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生礼俗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黄勇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几千年悠久的华夏文明,在人们的生活当中产生了众多的风俗习惯:从对刚出生不久的娃娃的剃发挪窝、周岁试儿到结婚时的纳征下聘、请期定日,再到人死之后的入土为安、做七烧百,这些纷繁的习俗伴随着一生,本书从人的生老病死,到婚姻嫁娶着手,对这些习俗做了一个系统的整理,从中也可以了解我们国家的一些民间文化。

目录

一、引子:人生在世一线牵/1

镜头一:向死而生/4

二、生命的呼唤与祈愿——诞生礼/9

1.无时求有有求全/11

 镜头二:传席撤帐/11

 镜头三:拜神拴娃/16

 镜头四:摸瓜吃鸡/27

 镜头五:棒打鞭笞/35

 镜头六:扣窑野合/41

2.大腹便便不得闲/51

 镜头七:生活禁忌/51

 镜头八:孕期胎教/58

 镜头九:酸儿辣女/65

 镜头十:催生接喜/71

3.同喜共贺寄大愿/76

 镜头十一:报喜贺生/77

 镜头十二:三朝洗礼/84

 镜头十三:剃发挪窝/89

 镜头十四:百天百岁/96

 镜头十五:周岁试儿/103

三、社会的承认与接纳——成年礼/113

1.重生需过此一关/114

 镜头十六:还愿开锁/114

 镜头十七:原始仪式/121

2.性别年龄一朝判/126

 镜头十八:上头开脸/127

四、成长的纪念与庆贺——生日礼/133

1.轻松一日盼一年/134

 镜头十九:轱堍好运/135

2.辩证认识岁加减/141

 镜头二十:庆生感恩/143

五、两性的结合与欢好——婚姻礼/147

1.形形色色嫁与娶/149

 镜头二十一:明媒正娶/150

 镜头二十二:倒插招婿/160

 镜头二十三:亲上做亲/165

 镜头二十四:换亲买妻/169

 镜头二十五:两世冥婚/173

2.传统程式存六礼/176

 镜头二十六:纳采提亲/177

 镜头二十七:问名换帖/182

 镜头二十八:纳吉卜婚,184

 镜头二十九:纳征下聘/188

 镜头三十:请期定日/193

 镜头三十一:亲迎大喜/196

3.合二为一两姓喜/200

 镜头三十二:闹房无忌/202

 镜头三十三:三天回门/207

六、长生的祝福与希望——祝寿礼/211

1.迈过旬头福长伴/213

 镜头三十四:六十做寿/214

2.尊老敬老礼不断/221

 镜头三十五:寿筵寿礼/221

七、告别的关怀与演出——丧葬礼

1.生死两分话送终/234

 镜头三十六:属纩招魂/235

 镜头三十七:报丧奔吊/240

 镜头三十八:摔盆出殡/245

2.葬式多端愿心同/250

 镜头三十九:入土为安/254

3.事死如生祭拜行/256

 镜头四十:暖坟守墓/257

 镜头四十一:做七烧百/261

 镜头四十二:岁岁不忘/264

后 记/268

试读章节

吃蛋祈子,显然有着遥远的心理根源,前面已经提到过,商族的诞生就被认为是其女祖简狄吃了玄鸟遗下的卵。尽管在今天看来,不少民族追溯其来源到了第一代女祖时,都可能会遇到神物神迹神象感生的问题,其实反映的是各民族祖先曾经经过母系社会知母不知父的认识阶段和当时神话思维盛行的状况。在先民看来,这是自己民族的神圣诞生,绝不视为虚无飘渺,而是真实存在。积久日深,这一信仰心理就沉淀进包括我们在内的后人的心里,推动我们在已经不太明白为何如此的情况下还照样例行早已定型的习俗。

感生神话认为,生命的起源不是由于性交,而是由于人类的另一本能——食,这是在人类对其自身生产的奥秘尚不完全了解情况下的一种“合理”的想像。由于性行为的发生和怀孕之间的时间距离相对要长,初民们起初并不能在二者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而作为其生命存在的另一桩大事一食,却每天都会发生,女人怀孕现象的被发现很直接地会与她们刚才或前不久吃过什么建立起联系。

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是,古代文献记载下来的让女人感生致孕的多是植物或动物卵之类这些与当时女人主要从事的采集产业密切相关的东西。P33

