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中国经验开始/当代艺术批评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王林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为“当代艺术批评丛书”之一,是美术批评大师王林的力作,讨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存于全球化语境的中国前卫艺术。王林的美术批评问题敏锐,文风犀利,在中国当代美术批评中独树一帜。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在中国美术批评界以问题敏锐和文风犀利著称。文章所及,讨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存于全球化语境的中国前卫艺术。作者提出“八九后艺术”命题成为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概念。书中对后殖民文化倾向和中心话语权的批判,对中国经验、区域文化和个人思维智慧的推重,表达了作者深入骨髓的人文关怀和历史责任感。

目录

前言

用自己的眼光直面世界

我们对艺术要求什么

中心的堕落与区域的拓进

——’89后中国美术一瞥

我们何以能够谈论自然

艺术在今天的使命

批评追问三题

我们如何谈论艳俗与反讽

行为何以能够成为艺术

90年代中国美术的基本问题

批评何以独立

野生的价值

艺术良知与苦难记忆

“八九后”中国油画的描述与反省

再识俄罗斯艺术

——评俄罗斯当代油画展

《收租院》评论管见

当代中国雕塑的创作状态

陶艺创作的文化身份问题

从中国经验开始

——试论西南艺术的深度追求

生活在问题中

水墨与观念

空洞的繁荣

——9O年代中国水墨艺术透视

装置艺术与中国经验

中国观念艺术描述

——关于艺术实验与实验艺术

我想和维纳斯握手

明星与稻草人

说“笑”

中国的美术文化亟待建设

如何启动中国的艺术市场

明天天气晴朗

——为“天气预报”国际交流展而作

媒体即思想

——关于“装置一环境一行为”文献资料展

陌生情境与都市人文主义

——“’94陌生情境展”序言

文化场景与艺术方式

——关于“执白”装置艺术展

具体艺术展序

艺术是一种信仰

——“个人·主义”画展序

都市文化与新人文主义

——评广州“艺术与社会”艺术展

都市繁华与新表现主义

——记“深圳外线艺术展”

“‘视网99’艺术作品展”引言

长江上漂移的平台

——关于“漂移的平台”青年雕塑家作品展

以批评的名义

——中国当代艺术交流展述评

“雕塑与当代文化”展分析报告

寻觅于都市的人与艺术

——“‘都市人格’艺术组合展”综述

上海美术旋涡中的个人记录

“旋转360度——中国方案艺术展”的批评话语

试读章节

艺术的俗化倾向,大致有两条线路,一条是艺术消费的扩大,精英艺术跌落为通俗艺术,如西方学院派油画和中国文人水墨画,在今天均已丧失其作为精英艺术的精神价值而成为世俗情感的附庸。另一条是艺术资源的扩大,从杜桑利用现成品开始,经波普艺术扩展至大众文化领域。与此相应的,则是大众文化与通俗艺术本身借助公共传媒的日益兴盛,而波普艺术不过是文化精英和艺术前卫对大众文化和通俗艺术不失矜持与别有用心的挪用。

所谓“不失矜持”,意味着艺术家依然保持思想的严肃性,并通过作品的技艺性加以呈现,典型如劳生柏和沃霍尔的丝网印刷。由于绘画乃是存在于平面的艺术,即使波普作品也只能借助现成图像,一涉及现成物品或现成对象时,便需要空间转换,于是就会有绘画技艺和个人风格介入其中。所以在波普艺术中,真正借花献佛、“别有用心”的作品更多是雕塑或装置。

杜桑之后,有两个人起着过渡作用,一个是汉森,照相写实,一个是奥登伯格,实物波普,他们为波普艺术带来了不同的景观。照相写实主义把观者和对象距离缩短到最小程度,作品混同于人群,观者有可能去逼视生活,从观察方式上改变了精英化的文化态度。艺术家回到大众之中来思考大众,而不是像杜桑那样,让现成品保持形式的沉默,我们只能“艺术史”地观看作品。当然,行为艺术和环境艺术的涌现也推动了这种文化态度和观察方式的转变。奥登伯格的作品主要是现成品放大的衣夹、口红、牙膏筒、垒球棒等等,作品以超乎尺度给人以异样、怪诞之感,由此造成意识上的反差,达到对世俗生活的善意嘲弄和对日常生活事物的形式体悟,其作品的亲近感和荒诞性构成了机智的反讽。

