发南昌月江舟行 122 五、借月抒情的歌曲选 美好愿望 月儿弯弯 124 草原夜色美 125 MOON RIVER 126 月亮河 127 但愿人长久 128 花好月圆 130 月明之夜 131 爱情咏叹 月亮代表我的心 132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133 康定情歌 134 月光下的思念 135 敖包相会 136 明月千里寄相思 137 小夜曲 138 半个月亮爬上来 139 月光下的凤尾竹 140 月亮走我也走 143 彩云追月 144 月夜琴声 145 感伤、寂寞的情怀 春江花月夜 147 二泉映月 149 月儿弯弯照九州 152 关山月 153 望月 154 河上月光 156 在银色的月光下 157 深沉的夜 158 亲情、乡愁 十五的月亮 159 弯弯的月亮 160 海港之夜 161 月亮之歌 162 月亮在哪里 163 静夜思 164 六、与月亮有关的戏曲选段 京剧《嫦娥奔月》选段 166 京剧《长生殿》第十一出闻乐 171 京剧《贵妃醉酒》选段 174 潮剧《嫦娥奔月》选段 175 昆剧《幽闺记》选段 178 越剧《西厢记》选段 179 七、中国历史的记载——对月球的认识 月球与历法 185 月食 189 月球与宇宙结构 193 月球与潮汐 196 在月球上留名的中国人 198 参考文献 203 跋 204 试读章节 嫦娥是怎样奔月的呢?在古书上有种种不同的记载。与这些记载相对照也就形成了民间传说中关于嫦娥奔月故事的不同版本。 版本一:后羿射日立下丰功伟绩后,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而天帝听信谗言把后羿贬到人间。后羿和妻子嫦娥只能隐居人间,以打猎为生。后羿觉得对不起受他连累而谪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好让他们夫妻二人在世间永远和谐地生活下去。嫦娥却过不惯清苦的生活,乘后羿不在家的时候,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里去了。这是根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的:“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而逐渐改编的。高诱对这段记载的注释是:“嫦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嫦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版本二: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及除去七桩大害后,便开始跋扈自满、鲁莽暴躁,甚至移情别恋,爱上了河伯的妻子宓妃,对嫦娥有不忠行为,因而引起嫦娥极大的不满,便离开后羿跑到天上去了。嫦娥奔月以后,很快就后悔了,她想起了人世间的种种温情,对比月亮里的孤独,倍觉凄凉。 版本三:嫦娥窃取不死药奔月升天后,变成了一只丑陋的癞蛤蟆,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根据屈原《楚辞·天问》的记载:“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惟何,而顾菟在腹?”夜光即月亮,月亮缺了又圆,亏了又盈,在古人眼中是死而复生;顾、鼓相通,取其鸣声,以“蛙鼓”状蛀声,顾即蛤蟆,美其名为蟾蜍;菟则与兔同音相通。闻一多先生在《天问释天》中,用11条证据证明月亮中的是蟾蜍,不是兔子。《全上古文》辑《灵宪》也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日:‘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因为月宫中有蟾,所以人们俗称月宫为“蟾宫”。 现代版的嫦娥奔月故事 因为后羿立下了盖世神功,虽然被贬到人间,但是仍然深受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仁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在此时混入了学徒队伍。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经过此地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长生不死药。王母娘娘特别交待说,服下此药后能即刻升天成仙。 但是,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独自成仙,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由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弟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在家中。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中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之后,身子立刻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而此刻蓬蒙早已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这个晚上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酷似嫦娥的身影在月亮上晃动。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平时最爱去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祭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与至今仍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的故事相左,本故事以鲜明的态度歌颂和赞美了嫦娥,与古代文献中有关嫦娥的记载比较而言,人们对此作了很多艺术想像和修饰加工,使嫦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P3-7 序言 人类对月亮的依恋、憧憬、好奇、恐惧、臆测、观测、探测与研究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从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神秘的故事和传说、一抹抹月下的风情与寄语,到成为神学者手中的权力标志、普通老百姓心中的迷惘、早期科学家无限的遐想,月球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鞭策着人们去猜测、去追寻、去拷问、去探索,进而深深地影响了人类许多哲学观念与科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期间的众多传说、美丽神话更是为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所津津乐道而流传下来——对生活中真善美的追求与假丑恶的愤慨、对亲情的思念与祝愿、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对自然界神秘现象的好奇与恐惧……常常被寓于与月亮相关的故事、传说、诗词、歌赋而脍炙人口,而这些故事、传说、诗词、歌赋也因此而浓缩了不同时期和不同阶层的社会历史文化和科学的并进而被赋予了月文化的内涵。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漫长的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演变中孕育出了许许多多与月亮相关的故事、传说、诗词、歌赋,学说。