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疼痛的历史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临床医学
作者 (法)罗塞林·雷伊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回溯了人类历史,考察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疼痛这一普遍体验的理解、阐释(这些阐释包括宗教的、医学的、社会的),以及人们如何应对疼痛。

作者发现,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类对疼痛的理解也越来越趋向医学层面。疼痛的宗教意义逐渐隐退,考察疼痛的历史,我们得到的启示是,疼痛被发现的历史就是医学(科学)和宗教(神学)不断分野、边界逐渐厘清的历史,也是现代医学体系和话语权逐渐建立的历史,在医生和病人这一权利关系演化过程中,病人的个人意志逐渐得到彰显的历史。

随着疼痛的彻底被发现,宗教在世俗生活中逐渐隐退,医学乃至现代科学体系建立并完善,个人意志得到彰显,现代社会雏形显现。

内容推荐

疼痛的发展历史很漫长,我们所做的事情要有选择性和限制性:首先,应该展示对治疗疼痛的疗法和知识做出的重大科学贡献;第二,要分析形成疼痛理论的科学和原理条件,这些理论大多集中在法国;最后,我们仍然要关注法国。写一本《疼痛的历史》是一件冒险的事情,我们可以思考教堂与疼痛的关系,还可以评论文学作品中的疼痛观点。这样就对我们的初始调查提供了有价值的比较。如果有合适的比喻来描述这段包含不同层次、重要性程度又各自不同的(疼痛的)历史,波德莱尔的“酒神杖”这首诗最合适不过,这根“完美的手杖”由枝叶缠绕:直线和蔓藤花纹纵横交错,其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构成疼痛的历史主题。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古代

第二章 中世纪与疼痛:探究的世界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疼痛

第四章 古典时代的疼痛

第五章 启蒙时代对疼痛的认识

第六章 19世纪大发现

第七章 交流策略

第八章 结论

第九章 现代观点——现在的疼痛

试读章节

个人与疼痛体验

我们知道,文艺复兴时期“个人创造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它和观察物体的新方式不可分割,这种新方式强调描述和解释——“观察人体,解剖人体,人体让我们又爱又恨”。人们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宗教改革运动是否和人体有关?新教的观点是否说明了人和上帝之间没有任何媒介存在?由于人和上帝的关系只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而在内心深处,人体的虚弱并不是由动作引起,人类也不会盲目崇拜神的图像,因此,身体和感觉功能难以形成与上帝沟通的基础媒介。人是被神的恩惠所拯救,而不是被他自己的行为所拯救,万物都是按照上帝的意志而存在的,不断地重复以上这些观点无疑会对不信神的人和他身体之间的关系产生严重影响,最终导致这种关系被瓦解。加尔文的教义问答手册强调:上帝和人之间有无限的距离,而人不能通过他的个人努力来得到超度(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放弃超度)。无论新教教义是否强调了宿命论教条,把人体从教堂的控制中脱离出来,它总是不断重复和强调以下观点:神的恩惠对超度有决定性作用,没有神的恩惠,人类的“行为”就无法实现功德超度。不过,在这方面,我们有必要介绍路德教教徒和加尔文教徒的区别。

