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墨家和儒家同是影响力最大的两大家。墨家的典籍是《墨子》,原有71篇,后来散失了一部分,现在只剩下53篇。通常把其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4篇称为《墨经》,也有把上述4篇加上《大取》、《小取》共6篇称为《墨经》或《墨辩》的。《墨经》是《墨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其内容涉及哲学、逻辑学、社会学、文字学、数学、几何学、光学、力学……诸多方面,包罗万象!更难能可贵的是,其中包含的科学技术内容,则是诸子百家中所绝无仅有的。有些论述,不仅可与同期西方的论述媲美,甚至还更先进!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墨家典籍长期只能私下传抄而又无人去研究校正,以致有的字甚至一错再错,错别字越积越多。大量错别字是《墨经》难读的又一原因。本书先对错简进行校正,并将《经》、《说》文互相匹配,然后进行校注,多少能为读者了解《墨经》及我国先秦文化有所帮助。
经上42 【原文】 『经』穷:或有前不容尺也。『说』[穷]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 【解说】
本条讲述墨家对空间尽头的观点。有些科学史研究者认为本条文表明墨家认为空间是无穷的①,笔者以为不然。笔者认为,本条文只讲述“穷”的定义和判断空间是否有穷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察看从一个区域的边界再往前还能否容得下一条线。如果容不下,就是已到尽头了(“或不容尺,有穷”)。如果容得下,就再往前一步试试能否再容下一条线。这样一步步试下去,如果总能容下一条线,就是总还未到尽头,也就是无穷了(“莫不容尺,无穷也”)。然而,这种做法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墨家无法说明空间是有穷或是无穷。由《经下》75也可以看出墨家对宇宙是否无穷尚无定论。
我国最早的、明确的宇宙无穷论见于《庄子》。《庄子·庚桑楚》篇中有这样两句话:“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乎本剽者,宙也。”文中的“处”作“停止”解。《广雅》:“处,止也。”“本”指“树根”或“树干”。《说文》:“木下日本。”《广雅》:“本,干也。”“剽”指“末梢”。《集韵》:“剽,末也。”“宙”即《墨经》中的“久”。因此,庄子那两句话的意思是:有实体而没有止境的是宇,有长度而没有始终的是宙。由此可见,道家的宇宙观反而比墨家进步。
P78-80
《墨经》是战国时期墨家的典籍《墨子》的一部分,其内容涵盖了哲学、逻辑学、社会学、语言文字、数学、几何学、光学、力学等诸多方面,有“微型百科全书”之称。但其行文言简意赅,加上多处错简及传抄错误,因而又是一本公认难读的书。
我之涉足《墨经》,纯属偶然。原本先父曾研究过墨家哲学,遗下《墨书》手稿一部。1995年,我到美国探亲。甥儿曾谈及现今美国也颇有些人对中国的古代哲学感兴趣,受此影响,他也想看看外公的那部手稿。回国后,我检查这部手稿,发现它由于完成于困难时期,所用的纸质极差,已经开始霉变并被虫蛀了,于是决定将它录入电脑,以便能较长期保存。在录入到《墨经》部分时,惊异于它的博大精深,特别是发现《墨经》中许多有关科学技术的论述竟可与同期西方的论述相媲美,有些甚至还过之,这使我受到极大的震撼,也因此而对它产生了兴趣,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忍不住要查字典,找参考资料,极力想弄个明白。于是,我从单纯的录入转变成边录入边研习。而在研习的过程中,我又发现,正由于这是一部难读的书,因此前人、包括先父的工作都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完善之处。每当遇到这些情况时,我都像看到一颗明珠蒙上了灰尘一样,心里十分难受,总想拭掉它表面的尘埃,还它璀璨光辉的本来面目。于是,我又从研习转变成校解。每当我经过努力读懂了一条条文的时候,心情都十分兴奋。最后,当我终于逐条读懂了这部《墨经》时,我欣慰我终究拭掉了这颗明珠表面的不少尘埃。我十分珍惜这颗明珠,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和我一同欣赏——一同瞻仰我华夏古文明的辉煌。这就是我希望出版此书的目的。
回顾研习《墨经》的全过程,我觉得,如果我能比前人有所进步,那一是因为我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二是受惠于改革开放。回想当年,先父主要只能依靠一部《辞源》和一部《康熙字典》做工作。而今天,由于出版事业的兴旺和信息技术的发达,我们不仅有了《中文大辞典》、《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等大型工具书;还有了《尔雅》、《说文解字》、《方言》、《广雅》等一大批公开出版的古字典;特别是,我还能从网上的“超星数字图书馆”中看到许多珍稀古籍原版的影印本;而超星图书馆的“全文检索”工具,还使我能迅速地了解到某些文字在古籍中的使用情况。凡此种种,对我理解《墨经》都有很大帮助。然而,毕竟我只是个学自然科学的人,古汉语的根底很浅,尽管有这么多的好条件,谬误仍在所难免,敬请有识诸君多多指教。
笔者2004年元月于广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