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追寻彭加木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叶永烈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06年4月13日,从新疆传出的消息,成为轰动全国媒体的新闻:在罗布泊库木都克附近发现一具干尸,疑似彭加木遗体。于是,26前在罗布泊失踪的著名上海科学家彭加木,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1980年6月17日,上海科学家彭加木在新疆戈壁沙漠深处的库木都克失踪之后,叶永烈也加入了搜索彭加木的行列。经过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科学家钱学森的特批,他成了除一位新华社新疆分社记者之外,唯一获准进入罗布泊搜索的作家。

  谈起那具疑似彭加木遗体干尸,叶永烈表示,26年过去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具干尸究竟是不是彭加木遗骸,已经变得并不那么重要。“26年后我仍希望出版这部书,今日追寻彭加木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彭加木精神,重新唤起人们对当年那种献身科学、献身边疆精神的记忆。今日在开发西部的热潮中,更需要强调彭加木精神。”

内容推荐

26年前,上海科学家彭加木在率队进入罗布荒原进行探险考察时,意外失踪,受到举国关注。著名作家叶永烈经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特批,进入当时戒备森严的核基地——21基地。作为特准进入这一禁地的惟一作家,叶永烈进行了艰辛紧张的追踪采访,获得了丰富的全面的第一手资料。世易时移,有些资料已再难接近,今日再看,更觉弥足珍贵。由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这部资料翔实的长篇纪实作品几经审查仍是胎死腹中。如今在罗布泊库木都克附近发现的干尸疑似彭加木遗体,人们又怀念起这个熟悉的名字,各种风传的说法和猜测又起,而叶永烈的这部作品经过新材料的补充和修改也终于面世以告慰逝者,同时给人们一个可信的解答。