在一般看法与圣伊格内修斯罗约拉在《灵修》中所提出的祈祷用修炼法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耶稣会创始人的热情是建立在对人类更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并且不仅调用其理解力和意志力,而且唤醒其记忆力和想像力。事实上,对基督生活每一次默祷的开始所有活动都应是一个“组合地”,在那里信徒必须努力清楚正视发生各种景象的环境。在“祈祷三法”中,圣伊格内修斯罗约拉提出了祈祷原则,例如,为取得更好的人静效果,每呼吸一次只念一个字。另外,诸种感觉错综复杂,有时是恶性的意念,如听到鬼哭狼嚎、看到鬼魔魅影,闻到硫磺怪味或感到火烧灼热;有时是良性的体验,如天堂生活般的快乐。所有这一切说明,罗约拉修炼要求祈祷的人必须全身心投入:“从这点讲,‘灵修’意味着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即内视、意守、默祷、口念、心诵等及我们将要论述的其他灵法。实际上就像漫步、走路和跑步是身体活动一样,用不同方法来锻炼灵魂,使之准备摆脱一切烦恼痛苦,及在此之后探索并确定调整自身生活、拯救自己灵魂的‘天意’,这就叫灵修。”由于人的身心要无条件地服务于天主,因此人体的疼痛体验就显得很特别:罪恶的疼痛像是走向忏悔的第一步,也是“第一周”修炼的关键所在。但是,就像“其他的事物也要观察以便更好地修炼”所强调的那样,罪恶之疼痛可以通过与精神无关的忏悔来实现,而这种与精神无关的忏悔正是罪恶疼痛的结果,这种忏悔主要遵循与食物、休息及身体有关的原则,“可以通过穿苦行衣、把绳索及链条勒进肉体的方式使人遭受肉体痛苦;要想接受教规,实行严格修炼,有一种最适合也是最安全的方法就是使肉体受外伤而不伤及筋骨;这样,忏悔只会引起疼痛和小病。因此,用短绳索致痛的教规更容易被采用,可以避免人体受内伤”。当然,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那些希望献身之人,由于这种方法多与人体有关,而人体一旦虚弱就需要加以注意,“为了驱走疼痛感觉”,可在罪人身上使用此方法。这些观点提倡人们对欢乐无动于衷,《效法基督》一书就提供了这样的范例,这部匿名之作写于14世纪,是天主教的重要经典,人们对它有各种解释。耶稣选择了受刑和死亡,以解救罪人,但他所受的极苦使“疼痛”这一概念神圣化,最终使罪人能接受并感觉到疼痛。在《灵修》一书中,耶稣所受之极苦也是人们所追求的:“上帝造人”的观点让人们能理解痛苦,疼痛因此也成为一种接近上帝的方式。克罗斯的约翰爵和圣女大德兰是两名同时代的作家,他们都认为无论疼痛是作为超度的试验,还是作为一种希望达到永生的方式,甚或作为一种向上帝证明其挚爱的途径,基督信仰和疼痛的关系都已经被神化、被升华了。疼痛不再是人的先天自发感觉,也不是自然的声音。对于非信徒而言,这是基督教义中最无法接受的观点。  相比之下,蒙田在这方面的态度比较明显。在14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由于蒙田就疼痛这个问题给出了非常好的解释,有关人体的争论就此停止了。人体仅仅成为医师和医学专家的研究对象,而他们只对卫生保健和身体锻炼(体操、游戏)感兴趣,只分析人的个体。蒙田说,“我自己就是书中的当事人”,他在书中介绍了人体的各种状态,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反思价值。他在《随笔集》中记录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欢乐和痛苦。此时,柏拉图哲学被基督教思想所采用。柏拉图认为,人体不单单是一个包含有灵魂的肉体躯壳;人体既不是耶稣赋予人类痛苦的载体,也不带有欢愉和美丽,人体只是反应出了感觉的基本现实,带有痛苦和欢乐。毫无疑问,蒙田对自己身体的自我描述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自我描述的目的既不是罪孽的忏悔,也不是英雄般的赞美,其目的只是了解自己本人。他在作品中也研究了疼痛体验,但他写作时只是以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态来享受生活。蒙田对死亡也做了思考,他同意禁欲主义者的观点,认为人类必须要学会面对恐惧,他最后还得出结论:“我们总是关注死亡,破坏了生活的美好。”他还说,“这个重要章节谈到了人们的生存能力,这篇文章对死亡概念进行了思考。”他写了一句双关语,说死亡是真正的生命“终点,而不是生命目标”。

蒙田这种自我研究人体的方式被改革家们所支持。然而,当时社会的总体态度却不是这样,多数人还认为不幸和疼痛是上帝痛苦的标志。帕雷在他的著作中认为疼痛是“生命的变化方式”,可以解除。所有这些都没有使疼痛的价值得以提高,也没有人愿意忍受疼痛。对于像帕雷这样的医生来说,如果疾病是上帝赐予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有可靠的治疗方法,甚至贫穷的、具有良好美德的痛苦之人应该得到抚慰;否则,我们就会对上帝表示不满,鄙视他的仁慈”。

P51-5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0: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