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萧军先生生前亲手撰写的回忆录,时间从先生童年起,到建国后的五十年代初先生在东北办《文化报》止。书中先生详细介绍了自己童年的成长,求学的经历,与萧红的相识相恋及分手,与妻子的相恋及结婚,四十年代在延安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交往与交流,以及在延安的生活情况。本书收有萧军先生早年生活照片七十幅,多为第一次面世,极其珍贵。并收有三封毛泽东手书给先生的信,也是第一次面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与人间--萧军回忆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萧军 |
出版社 |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萧军先生生前亲手撰写的回忆录,时间从先生童年起,到建国后的五十年代初先生在东北办《文化报》止。书中先生详细介绍了自己童年的成长,求学的经历,与萧红的相识相恋及分手,与妻子的相恋及结婚,四十年代在延安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交往与交流,以及在延安的生活情况。本书收有萧军先生早年生活照片七十幅,多为第一次面世,极其珍贵。并收有三封毛泽东手书给先生的信,也是第一次面世。 内容推荐 在已故作家萧军诞辰百年之际,《人与人间——萧军回忆录》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作者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陆续撰写的回忆自己人生与文学生涯的遗稿,同时还补充了一些作者残留下来的日记,可使读者和文学研究者从中了解他所处时代对其产生的影响和他的心路历程。 目录 第一部我的童话 前记 第一章 母亲 第二章 故乡 第三章 家族 第四章 乳娘 第五章 入学 第六章 继母们 第七章 叔叔们 第八章 姑母们 第九章 破产 第十章 流亡 第十一章 归来以后 第十二章 苦难的年代 第十三章 去长春 附录/《我的童年》初版前记 第二部 从学校到军中 第一章 冰雪之城 第二章 邻家 第三章 再度入学 第四章 忆长春 一、怀乡病 二、我所永远怀念的两位老师 三、一个短命而死的姑娘 四、古旧的长春城和刑场 五、街道 六、军国民教育 七、被开除 八、尾声 第五章 江城诗话 一、一座美丽的江城 二、一个兵 三、我们的营盘 四、一座公园、一位诗人、一本书 五、兵匪一家 六、人间地狱 七、诗酒生涯 第三部 《哈尔滨之歌》三部曲之一 一、宪兵连所在地点 二、我要学技术就投考了宪兵 三、憧憬着哈尔滨 四、宪兵连的各个人物 1)连长 2)一位“英雄”的下士班长 3)一个大头、弯腿的上士班长 4)一个“小旦”式的班长 5)一个狼形、狐形、鼠形的人 五、我们的日常“工作 六、“胭粉队” 七、一封电服 八、尾声 附录 《初夜》 第四部 在“东北陆军讲武堂” 一、一颗人头骨 二、我要逃出这个“学校” 三、懦…… 四、练习写作的欲望一天天贪婪起来 五、“我劈死你个狗东西!……” 六、重禁团 1)夜审 2)禁团室 第五部 《哈尔滨之歌》三部曲之二 一、退走之夜 二、到了哈尔滨正式开始文笔生涯 三、和萧红偶然相识 四、献出自己的青春、鲜血和生命的人 附录 《未完成的构图》 一、一头苍蝇 二、水灾 三、临别的前夜 第六部 青岛怀踪录 一、归来了 二、鲁迅先生的第一封来信 三、逋客生涯 附录 《“大连丸”上》 第七部 在鲁迅先生身边的日子 一、唯一的希望 二、初次会面 三、我们第一次应邀参加了鲁迅先生的宴会 1)一件新“礼服” 2)一桌“新”师、友 3)一张照片 4)一逝流光四十年! 