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全球化的视野,对世界主要国家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问题作了国际比较研究,主要包括对世界各国义务教育基本观念、实施原则作了理论探讨,对世界一些国家的财政体制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实践作了个案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世界各国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
近年来,我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农村义务教育财税体制国际比较研究”和福特基金会课题“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研究”,本书是以上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自2001年开始实行以县级政府作为投资统筹主体的财政体制,由此农村义务教育政府公共经费的投资统筹主体从原来的乡提升到县。本项目的研究内容是:考察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公共经费的需求与供给情况,检验我国政府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实践效果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其预期目标;分析现行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总结世界主要国家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基本政策和主要经验;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着力探索我国农村税费改革背景下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合理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办法,为进一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完善和重构提供改革的思路、对策和方案。
本项目是一项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其研究方法既包括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等以思辨的、规范性陈述为主的方法的运用,也引入了实证研究或经验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如个案调查法、统计分析法、模拟测算法以及访谈、问卷等方法,以便从上述文献与实证讨论中抽象出相关的理论。具体的分析问题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国际比较的分析模式、大教育观的分析模式和聚类探讨的分析模式。
一、国际比较的分析模式。由于义务教育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全球化教育现象,因此了解其他国家的较为成熟的发展经验和基本政策,将会为我国的改革提供启迪。本项目采用国际比较的分析模式,对世界主要国家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理论与实践作相关的个案研究和综合比较研究,并将我国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现状置于国际比较的架构之中。相信这一全球化的视野将有助于本项目从一个国际化的角度认识和分析中国的问题,以寻求改革与发展的新的思路、战略、理论和模式。
二、大教育观的分析模式。任何国家的农村义务教育政策定然是该国国家公共政策的组成部分,任何国家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也定然是该国国家财政体制的组成部分。鉴于此,本研究项目将以一种大教育观的分析模式,把对各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研究置于各国国家公共政策和国家财政体制的背景之中。相信这一视角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共产品属性的认知,有助于促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
三、聚类探讨的分析模式。鉴于我国农村区域之间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和不平衡性,本研究项目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采取按地区分类探讨的分析模式,即依据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将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类地区,运用区域科学理论,通过聚类方法进行分析。
高如峰
200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