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保全观念从一开始就是以核算成本与计算收益的面目引入财务会计领域的,并被视为内生于财务会计理论,王仲兵同志却对此提出了疑问。源于此疑问,作者从经济学、法学、会计学、财务学及管理学五个视角探讨了资本保全真正内涵,指出传统资本保全观念适应的特定范畴为传统企业,提出传统资本保全观念未演进的原因。基于上述内容,本书将资本保全观念置于更广阔的企业制度环境,并构建了基于资本保全观念的企业本质、公司治理与财务会计理论的逻辑关系。这样的整体性研究视角,不仅极大丰富了财务会计理论,而且有助于构建现代企业资本保全理论框架。这显示了本专著的重大理论意义。
经济学家费雪在1930年出版的(利息理论)中以“收益是一连串事件(Income Is a Series Of Events)”作为开篇第一句话,而且仅这一句话就构成了这本传世著作的第一个段落。那么,这句话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呢?
在我们眼中,“收益”是一个太过平常的概念了。然而,费雪对资本和收益的性质做了多年研究,并在1907年写成《资本与收益的性质》一书,第一次指出“收益是资产提供的服务”。资产提供收益必须经历一个过程,其中资产状态发生任何变化都要影响到收益额。关于这一点,张五常教授在其三卷本《经济解释》第二卷中写到“果树会结果,农地有收成,结果与收成都是收入,然而,这收入可不是在果熟或稻熟时才得到的。果树或农作物每天都在变,不停地变,而每一小变都是收入(或负收入),所以收入是一连串的事件了”。
上述阐述使费雪的名言变得浅显易懂了。但把这句名言置于会计领域,操作难度立即显现。会计系统在经由资产变化导致收益变动之间有怎样逻辑关系呢?会计学资产有特定概念,尽管企业日常经营中资产任何变化最终都会影响到收益,但这只是理论,具体会计实践中通过对比会计期间的期初及期末净资产变化来确定当期会计收益方法并没有广泛使用,而收入与费用配比占据支配地位。不仅如此,我们若再次以费雪观点看待这一问题,即其在1907年将资本定义为产生未来收入流的财富,由此产出流的价值决定了财富价值,而产出流的价值取决于市场交易状况。无疑,如何看待市场以及应对市场则成为资本价值关键因素,显然,依此为基础的收益确认更加复杂。
从风险角度看,市场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与之而生的是风险加大。这样,在企业这种契约组织中应付风险并创造产出流价值,进而决定企业财富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是财务资本还是人力资本抑或其他?会计学给出的答案是财务资本。这并不能说是错误但肯定不全面,尤其是面对多样化的企业组织形式。观念变革在所难免。从企业收益形成角度看,虽然存在多视角问题,但这些不同视角却都起源于资本保全这一概念,换言之,资本保全成为了多学科在微观企业中的交叉点。如何看待资本保全?
从传统会计范畴看,资本保全甚至成为货币计量一个修正性概念,显然,这是技术层面的认知,并形成了传统意义资本保全观念。然而,随着我们对资本概念认识的深入,企业中的资本形态也在逐步演进,从最初财务资本与实物资产严格对应,直至裂变为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社会资本,资本保全制度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如果考虑到国有资本则还要涉及一定政治性。因而,我们必须对资本保全这一观念予以深入研究。
可以说,上述一系列问题都与资本保全概念相关,换言之,科学界定资本保全概念能够澄清许多模糊认识,财务会计理论与实践也不例外。鉴于此,本书的研究目的就是基于资本保全概念与财务会计理论与实践之间互动关系,探讨资本保全概念内涵、财务会计理论与实践中资本保全概念的特定内涵,以及资本保全概念在我国所具有的特殊性,这也是研究现行财务会计理论的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从七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1部分导论。资本保全概念在经济学、法学、财务学、会计学及管理学中有着不同内涵。经济学与法学对会计学有深刻影响,会计学与财务学又存在同源关系,而两者又都同是企业管理体系子系统,应该如何看待资本保全概念,是从技术视角还是制度视角?导论部分要对资本保全真实面目进行探讨。
第2部分传统资本保全理论述评及其启示。传统财务会计理论将资本保全观念内生化,认为其天然地构成了财务会计理论一个组成部分,但事实上资本保全观念外生于财务会计理论。内生于财务会计理论的资本保全观念在现行会计模式中更多地以技术形式出现,成为财务会计核算基本理念,但资本保全更具有制度性特征。就此,这部分重点阐述传统资本保全观念是从会计核算角度界定的,并对它们进行简洁的述评。从企业制度角度看,传统资本保全观念是与古典产权结构相适应的,而伴随古典产权结构向现代产权结构演进,观念应随之改变而未变,我们将这视为一个待解的“谜”。
第3部分传统资本保全理论演进逻辑:基于企业本质认识的深化。如何看待第2部分的“谜”呢?正确地认识企业本质是解答该“谜”的关键。在回顾西方主流企业理论基础上,从资本裂变新视角审视了企业本质真正内涵,提出了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及社会资本共同构成了企业这种契约组合,该契约组合目标是资本价值增值最大化。不同资本概念居于契约组合的核心地位决定了企业制度选择。公司治理是实现契约组合目标的一种制度安排。由于对企业本质认识的肤浅,公司治理一直遵循着“股东至上”传统理念,这束缚了传统资本保全理论进步,进而更加重了财务会计模式固化。本部分利用资本保全观念将企业本质、公司治理与财务会计理论三者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