从历法(阴历)的独创、地球潮汐现象与月球引力之间关系的研究所得出的相关理论、观点的产生,文人墨客笔下诸如月轮、月桂、蟾蜍、蟾宫、玉兔、嫦娥、恒娥、广寒、玉弓、玉盘、银盘、白玉盘、宝镜、冰魄、太阴等月亮雅致别名所赋予的文学意境,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与月亮相关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所隐含的意义,中秋起源、中秋赏月、中秋月饼、中秋习俗等典故所承载的思想脉络,卢沟晓月、长江追月、太清水月等赏月胜景所映射出对亲人的思念,《把酒问月》、《明月几时有》、《长生殿》、《春江花月夜》等的有关月亮的诗词、戏曲、歌曲所抒发的情感,。所有这些,无不显现了我国月文化的丰富与博大。 本书具有较高的文学性、趣味性、科学性,集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与传说、地理知识、精美图片、诗词歌赋于一身,是一本值得广大月文化爱好者在闲暇之间、饭后茶余品味的佳作。 该书包括月球民间传说与典故、月亮的别名、华夏中秋赏月胜地、与月亮有关的诗词选、借月抒情的歌曲选、与月亮有关的戏曲选段、中国历史的记载——对月球的认识等七个部分,荟萃了我国从古至今与月文化相关的部分内容。月文化内涵包罗万象,尽管本书无法囊括方方面面的内涵,但本书的编纂无疑是对月文化的拾遗补缺、无疑可为月文化的发扬而鼓、而呼。特别地,本书以图片和说词并茂、诗词和歌曲相间、神话和传说相托、科学和历史并举等的汇编特色,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欣赏性和收藏性。 尽管我国月球探测活动刚刚起步,但随着华夏民族访蟾宫、会嫦娥活动的深入开展,必将激发国民爱国家、爱科学的激情,期间对月球的兴趣也必然高涨,而本书的出版,无疑是这股大热潮中的一个风景点,抑或说是在浪潮之间的一点涟漪,我坚信:随着我国嫦娥工程的进展和世界各国月球探测新计划的实施,必将带动月球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而月文化也会悄然兴起。 孙家栋 2005年10月 后记 古往今来,月亮作为地球的唯一伴侣,一直陪伴着地球的演变和生命的进化,注视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人们也把对旧日的依恋和对未来的憧憬都寄托在月亮上。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人们常用月亮的“阴晴圆缺”来形容人间的“悲欢离合”。中秋之夜,月色皎洁,亲人团聚,同时也勾起了客居他乡的游子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思念。 从古到今,人们就以月亮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寄托美好憧憬、思乡情怀和凌云壮志,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与月亮有关的文学作品。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孙家栋院士和屠善澄院士在月球探测工程的立项论证过程中曾经指出:“随着我国嫦娥工程的进展和世界各国月球探测新计划的实施,必将带动月球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以月亮为研究对象的文化——月文化也会悄然兴起”。 月文化是一种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学艺术形态,主要研究人类文化与月亮的相互关系。涉及到人类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1)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吴刚伐桂、月桂子、唐明皇游月宫、玉兔捣药和蟾蜍的故事等。2)月亮以及与月亮有关的自然现象对人类思维方式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日食、月食、月相和潮汐等有关月亮的自然现象对人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智慧启蒙作用,促进了人类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3)月亮围绕地球的周期运动和表面明暗的周期变化对人类历法的形成和应用起到了直接促进作用。人们根据月亮运动的周期变化制定了历法,并指导农事,对我国农业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长期影响。4)有关月亮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如中秋赏月、中秋团圆、祭月、燃灯、吃月饼、猜月谜等活动,民间还把给青年男女牵红线搭鹊桥的人称为月老,因而有“千里姻缘一线牵”的说法。5)有关月亮的文学作品。如诗词歌赋、传统戏曲、咏月歌曲等,可谓汗牛充栋。人们通过这些艺术形式来宣泄内心的情感,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6)有关月亮的名胜古迹,如庐山沐月、黄山邀月、扬州的二十四桥明月夜、青岛崂山的太清水月、杭外西湖的三潭印月与平湖秋月等。 有鉴于此,在编写《月球科学概论》的同时,中国科学院探月工程应用系统总体部成立了编委会,在编委会的共同努力下,编写了《说月》一书,为月文化的兴起鼓与呼。 全书分为七个部分。各部分收集与编写者及分工如下: 第一部分月球民间传说与典故,由郑永春、邹永廖收集编写; 第二部分月亮的别名,由欧阳自远、郑永春、刘剑收集编写; 第三部分华夏中秋赏月胜地,由郑永春收集编写: 第四部分与月亮有关的诗词选,由刘剑、刘建忠、张曦收集; 第五部分借月抒情的歌曲选,由左维、李春来、郑永春收集; 第六部分 与月亮有关的戏曲选段,由郑永春、张晓宇、刘建军收集: 第七部分 中国历史的记载——对月球的认识,由欧阳自远、李春来、邹永廖、刘建忠、郑永春收集编写: 全书最后由欧阳自远、郑永春统稿。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国防科工委咨询委主任、嫦娥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同志,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嫦娥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的指导和鼓励,得到了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领导胡浩、郝希凡、张荣桥、孟华、裴照宇、富向东、许兴利等同志大力支持,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张洪波、吕昌、黄茂海、孙静兰、葛正红、苏彦、边伟、李雄耀、徐琳、卢仁、赵可新、曹永亮、王晓倩、任鑫、张力岩、闫卫东等同志的积极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内容庞杂,许多素材来自编者平日从各种渠道收集的资料,经年累月,一些资料已经难以记清来源和出处,恕不能在书中一一列出。在此,向这些资料的作者表示感谢,并请予以谅解。由于编写时间十分仓促,查阅的文献资料尚有欠缺,加之编者文学修养有限,书中定会出现不少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欧阳自远 2005年10月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