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弥补了中央亚细亚历史的空白,说明了在强有力领导者领导下扩张势力的游牧民族的状况。本书的魅力是在讲述游牧民族与中国、西藏、俄罗斯等的关系史的基础上,说明了卫拉特的历史,把中央欧亚草原引入了世界史的舞台,正确地评价了游牧民族发挥的历史作用。它是本为没有留下语言的欧亚游牧民代言历史的学术著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最后的游牧帝国(准噶尔部的兴亡)/蒙古历史文化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日)宫脇淳子 |
出版社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弥补了中央亚细亚历史的空白,说明了在强有力领导者领导下扩张势力的游牧民族的状况。本书的魅力是在讲述游牧民族与中国、西藏、俄罗斯等的关系史的基础上,说明了卫拉特的历史,把中央欧亚草原引入了世界史的舞台,正确地评价了游牧民族发挥的历史作用。它是本为没有留下语言的欧亚游牧民代言历史的学术著作。 目录 中文版序言/1 序/1 第一章 准噶尔之噶尔丹败于清军/13 第二章 蒙古帝国的传统/36 第三章 蒙古与卫拉特的抗争/54 第四章 卫拉特部族联合体与新的蒙古/74 第五章 17世纪的卫拉特/100 第六章 准噶尔部的霸权/129 第七章 准噶尔部的灭亡及其以后/148 注释/164 参考文献/173 大事记/181 试读章节 哲布尊丹巴与康熙帝 “外蒙古”被一致从政治方面认为是一个地理名称,这是从20世纪初宣布从清朝独立出来之后的事情。可是我们往往理解为现在的框架与过去是没有什么出入的,这样的解释很容易被接受。因此,我认为在200多年前“外蒙古喀尔喀”臣服于清朝时,发生哲布尊丹巴一世自发地选择了清朝而不是选择俄国这样的传说是极其容易理解的。 实际情况正是这样,迫不得已逃来寻求保护的哲布尊丹巴一世,在多伦诺尔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参加会议的康熙帝的喜欢。哲布尊丹巴一世每年都在北京及热河的皇宫里和皇帝共度一段时光。1699年春,为了吊唁其兄土谢图汗,他勉强回到喀尔喀,但于同年夏季马上返回了热河。1701年,为了修复遭到准噶尔破坏的额尔德尼召,他再赴喀尔喀,冬季又返回北京。 1718年,康熙帝正式封哲布尊丹巴为喀尔喀黄教(格鲁派)首领,而并不是在他率领喀尔喀人众臣属清朝之际。康熙帝为统治喀尔喀利用了藏传佛教高僧这样的立场,而哲布尊丹巴更加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其地位得到清朝给予的保障。 哲布尊丹巴一世举行的祈求喀尔喀对准噶尔取得战争胜利的祈祷等,其实起到了回报康熙帝期望的作用。1723年,康熙帝将届70岁,哲布尊丹巴一世将满90岁。康熙帝出于这一年应是庆祝大寿之年的考虑,与哲布尊丹巴约定一定要相互会晤。但是康熙帝于此前的1722年11月驾崩,哲布尊丹巴守约前往北京,拜谒康熙帝灵枢,不久染疾,于1723年在北京圆寂。他对自己的转世事务留下了遗言,其兄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之曾孙被确认为转惜。 P19-P20 序言 游牧民也有历史中央欧亚草原 位于欧亚大陆中央的草原,其最初的历史就是游牧骑马民族的活动舞台。从希罗多德《历史》(公元前5世纪)所记载的黑海北岸的斯基泰人及司马迁《史记》(公元前100年左右)所记载的在蒙古高原建立了最初的游牧帝国的匈奴以来,截止到19世纪,在中央欧亚草原各种各样的游牧王权此消彼长,相互更叠。 所谓欧亚Eurasia,是欧罗巴Europe与亚细亚Asia的合成词。这个说法的最初出现是在19世纪中叶前后,英语称欧洲人与亚洲人(印度人)的混血儿为Eurasia。之后,欧洲人和东南亚人的混血儿也被称作Eurasia。在这里是作为地理名称使用这个词汇的。