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江南大哀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明观//吴根荣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明观、吴根荣笔下的明末清初,在天崩地坼的大背景下,犹如一曲哀歌,其基调悲怆,其叙述动情,时而激情高扬,时而泣声低回,史实又都有根有据。可以说是一幅江南士子的灵魂画,是社会激荡转换中的心曲,是历史的文学记录。这本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历史纪实文学,以江南武装抗清和明遗民遁迹荒野的流亡生活这两条线索,表现了严峻的社会形势中显露出的士子心态。

内容推荐

这是作者张明观继《柳亚子传》后的又一部历史题材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采用了小说的结构来架构故事,试图通过吴易白头军直至郑成功海师屡仆屡继的武装斗争,叶绍袁与顾炎武、徐枋等明末遗民九死一生的流亡生活这样两条主要线索,反映明末清初时江南地区这种天崩地坼的社会形势、凸现士人的心态。

目录

第一章 天崩地坼明清易代

古城苏州山雨欲来

第二章 吴易树旗东太湖

江南抗清第一师

第三章 苏松郡邑望风归顺

八旗铁骑大举南下

第四章 午梦堂饮誉吴中

钱塘令魂断杭城

第五章 剃发令飞檄江南

诸郡邑起兵抗清

第六章 吴江县城首次光复

太湖义师风云乍起

第七章 谋大计收复江南

战姑苏功亏一篑

第八章 姑苏之役战火延烧

昆山嘉定据城固守

第九章 舟师移驻长白荡

北兵胆寒塘路间

第十章 白头军保一方安宁

午梦堂迎四方隐士

第十一章 洪承畴坐镇南京

李成栋三屠嘉定

第十二章 苏松郡邑相继失守

江阴城破壮怀激烈

第十三章 长白劲旅全军覆没

太湖义师灰飞烟灭

第十四章 圆通庵生离死别

皋亭山暂寄余生

第十五章 夏允彝自沉松塘

陈子龙浪迹分湖

第十六章 元宵佳节二克江城

分湖大捷名振七郡

第十七章 叶绍袁遁走光福

四义士潜通声息

第十八章 清军强渡钱塘江

吴易沥血草桥门

第十九章 叶绍袁山中日凄迷

众隐士草野共患难

第二十章 海舶邮书谋通海

潆阙惊变酿大祸

第二十一章 苏松提督密谋反正

三吴壮士羽翼欲振

第二十二章 舟山海师横遭不测

松江兵变胎死腹中

第二十三章 叶绍袁仓惶走嘉善

杨廷枢断头永安桥

第二十四章 清军苏松大搜捕

干戈满地乾坤窄

第二十五章 岁月峥嵘催人老

生死路上壮歌行

第二十六章 洪承畴大堂遭怒斥

众志士血溅石头城

第二十七章 太湖义师旷日难靖

深山荒野遗民终老

尾  声

明末清初江南地区抗清斗争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试读章节

远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天子的两个儿子泰伯、仲雍让国南下,在苏州西北梅里建国,号称“勾吴”,吴国的历史由此拉开了序幕,给当时荆蛮之地的江南带来了中原文明。吴王诸樊即位,由梅里迁都苏州。公元前514年阖闾即位,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奉命建造苏州古城。古城规模宏大,方圆四十七里,水陆城门各有八座。以后,唐、宋、元、明各朝历经重修。据传,胥门城楼原有伍子胥像,站立石上。明正统年间,知府况钟主持修城,认为让功勋卓著的伍相常年站在那里,颇有不敬之嫌,就下令改成坐像。撤去石座,竟见上面铭刻十字:“若要子胥坐,须待二兄来。”“二兄”并作“况”字,亦是一件奇事。

这时的姑苏古城,城头画楼高耸,城外吊桥飞渡,城内碧水纵横,俨然一座风貌独特的秀丽水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云:“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杜荀鹤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因而,元代时来到中国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誉苏州为“东方威尼斯”。

北宋时,知州范仲淹在城南兴建府学,府学亦称文庙、孔庙。于是,人们又附丽了水城“卧龙”的传说,说文庙是龙头,大门前的双井是龙眼,双塔禅寺的双塔是龙角,城北报恩禅寺的北塔是龙尾,而贯通南北的那条纵街就是龙身,街上铺满的石块就是龙鳞了。那条纵街就此称作卧龙街,亦称护龙街,就是现在的人民路。

卧龙街东属长洲,西属吴县。明代,苏州设府,下辖吴县、长洲、吴江、昆山、常熟、嘉定、崇明七县,太仓一州。

苏州西濒太湖。太湖古称震泽、具区、笠泽、五湖。传说太湖原本是块平原,方圆千里。平原西南,群山逶迤,树木葱茏,时有神龙出没。一日,许多神龙下山嬉戏,相斗于野,于是吐水成湖。太湖之水,汪洋三万六千顷,时而白浪滔天,时而幽雅恬静,春风秋月,渔歌帆影;太湖之山,七十二峰参差色,沉浮缥缈,时隐时现,犹如片片翡翠,镶嵌湖面。可谓青山似绣,碧水如绸,湖光山色,争辉竞秀。