目录

前言:追寻彭加木精神

序章:追寻

 记者深夜来电要我谈彭加木/2

 彭加木是何许人?/4

 在库木库都克发现干尸/5

 “疑似彭加木遗骸的千尸”引发争议/8

 干尸险些被拿去展览创收/10

 邓亚军博士谈干尸的DNA鉴定/12

 2006年罗布泊又传车手失踪/15

 六次寻找彭加木/18

 青年探险家献身“神秘之地”/20

 彭加木失踪新闻发布内幕/23

 我紧急受命飞赴新疆/28

 关键时刻我求助钱学森/31

 连夜赶往大漠深处的核基地/36

 在马兰与彭加木夫人长谈/40

 从飞机上俯瞰大沙漠/44

 飞越罗布泊上空/48

 在热浪滚滚中搜寻彭加木/52

 在乌鲁木齐采访彭加木胞兄/57

 做科学的“铺路石子”/60

 在上海采访彭加木导师和入党介绍人/62

 再访彭加木好友夏训诚/64

第一章:失踪

 香港《中报》刊登天下奇闻/68

 “长江”发出紧急电报/70

 作战处长回忆事件经过/72

 彭加木提议从罗布泊东进/74

 遭遇“吹屁股风”/77

 他临走留下了字条/79

 找到彭加木遗弃的糖果纸/83

 警犬在高温下无能为力/89

 第四次搜索无功而返/92

 彭加木在哪里?/95

 反思彭加木的失误/99

第二章:童年

 早产儿/104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105

 “读书味道长”/108

 不愿做亡国奴/109

 千里求学/111

第三章:觉醒

 “大孩子”/114

 “书迷”/115

 说不清楚“为的啥”/117

 和夏叔芳相爱/119

 “糊涂虫”慢慢清醒/121

 面临毕业/123

 两封来信/124

第四章:进步

 入团/128

 朴素的婚礼/130

 入党的时刻/131

 改名/133

 跳出小家庭/135

 愿做铺路石子/137

第五章:硬汉

 “秘密”暴露了/140

 面熟的“陌生人”/142

 打破“不败纪录”/143

 出色的答卷/145

 病危时的诗/146

 祸不单行/149

 特别的病号/150

 “你还活着?”/152

 请求“放虎归山”/155

第六章:铺路

 33岁时写的“遗言”/160

 马不停蹄/163

 再斗病魔/165

 征服“科学之眼”/168

 捉拿“小魔王”/170

 党和人民的表彰/172

第七章:风暴

 两颗“重磅炸弹”/180

 居然当上了“头头”/181

 从“座上客”到“阶下囚”/183

 “老特务”的由来/185

 “抄家专家”导演大抄家/186

 天下奇闻/188

 颠倒/190

 《羊城暗哨》的启发/192

 离奇的“梅花党”/194

 王洪文的“批示”/196

 又遭“猛轰”/197

 吡啶中毒/199

 “只有一个人也干!”/200

 “我就是不签名!”/202

第八章:返疆

 重回第二故乡/206

 严师/207

 “你是维吾尔族的骄傲”/210

 挚友·同志/212

 “彭先生是一团火”/215

 于细微处见精神/216

 “两栖动物”/219

第九章:献身

 撩开“神秘之地”的面纱/224

 三进罗布泊/225

 纵穿罗布泊/228

 党和人民的关怀/233

 他,死得太早!/236

 英灵永存/237

附录一:彭加木简历和主要成就/242

附录二:叶永烈采写《追踪彭加木》历程/244

附录三:彭加木的学术档案/248

附录四:叶永烈以彭加木为原型的小说《腐蚀》/252

 彭加木的感人形象促使我写出了《腐蚀》/252

 腐蚀/256

后记/278

试读章节

    作战处长回忆事件经过

“彭副院长”是谁?

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植物病毒专家彭加木。

周夫有认识彭加木。记得,在1979年5月,彭加木曾经到过马兰,与周夫有见过面,谈罗布泊考察问题。

周夫有明白,直到凌晨2时,考察队才把这一重要情况电告,这意味着考察队经过多方查找,未能找到彭加木,这才郑重地请部队“派飞机寻找”。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考察队,是在当地驻军的支持下进行科学考察的。部队派出了无线一连分队长萧万能,在考察队里负责通讯联络工作。周夫有为了详细了解情况,当即用无线电话与萧万能通话,但是话音不清。周夫有只是听清楚几句,即彭加木出走时留下纸条,说是往东找水井。

18日凌晨2点30分,周夫有发出电报给考察队,要求他们原地待命,等待部队派飞初送水、找人。

由于这一突发情况紧急而重要,周夫有在凌晨4时向马兰基地部队参谋长报告。参谋长指示:“找人为主!”显然,参谋长以为,迅速出动飞机寻找彭加木,比运水给考察队更加紧迫。

周夫有通宵未眠,忙于调动飞机,寻找彭加木……

周夫有处长告诉笔者,1980年1月9日,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打丁关于在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的报告,希望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驻军的支持。

1980年2月初,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汪锋在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报告上作了批示,表示同意。报告转给了新疆军区萧司令、谭政委,他们也都批示同意,并指定由新疆军区张副司令主管这一工作。

2月5日,新疆军区作战处给马兰基地参谋长发了电报,告知有关情况。参谋长把任务交给了周夫有,要他主办。

周夫有召集马兰基地相关部门开会,提出两条意见:一是有几个地区,由于涉及重要军事机密,考察队不能进入;二是考察队需要部队支持做哪些工作,请说明。

周夫有写了报告给新疆科委,转给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

2月13日,周夫有与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科学考察队见面。他记得,考察队只是提出,希望部队能够派出通讯人员携电台与他们一起工作。另外,在紧急情况下,给予帮助。

4月23日,周夫有因心脏病住院。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陈善明来马兰,到医院看望他,周夫有告诉陈善明,有三个地区涉及保密问题,希望他转告科学考察队,不要进入这三个地区。

周夫有回忆说,5月3日,彭加木率十人科学考察队从乌鲁木齐来到马兰。5月5日下午,周夫有从医院里出来,跟彭加木见面。彭加木说,科学考察要分两期进行。当时商定第一期在10月进行,第二期在11月或者12月进行。

彭加木的计划是从北向南穿过罗布泊,到达米兰,再回到马兰。

周夫有问彭加木,有没有把握穿过罗布泊?

彭加木的回答非常坚定:“能!一定能够穿过去!”

本来,彭加木计划从43号基地走的。他听取了陈善明的意见,改为从720基地走,因为720基地离罗布泊不远,并决定把电台设立在720基地,不放在红山。

周夫有问彭加木,给养有无困难?是否需要部队帮助?