把欧洲大陆和亚洲大陆看作一块大陆,并用“欧亚大陆”加以称呼,只是从1868年才开始的。把欧罗巴与亚细亚联系起来的中央欧亚草原,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既不是欧罗巴,又不是亚细亚。 作为拥有历史文献的文明世界,无论是从地中海世界来看,还是从同样古老的中国文明来看,游牧民活动的草原其边界到底在哪里并不清楚,是未知的黑暗的世界。在游牧民方面,他们自己遗留下来的文字记录非常少。因此,游牧帝国或称游牧王权是怎样组建的,这还是留给学术界的一个大课题。 在中央欧亚草原上建立的最强大的游牧帝国,当然是13世纪初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蒙古帝国把生活在中央欧亚草原上的游牧民全部统一起来,进而把位于中央欧亚草原外缘的中国及伊朗、俄罗斯等定居农耕地带也纳入其统治之下。关于蒙古帝国,现存有当时被统治地域的各种文字的书面记录,但蒙古人自己留下的记录却几乎没有。因此,蒙古帝国在存在了一个世纪左右崩溃后,被认为好像没有给其后的世界留下什么影响。蒙古帝国没有消灭 一般所说的蒙古帝国的消灭,指的是作为殖民地的定居农耕地带的丧失。例如,统治蒙古本土和中国的元朝皇族,于1368年被明朝的创立者朱元璋逐出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逃回了蒙古高原。 从明朝的立场看,元朝确实在这里灭亡了。实际上,元朝皇帝的后裔继续统治着其后的蒙古高原,明朝只是继承了元朝统治区域的南半部。尽管明朝明知在蒙古高原上过着游牧生活的人们,是与元朝有着很深关系的蒙古帝国的后裔,但并不称他们为“蒙古”,而故意称之为“鞑靼”。这是由于从中华思想的立场出发,正统只有一个,明朝只能是蒙古帝国的宗主国元朝的继承者。 在伊朗及俄罗斯情况也同样。写历史的几乎全部是定居农耕地带的人们,而且大致是任用与军事无关的文官。例如,在中国是受过儒教教育的科举官员,在俄罗斯是基督教徒的东正教祭司们。他们为了隐瞒长期心甘情愿服从军事力量卓越的游牧民的统治的事实,从认为自己具有文字记载悠久的传统、定居于农耕地带,是优越的社会形态的立场出发,对历史进行再整理和叙述。 另一方面.在蒙古帝国的后裔游牧民方面。最重要的只是口头传承与成吉思汗有血缘关系的自己一族的系谱和成吉思汗的札萨(法令),并且遵守这些。由于他们游牧民没有为了自身存在的正当化而书写历史,因此,除了系谱之外的记载几乎完全没有留下。 正是由于这样的情况,所以从被统治者的立场出发解释的历史被普及,直至今日。这样,根据历史书,蒙古帝国崩溃后的中央欧亚草原,就被视为完全黑暗的时代。曾经广袤的蒙古帝国的领域被这样说明:“野蛮的游牧民离开文明的中心,恢复到了昔日的无秩序的生活中去了”,这是一种曲解。清朝和俄罗斯帝国分割中央欧亚大陆 蒙古帝国后裔们的历史没有得到正确的叙述,除了他们自身遗留下来的文献很少之外,还有别的原因。 一进入17世纪,在中央欧亚草原昔日蒙古帝国的东西两端,与以往游牧王权不同的新型国家满洲人的清朝和罗曼诺夫朝俄罗斯诞生了。清朝在1636年建国之际,从元朝皇帝后裔那里继承了统治的正统性。而俄罗斯于1575年留里克朝的伊凡雷帝时代从金帐汗国的后裔汗手中取得了继位的手续。可以说这两个大国都有着十足的认为自己是蒙古帝国的继承国家的意识。但是与此同时,这两个大帝国有着强烈的领土意识,非合议制、权力被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与蒙古帝国相比,具有更为强烈的近代模样。 清帝国和帝制俄罗斯各自从东西两端进出于中央欧亚大陆,渐次征服了蒙古帝国后裔们的游牧王权。在19世纪后半叶,中央欧亚大陆被这两大帝国完全分割到各自的统治之下。 从有关斯基泰及匈奴人的记录产生以来直到最近,居住于中央欧亚草原的游牧民的生活方式基本是相同的。游牧民的财产就是家畜。例如蒙古,称马、羊、山羊、牛、骆驼为五畜。由于寻求作为家畜食粮的水草,必须在广阔的草原上迁移,所以没有固定的住房。他们住在蒙古语称作“格尔”的组合式帐幕里,在一定地域的草被家畜吃完之前,把整个家庭迁移到下一个放牧地。