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黄帝内经素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始终指导着祖国医学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由《素问》和《灵枢》组成。其中,《素问》所论述的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脏象气血、腧穴针道、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则治法、医德养生,运气学说等,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有关内容,突出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薮。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黄帝内经素问》为中医临床人才必读丛书之一。《黄帝内经素问》与《灵枢经》共同构成了《黄帝内经》,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发展的基础。《素问》全面阐述了阴阳五行、脏象气血、腧穴针道、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则治法、医德养生、运气学说等中医基本理论内容,至今仍对中医临床及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田代华,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42年生于山东汶上。
田教授对中医基础理论文献有深入的研究,主张中医理论应服务于临床,曾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提出了自已的学术观点,除教授研究生外,还撰写了较多的论文,在全国各地《中医杂志》或学术会议上发表。同时,田教授又勤于著述,参加编写了近30部著作,其中,主编有《传统中医学理论》、《校勘学》(教材)、《中医揽胜》、《实用中药大辞典》、《实用中医对药方》;主校有《胎产心法》、《灵枢注证发微》、《素问注证发微》等;副主编有《实用中医保健学》、《中医方剂大辞典》、《妇科基础理论》;参编的大型著作有《针灸甲乙经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等。 主要学术成绩、研究动向及创新点: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黄帝内经素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始终指导着祖国医学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由《素问》和《灵枢》组成。其中,《素问》所论述的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脏象气血、腧穴针道、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则治法、医德养生,运气学说等,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有关内容,突出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薮。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组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大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始终指导着祖国医学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素问》共24卷,81篇,所论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阴阳五行、脏象气血、腧穴针道、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则治法、医德养生,运气学说等,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有关内容,突出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薮。
由于《素问》成书较早,又经历代传抄翻刻,以致误脱衍倒,文失其真,故校勘研究者代不乏人。然因受到时代的限制和个人理解的偏颇,现仍存有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以致给阅读理解《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黄帝内经素问》带来一定困难。为此,本次重新对该书进行了整理,选用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校勘铅印本为底本,参考了现存多种版本和相关著作进行校勘;对书中的异体字、繁简字、俗写字、古今字则进行了统一处理。本次整理的目的,在于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并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改正书中明显的误字,以便为读者学习研究《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黄帝内经素问》提供规范的版本。另外,本次整理于书末附有重要词语索引,以方便读者利用。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者,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人,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日治神,二日知养身,三日知毒药为真,四日制砭石小大,五日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日: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徒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实者须其虚,刺虚者须其实。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八正种明论篇第二十六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日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日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观于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日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