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一生颠沛流离,几度隐居、出仕;至元代,褒奖仁政,倡导文教,亲自执教培养后学,兼修金国国史。元好问诗近少陵,被后世誉为“少陵嫡派”;词类苏、辛,沉挚悲凉,寄寓遥深。元好问的诗词代表了金元时期诗词创作的最高成就,深受时人及后世的推崇,被认为“元明之后无与颉颃”,有着很强的感染力。本书精选元好问诗100题149首,词90首,附注题解、注释,对了解、研究元好问其人其作颇有帮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元好问诗词选/古典诗词名家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狄宝心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元好问一生颠沛流离,几度隐居、出仕;至元代,褒奖仁政,倡导文教,亲自执教培养后学,兼修金国国史。元好问诗近少陵,被后世誉为“少陵嫡派”;词类苏、辛,沉挚悲凉,寄寓遥深。元好问的诗词代表了金元时期诗词创作的最高成就,深受时人及后世的推崇,被认为“元明之后无与颉颃”,有着很强的感染力。本书精选元好问诗100题149首,词90首,附注题解、注释,对了解、研究元好问其人其作颇有帮助。 目录 前言……………………………………………………l 诗 选 石岭关书所见…………………………………………3 过晋阳故城书事………………………………………4 八月并州雁……………………………………………6 论诗三十首(其一、其二、其四、其七、 其十一、其二十四、其二十九)…………………7 少室南原………………………………………………9 秋怀……………………………………………………10 秋蚕……………………………………………………11 西园……………………………………………………12 横波亭…………………………………………………14 家山归梦图三首………………………………………15 楚汉战处………………………………………………16 麦叹…………….--…………………………………17 李屏山挽章二首(其一)………………………………20 帝城二首(其一)………………………………………21 寄钦用…………………………………………………22 寄西溪相禅师…………………………………………23 乙酉六月十一日雨……………………………………24 饮酒五首(其一、其二)………………………………25 后饮酒五首(其一)……………………………………26 别程女…………………………………………………27 出山……………………………………………………28 内乡县斋书事…………………………………………29 宿菊潭…………………………………………………30 西斋夜宴………………………………………………32 张主簿草堂赋大雨……………………………………33 长寿山居元夕…………………………………………34 范宽秦川图……………………………………………34 此日不足惜……………………………………………37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39 岐阳三首(其一、其二)………………………………40 雨后丹凤门登眺………………………………………42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其四)……43 俳体雪香亭杂咏十五首(其二、其三、其九、 其十一、其十三)…………………………………45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47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49 淮右……………………………………………………50 南冠行…………………………………………………5l 秋夜……………………………………………………54 十二月六日二首………………………………………56 徐威卿相过,留二十许日,将往高唐 同李辅之赠别二首(其一)…………………………57 喜李彦深过聊城………………………………………58 即事……………………………………………………59 梦归……………………………………………………61 宿神霄北庵中作………………………………………6l 甲午除夜………………………………………………62 学东坡移居八首(其一、其四、其六)………………63 冠氏赵庄赋杏花四首(其二、其三)…………………67 纪子正杏园燕集………………………………………68 杏花落后分韵得归字…………………………………70 泛舟大明湖……………………………………………71 松上幽人图……………………………………………73 卫州感事二首…………………………………………74 羊肠坂…………………………………………………76 太原……………………………………………………77 外家南寺 ……………………………………………78 别李周卿三首(其一)…………………………………79 出东平…………………………………………………80 别冠氏诸人……………………………………………81 再到新卫………………………………………………82 续小娘歌十首(其一、其二、其三、其四、 其五、其六、其七、其八)………………………83 初挈家还读书山杂诗四首(其一、其三)……………85 读书山雪中……………………………………………86 杏花二首(其一)………………………………………87 东山四首………………………………………………89 九日读书山,用陶诗“露凄暄风息.