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在佛教的各种经典及密法的传承中,出现了大量的佛陀尊像。当人们前往佛教圣地和寺院观光游览时,面对众多的佛陀造像,怎样区分他们的名称和身份,及其所代表的深刻含义?诸佛是如何产生的?在久远的历史中,在他们身上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和传说?
本书收集并介绍了所有重要的、常见的诸佛、菩萨名号、形象和他们的重要事迹、功德、法门等,语言流畅,文字通俗。该书将曲折生动的故事文奉和精美绝伦的图片完美结合起来,将佛家哲理、佛学智慧、宗教艺术以及质朴的慈悲情怀和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演绎到至高境界,让读者与佛、菩萨开始一段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获得精神上的终极关怀,禅机尽悟。
《佛菩萨图说》将故事体的文本阅读、精彩纷呈的图片鉴赏、珍贵稀有的文物展示和趣味生动的百科知识融于一体,其中包含大量的石窟彩塑、壁画,石刻,以及金铜造像、水陆画、唐卡等珍贵文物珍品,形成一部故事、文物、知识相互补充、相互说明的缩微佛教小百科奇书,给读者一个全新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体验。
希望通过以下的图例导读提示,让读者在参悟本书的主旨、领会佛教里的众多智慧的同时,与诸位佛、菩萨作精神上的交流。
·随时感受佛教的智慧和佛教艺术的魅力
整个版面构成充分体现故事体文本的主体性特点.以佛教百科知识作为阅读辅助,图文并重,以图辅文,使读者在任何一个页面上都能深切感受到来自佛教智慧的光辉和造像艺术的无穷魅力。
·副标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故事、清晰地了解文章的脉络、深入地解读诸多佛与菩萨,本书在故事中运用副标题的形式,点出主旨,概述精要,让读者一目了然地准确把握故事精髓,同时让渎者用一种轻松便捷的方式来获得文本的重要信息,有效利用阅读时间,获得一种高效快速的阅读方式。
·佛教小百科
辅助阅读,帮助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本书的内容,把握主旨,传承对佛、法、僧三宝的尊重和敬仰,提倡理解和宽容,爱护维系生命的自然环境,尊重生命,崇尚自然生活。
·构建多元、密集的知识性信息读书理念
浓缩多元、密集的知识性信息,体现趣味性与学习性的阅读方式,建构集约型读书理念,以密集的信息,增加故事性之外的知识点,从而使故事的感性冲击力和历史知识的理性思维达到和谐统一,让读者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享受故事带来的审美快感和智慧思维,又能寻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宗教艺术的无限魅力,理解文化艺术传承中的艰难和成就,领悟佛学精神和佛教艺术在从印度向中国乃至世界传播过程中的演化和融合思维。佛教小常识、精美图片的视觉冲击和文字注解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知识板块,全面展现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全景再现一段真实的社会百态。
·再现历史的资料图片
图片涵盖了古印度、尼泊尔、中国、缅甸等众多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造像、绘画等资料,能够深入再现历史现实,极具欣赏效果,大量珍贵的石窟壁画和佛教造像,完全就是一个佛教艺术博物馆的浓缩,立体凸现厂不同时期的艺术精神和文化风貌,蕴含着深刻的内容,是佛教艺术的全息图像。
《佛菩萨图说》将曲折生动的故事文奉和精美绝伦的图片完美结合起来,将佛家哲理、佛学智慧、宗教艺术以及质朴的慈悲情怀和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演绎到至高境界,让读者与佛、菩萨开始一段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获得精神上的终极关怀,禅机尽悟。
(四)智慧第一合利弗
舍利弗,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他深得佛陀的信任,名字意为鹜鹭子或秋露子。他的母亲是摩揭陀国王舍城婆罗门论师的女儿,他出生的时候,眼睛与舍利鸟的眼睛极为相似,就命名为舍利子,还称为优波底沙,或优波提舍。
据《佛本行集经》记载,舍利弗自幼形貌端庄,少年时就修习多种技艺,通晓《四吠陀》。十六岁时就能用言语辞令说服其他的理论家,使他们心服口服,同族的子弟都跟随他,向他学习。年少时,就与目犍连结成好友,他们经常结伴游历寻师访友,求学问道。后来他们一起投师于删阉耶,毗罗尼子出家学道,仅七日七夜,舍利佛就贯通教旨,可见其智慧超群,当时很多会众把他奉为领袖,可是舍利弗深知自己并没有真正的觉悟。这时,释迦牟尼佛刚刚成道不久,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合,他的弟子阿说示持钵人城中乞食,合利弗见其威仪端庄,步态稳重,就上前请教他从师何人,所修何法。阿说示就把佛陀所讲的因缘法告诉他,使舍利佛明白诸法无我的道理,舍利弗就与目犍连各率领250名弟子一同到竹林精合皈依释迦牟尼佛。
舍利弗皈依佛陀后,常伴随在佛陀左右,帮助佛陀度化众生,在诸多弟子中他的智慧超群,《增一阿含经》说:“智慧无穷,决了诸疑。”因此,舍利弗在众弟子中有“智慧第一”的称誉。据经典记载,合利弗通晓外道典籍,常常用他那超绝的辩才摧伏赤眼婆罗门外道,使须达多长者皈依佛陀,并捐巨资修建祇园精舍。