报丧应该说是丧葬的第一项正式程序。报丧一般均由死者的亲属担当,有口头报丧的,也有用书面形式的。旧时,对报丧者也有相应的规定,或者身穿孝服,或者披头散发,还要赤脚,无非是表示家中至亲亡故,悲痛过分,无暇整修边幅。

报丧是为了将死者的死讯通传亲友,街坊四邻处则往往不必亲自去报丧,丧家在自家门外贴上表示丧事的白纸或黄裱纸(死者是男性,贴在门左侧:是女性,贴在门右侧)就可以起到通知的作用了。邻里看到这种丧示,就会根据自己与丧家的关系良恶来决定是否上门吊唁了。

无论是往何处报丧,报丧之人一般不进屋,怕给人家带进不祥之气,若是晚辈去给长辈报丧,必须要磕头。平辈的就省了这番麻烦。  报丧的同时,丧家还要设奠,初始义是安慰刚过世的亲人,依照视死如生的原则,早晚致奠,象征性地让死者吃饭。设奠时,还要在死者头前或脚后点一盏油灯,叫长明灯,也叫引路灯,中原地区一般是用一个碗,里面倒上菜油,用棉线搓成稍粗的绳作引,点燃后直到出殡不许熄灭,这就要时时注意往碗里添油,尤其要小心的是夜里易打瞌睡的时候。

还要准备灵位,一方面说明死者的姓名与身份,另外,主要是为了方便祭祀。挽幛是旧时最常见的吊丧礼品,多是整幅的布帛,在送给丧家时一定要写上字,一般居中是“×××千古”,右下方是落款“×××敬挽”。民间丧礼极重人情往来,镜头中有人专门作此登记工作,就是丧家为了日后还人情常用的办法。P243

后记

人生仪礼不仅是一种具有广普性的仪礼活动,更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一种民俗生活。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欢于斯,悲于斯——这本小册子是对人生仪礼活动的观照,也是对这一民俗生活的提炼。首先,我尝试了一种以往民俗类书籍不曾使用的新的写作方法,把对民俗事象的平行描述转化为直观、立体、流动的画面(镜头),而把关于仪礼来源、文化内涵、民俗心理的分析置于其后。而且在这种镜头中,特意把以往无从表现的“民俗心理”做了适当的展现。较之单纯事象的描述,这样做至少有一个优点:我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记录者,也是一个完全浸淫于这种生活这种氛围这种心理的当事者。由此传递出的信息应该更为丰富、饱满。这是一个学术著作普及化的尝试,能否成功,还需要大家的检验。

其次,在篇章的设计上,也突破了四大人生仪礼的框限,根据人生仪礼在传统及现实中的实际特点,把以往颇受冷遇的生日礼和祝寿礼单立专章,以示强调。尽管它们的分量还远远比不上四大礼,这一点从每章的字数多寡也可以看得很清楚。

需要说明的是,十几万的文字要想全面展示中国传统人生仪礼(还仅限于汉族)的丰富内容,无疑是不够的,我只是撷取了一些发生在人生路途上的故事,给以典型化的描写,从纵向时间角度看,有古有今,从横向空间角度说,有此有彼而已。研究性的文字也尽量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不做过多过细的论证。

这本小书的文字部分是2004年的8月完成的。现在看来,大有可完善之处。之所以仍然让它以原貌面世,一来是因为它记录了我个人相对完整的阶段性思考;二来,伴随它诞生的有师友的情谊,需要本色的它作为见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先生的鼓励,中华书局编辑宋志军先生的支持,是我首先要表示感谢的。没有他们提供的机会,我也许不会拿出这样一件作品。尽管和中华书局的合作无果而终,我还是要感谢宋先生付出的劳动。还要感谢超星数字图书馆,与它的相识使我能够方便、快捷地搜集、阅读以往出版的众多关于礼俗文化、生育文化、死亡文化类的图书,大大补充了我可怜的藏书,使小书有了可供充分选择的取材。也要感谢我的家人,她们提供给我的素材是更为鲜活、灵动的。

图片方面,最要感谢北京民俗博物馆。那里举办的人生礼俗文物展不仅使这本小册子有了许多精美的配图,也启发我尽量地选择民俗文物图片来配合文字,这也是缺少广泛社会联系的在下目前所能想到、做到的最好结果。也许较之一些画面丰富的场景性图片少了一些视觉的震撼力,但民俗文物特有的历史感却得到突出,和小书的文字内容也算得上相得益彰。希望这样的选择不是自我安慰。

  黄勇

  二00五年四月九日

于京西观化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10: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