在东起蒙古高原,西至南俄平原广阔的地域里,这样的生活方式长期以来几乎没有改变。这是由于在降水量极少、大陆性气候的中央欧亚草原,牧放家畜是效率最高的生产形态。 游牧民本来没有土地所有的观念,对于牧场,他们只是达到认为祖先以来就拥有占有权的程度。他们的争夺对象是作为财产的家畜和照顾这些家畜的人们。氏族及部落的首领是从有势力的家族中选出来的。为了成为首领,有必要擅长指挥战争、公平分配战利品、具有仲裁纠纷的能力、并取得同族成员的承认。如果不能满足这些条件,由于他们是游牧民,率领自己的属民投入其他有能力的首领麾下,是很简单的事。从古代起,游牧民的君主就被要求要“养民”。 支撑这样的草原游牧王权的财源,除了掠夺周边的农耕地带之外,就是依靠骑兵军事力量维持的内陆贸易。然而,从15世纪开始了大航海时代,进入16世纪,成本低廉的海洋贸易将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联结起来,导致内陆贸易价值的逐渐降低。另外,从17世纪后,相对于中央欧亚大陆外缘兴起的人口增加和产业革命带来的生产的大发展,以人口少、土地广阔为必要条件的游牧经济过分脆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与之竞争的。中国和苏联管辖中央欧亚大陆 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1912年,统治了中国268年的满洲人王朝清朝灭亡了。作为汉人建立的国家的中华民国,从中华思想的立场出发,主张自己是继承了清朝旧有领土的正统的政权。在另一方面的俄罗斯,从1917年革命中诞生的苏联继承了帝政俄罗斯征服的所有领土。曾经在清朝治下的蒙古,其北半部于1921年在西伯利亚红军的援助下,建立了革命政权,1924年称为蒙古人民共和国。蒙古人民共和国是世界上第二个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是苏联最初的卫星国。蒙古人民共和国到头来只是名义上的独立国家,它完全听从于苏联共产党的命令。 由于以上原因,蒙古帝国后裔的游牧民们在进入20世纪后,被纳入了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管辖之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意识形态比什么都优先。因此,历史不是据事实来写,而是必须服务于国家利益。 沿苏联和中国两国相接的国境线地带是游牧民活动的舞台,为此,对于游牧民历史的研究,就成为两个国家重要的项目。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国家的国境线正当化,而非难对方不法侵略。当然,学者是不能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无论是在其中哪个国家,历史研究者都承担着极其政治化的作用。 在苏联,为了使多民族共和国构成的联邦内部得以安定,只按人为划分的共和国边界编纂了始于石器时代的通史。其结果,对过去游牧民的迁徙记述不足,对蒙古帝国的影响也极力低调评价。历史地看,他们在与相邻共和国的人们有深厚关系的情况下,站在用20世纪后运用的民族名称进行分类,而与邻近民族完全没有关系这样的立场上描述了历史。 在苏联支配下的蒙古人民共和国,成吉思汗被当作对友好国家人民加害的恶人,其名字也成为令人厌恶的名字。研究成吉思汗的蒙古人学者因此而被肃清,孩子们受不到自己民族历史方面的公正的教育。 在中国,为了说明现在的领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其正当的继承者这样的理论,就把过去形形色色的游牧民都当作中国人,比如说《史记》中描述的匈奴与汉的战争,被说成是中国的内乱。由于蒙古人(蒙古族)是现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所以蒙古帝国及其后裔们的历史是被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来对待的。