四、我们中的“他们…… 五、不需要写信了 六、一个伟大的人,“走”了…… 附录 鲁迅先生逝世经过略记 第八部 侧面(武汉 临汾 西安 兰州 成都 重庆) 一、武汉脱险 二、我留在临汾 1)因为我强壮 2)把墙壁填起来…… 3)疯人 4)她有孩子也有妈妈 5)“死别已吞声,生离常恻恻” 附录 《在西安》(聂绀弩) 三、“昨夜我使你流了泪……” 四、到四川去 附录 自成都致胡风信 第九部 左延安(延安日记) 附录 一、邓拓与萧军诗·信(手迹) 二、大转移途中致德芬信 第十部 《哈尔滨之歌》三部曲之三 一、巡回讲演 二、善心的劝告 三、钉子 四、在佳木斯 五、鲁迅文化出版社 六、《文化报》 七、《生活报》 八、一场当时无结果的论争 九、“兵临城下” 十、尾声 附录一 《三周年“八·一五”和第六次劳动“全代大会”》 附录二 《古潭里的声音》之一 附录三 《古潭里的声音》之二 附录四 《古潭里的声音》之三 附录五 《古潭里的声音》之四 《人与人间——萧军回忆录》编后(萧耘 建中) 试读章节 母亲生下我七个月就死去了!她是被父亲一次残酷的鞭挞之后,吞食鸦片自杀而死的。听说她那时只有十九岁或者二十一岁。 “你长大干什么呀?” “给妈妈报仇啊!” “你知道你妈妈是怎样死的吗?” “喝大烟死的。” 在我刚刚有了记忆,邻人们常常玩笑般的引逗我说。听了我的回答,他们和她们似乎有了某一种的满足,就要哈哈大笑一场。我不懂得那时候我的小小的心灵是痛苦?是悲哀?我也不知道“给妈妈报仇啊!”是什么人教给我的,还是自己想出来的?但终于被父亲听到了。一次,他把我扯到他的面前,眼睛是那样锋利而残酷地盯着我的脸说: “这话是谁教给你的呀?” “我自己!” “以后再不准这样说。再说,我就打死你这小坏种,你不是我的儿子!” 父亲真的当人宣布了他不喜欢我,他不稀罕我这儿子了。可是我并不为了他这恫吓而改变了自己的主张。如果有人问我: “你长大干什么呀?” “给妈妈报仇啊!”我依然是这般回答着。因为在我那时的观念中,不独“母亲”这两个字和意义对于我是无关的,“父亲”这两个字和意义对于我更是无关的。我愿意见到任何人,却不愿见到他,不管他对我是偶然的爱抚或亲近,我却永远惧恐和憎恶他。甚至我一听到他的声音,就像由春天一下子跌进秋天,我要逃跑啊!我不愿见到他!永远也不愿见到他啊!那时候我唯一快乐的窝,是象一只小鸡雏似的永远跟随在祖母或祖父以及五姑姑的身旁。(我祝福这二老死去的灵魂安定!我将来还愿回到故乡能见到五姑姑一面。) 妈妈长得什么样呢?我不知道。因为她并没有照像或画像留下来,只是偶尔从邻人或者和她有关的亲属以及姊妹行那里,听到一些零零碎碎关于她的描写: “这孩子的眉毛和嘴有点象他妈,眼睛却不象了。他妈妈是一双长睫毛大眼睛,又黑又亮,眉毛和头发黑得象墨染过一样,这孩子的鼻子和眼睛却象他那丑爹。” 父亲是生有一双单眼皮近乎三角形棕色的小眼睛,一条直鼻子。我如今从镜子里看起来,自己也确实象父亲当我现在这般年龄时的样子了。只是我的眼尾比他吊些,颧骨比他高些,颊骨也比他扩大些,他是近乎三角型的脸,我则是长方型。 母亲太早的家族我不清楚,只知道是个官宦人家。她的祖父姓顾,外号“顾庆老爷”,曾做过前清时义州城的“四门提督”,如今义州城东大约还有她家的坟茔。我的外祖父曾读过书,做过“师爷”之类,后来得疯病死了,临终时曾嘱咐过要把女儿嫁给平民人家,所以才能嫁到我们家。 记得,当我八九岁的时候,因为家里破产了,随着祖父逃债外乡,从蒙古回来,曾在外祖父家住了一夜。我的一个舅父还在,当时大约有三十多岁,身材不太高,如今我已记不清他的面貌,那时候他已经沦为小商人,做“货郎担”了。我也还记得那宏大的城堡似的院墙,庙宇似的房屋,但已经卖给了别人,他自己只留下三间小房住着。有一个高身材长得很美丽的续弦舅母,两个表姊妹,她们对我全很亲切。 早晨,舅父送我们启程,走了一里又一里,已经快接近义州城了,在一片有围墙的大坟场近旁他才停止住,从怀里掏出一串用红绳串着的铜钱来,交给祖父说: “给孩子在路上买点什么吃罢!”他的声音哽咽住了。 “你妹妹留下的只有这条根了!”祖父指着骑在驴背上的我说。 “愿你们好好把他教养成人罢!”舅父开始哭了。P5-6 序言 每一次随便到什么地方和大家谈谈问题,最后常常总要遇到这个题目:“请把你的生活经历说一说。”我也确实说过不止一次,自己也确实感到有点麻烦,因为再好的歌曲也不能够总唱。何况自己那一点生活历史,别人初次听来或许有些趣,如果每次都说,就无味了。不过盛情难却,人家既然对你要求,就算瞧得起,如果太推辞,就有点“搭架子”的嫌疑,不然就是有不可告人的事。