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是唤醒人性的著作,可以开启人们的智慧!能深入到一个人心灵的最深处,能培养一个人优雅的性情和敦厚的性格!孟子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长河中,能够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本书收录了其中的精华上品一百句,图文并茂、生动风趣、通俗易懂,让孩子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读经诵典,受益匪浅!
孟子,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通“五经”,成为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中一位天才的大师。在儒家学派中,孔子称“至圣”,孟子称“亚圣”,二人并称“孔孟”,儒家思想或称“孔孟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孔孟之道”作为思想文化的主流,将永远不会失去它构建和谐社会的崇高价值。《孟子》作为儒学的精粹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士子必读的官方教科书。本书从中精选了一百个名言警句,将精湛深奥的哲理融入生动有趣的漫画与解说中,让青少年朋友们有所启迪,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优秀的品格素质。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不违背农时征用民力,生产的粮食吃不完;不用细密的鱼网到池塘捕捞,鱼鳖吃不完;有节制地砍伐树木,木材用不完。粮食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养生送死都没有遗憾。百姓对养生送死没有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端。
孔子讲“仁”,指的是人的道德良知;孟子将“仁”拓展到政治生活。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王道”。“仁政”就是以仁爱之心施政;施行·‘仁政”使民众归附而拥有天下,就达到了“王道”。按“王道”施政,要优先发展农业生产,保护好水产和林业资源,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数罟(shuo gu):细密的鱼网。湾(wu):大的池塘。斤:大的斧头。养生丧死:养活生者,安葬死者。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方圆百里的小国就能够称王天下。国王如果对人民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深耕细作,整地锄草;让青壮年人在闲暇时间学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用这些道理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在外用这些道理侍奉长辈上级。这样,如果秦、楚来犯,老百姓拿起木棒就可以抗击他们的坚甲利兵。
孟子认为,执政者若能减轻刑罚,轻徭薄赋,鼓励民众认真耕耘,在衣食生计获得保证之后,进行“孝悌忠信”的道德教育,让他们在家孝亲,出外尊上。这样,即使一个小国,缺乏精良的武器装备,也能战胜秦、楚这样的强国。孟子为他的“仁政”、“王道”涂上了太浓的理想色彩,脱离现实,难以奏效。不过,人类不可没有理想,有理想的孟子令人尊敬。
P2-4
孟子(约前372~约前289),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县)人。早年丧父,由慈母教养成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通“五经”,成为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中一位天才的大师。在儒家学派中,孔子称“至圣”,孟子称“亚圣”,二人并称“孔孟”,儒家思想或称“孔孟之道”。
孟子为施展其政治抱负,曾游历齐、宋、鲁、滕、梁等国,并一度为齐客卿。当时各国都在变法图强,纵横捭阖,争王称霸。孟子宣扬“仁义”,主张施行“仁政”、“王道”。诸侯认为其学说“迂远而阔于事情”,故而不加采纳。于是,他退而述孔子之意、明先王之道,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一同撰述《孟子》一书。今存《孟子》共7篇,260章,34 685字。这在以竹简为载体的年代,应该说是一部煌煌巨著了。近古以来,《孟子》作为儒学的精粹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士子必读的官方教科书。
孟子围绕他的“仁政”主张,描绘出一幅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蓝图。他猛烈抨击诸侯开疆辟土的兼并战争,强烈谴责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力图把现实政治引导到“保民而王”的轨道上来。他公开标示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口号,劝告执政者“与民同乐”,而不可虐政害民。这种把民权看得高于政权并放在君权之上的民主思想,比之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民权论早了一千年。这种思想不仅不为当年高高在上的国君所接受,直到公元十四世纪,由牧童登上皇位的朱元璋听人读《孟子》有“民贵君轻”的话头,竟勃然大怒,下令将孟子的牌位从孔庙的配祀中驱逐出来。这既是孟子的悲哀,也是中华儿女长期遭受专制奴役的悲哀。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实行“仁政”的原动力是“仁心”。这种“良知”、“良能”,“操之则存,舍之则亡”,所以贵在一个“养”字。依据子思“思诚之道”,从心性哲理修养上,构成他所谓“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论体系。
孟子“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成为中国世代精英所憧憬的最高人生境界。孟子彰显的特立独行、光风霁月的人文精神,一直是中国士子塑造自我的一面镜子。孟子的文章在中国文坛也有很高的地位。《孟子》和《庄子》,一庄一谐,是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在中华文明史上,“孔孟之道”作为思想文化的主流,将永远不会失去它构建和谐社会的崇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