气清天旷明”为 韵,赋十诗(其一、其三、其四、其七、其八)…90 十月二十日雪…………………………………………94 游黄华山………………………………………………95 游龙山…………………………………………………97 东丹骑射………………………………………………100 感事……………………………………………………101 出都二首………………………………………………103 天涯山…………………………………………………105 留赠丹阳王炼师三章(其二)…………………………107 洛阳……………………………………………………108 旧国……………………………………………………109 为邓人作诗……………………………………………110 涌金亭示同游诸君……………………………………111 种松……………………………………………………114 自题中州集后五首(其一、其五)……………………115 赤壁图…………………………………………………117 壬子寒食………………………………………………119 台山杂咏十六首(其二、其三、其四、其五、 其六、其七、其八)………………………………119 出都……………………………………………………122 雁门道中书所见………………………………………123 野史亭雨夜感兴………………………………………124 送杜招抚归西山………………………………………125 镇州与文举百一饮……………………………………127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128 萧寺僧归横轴…………………………………………128 陈德元竹石二首(其一)………………………………129 三门集津图……………………………………………130 风雨停舟图……………………………………………131 题刘紫微尧民野醉图…………………………………131 杏花杂诗十三首(其一、其三、其五)………………133 杨柳……………………………………………………134 赠莺……………………………………………………135 梨花海棠二首(其一)…………………………………136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137 读汉书…………………………………………………138 自题二首………………………………………………139 词 选 摸鱼儿(恨人间)……………………………………143 水调歌头(黄河九天上)……………………………145 水调歌头(滩声荡高壁)……………………………146 摸鱼儿(问莲根)……………………………………148 江月晃重山(塞上秋风鼓角)………………………150 水调歌头(空溕玉华晓)……………………………151 水调歌头(山家酿初熟)……………………………152 满江红(元鼎诗仙)…………………………………154 水调歌头(牛羊散平楚)……………………………155 临江仙(今古北邙山下路)…………………………157 木兰花慢(流年春梦过)……………………………158 鹧鸪天(总道忘忧有杜康)…………………………160 浣溪沙(一夜春寒满下厅)…………………………161 水调歌头(石坛洗秋露)……………………………162 水调歌头(长安夏秋雨)……………………………163 水调歌头(形神自相语)……………………………165 永遇乐(绝壁孤云)…………………………………166 鹧鸪天(楼上歌呼倒接■)…………………………168 浣溪沙(万顷风烟入酒壶)…………………………169 洞仙歌(黄尘鬓发)…………………………………170 满江红(天上飞乌)…………………………………171 江城子(众人皆醉屈原醒)…………………………173 水龙吟(少年射虎名豪)……………………………174 满江红(江上洼尊)…………………………………176 临江仙(昨夜半山亭下醉)…………………………177 江城子(春风花柳日相催)…………………………178 江城子(河山亭上酒如川)…………………………179 江城子(草堂萧洒淅江头)…………………………180 声声慢(林间鸡犬)…………………………………181 满江红(老树荒台)…………………………………182 浣溪沙(画出清明二月天)…………………………183 临江仙(夏馆秋林山水窟)…………………………184 最高楼(商於路)……………………………………185 水调歌头(苍烟百年木)……………………………186 蝶恋花(负郭桑麻秋课重)…………………………188 鹧鸪天(身外虚名一羽轻)…………………………188 清平乐(垂杨小渡)…………………………………189 