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与彭真之间在一台具体的戏上的较量,最终发展为毛泽东与刘少奇之间的较量,而当毛泽东要求本来是突出“地下工作”的《沙家浜》改为“突出武装斗争”时,就更暴露了他与刘少奇之间关系的微妙……
作者王彬彬教授将其固有的思想锋芒,内敛于娓娓叙述中,老老实实地做历史的叙述者。全书用扎实的史料、严谨的逻辑、还原历史的勇气,别具只眼的目光,来揭开被遮蔽的历史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往事何堪哀/往事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彬彬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江青与彭真之间在一台具体的戏上的较量,最终发展为毛泽东与刘少奇之间的较量,而当毛泽东要求本来是突出“地下工作”的《沙家浜》改为“突出武装斗争”时,就更暴露了他与刘少奇之间关系的微妙…… 作者王彬彬教授将其固有的思想锋芒,内敛于娓娓叙述中,老老实实地做历史的叙述者。全书用扎实的史料、严谨的逻辑、还原历史的勇气,别具只眼的目光,来揭开被遮蔽的历史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内容推荐 本书是学者王彬彬的一组随笔。全书展现现代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及一些重大事件的鲜为人知的一面,表现出历史及历史中人的复杂性。 目录 “主席?哪个主席?”——“革命样板戏”中的“地下工作”与“武装斗争” 邓拓的本来面目 哪得夕阳无限好——朱自清的不领美国救济粮 良知的在场与缺席——毛泽东对丁玲命运与人格的影响 作为留美学生的闻一多 沫若之吻及其他 “皆起于此夜之会”——陈独秀为何离开北京大学 留在沪宁线上的鼾声 瞿秋白的“名誉”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的鲁迅丧事 二胡的“反党”——谈谈胡适与胡风 风高防火与振翅洒水——鲁迅的不骂蒋介石与胡适的敢骂蒋介石 从瞿秋白到韦君宜——两代“革命知识分子”对“革命”的反思 试读章节 胡适对国民党和蒋介石的“骂”,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对方所接受,说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最上层,对胡适的“骂”并未采取全面排斥的态度。这当然不是说,当局对胡适言论的容忍就是无限度的。我们知道,对国民党政权,胡适的态度是保存、合作、对抗。保存,即意味着反对旨在推翻这个政权的任何行为,尤其是暴力行为,说得具体说,即意味着当共产党的“暴力革命”令蒋介石头痛万分时,胡适坚决站在了蒋政权一边,以自己的“道义力量”支持着它。这是胡适自定的底线。而这也是当局对胡适容忍的限度。在这个限度以内,胡适的“骂”再尖锐激烈,也能让当局感到一种“善意”,一片“苦心”。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最高当局,虽然也必然时时感到胡适的“忠言”很“逆耳”,但他们同时也十分清楚,这毕竟是“忠言”,不能与鲁迅寒光闪闪的“匕首投枪”混为一谈。这样,即便胡适的言论“过火”些,甚至不时指名道姓地批评了蒋介石,蒋介石和最高当局也能容忍了。当然,这里的所谓“容忍”,是指不采取通缉、逮捕、暗杀等措施,至于默许甚至怂恿中下层党徒和报刊对胡适进行攻击、谩骂,甚至指使有关职能部门出面对胡适发出“警告”,就是另一回事了。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能在相当程度上容忍胡适的批评,当然也与胡适的批评总是从正面出发,总是能提出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有很大关系。对于胡适的正面意见,以蒋介石为首的党国要人,通常表现出很重视的姿态。“人权运动”时期,就在中下层党徒对胡适表现出忍无可忍的激愤时,“国舅”宋子文却约胡适晤谈,请胡适代他们“想想国家的重要问题”,在后来的生涯中,胡适与蒋介石等当政要人直接对话沟通、当面建言献策,更成一种常事。蒋介石们这样做,有作秀的成分,也有争取胡适们支持的用心,当然,也不无听取意见的诚意。 鲁迅为何不“敢”指名道姓地骂蒋介石,解释起来比较容易。而胡适为何“敢”这样做,要说清楚则稍稍困难些,因为胡适与国民党政权的关系,较之鲁迅要复杂得多。国民党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有不同观念的矛盾和较量,有不同派系的明争或暗斗。而胡适们之所以能尖锐激烈地批评国民党,甚至“敢”指名道姓地骂蒋介石,也在某种程度上借助了国民党内部的思想和权力纷争,正如沈卫威先生所说,“是钻当局的空隙,利用了国民党内部的矛盾”。沈卫威的书中,对“《新月》背后的政治关系”有精彩的分析,在此就不赘述。 我知道,我并没有把鲁迅的不“敢”和胡适的“敢”说清楚。好在我真正关心的,也不是这个很具体的问题,而是鲁、胡两个同时代有巨大影响的知识分子不同的现实姿态和政治取向。——这个问题要说清楚,就更不容易了。P.249-250 序言 大凡人到了一定年纪,自然就会想一些过去的事。 《三国演义》开头就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其实这“笑”,并非悟透;在我看来,还带有几分无法名状的无奈,就如“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一样。过去的,无法追回,都已沉淀为历史。 有人说,“历史不会重演,但错误是会重演的。” 因此,我们拒绝遗忘——这也是我们一个小小的心愿。 当然,我们也深知自己力量之绵薄,这种“拒绝”对抗,犹如唐吉诃德的长矛对风车,但我们仍在默默努力着。 这套“往事书系”是我和长江文艺出版社通力合作的结果。它没有什么条条框框,只要觉得有一点儿意思,当然也要有一点儿市场,就可做。至于书稿要求:无论回忆录、传记、日记、书信,还是旧人旧事、文史随笔,只要有新的材料,或者有新的见识,一概欢迎。文章或长或短,或述中有论、论中有述,或以述为主、夹以议论,不限题材,不限范围。总之,笔下写的是过去,心里想的是今天,不猎奇,不虚饰,有血性,见性情。 我们重可读性,但拒绝“戏说”和“故事新编”,力求做到可读性与学术性并重,既见学术研究工夫之独到,又不是板着脸孔说教。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不自欺,也不欺世。 编者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对“往事”——人们熟知的历史人物、事件的重新审视,在看似无疑处生疑,在人们浅尝即止之处有深入的,甚至是出入意料的开掘,于是处处“柳暗花明又一村”。你可以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文章也时有可议之处,但它却逼你思考:这就够了。我更关注的是作者的思维方式与自我角色的认定:跳出了非此即彼、绝对肯定与否定的判断模式,也拒绝充当历史的审判者,而老老实实地做历史的叙述者,揭开被遮蔽的历史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同时也保持作者固有的思想锋芒,只因为内敛于娓娓叙述中,而更显丰厚,而且浸透着悲悯情怀,是为“哀往事”。——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 感谢王彬彬提供的这本书,他让我们看到,“左”之痼疾并不限于党内,也不是只从“文革”开始。如鲁迅被誉为空前的思想家,丁玲可抵“三千毛瑟精兵”等,此类故事,环环相扣,方组成现代革命文化长廊,而在所有神话背后,惟有一篇“多余的话”并不多余。——著名学者、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 文学界的一般印象,王彬彬是一位泼辣敢言的独行侠。其实,他和那些靠酷评耸人听闻的评论家并非一路。从这本书,你可以同时感受到扎实的史料、严谨的逻辑、还原历史的勇气,别具只眼的目光。——著名学者丁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