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当代艺术批评丛书”之一,是易英的当代艺术家评论专集,从艺术批评的角度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典型现象与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易英的艺术家评论观点鲜明,思想犀利,文笔优美,知识丰富。
本书为易英的当代艺术家评论专集,易英长期从事西方艺术史、艺术史方法和中国当代艺术研究,他的艺术家评论是把艺术史与艺术批评方法和中国当代艺术实践相结合,从艺术批评的角度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典型现象与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易英的艺术家评论观点鲜明,思想犀利,文笔优美,知识丰富,在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中独树一帜。本集中的评论对象也是中国当代有代表性的艺术家,涉及油画、水墨画、雕塑和观念艺术等,透过对他们的评论,也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潮流与趋势。
武俊的绘画在经历了形式的阶段后,也进入了这样的情形。虽然他后来的作品在风格上有很大的变化,形式的阶段似乎没有留下明显的痕迹,却还是有很大的影响。从《文物系列》开始,他显然完全转向了对内容与精神的关注,而且是以现实的经验为基础。他从形式转向现实的内容,越过了对现实环境(都市题材)的描绘,却是表现了都市生活的经验,而且是从他自身的经验推广到普遍的认识。很难说武俊的绘画有多么尖锐的批判,但确实是把现实生活的经验转换为他的题材,但深刻性又远远地超越了题材本身。在他的画中,包括《文物系列》与《飞尘系列》,存在着心理的人和视觉的人,画面上的形象实际上是他的心理的反映,这种反映又不仅仅是来自生活的原型,而是来自心理的矛盾和焦虑。这种焦虑既存在于现实的表层,也存在于他的心灵深处。武俊在90年代中期是努力追求现代艺术的形式,题材实际上依附于形式,并没有深入到经验之中。那些形式的表现虽然有一定的力度,但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模仿性比较强,另一个是在题材上比较牵强,不是那种出自内心的题材。他回到云南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逐渐融入到西南地区的总的趋势之中。焦虑、困惑、痛苦、冷漠的形象总是出现在这些画家的作品中,这些形象并不是来自于对现实世界的记录和客观评论,而主要是来自于个人的境遇与欲望的冲突。市场经济造就了一个开放的社会,不仅向社会自身开放,也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向世界开放,在这个社会中面临着日益增多的利益的选择和欲望的诱惑。在他们的绘画形象中,无论是老人还是儿童,男人还是女人,实际上都是潜藏在个人内心深处的自我与欲望的冲突。也就是说,画面的形象是这种内心冲突的符号化表达。对武俊来说,这种内心的矛盾还外化于形式与题材的冲突。在这个转型期的社会,表面上看艺术内部的问题,是采用什么形式的问题,而实际上,在形式的背后仍然隐藏着欲望与利益的冲突。武俊经历了多种形式的探索,从纯粹的风格走向心灵的窥伺和经验的表述,才使他真正走出了为形式而形式的过程,不可否认的是,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与欲望的冲突,或与利益的冲突就以现在这种形式呈现出来。
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