三奠子(怅韶华流转)………………………………190 满江红(枕上吴山)…………………………………191 满江红(一枕馀酲)…………………………………192 踏莎行(微步生尘)…………………………………193 玉漏迟(浙江归路杳)………………………………194 八声甘州(玉京岩)…………………………………196 江城子(河堤烟树渺云沙)…………………………197 玉楼春(惊沙猎猎风成阵)…………………………198 鹊桥仙(槐根梦觉)…………………………………199 鹧鸪天(瘦绿愁红倚暮烟)…………………………200 鹧鸪天(月窟秋清桂叶丹)…………………………201 清平乐(江山残照)…………………………………202 临江仙(昨日故人留我醉)…………………………203 感皇恩(梦寐见并州)………………………………204 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205 定风波(白发相看老弟兄)…………………………206 鹧鸪天(华表归来老令威)…………………………207 鹧鸪天(拍塞车箱满载书)…………………………208 南乡子(楼观郁嵯峨)………………………………209 朝中措(卢沟河上度旃车)…………………………210 婆罗门引(短衣匹马)………………………………2ll 满江红(问柳寻花)…………………………………212 定风波(熊耳东原汉故宫)…………………………213 浣溪沙(日射云间五色芝)…………………………214 木兰花慢(拥都门冠盖)……………………………215 临江仙(醉眼纷纷桃李过)…………………………217 婆罗门引(峄山霁雪)………………………………217 满江红(桃李漫山)…………………………………218 定风波(五色莲盆玉雪肌)…………………………220 临江仙(壮岁论交今晚岁)…………………………221 江城子(梅梅柳柳闹新晴)…………………………222 木兰花慢(要新声陶写)……………………………223 江城子(旗亭谁唱渭城诗)…………………………225 梅花引(墙头红杏粉光匀)…………………………226 江城子(醉来长袖舞鸡鸣)…………………………228 阮郎归(漫郎活计拙于鸠)…………………………229 鹧鸪天(偃蹇苍山卧北冈)…………………………230 鹧鸪天(只近浮名不近情)…………………………23l 鹧鸪天(薄命妾辞五首)……………………………232 木兰花慢(赋招魂九辩)……………………………237 木兰花慢(游三台二首)……………………………239 浣溪沙(锦带吴钩万里行)…………………………242 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243 鹧鸪天(枕上清风午梦残)…………………………244 木兰花慢(对西山摇落)……………………………244 鹧鸪天(零落栖迟感兴多)…………………………246 南乡子(少日负虚名)………………………………246 江城子(二更轰饮四更回)…………………………247 试读章节 摸 鱼 儿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为踪迹之,无见也。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验,其事乃白。是岁,此陂荷花开无不并蒂者。沁水梁国用时为录事判官,为李用章内翰言如此。曲以乐府《双怨》命篇。“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清之瑞露,春动七情”。韩僵《香奁集》中自叙语。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秋雨。 题解 李俊民《鹤鸣老人集·一字题诗序》谓乙亥(1215)秋避乱南渡,其侄时任河南府福昌县主簿,迎请俊民侨居厅事之东斋。遗山丙子南渡居三乡镇,属福昌县。词当这年听李俊民转述此事而作。它表达了词人对青年男女殉情的深切同情,对千百年来当权者扼杀自由相爱的切齿痛恨。这种对有违于礼教的私情的肯定,在此以前的文学史上是没有过的,出现在两宋理学盛行的时代中更是难能可贵。P148-149 序言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今山西省忻州市人。系出鲜卑族拓拔氏,唐代诗人元结是其先祖。曾祖元春于北宋末年迁忻。生父元德明、兄长元好古皆有诗名。嗣父元格曾任山东掖县、河北冀县、山西陵川、甘肃陇城等地县令,在陇城兼任凤翔府路第九处正将武职,也能诗。 遗山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时金章宗偃武修文,尊崇儒学,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遗山五岁时随嗣父至掖县,七岁能诗,人称神童。十一岁至冀州,学士路宣叔赏其俊爽,教之为文。十四岁将习举子业,嗣父特意选任儒风浓厚的陵川为官,让他师从郝天挺问学。当时金朝取士只以词赋科为重,学者致力律赋,对诗、策、论俱不留心。