为此缘故,索性我就把它们约略地写出来吧,将来谁再问,我就请他读《文化报》,一举数得。 我在这人间已经生活了四十年。若按自己工作成就以及年龄来说,实在没有写《自传》的资格和必要,还太早一点。但是若把自己做为一个“人”,这四十年是怎样生活过来的?又将怎样生活过去?我给这人间一些什么?这人间又给了我一些什么?……检讨一下是可以。为了爱我,爱过我和我所爱过以及正在爱着的人们,为了我所恨和恨过我或正在恨着我的人们……我要把自己尽可能真诚地写出来:不管它是耻辱或光荣,卑鄙或崇高……我愿有这勇气。当然我毫无意思在这里写《忏悔录》或“牛皮经”,以致对任何人,任何事做可耻的报复,只是要写出一个“人”,一个具体的人和他所处的“人间”一些关联而已。 世界上还有比爱而不能爱,恨而不能恨,生而不能生,死而不能死,乐而不能乐,哭而不能哭,骂而不能骂,打而不能打……的事更痛苦的吗? 世界上还有比自私自利,人吃人,人杀人,人欺人,利用权势,欺压弱小,侮辱妇孺的事更丑恶的吗? 世界上还有比无私的,人爱人,人救人,人教人,人信人,人提高人的生活和灵魂的事更美丽的吗? 世界上还有比无私的战斗的勇敢更值得称赞尊崇的吗? 世界上还有比为自己所信服的真理,所信服的人,所信服的事业,所信服的美(万事全应以不违背大多数人民利益为前提)工作一生,或战斗而死更悲壮的吗? 生命啊,你流吧!更勇敢开阔地流吧!——但第一你要习于“真”! 生命啊,你流吧!——要从痛苦和打击中吸取你的力量! 后记 鲁迅先生生前,曾给他的弟子——萧军这样的提示:“……我看你可以留起各种稿子,将来按时代——在家——入伍——出走——编一本集子,是很有意义的。”(1935年6月27日·致萧军信) 谁也没料到,言犹在耳,鲁迅先生竞于1936年10月19日倏然病逝!强捺着巨大的悲恸,萧军毅然肩负起上海万民送葬示威大军总指挥的重任……在墓地,面对着安息了的恩师,他发誓: 先生,你的死,是一把刀,一把饥饿的刀!深深地插进了我们的胸槽!我们要用自己的血和敌人的血,将它喂饱!我们要复仇和前进! 1937年,“七·七”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萧军曾先后到过武汉、临汾、西安、兰州、成都、重庆、延安、张家口……生活总是颠簸的!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文艺大队由延安出发,徒步行走了四十多天,游子,终于回到了东北故乡——白山,黑水,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萧军欣喜着创作的春天终于到来了,他要用他的笔,为他的父老乡亲,为他的心爱的祖国和民族,争得更大的荣誉! 在哈尔滨,遵师嘱,他开始了《我的生涯》第一部的写作,并在他主编的《文化报》上连载。对此,青年读者们,尤其赋予了极大的热忱! 谁曾想——一场震惊东三省文艺界的事件突发了! 初创伊始的《生活报》矛头直指《文化报》,此时此刻竞气势汹汹地挑起了“论争”,结果自然是残酷的:萧军主编的《文化报》停刊,创办的“鲁迅文化出版社”全部财产上交,全体工人、职员分流……年届四十的萧军,在他这一生创作的“黄金时段”被迫离开“文坛”,下放到抚顺煤矿去“体验”生活……刚刚开笔的《我的生涯》的自叙,只完成了《我的童年》便“搁浅”了。 漫长的等待与申诉啊!……三十二年之后——1980年的春末,经过了艰辛的内查外调,党和政府终于为这位“有民族气节的”革命老战士恢复了名誉,洗刷了泼在他身上的一切污泥浊水!这位“鲁门小弟子”,像“出土”的“文物”一样,重新得到了历史与现实的承认和尊重。 萧军的眼睛湿润了;他的读者们、老友们的眼睛湿润了;他的亲人们、孩子们的眼睛湿润了…… 于是乎,应各地读者、刊物、报章……的盛邀,萧军陆续发表了((江城诗话》、《忆长春》、《哈尔滨之歌》、《青岛怀踪录》、《拉都路上几春宵》、《从学校到军中》、《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等……时时收到热心的文学青年充满激情的信,说这些“回忆”太动人啦!太有教益了!也时时听得到在学校任课的教师们说:“萧老的这前半生,简直就是一部中国的现代文学史!