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近代广州社会与文化/近代历史与社会文化转型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刘圣宜
出版社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和生动简练的文笔,再现了1840年前后到1920年前后的近代广州社会发展与转型的历史过程,描绘了近代广州文化在对中国古代文化继承改造以及与对外文化交流的融合过程。全书在描述大事件的同时,极力挖掘那些非主流的史实,从多角度全面还原真正的历史。

目录

导论近代风云的变幻与广州文化的发展………………(1)

 一、承上启下,发扬实学经世传统……………………(2)

 二、兼收并蓄,学习西方先进文化……………………(5)

 三、倡言改革,推动文化领域各门类的创新…………(8)

 四、跨越时空,追赶世界潮流…………………………(10)

第一章 “闭关思想”与一口通商…………………………(13)

 一、西方势力的东来与清政府的“闭关思想” ………(13)

 二、“闭关思想”对中外贸易发展的障碍………………(18)

 三、矛盾的激化与清政府贸易制度的瓦解……………(22)

 四、广州的商业文化与市井风情………………………(28)

第二章鸦片战争与守土观念………………………………(34)

 一、鸦片输入与反输入的斗争…………………………(34)

 二、华夷观念与律劳卑事件……………………………(39)

 三、1839—1841年的广州战事…………………………(47)

 四、守土观念与地方运动………………………………(54)

 五、天地会起义与广州城的失守………………………(66)

第三章 “师夷长技”与认识世界…………………………(71)

 一、西方军事技术的传人………………………………(71)

 二、广州近代科技先驱…………………………………(75)

 三、世界史地的介绍与研究……………………………(83)

第四章香港开埠与西方文化传入广州……………………(92)

 一、香港开埠后华商迅速崛起…………………………(92)

 二、西方文化进入香港并向内地扩散…………………(95)

 三、《循环日报》对沟通中西所作的贡献……………(101)

 四、英国文化模式与广州改革思潮……………………(109)

第五章开放教禁与传教事业………………………………(117)

 一、开放教禁前基督教在华活动………………………(117)

 二、基督教在广州传播的契机与困难…………………(122)

 三、梁发、洪秀全、洪仁歼与基督教…………………(130)

 四、短暂的黄金时代……………………………………(143)

第六章教会教育与留学运动………………………………(146)

 一、教会学堂的出现……………………………………(146)

 二、容闳和第一批官费留美学生………………………(154)

 三、留学运动的兴起……………………………………(165)

第七章西医传入与医院建设………………………………(173)

 一、“种牛痘术”和其他西医技术的传人……………(173)

 二、嘉约翰医生的贡献…………………………………(182)

 三、西医学堂和医院建设………………………………(186)

 四、中西医学的会通和实践……………………………(189)

第八章近代书报刊与舆论意识……………………………(194)

 一、西方书刊与印刷术的传人…………………………(194)

 二、广州人创办的近代报刊及其发展…………………(200)

 三、图书的刊刻与收藏…………………………………(205)

第九章近代科技与工业发展………………………………(211)

 一、船坞的兴建与造船业的创办………………………(211)

 二、机器制造业的开端…………………………………(213)

 三、机器纺织技术的推广………………………………(216)

 四、其他工业技术的引进………………………………(218)

 五、电信技术的应用……………………………………(220)

 六、铁路的修筑…………………………………………(222)

 七、广州近代工业的特点………………………………(223)

第十章学术经世与理论创新……………………………(226)

 一、传统经世之学的继承和发展………………………(226)

 二、中西文化的会通与创获……………………………(233)

 三、社会主义学说的传人………………………………(238)

第十一章文艺革命与地域文化……………………………(247)

 一、文学革命理念的提出………………………………(247)

 二、文学革命的酝酿与实践……………………………(250)

 三、富有地域特色的戏曲与绘画………………………(259)

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新学兴起…………………………(267)

 一、清末科举制度与广州的书院………………………(267)

 二、洋务学堂的创办……………………………………(272)

 三、民间新学的兴起……………………………………(279)

 四、清末民初的教育改革………………………………(283)

第十三章社会生活与风俗习惯……………………………(288)

 一、《资政新篇》提出的社会风俗改革方案…………(288)

 二、崇洋的生活方式和心理……………………………(290)