舍利弗的智慧和辩才在佛陀的诸弟子中为上首,而且多次受到佛陀的赞誉。在罗喉罗小的时候,佛陀曾让罗喉罗拜舍利佛为师,并受沙弥戒。经中记载,有一次,舍利佛带着罗喉罗等沙弥从外面乞食回来,佛陀看见罗喉罗面色异常,便知道是信众们供养的食物分配不均,便对舍利弗说:“在六和敬的僧团中,长老对年少的比丘和沙弥应多加照顾。”舍利弗听后连连称是,知道自己确实有疏忽之处,他真心地接受了佛陀对他的指教。另外一次一个比丘用恶语诽谤舍利弗,当佛陀让那个比丘为他的恶语忏悔时,舍利弗却恭敬的说:“尊敬的佛陀!弟子现在已经近八十岁了,回顾我的一生,未曾杀害过生灵,更没有为自己的利害得失而妄语伤人,广阔的大地最能包容一切,无论什么不净的东西放在它的上面,它都不会拒绝,即使是最肮脏的粪便、脓血等它都无怨的接受。”然后他和颜悦色地对诽谤他的比丘说:“仁者!忏悔在佛陀的教法中,其功德是非常宏大的,人如果能够悔过,真心忏悔就能改变往昔所造的因缘,实在是很大的善举,你要努力精进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在佛陀晚年的时候,提婆达多企图盗取佛陀所讲的“五法”另立僧团,并带着没有觉悟的五百比丘逃到伽耶山中,舍利弗与目犍连立即追赶到山中慈悲教化了五百比丘,让他们明白所犯的错误,并将他们带回来皈依佛陀。
《大智度论》中记载,说舍利弗在过去世中是一条‘世世心坚不可动’的毒蛇。当时有一个国王被毒蛇咬伤,生命垂危,四处求医问药,但却没有奏效。这时有一个医生提出:要想解毒,只有让咬伤国王的毒蛇亲自将毒素吸出,这样或许能医好国王,于是就在地上放置了一个火盆,火盆中的烈火燃烧不止,然后命人捉来毒蛇让它吸出国王伤口中的毒素,而这条毒蛇没有服从国王的命令,自己跳入了燃烧的火盆中。舍利弗对自己认定的事情从不反悔,哪怕是用自己的性命作为代价。
舍利佛是在佛陀之前入灭的,他的老朋友目犍连在弘法的途中被外道梵志所害,佛陀也告诉舍利佛,说自己三个月以后将要入灭,舍利弗跪在佛陀的面前,恭敬地恳请佛陀说:“弟子年事已高,不能再承受佛陀灭度的悲痛打击,请求慈悲的佛陀准许我提前入灭。”佛陀从内心理解舍利佛,并答应了他的请求。舍利弗灭度七日后火化,人们将他的遗骨和衣钵葬在了祇洹精舍,须达多长者为他建立了佛塔。据《法华经·譬喻品》所载,舍利弗得到佛陀的授记,于未来世作佛,号华光如来。
P015-P016
觉悟救世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代的波斯国王泽克西斯看到自己所统率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希腊挺进时,不禁潸然泪下,对自己的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的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浩荡荡的大军再也没有一个人能活在世间,就使我感到极度的悲哀。”
在古印度也有这样一位叫乔达摩的王子,面对众生的生、老、病、死;面对世事的无常,他毅然地放弃了高贵的王位和奢华的生活。为了解开生命和宇宙的秘密,他历尽苦难,用生命作为代价,经过多年的修炼和苦苦思索,三十五岁时,终于在一棵菩提树下证悟大道,解脱了痛苦的缠绕,揭开了真理的面纱。他成了释迦族的圣人,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又称“佛陀”。“佛陀”的本意就是“觉悟者”。
佛陀在后来的四十五年中,带领他的弟子走遍了中印度各地,弘扬他的教法,上至国王、大臣,下至农夫、走卒,纷纷接受了他的慈悲教化。在他八十岁辞世时,整个印度半岛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接受了佛陀的正法。五百年后,佛教传人中国;一千年后,佛教在整个亚洲已经成了极具影响力的宗教。
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佛教徒,都一致承认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所宣说的教法。直到今天仍然传承着对佛、法、僧三宝的尊重和敬仰,他们反对偏执、顽固和自以为是;提倡理解和宽容,爱护维系生命的自然环境,尊重生命,崇尚自然生活;反对战争和掠夺,宣扬和谐共存。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在与中国传统的儒、道等文化长期的争斗、交汇、融合后,对中国及亚洲各国的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并渗透到哲学、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领域。佛教在它所传播的地区与当地的固有文化充分地融合在一起,在保存其精髓和特质的前提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各民族佛教文化,出现了中国的汉地佛教和西藏佛教,出现了日本佛教和东南亚地区的佛教……
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在佛教的各种经典及密法的传承中,出现了大量的佛陀尊像。当人们前往佛教圣地和寺院观光游览时,面对众多的佛陀造像,怎样区分他们的名称和身份,及其所代表的深刻含义?诸佛是如何产生的?在久远的历史中,在他们身上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和传说?
本书收集并介绍了所有重要的、常见的诸佛、菩萨名号、形象和他们的重要事迹、功德、法门等,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照了各种经论与版本,以期求得最恰当贴切的内容,并且尽量做到通俗、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