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会碰到很多令人头疼的问题,有时甚至感到束手无策。父母的一句话,往往会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为了帮助家长掌握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学会运用充满关爱和鼓励的语言教育孩子。本书根据中外教育理论,结合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具体事例,总结出鼓励孩子100金句及对应禁语,并一一加以分析,为父母们正确教育孩子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父母的一句话,往往会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为了帮助家长掌握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学会运用充满关爱和鼓励的语言教育孩子,我们根据中外教育理论,结合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具体事例,总结出有助于鼓励孩子成长的100条金句以及若干父母禁语,编成此书,希望能够成为家长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有益读物。
“孩子,自己先试试,你一定能行的!”——当孩子做事一遇困难就找父母时
金句使用背景资料
一位家长抱怨说:我的3岁的孩子,做事总是没有耐心,一遇到困难就哭,不是找爸爸就是找妈妈,像这样下去将来自己怎么独立生活呢?
案例分析
孩子一遇到困难就去找父母,是对父母有依赖性的表现。孩子的依赖性太强,长大后就很难独生活和工作,更不能自己去战胜挫折和困难了。因此,父母一定要及时加以纠正。
要想改变孩子的这种坏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在遇到困难时,鼓励他自己去克服,如对孩子说:“孩子,自己先试试,你一定能行的!”孩子听父母说自己能行,一定想去试试,以显示自己的能耐,慢慢地,就会改掉他的“遇事找父母”的毛病。
让孩子尽早熟悉和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这样无论父母在不在身边,孩子都能自己应付。教给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是克服他们依赖性的好办法,不过这还不够.要想让孩子变得更加自立、能干、自信.父母还要注意对孩子即不能控制太严,也不可放手不管。只有那些既向孩子提供帮助,又坚持让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的父母,才能真正培养出独立能力很强的孩子。
父母禁语
——“看着,应该这么做。”
父母不应该把任务要求说得很具体,对孩子说“看着,应该这么做。”这样的话,孩子永远都不能改掉“有事找父母”的习惯。家长应该降低做事的难度,让孩子自己去探索,父母给予必要的配合。P3-4
家庭教育不仅影响孩子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幼儿及青少年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弊端和误区——面对孩子的许多“毛病”,父母们有的不闻不问,有的大声呵斥,有的甚至拳脚相加……孩子的心灵十分脆弱,每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伤害。轻易地否定孩子,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这是非常可怕的,诸如“傻、呆、笨、坏”之类的语言,在孩子的心中是最严厉的判决。这种教育方法无情地将他们打入一个家庭或学校的“另类”。面对与自己格格不入的周围环境,他们的心灵世界将会变得一片灰暗。
许多家长都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孩子到了某种年龄,才能做某种事情;否则的话,他就是太小,太缺乏能力,不能做这类事情。其实孩子们在那个时刻是可以做得很好的,家长却人为地推迟了他学会本领的时间。家长的这种做法,会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失去自信,怀疑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缺乏对自己能力的信任,对自己价值的信任,就不会通过积极参与和贡献,来寻找自己的归属感。
由于没有生活经验,对许多事物缺乏认识,每一个孩子都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孩子们往往会做出一些令家长感到不可思议的举动。千万不要认为这些举动是“毛病”,这正是孩子们迈出接触社会、探索世界的第一步。试想一下,哪位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沉默寡言、一动不动的“听话孩子”?当然,孩子们在探索外部环境的过程中,会做出一些“破坏性”动作,这时家长应因势利导,通过语言说服、转移其注意力等方法,让他们逐渐改掉这些“毛病”。
实际上,所有孩子都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鼓励既是一门深奥的艺术,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孩子得到一种自我满足,即自尊感和成就感。运用鼓励的方法,我们可以让孩子认识到人生的真正乐趣在于不断尝试,勇于进取。采取鼓励教育法的关键是:第一,不要讽刺,避免孩子的心灵受到打击;第二,不要过分地赞扬,以免孩子产生骄傲情绪。
为了帮助家长掌握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学会运用充满关爱和鼓励的语言教育孩子,我们根据中外教育理论,结合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具体事例,总结出有助于鼓励孩子成长的100条金句以及若干父母禁语,编成此书,希望能够成为家长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有益读物。
编者
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