彭加木回答说,生活上的事,问题不大。

周夫有派出报务员小萧和小刘给彭加木。小萧随考察队进入罗布泊,小刘在720基地。每天晚上,小萧都和小刘联络一次。小刘再向马兰基地作战处值班室汇报。

周夫有拿出作战处值班室的记录给笔者看,彭加木所率科学考察队进展顺利,平安无事。

周夫有指着6月8曰的记录说,这是科学考察队穿过罗布泊之后,从米兰发出的电报:“我们已安全抵达米兰农场,请院党委复示。”

接下去的记录是:“院党委复示,按原计划行动。”

此后的电报记录,都是平安无事,没有发生特殊情况,直至6月16日夜10点10分发出请求部队支援汽油和水的电报。

周夫有说,科学考察队除了向我们求援之外,还请小刘通过邮电局发明码电报给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汇报因汽油和水用尽、请求部队给予支援的情况。

周夫有接到科学考察队的求援电报之后,马上着手准备飞机、水和汽油。他准备调动500公斤的水和500公斤的汽油。他调了一辆军用大卡车运油,与一台越野车同行,前往720基地,给考察队送油。至于调动飞机只能运水,必须经军区首长同意。由于库木库都克没有机场,只能派直升机送水。

6月17日上午,周夫有向新疆军区请示,调动直升机为科学考察队送水。军区首长马上批复同意。

当时,马兰基地的永红机场没有直升机,要从乌鲁木齐调来。乌鲁木齐空军指挥部派出了“4641”号“直-5”型直升机从乌鲁木齐飞往马兰。这架直升机的机长兼驾驶为于瑞棋,副驾驶为佟青智(锡伯族),领航员周怀修。

周夫有估计,把水送到库木库都克,要到18日。

于是,周夫有给科学考察队复电:“飞机18日到达库木库都克。你们不要动,待命。”

当天下午,当“4641”号“直-5”型直升机从乌鲁木齐飞抵马兰基地的永红机场之后,周夫有乘坐直升初赶往720基地,在那里指挥给考察队送水与送油。

不料,就在当天深夜,周夫有在720基地收到考察队的电报,得知情况有了急剧的变化。翌日凌晨,周夫有获悉,彭加木失踪!

          P72-P74

序言

    追寻彭加木精神

2006年4月13日,新华社发出关于罗布泊发现疑似彭加木遗体的干尸的电讯之后,种种报道和评论接二连三,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彭加木热。在诸多报道之中,我注意到这么一句话:

经专家对干尸牙齿、头皮等各部位骨骼进行测量和鉴定,初步判断,该具干尸对应的人的死亡时间距今三十年左右。

这说明,这具干尸在库木库都克彭加木失踪处已经静静地躺了30年左右。

在彭加木失踪之后,曾经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搜索,却并没有发现这具干尸。这清楚表明,无论是“飞机地毯式搜索”,还是“地面拉网式搜索”,毕竟疏而有漏!参加过库木库都克现场搜索的我,当时就深感地方太大,地形又复杂,因此疏而有漏是必然的。

倘若这具千尸是彭加木遗骸,显然在一次又一次的搜索中被“漏网”了。

即便这具干尸不是彭加木遗骸,而真正的彭加木遗骸是躺在另一处,那么也极易像这具干尸那样被疏忽了。

对于这具干尸的DNA鉴定,固然重要。倘若确系彭加木遗骸,当然可以安慰彭加木烈士的在天之灵。

然而,彭加木毕竟已经牺牲26个年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具干尸究竟是不是彭加木遗骸,已经变得并不那么重要。

我们今日追寻彭加木,最为重要的是追寻彭加木精神。今日年轻人,绝大多数已经不知道彭加木为何人。那具疑似彭加木遗骸的干尸的发现,重新拾起人们对彭加木的记忆,重新唤起人们对彭加木的怀念,重新唤起对于彭加木精神的追寻。

什么是彭加木精神呢?