太湖水自东北分流,称娄江。水势从苏州娄门洪驶而下,至太仓浏河人海。自东南分流,一条称吴淞江,从吴江东门外越运河而东,经由昆山、青浦,在松江汇人黄浦江东泻人海;另一条称东江,从吴江县南唐家湖越运河而东,南合湖州、嘉兴全郡之水奔流东注,亦在松江汇人黄浦江。松江古称云间,俗从吴风,与苏州合称苏松。

而纵贯南北的京杭运河,则横穿海河、黄河、淮河自北而来,从扬州越过长江,经镇江、常州、无锡流到苏州,又从苏州滚滚南下,经吴江、嘉兴抵达杭州,汇入钱塘江人海。杭州古称钱塘,与苏州都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合称苏杭。

P3-4

后记

明清易代,天崩地坼。三百六十年前,清初统治者定鼎北京之后,八旗铁骑长驱南下,所向披靡。一过长江,却在江南地区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反抗。江南历来民风柔顺,为什么明末的抗清斗争远比民风强悍的北方激烈?清军初占江南郡邑往往兵不血刃,为什么剃发令一下便到处燃起熊熊的抗清烈火?这无疑是个值得加以深入探讨的研究课题。对于这一段历史,赵园女士在《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一书中,曾以冷峻的笔触作过如下的概括和评述:“明清之际江南的反清,就其基本动力而言,是士的运动,出诸士的政治选择与意志,体现着该地士人的精神品质和文化水准。明清之际这一台史家所乐道的大戏,是赖江左士夫的出色表演,才能有其持久的魅力的。”长篇历史纪实文学《江南大哀赋》,试图通过吴易白头军直至郑成功海师屡仆屡继的武装斗争,叶绍袁与顾炎武、徐枋等明末遗民遁迹荒野的流亡生活这样两条主要线索,反映江南地区这种天崩地坼的社会形势、突显凸现的士人心态。

当时,面对清初统治者残酷的武力征剿,特别是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的严厉推行,大批缙绅士夫趋炎附势,贪图荣华富贵,纷纷屈膝归顺,但仍有诸多抗清志士坚守志节,抗争到底。死义之士血染黄沙,不惜以血肉之躯献身;守节之士沉埋草野,以布衣穷困终老而不悔。他们以自己艰苦卓绝的行为,乃至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曲苍凉悲壮的中华民族的正气歌。毋庸讳言,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这些士人的言行未免带有愚忠的意味,但他们面对外来入侵者那种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崇高民族气节,确是光照千秋,因而历来受到世人的景仰和赞颂。对于这一历史现象,夏坚勇先生在他记述江阴抗清志士阎应元的散文名篇《寂寞的小石湾》中,通过晚明学界巨子黄道周的临终血书,作过如下深刻剖析:“黄道周用血写下的这个‘纲常’和‘节义’,便是中国儒家文化中最为神圣的两块基石,之所以有那么多的文化人为反清复明矢志不移,其源盖出于此。要说这些人受了朱明王朝多少恩泽,实在没有根据,在此之前,他们大多‘处汪湖之远,,郁郁不得志。相反,倒是那些旧王朝的既得利益者,屁股转得比谁都快。因此,这些文人祭奠的实际上不仅仅是一个张三或李四的王朝,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而江南又一向是文化人成堆的地方,当此旧王朝覆亡之际,江南的文化人自然成了送葬队伍中最为痛心疾首的一群。”

《江南大哀赋》写成长篇纪实文学,是我们的一种尝试。所谓“纪实”,就是尽可能依据史料,尊重史实;决不虚构,绝不戏说。我们认为,历史题材的作品,只有力求真实,才有其生命力、感染力乃至震撼力。所谓“文学”,就是使作品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文学特点,尽可能将历史读物写得好看些。例如,作品采用了小说的结构来架构故事,通过武装抗清和遗民生活这样两条主要线索,交错进行,推动情节的发展。在语言方面力求通俗流畅,具有一定文采,作品中除了直接引用的诗文,惟人物语言一律保留了史料中的文言。作品记述的史事发生在江南,因而,注意将故事情节置于吴越文化的背景之中。就是说,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尽可能写出相关的地域风貌、胜景遗迹、民风民俗乃至当地民间传说。另外,搜集配置了一百七十余幅插图,诸如历史人物的图像、书影、书法、绘画、金石,还有旧影、古币及民间年画。这样的尝试效果如何?尚待读者检验。

《江南大哀赋》的资料搜集工作始于1998年初,在以后数年间,吴江市图书馆、苏州市方志馆和北厍镇文化站徐鉴明先生提供了许多帮助。2004年征求意见稿写出后,吴江市政协倪明先生应邀审阅全稿,给予了诸多具体指导。汝留根先生欣然命笔,特为本书题写了书名。本书的出版,得到中共吴江市委宣传部、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的大力资助。凡此种种,一并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2005年10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9: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