 三、等级尊卑的淡化……………………………………(294)

 四、商业发展对传统道德造成冲击…………………(297)

 五、妇女地位的转变……………………………………(300)

 六、恶习和陋习的泛滥…………………………………(307)

第十四章商业发展与城市变迁……………………………(318)

 一、商业的低落与回升…………………………………(318)

 二、沙面租界与外国商行………………………………(325)

 三、城市的建设和发展…………………………………(329)

后记…………………………………………………………(336)

试读章节

《资政新篇》提出的社会风俗改革方案

洪仁玕在香港生活了七八年,受到西方宗教、文化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熏陶,到天京后写了总理朝政的纲领《资政新篇》,其中对社会风俗的改革尤为关注,提出的改革方案主要是吸收西方的长处,有鲜明的洋化倾向。

具体的主张有:

(1)兴铁路,“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

(2)兴轮船,“兴舟楫之利,以坚固轻便捷巧为妙,或用火、用气、用力、用风,任乎智者自造。……兹有火船气船,一日夜能行二千余里者,大商则搭客运货,国家则战守缉捕,皆不数日而成功,甚有俾于国焉”。

(3)兴银行,“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身有万金而人不觉”。

(4)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

(5)兴宝藏,“凡金、银、铜、铁、锡、煤、盐、琥珀、蚝壳、琉璃、美石等货,有民探出者准其禀报,爵为总领,准其招民采取”。

(6)兴邮亭,“邮亭以通朝廷文书,书信馆以通各色家信,新闻馆以报时事常变,物价低昂。只须实写,勿着一字浮文”。

(7)兴各省新闻官,“其官有职无权,性品诚实不阿者。官职不受众官节制,亦不节制众官,即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

(8)兴市镇公司,以司工商水陆关税。

(9)兴士民公会,“听其甘心乐助,以拯困扶危,并教育等件”。

(10)兴医院以济疾苦。

(11)兴保险,“外国有兴保人物之例,凡屋宇人命货物船等有防于水火者,先与保人议定,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无失则赢其所奉”。

(12)兴乡官,“公义者司其任,以理一乡民情曲直、凶吉等事,乡兵听其铺调”。

(13)兴乡兵,“大村多设,小村少设,日问管理各户,洒扫街渠,以免秽毒伤人,并拿打架攘窃,及在旁证见之人到乡官处处决,妄证者同罪。夜于该管之地有失,惟守者自问。若力不足而呼救不及,不干守者之事。被伤者,生则医,死则瘗,有妻子者议恤”。

此外还有“兴跛盲聋哑院”、“兴鳏寡孤独院”等社会福利事业和扫除陈规陋习的条文,如“禁溺子女”、“禁卖子为奴”、“禁酒及一切生熟黄烟、鸦片”、“禁庙宇寺观”、“禁演戏、修斋、建醮”、“革阴阳八煞”、“除九流”等。

可以看到,洪仁玕从物质、制度、精神几个方面着手,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造成和谐互助的社会环境。他提出的兴铁路、轮船、宝藏、邮亭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他提出的设乡官、乡兵,有类于西方的警察制度;他提出的设士民公会、“兴跛盲聋哑院”、“兴鳏寡孤独院”有类于西方的慈善事业;他提出的“罪人不孥”、“禁卖子为奴”等有类于西方的人权思想;他提出的破除偶像崇拜、“禁庙宇寺观”、“禁演戏、修斋、建醮”、“革阴阳八煞”、“除九流”等有利于提高人的精神道德,培养淳朴的风俗。

社会风俗不能全以禁令的方式改变,还需要施以教化,所以《资政新篇》提出“以风风之”: “革之而民不愿,兴之而民不从,其事多属人心蒙昧,习俗所蔽,难以急移者,不得已以风风之,自上化之也。”认为应该自上而下,提倡表扬美德善举,批评鄙弃可耻行为,以新风俗取代旧风俗。文章批评“中地(指中国)素以骄奢之习为宝,或诗画美艳,金玉精奇,非一无可取,第是宝之下者也”,又说,“夫所谓上宝者,以天父上帝、天兄基督、圣神爷之风三位一体为宝”。对基督教的教化作用称赞有加,提出破除旧的价值观,树立新的价值观。  总的来说,《资政新篇》对中国人的道德、精神、风俗习惯提出了新的改革意见,是“五四”时代新民思想的先声。P.288-290