那就是甘当铺路石子的精神,那就是献身科学、献身边疆的精神。

诚如彭加木在1964年发表于上海《新民晚报》上的《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一文中所言:

我想作一颗铺路的石子,让别人踏在自己的背上走过去,也是光荣的。我愿一辈子作这样的铺路石子。

在今日,在“开发西部”的热潮中,特别需要彭加木精神,特别需要千千万万像彭加木那样的年轻人。千千万万的彭加木,千千万万颗铺路石子,将铺就开发西部的闪光的康庄大道。

1980年盛暑,除了一位新华社新疆分社记者之外,我是唯一获准进入罗布泊搜索的作家。我在上海、在乌鲁木齐、在马兰核基地、在“720基地”以及库木库都克搜索现场,采访了五十多位彭加木亲属、好友、领导以及相关人士。其中包括彭加木夫人夏叔芳以及儿子彭海、女儿彭荔,胞兄彭淅,导师王应睐、曹天钦教授,入党介绍人王芷涯,好友、同事陈善明、夏训诚,为彭加木治疗癌症的曹凤岗大夫,彭加木失踪时的科学考察队同事,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王熙茂,搜索部队现场总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作战处处长周夫有等,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写出了《彭加木传奇》一书。

如今,当年接受过我的采访的彭加木夫人夏叔芳等,已经离世。那些留在我的采访笔记本上的谈话记录,已经成为“绝响”。在追寻彭加木精神的鼓舞下,我重温当年的采访笔记,在《彭加木传奇》一书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修改和补充,写成了这部纪实长篇《追寻彭加木》,奉献给广大读者,特别是广大年轻读者。

彭加木精神不朽。追寻彭加木精神,将一代又一代继续下去。

             叶永烈

             2006年5月5日于上海“沉思斋”

后记

写于26年前的《追寻彭加木》一书,终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本采访异常艰辛而出版也历经曲折的书。

我在本书的序章中已经提及,这本书最初是应上海人民出版社特约而写的。关于这本书的曲折经历,也在序章中写及。

我手头保存着当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清样。在此书当时无法出版之际,我曾经在清样前面写了一个简短的说明,作为“备忘录”。真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篇简短的说明,记录了一系列年月日,记录了这本书无法出版的经过:

说明

此排印稿为初稿。为写《彭加木》一书,我于1980年7月4日—7月24日赴疆采访,深入罗布泊现场。1980年8月3日—8月15日写出初稿。8月16日送上海人民出版社。10月13日谈审查意见。10月21日改毕。1980年12月13日发排。1981年3月5日校毕初稿清样。

1981年10月20日改定二稿清样。1981年12月11日又改清样。1982年2月17日根据审查意见,排出第三稿,打了纸型。付印前夕因故暂停。1983年11月9日收到此校样,告知决定不出。

       叶永烈

     1983年11月19日

在这里,我也附上原书清样上的后记:

1980年6月30日,上海人民出版杜的有关编辑来到我家说:“彭加木同志不幸失踪了,全国人民很关心,很想知道他的一生。我们约请您写作这本书。”

当时,寻找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彭加木生死未卜。我和大家一样,也很关心他的命运。每天看报,都随手把有关他的消息剪了下来,收集一起。于是我欣然答应了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热情约稿。于7月4日飞往乌鲁木齐,翌日奔赴现场。在新疆度过了二十天,到了罗布泊、库木库都克以及彭加木那“坐印”处,到了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电子显微镜实验室以及彭加木的卧室、工作室。经过实地采访,以及向五十多位彭加木的家属、亲戚、好友、领导等了解情况,我深为彭加木的献身精神所感动,开始酝酿怎样写作这本书。

想不到,当我回到上海,却听到许多关于彭加木的谣言,仿佛是在編《梅花党》续集!我强烈地感到,人们对彭加木的思想境界以及动人事迹,是多么不了解!这些谣言之所以能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原因之一便是因为“四害”横行时那凭空捏造的谣言《梅花党》的流毒没有肃清。这件事加深了我写好这本书的责任感.我想,应当通过这本书,使广大群众了解彭加木,学习彭加木。这样,我憋着一口气,赶写了这本书——《彭加木传奇》。

在这里,首先应当感谢彭加木爱人夏叔芳及其子女。当我在新疆向她采访时,正是她由于失去最心爱的人而万分痛苦的时刻。我实在不忍心在这样的情况下去打搅她,可是,她是最了解彭加木的人,从大学同窗到毕业后同甘苦、共命运,如果不请她回首当年,是无法写作这本书的。她的哥哥夏镇澳同志也给了不少帮助,回忆了与彭加木的长期交往。