请他继续写,越详细越好,这是一位极有性格的、传奇式的‘文坛侠客’!……” 作为他的儿女,我们也时时为他的“回忆”所吸引,所感动……希望父亲能够坚持写下去,完成这一部人生经历的创作——《我的生涯》。 然而,父亲却停了笔。 他郑重宣布:“我不写了。”——任谁,也劝他不动! 父亲,是一个不计旧怨的人。他说:“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留在心里,总是个负担。更何况我这近八十年的生活,快乐的事不大多,痛苦的事却不少!写回忆录,如同是在揭已经长好的疮疤。对别人,也许是没什么,而对于我自己,那确确是血淋淋的现实啊!如果说,他(或许是她)当年曾经昧心地、违心地亏待过我,伤害过我,而他们的子子孙孙却没伤害过我啊!——我应当为他们这些孩子们着想。在我倒霉的那几十年里,你们不是都体会过这痛楚吗?!……谁,都愿意做岳飞的后代,谁也不情愿是秦桧的后代啊!”…… 父亲的话,使我们沉默了,泪水,由不得地滚落下来。 又有报社的同志来约稿了,他们要向青年们着重介绍一下革命老作家们的艰苦奋斗的历史,而萧老又正是他们亟欲介绍的其中一位,“您不是说愿意为青年们的前进,当一块‘铺路’的石子吗?”他们执著地说。 父亲确实喜欢和青年们在一道儿,他愿意耐下心来倾听他们的苦恼,喜欢分享他们的快乐,喜欢看他们那慷慨激昂“指点江山”的神态,更喜欢这些炎黄子孙的求索奋进和自尊! 在父亲的准许之下,我们即刻将他写过的部分“回忆录”辑成《我的生涯(第一卷)——<跋涉篇>》。 遵照父亲的意见,除在个别地方偶或有些技术上的材料调动,原则上照录他的原文。 老父亲感念广大读者、朋友们对他的这份深情厚谊,并希望读者们、朋友们能喜欢这部书。 以上这些文字,是父亲八十诞辰的当日,我们在“北京银锭桥西海北楼”故居写下的,那一天,是医院“破例”允许他回家一次——他已被确诊为贲门癌。 要说明的是:正当这部书稿即将结稿的时候,父亲却去世了!!!无法忍住悲伤,更是碰不得这些有着父亲手泽的、柔软得使人一页页都心痛的稿纸。它——《人与人间》,就又被搁置了下来。 而今,父亲已经逝世十六个年头了,经历过失去了父亲的日日夜夜,人情冷暖,心,似乎变“硬”了许多,可以在人间平静地走来走去做事了,也可以将父亲的遗稿翻过一页又一页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于是,接手就又工作了起来。然而,两年前的深秋,母亲也因心脏病复发而故去了……由此而彻悟到:想平静地生活,无怨无忧地成就一件事,其实是很不容易的,父亲的经历就是明证。 在这部遗稿的整理辑录过程中,有关年代所发生的某些“故事”和事故,由于父亲生前极少提及,为了使热爱他的读者们、研究者们,能有一些信息的获得和多了解些这位命运多舛的作家的真实感受与心态……便由手边仅有的、“文革”后期从“专案组”那里索还的父亲部分残留下来的《日记》和《检查》中,择选了一部分内容补入,权代父亲还读者们的一个心愿吧。 ——《人与人间》这题目,是父亲早已选定的。 感谢这套《回忆文丛》主编常君实老人,感谢责任编辑姚莲瑞同志及她所在的中国文联出版社,感谢图片资料的提供者、所有为这部书尽过心力的亲朋和工人师傅们,没有大家的真诚帮助,就不会有这部结集的幸运诞生! 也非常感谢萧军的读者们,他们始终对自己敬佩与心仪的作家充满着热情、信任与期望,从不曾抛弃过他! 更该感谢的是作者——萧军同志本人,没有他八十多年来衷心不悔地苦苦实践;没有他八十多年来意志顽强地苦苦坚持;没有他八十多年来坚忍不拔地苦苦努力——“雪泥鸿爪”岁月留痕,若想来“剖析”清这位作家的劳动质量及心路历程的来龙去脉,怕是真的无从谈起呢…… 父亲生前曾谆谆地告诫过我们:“……孩子!只管认准了路,韧性地走下去!总得留下点儿什么给后人,哪怕是一点点值得学习的精神也好……” 父亲萧军,他有着一双看透人生一切,而对生活仍充满了信任与希望的眼睛; 父亲萧军,他有着一颗备受炎凉之苦,而仍火红的博大的仁爱之心…… 仅仅为了这双真情的“眼睛”,为了这颗晶莹的“心灵”,我们就要永远感念着父亲,不停歇地一步步地“走下去”…… 2004年6月22日父亲逝世1 6周年祭 于北京茂林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