第4部分现代企业资本保全理论框架研究。现代企业资本保全理论是传统资本保全理论演进结果,什么是现代企业资本保全理论?框架结构是什么?这部分构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企业契约组合的资本概念结构,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资本保全观念衍生过程。同时,从现代企业制度及基于价值管理的企业内部管理思想整合两个实践角度检验了现代企业资本保全理论框架。
第5部分资本保全理论与财务会计模式创新:基础研究及三个视角的检验。传统资本保全理论向现代企业资本保全理论演进必然对现行财务会计模式产生影响,当然这种影响还未完全触动会计本质的根本变革,但是对我们正确认识财务会计提供了新视角。这部分对照第2部分研究了现代企业资本保全理论对现行财务会计模式的冲击及提出的相应对策,并结合人力资本保全、虚拟资本保全与无形资本保全三个各自独立视角进行了检验,以表明资本保全观念与财务会计模式间内在逻辑对应关系。
第6部分资本保全理论特殊性研究: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问题。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问题既是资本保全理论的具体应用又有着自身特殊性。围绕资本保全理论,探讨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命题的理论成立性,对相关问题如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评价标准的基础理论、国有资产流失的真正含义、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评价体系等进行阐述。对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进行了研究,目的是找到我国未来财务会计改革取向。
第7部分结束语。从逻辑角度看,尚需深入探讨如下两个问题:其一是企业本质、会计信息产权与会计核心竞争力研究;其二是企业本质、企业绩效与会计分析指标体系研究。它们构成了该论题的后续研究。
本书的主要学术观点在于将资本保全概念置于更广阔的企业制度环境并结合企业本质进行研究,该视角的深入探索会极大丰富了财务会计理论。同时,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一直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最重要内容,然而,现实经济中国有资本却更多地表现为“不保全性”,本书运用资本保全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
创新性观点归结为以下方面:(1)科学地定义了资本保全理论中的“资本”含义,明确了资本保全研究范畴,论证了资本保全概念与财务会计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2)现代企业虽然遵循“股东至上”治理理念,但是“共同治理”思想开始在企业所有权结构中发挥作用。多元化资本主体有着不同保全要求,传统资本保全观念越来越显示出不适应性。(3)随着对企业本质认识的深入,传统资本保全实现机制受到极大冲击,必须构建新经济环境下的资本保全实现机制,因为不同资本概念进入企业就会形成新求偿权,资本保全观念必须得到扩展,如人力资本保全问题。(4)资本保全真正实现既有微观性又具有宏观性,要依靠一整套制度安排,而这对企业会计制度形成有着重要影响。(5)资本保全不仅研究资本一般性,还要关注其特殊性,即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问题。必须科学界定国有资产流失含义、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整体性分析框架、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对会计行为的导向性。
内容摘要
第1章 导论
1.1 资本保全概念界定及研究范畴
1.2 资本保全观念差异:基于思想基础分析
1.3 资本保全研究范畴
1.4 本书的研究动机和研究方法
第2章 传统资本保全理论述评及其启示
2.1 传统资本保全概念界定及述评
2.2 传统资本保全观念与财务会计理论
2.3 由一则简单计算所引发的思考
2.4 传统资本保全观念的特征概括及一个“谜”的提出
第3章 传统资本保全理论的演进逻辑:基于企业本质认识的深化
3.1 企业本质的文献回顾
3.2 企业本质的新认识:基于资本裂变的视角
3.3 企业本质、公司治理与财务会计理论的契合:资本保全视角
3.4 “谜”的解及启示
第4章 现代企业资本保全理论框架研究
4.1 中国资本收益率悖论的启示
4.2 传统企业资本保全理论的评价及最新进展
4.3 现代企业资本保全理论框架
第5章 资本保全理论与财务会计模式创新:基础理论及三个视角的检验
5.1 会计范式、会计模式与财务会计理论关系研究
5.2 现代企业资本保全理论与财务会计理论
5.3 现代企业资本保全观念与会计核算理论
5.4 现代企业资本保全观念与财务会计模式:三个视角的检验
5.5 现代企业资本保全实现机制与财务会计支持:一个探索性总结
第6章 资本保全理论特殊性研究: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问题
6.1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命题的提出及探索性结论
6.2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评价标准的理论研究
6.3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评价体系研究
6.4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与会计信息质量:1992年至今的经验研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会计学博士论丛》已出版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