另一位值得深切感谢的是彭加木的哥哥彭浙。“长兄如父”,他在父亲病逝之后,曾竭尽心力照料彭加木。他是如今健在的唯一最了解彭加木童年时代、少年时代的人。他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了。他从广州飞到乌鲁未齐,我曾去机场接他。他到住地刚放好行李,就不顾路途劳累,开始同我畅谈,当天竟一口气谈到夜里十一点多。他的女儿彭泥,也帮助回忆了一些情况。第二天一早,又找我长时间地谈话。我劝他先休息一会,他却说:“在这最悲痛的时刻,回忆童年的欢乐,会减轻我的痛苦!”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王应昧教授,是彭加木的启蒙老师,指导过他写作毕业论文和一系列科学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曹天钦教授也曾指导过彭加木的科学研究工作,与他共事多年;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陈善明副教授与彭加木是至交,多年来保持亲密的友谊;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党委委员兼办公室主任王芷涯同志,是彭加未的入党介绍人,并多年担任彭加木所在支部书记。他们都在百忙之中接待我,介绍了彭加木同志的感人事迹。

当年为彭加木治好癌症的主治医师曹凤岗,对我详细述说了当年为彭加木治病的经过。在谈话中,她五次重复说:“他是个很机灵、很聪明的人,他会回来的。”当年护理过彭加木的护士,也提供了许多宝贵材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等部门同志,曾热情介绍了彭加木的事迹及搜寻彭加木的工作情况。

新华社新疆分杜记者赵全章、宋政厚、李广宽,新疆人民广播电台邵强,《文汇报》沈定、张德宝,臧志成,《解放日报》贾宝良,《青年报》钱维华,《上海科技报》郁群,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宣传科未克华、李建平以及施建平同志,都曾给予作者许多帮助。

本书是在短时间内赶写而成,限于作者水平,还很粗糙。对彭加木的事迹,反映也很不全面。不当之处,敬请诸位读者指正。

谨以本书献给彭加木同志!

                叶永烈

               1980年8月15日

在2006年4月13日新华社发出关于在罗布泊发现疑似彭加木遗骸的干尸消息之后,彭加木重新引起广泛关注。然而,毕竟事隔26年,年轻一代对于彭加木已经非常陌生。于是,我着手对26年前所写的《彭加木传奇》一书作大修改,对照当年的采访笔记作了全面的补充,增加了十多万字。

我在2006年“五一”长假的最后一天,完成了《追寻彭加木》全书。我准备把这本新书交给作家出版社,因为作家出版社出版过我的六卷本《叶永烈自选集》,也出版过我的50万字的纪实长篇《商品房白皮书》以及上、下卷的《黑红内幕》。

“五一”长假刚刚过去,我在5月8日上午给作家出版社编辑张亚丽小姐打电话,告知我完成《追寻彭加木》一书。她当即说,请把这本书给我们作家出版社吧!过了半小时,她来电话说,已经请示了领导,决定以最快的速度出版《追寻彭加木》一书,以赶上6月中旬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的第十六届全国书市。这样,我当即用E-mail;把《追寻彭加木》全部书稿发给了张亚丽小姐。

作家出版社把《追寻彭加木》一书列为急稿,以高效率工作着,迅速打出全书清样。两天之后,张亚丽小姐告诉我要着手设计封面,要我挑选适合作封面的彭加木照片用E-mail发去。

翌日——5月11日,我应香港凤凰电视台“寻找彭加木”节目组的邀请,前往北京担任嘉宾。5月12日一早,张亚丽就和《追寻彭加木》一书的另一位编辑王征先生前来看我,共同商榷出版事宜。我把《追寻彭加木》一书的照片光盘交给了他们。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本书大部分照片是彭加木夫人夏叔芳生前提供,而且是我与她共同选定的。这些照片,有的注有摄影者姓名,有的没有注明。凡是注有摄影者姓名的,收入本书时我都一一标明,并与能够取得联系的摄影者联络,获得同意。也有的照片因当时没有标明作者姓名,或者虽有作者姓名但是事隔26年未能找到联系方式,在本书出版之后,望知情读者给予帮助,以便与摄影者及时联系,在重印时补上遗漏者姓名,并支付摄影稿酬。

在本书出版之际,谨向给予大力支持的作家出版社表示深切的感谢。同时也对已故的上海人民出版社责任编辑曹香□女士以及已故的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室主任马嵩山先生表示谢意。

                 叶永烈

                2006年5月14日于上海“沉思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