苏联的崩溃和历史的重新审视 脱离蒙古帝国的统治后,根据自己喜好叙述历史的定居农耕地带人们的子孙现在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把被放逐到贫瘠土地上、守着祖先传下来的生活方式过日子的游牧民视作生活水平低、未开化的人群。我们20世纪的日本人也是定居农耕地带的文明社会,所以对游牧民历史的理解也没有实际体会。无论如何,在说明蒙古帝国是野蛮的,游牧民的文明程度低方面也是有同感的。 1991年12月苏联崩溃,中央亚细亚各共和国取得了独立。蒙古人民共和国挣脱了苏联的桎梏,得到了自由,1992年2月改国名为“蒙古国”。在中央欧亚大陆各地,从前被压抑的民族感情爆发了,他们要求废止强制维护的俄文(西里尔文字),恢复传统文字,掀起了重新寻找失去的历史的运动。 可是,问题并不是那样简单。20世纪末现存的民族也好、共和国也好,无不是在过去某个特定时期人为地组合在一起诞生的集团。因此,在各地,人们已经在社会主义政权前后三代人受到教育,对于以前的历史几乎无人知晓。只知道历史要服务于国家利益这样社会主义教育的人们,今后究竟会怎样去写历史呢? 现在中央亚细亚CIS诸国中的哈萨克斯坦及乌兹别克斯坦的人们是在14、15世纪以成吉思汗的子孙为核心形成的民族。俄罗斯联邦的鞑靼斯坦共和国尚且在俄罗斯的统治下,他们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一系“黄金斡耳朵”的后裔。此外,在俄罗斯联邦内,还有蒙古帝国后裔形成的各式各样的民族。例如所谓鞑靼斯坦的人们,被教育得羞于承认自己是使友好的人民俄罗斯人遭受苦难的蒙古帝国的后裔。因此,在俄罗斯人研究者的叙述中,他们自己认为不是残酷的蒙古人的子孙,而是在蒙古入侵前就生活在那里的钦察人的后代。对此,日本学者至今也不加怀疑,照样引用。 问题的根源很深,可以上溯到沙俄时代的19世纪。当时受到欧洲影响的、爱国主义的俄罗斯国民学派的学者们,为了解释、修正伟大的俄罗斯国家的历史,重新叙述了俄罗斯历史。这样,在俄罗斯历史中毫无顾忌地把这段历史歪曲成游牧民的一位首领开始把友好使节派往西伯利亚俄罗斯人的城镇时,其全体游牧民就自发地成为沙皇的臣民了。 尽管如此,在那些自己有历史记录的游牧民中,现在也还有发掘历史事实的可能性。与此相反,对于没有任何记录的西伯利亚少数民族被编入俄罗斯的历史,其真相就泯灭于冥冥之中了。准噶尔的时代 本书的主人公准噶尔部族于17世纪末突然登上历史舞台,在中央亚细亚建立了一个大游牧帝国。然而,在18世纪中叶,与自古以来的游牧帝国相同,由于纷争不断,引起了内部崩溃,被利用这个机会的清朝所讨伐而灭亡了。准噶尔的人们由于清军带来的天花大流行和虐杀,几近灭绝。但是与准噶尔部族有同盟关系、被总称作卫拉特的杜尔伯特部族及土尔扈特部族、和硕特部族的人们,至今还生活在蒙古国西部、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俄罗斯等地。 他们的活动地域,从现在的蒙古国横跨俄罗斯联邦的西伯利亚地方、布里亚特共和国、土瓦共和国、戈壁阿尔泰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中央亚细亚诸国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疆吾尔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他们活跃的时代,是清朝也好,俄罗斯也好都没有对其进行统治之时,但也是开始受到清朝和俄罗斯的影响之际。 现在蒙古国民核心部分的喀尔喀人,在17世纪末受到了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汗的攻略,逃向有着同族蒙古人的南方,结果被纳入了清朝的统治之下。 此前的17世纪中叶前后,与准噶尔部同是卫拉特民族的、又与准噶尔有竞争关系的和硕特部,从其故乡中央亚细亚攻占到青海和西藏,控制并居住在那里。