序言

“社会”与“文化”是两个包涵范围极广大的概念,以“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类而言,社会有大社会与小社会之分,文化也有大文化和小文化之别。大社会与大文化,对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无所不包,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总和;而小社会和小文化,则是与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概念相类似,特指人类生活的某一范畴。概念是人创造的,概念便于人对自己的状况作出真切细致的说明。以此为理论依据,我们可以这么说,人类自从组织社会、创造文化之后,社会与文化便日益发展,成为人类进化的标志。

中国社会发展到1840年,进入了一个转折时期,我们或者称之为从封建社会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者称之为从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又或者称之为从古代中世纪社会进入了近代社会。不管怎么说,1840年前后的中国有很大的差别,而这个差别非常鲜明地反映在文化上。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基本同步,并且互相推动和互相影响。当今学界认为,从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来描述和概括1840年后的中国是再合适不过了。

众所周知,因地域环境、人文环境、历史传统、经济基础等原因,近代广州从传统向现代的发展和转型,不少方面领先于全国,而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先行一步,更加突飞猛进,成就有目共睹。进入21世纪,广州将建设成为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前景辉煌。追踪广州发展的步履,寻找广州发展的动因,总结广州发展的经验,展望未来广州发展的走向,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时代交给我们的任务。写近代广州的书很多,但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考察的很少。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和生动简练的文笔,再现1840年前后到1920年前后的近代广州社会发展与转型的历史过程,描绘近代广州文化在对中国古代文化承传改造、与外来文化交流融合而自身发生变迁的态势与面貌,剖析广州在转型的初始阶段如何跨出艰难而关键的第一步。本书在综述社会大事实、社会思潮、学术传统、精英文化的同时,极力挖掘一些过去关注不够的事物,如世俗的、民间的、日常生活的、非主流的、看似琐屑其实重要的史实,以补充学界研究之不足。在选材上,偏重于变化比较剧烈的人和事,以反映近代广州发展的趋向。

研究近代广州的社会与文化,毕竟是一个大题目,要做好这个题目实非易事,加上史料的收集和鉴别工作难度甚大,本书的错漏和粗率之处一定不少,期待读者和专家的批评指正。

后记

我进行有关广州社会与文化的研究,始于1988年。1987年,广州文化出版社成立,建社伊始,订下一项庞大计划,出版一套《羊城书系》,属丛书性质。我应该社之约,编写其中一本,名为《抵抗与吸收——广州近代开放史话》。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树政先生和责任编辑卢博仪女士对拙作的出版给予了大力的鼓励、支持和帮助。秦牧先生为该丛书写的总序说:“《羊城书系》是知识性、资料性、通俗性的系列书,它将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介绍广州地区的历史与现状,以历史为经,以现状为纬,经纬交织,构成一幅描绘广州的诸般风貌的彩色长卷。”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前景!很可惜,这个庞大的计划不久即因出版社的撤销而中断,丛书只出版了10种。虽然如此,机缘附会,我对广州历史的研究却没有因此而停止。

1990年,华南师范大学的“近代岭南思想文化研究中心”拟编一套《岭南文化丛书》,编委会提议写一本《岭南对外文化交流史》,写作任务落在我和宋德华身上。当时,尚未有前人作品可资借鉴,资料也非常缺乏,写作具有相当的难度。为了寻找足够的资料,我利用学术研究等个人理由到香港查找和收集史料,使此书终于成稿。后得广东人民出版社之助,收入广东人民出版社之《岭南文库》,于1996年出版。

2000年,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立项撰写大型地方史著《广州通史》。该书主编杨万秀先生、钟卓安先生、汪叔子先生等专家邀我承担近代文化部分的写作,于是我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更为详尽的史料收集和编纂。《广州通史》的近代文化部分完成以后,我感到由于篇幅的限制,还有很多叙述无法展开,不少问题未能说透,特别是广州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还缺乏深入的探讨,于是便萌发了考察近代广州社会与文化二者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意向,提笔写了这本书。虽然我断断续续地进行广州文化的研究已有10多年,但书中的观点和史料仍属浅陋,仅作为初步之研究成果奉献于世。

刘圣宜于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村

2004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20: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