P40-41

序言

世纪之交,尽管有“百年回顾”、“世纪之门”一类的大展题时时出现于中国艺坛,但这种夸张的世纪末情绪并不能掩饰90年代末期中国艺术的惶惑。且不说某些似曾前卫的批评家突然莫名其妙地卷入所谓的“笔翠”之争,也不说一批进军欧陆的艺术家凯旋归来,居然就告别新锐固守程式,失去了创造力,单是京都兴起的风潮就可以让人感觉到世纪交口中国人典型的心态:着急。

从杀生到放血,从剥皮到暴尸,艺术家只想突出一个“狠”字。一个比一个更酷烈,一个比一个更残忍——准确点说,是残而不忍,虐待动物在这里已没有边界。善良的中国人怎么啦?就因为西方出了赫斯特,就因为他剖了动物而且获得了成功么?有八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国艺术家们,干吗这样沉不住气呢?

90年代中国艺术的状况本来就是令人乐观的,其理由倒不是中国艺术家参加某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人数超过了美国,或者某某前卫艺术家一张画卖了3万英镑,而是随着中国社会进一步对外开放,并由于先进通讯工具和传媒方式在中国城市的普及,我们和国际社会有了共同的资讯背景。由此开始改变80年代中国艺术针对新旧传统进行变革、和世界文化进程并不同步的状态。尽管中国艺术还存在前现代和现代主义遗留的问题,即启蒙、形式和个性问题在社会层面上没有完全解决,但中国艺术家毕竟已经被置身到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之中。从环境污染到生态破坏,从物种灭绝到人口膨胀,从种族矛盾到性别差异,从贫富差距到文化分野,从贪污、腐化到毒品、暴力,从原子武器的威胁到克隆世界的恐惧,我们和全人类有共同的遭遇。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已成为世界的中国,中国问题亦成为世界传媒关注的焦点,如香港、澳门回归,台海紧张局势等等均可为例。

在此背景下来谈论中国当代艺术,必然要提出艺术的文化身份问题。

西方学者的东方主义或多元主义,绝非东方人或第三世界居民具有母语传统和本土经验的文化观念,而是他国选择的权利。作为失语的客体,中国艺术家在西方展览中的出场,固然有沟通中西的一定功效,但在本质上这只是被观看被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平等交流的真正意义的多元并存。其深刻的危险在于:西方选择和东方迎合的共谋性,将取消或改写东方文化的自身特质。在这样一个文化殖民时代,我们需要反省包括东方主义在内的一切后殖民主义理论,批判源自西方现代主义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在抵抗文化强权和文化惯性的过程中,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当然,这种“保护”只能是基于母语传统和本土经验并直面当代问题的创造和建设。因此它是对全人类和世界文化的贡献,而不是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的策略。当代文化身份的确立,并不给传统卫道士以可乘之机。

90年代伊始,中国前卫艺术就在国际接轨和市场操作两者的误导下迷失方位,寄希望于两者的结果只是一大批艺术革新者堕入机会主义和功利主义,尘埃落定之后则是批评的失语。不知什么时候,关于本土文化、中国经验和东方智慧的谈论,在中国批评界竞成为边缘问题。而一个外国大使作为偷猎者廉价收购的作品通过暗箱操作送进威尼斯双年展,居然让中国艺术家惊喜若狂!真可谓“滔滔者天下皆是,其谁能易之?”——但中国文化历史中从来就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圣人、从来就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大夫等等。艺术也者,无非是怀着历史记忆中的沉默,在周遭生活的四处,寻找人的种种可能性。它不过是一种精神,在本质上是自发、自主、自由和自信的。

热爱艺术不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而是宇宙进化之最高成就即智慧的证明。就智慧而言,从无古今东西、高低贵贱以及中心与边缘的区别。

魂兮归来,中国经验中的文化智慧!

魂兮归来,当代艺术中的本土精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