18世纪初,准噶尔军进攻和硕特部统治下的西藏拉萨,受到和硕特部首领求助的清朝向西藏派遣军队,结果西藏被置于清朝的保护之下。 现在的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在17世纪后半叶被纳人准噶尔的统治之下,1755年准噶尔灭亡后,清朝继续了其统治。 在18世纪,哈萨克斯坦的人们受到准噶尔的压迫。为了逃避压迫,他们成了俄罗斯的臣民。布里亚特人本来就和卫拉特部族是联合体,也就是说是卫拉特的一部分。土瓦及戈尔诺一阿尔泰的人们也是一度处于准噶尔的统治之下的。吉尔吉斯斯坦的人们从西伯利亚的故乡迁居现住地也是在准噶尔时代。准噶尔在最兴盛时期,几乎统治了所有乌兹别克斯坦的绿洲诸城市。现在住在中央欧亚草原最西端伏尔加河西岸的卡尔梅克共和国的蒙古系的人们,与准噶尔同为卫拉特民族(在苏联的开创者列宁的身上,实际上就流着卡尔梅克人的血)。 如果说正是准噶尔为现在中国和俄罗斯领有这些地域而创造了条件,这是不会过言的。 18世纪中叶准噶尔帝国灭亡后,在中央欧亚草原,再没有产生游牧帝国。准噶尔是活跃在中央欧亚草原上最后的游牧帝国。 在本书中,打算从13世纪的蒙古帝国时代开始描述产生了准噶尔的卫拉特民族的历史。这可能是至今尚无任何语言书写过的卫拉特民族的通史吧。准噶尔的活跃由于时值17、18世纪这样的新时代的缘故,有着比较丰富的史料能够为我们所利用。 希望这个研究有助于了解过去活跃于中央欧亚草原上游牧王权的结构。部族?民族?国家?帝国? 在叙述这些游牧王权的历史之际,首先想对部族、民族、国家、帝国这些词汇作一我个人的定义。 在中国史料中,比如说关于唐代的游牧民集团,既记作族、部,也记作姓。另外,在汉文中,部族、部落在意义上没有太大差别。 各个时代用以表示游牧集团的各种各样的名称,哪些是总称,哪些是下一层次集团的名称,这在东洋史学界很成问题。然而,由于这些名称不是游牧集团固定的东西,而是经常变化着的,当然就不能用以确指其实质。对此,我有如下考虑。 在一名首领率领下而有某一名称的游牧集团,由于首领下一代子孙的分割继承,或是他们的妻子作为嫁妆带来的其他集团的加入,该集团的成员一代一代都有变化,因此尽管名称留下来了,但集团的规模及内容发生了变化。前代的部族名在新的集团内部为了与其他集团区别而被用作姓和氏族名,同时新的集团名不断产生。但是与此同时,对于游牧民来说,父系的系谱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谁是谁的后裔是必须有传承的。所以,尽管规模和成员在变化,游牧集团之间在有一些系统关系的情况下,就会表现为谁是谁的继承者这样的形式。 氏族当然是要被认为具有相同祖先的人们的集团,但是其成员是否全部有血缘关系,由于缺乏史料,这也是没有保证的。在本书中,只是将氏族这个名称当作部族下一个层次集团的意义来使用。对于种族这个词汇,只是按照其出现在中国史料中的词义来使用,并不含有人种的意义。 在特定首领下的、与其他游牧集团有明确区别的集团,本书即将其作为部族,而不考虑其规模及内部情况。 本书中所使用的民族这一词汇,是指游牧部族的联合体,与20世纪现代日本人的我们所认识的民族的概念是不同的。日本人所使用的民族这个词汇,反映着我们日本民族,通常是对英语的nation和race的合用。可是nation是指国民或国家,race是指人种。与我们“民族”一词意思恰好相当的外国语,实际上并不存在。在本书中,使用“蒙古民族”及“卫拉特民族”这样的词汇,其中并没有人种的意思,从哪方面说,也是接近于英语的nation。但是,不要把本书使用的“民族”一词想像为拥有领土观念的20世纪的国家那样,这一点是有必要注意的。 最后,关于帝国empire的定义,本来就是最高的统治权,也是统治的意思。由部族联合形成的游牧民族和被他们征服的定居农耕地带的各民族构成的多民族国家,在这里称作“游牧帝国”。起初游牧民族没有支配领土的观念,因此,本书中涉及的游牧国家或是游牧帝国以及他们的属民、臣民,都不是20世纪的我们所熟知那样的地域国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