郝天挺深知其弊,令遗山肆意经传,贯穿百家,六年而业成,其一生人品学问奠基于此。 遗山二十一岁时,嗣父病卒于官任,遂自陇城扶柩还乡。此后五、六年间,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频频南侵,河朔州县大半残破,忻州被屠,死者十万,金都由中都(今北京市)南迁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遗山也于贞佑四年(1216)携家避乱南渡,客居三乡(今属河南省宜阳县)。这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饱经战乱的生活遭遇使他的诗作开始放出异彩。二十八岁时,他以诗谒见文坛泰斗礼部尚书赵秉文,被誉为“少陵以来无此作”,于是名震京师,人称“元才子”。又作《论诗三十首》,以“诗中疏凿手”自任,对自汉至宋的诗人流派进行评价,褒扬风雅正体,贬斥唯美诗风,成为诗学批评史上的重要人物。这一年,他参加举试又名落孙山。反思自十六岁以来屡试屡败的教训,深感所学与当时科考陋习不合,特别是南渡后生计已无保障,这两者迫使他对仕隐有所抉择,于是在次年移居嵩山,并在叶县等地买田,转向隐逸生涯。然遗山用世之心极强,始终没有放弃举试的机会,终于在三十二岁时登词赋进士第。当时舆论大哗,认为礼部尚书赵秉文是“元氏党人”,“取人逾新格”,遗山“愤而不就选”,“往来箕、颍间数年而大放厥辞。于是家按其什,人嚼其句,洋溢于里巷,吟讽于道路,巍然坡、谷复出也”。正大元年,遗山再试博学宏辞科,中选,任国史院编修官。按说宿愿已偿,史馆又为群英会萃之地,可与师友朝夕相处,但他在史馆很不得志,郁郁寡欢,终于在次年又辞官归隐嵩山。此后不久,又曾被征聘入商帅完颜鼎幕府,到方城、南阳等地,但为时仅几月即辞归。 遗山三十八岁时携家离开隐居十年的嵩山赴任内乡县令,这是他一生最为快活的时期。其时金朝国土日蹙,军费日巨,所需皆赖河南一地供给,横征暴敛,民不堪负,四处流离,田地荒芜。遗山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努力推行仁政,采取约束下吏、抑制豪强、招抚流亡、恢复农耕等措施,当地县志载其政绩有“劳抚流亡,边境宁谧”语,认为是“循吏也,不当徒以诗人目之”。闲暇之际,他饱览内乡山水,饮酒作诗,放浪形骸,不拘小节,人称“神仙”。只是好景不长,次年冬他便因丁母忧出居县东南白鹿原。其后曾代任镇平令,应征入邓州帅移刺瑗幕府。四十二岁时出任南阳令,奏请诏免赋税,恢复农耕,“善政尤著”。 1232年7月,遗山调任尚书省掾。此时妻子张氏病卒于南阳,大女远嫁,二女入道,他带着日夜哭泣的三女和三岁的幼子来到汴京,然而一场更大的灾难即将降临。1219年蒙古主力西征,只留少量部队在汉地作战,金朝得以苟延残喘。此时蒙古西征主力回师,以雷霆万钧之势扫灭西夏,攻克陕西重镇凤翔。鉴于金军退守潼关,蒙军又分兵借道南宋,顺汉水东下,从南北两面进军河南。1233年正月蒙军在钧州消灭金军主力,三月围攻汴京,激战十六昼夜不克,遂转攻其他州县。年底,汴京食尽,金哀宗出奔。其间遗山在围城中备受惊惧、饥饿之苦。次年正月,汴京西面元帅崔立发动兵变,以城降蒙古。遗山被迫受任左司员外郎,为避免同人流血,他主动参与了为崔立撰功德碑事,又在蒙古大军入城之际,上书主持其事的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材,请求保全安置优秀文人。这年五月,他作为亡金官员被押往山东聊城。 囚居聊城两年,是遗山一生最为凄惶的时期,一家人住在破庙中,孤独寂寞,饥寒交迫,由朝官沦为囚徒的失落感与金哀宗自杀、金朝彻底灭亡的凄凉感使他悲伤欲绝。此时他开始编撰《中州集》,以诗存史,并撰《南冠录》与《壬辰杂编》等史书。四十六岁时,他徙居冠氏,承蒙尊崇文士的冠氏帅赵天锡的多方惠顾,再加此地多亡金故旧,其心情逐渐好转,曾先后游历济南、泰山等地。四十八岁时,遗山羁管山东之期将满,先只身返乡安置迁家事宜,阔别二十年,劫后馀生之喜与事往人非之悲使他感慨万千。次年秋他携家返乡,途经济源休养半年,至五十岁始到家。 遗山归乡后原拟是要隐居故里,脱弃世事,作一遗民以了残生的,但后来并未履行自己的誓言。一者是为故国修史,他经常往来于晋冀鲁豫,采集遗逸,“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亲为记录”,“杂录近世事至百馀万言,捆束委积,塞屋数楹,名之日野史亭”。再者是为保全知识分子、延续传统文化奔走呼号,当时他已成为一代宗师,“铭天下功德者尽趋其门”。借此机遇,他周旋于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材父子及汉人世侯之间,褒奖仁政,倡导文教,并亲自执教培养后学。六十三岁时,他又进见接管汉地事务的忽必烈,奉之为儒教大宗师,请求蠲免儒者兵赋,使耶律楚材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得以延续。此后他为往来方便移家于河北获鹿。1257年卒,归葬忻州。 遗山的思想与传统文人多有不同。他身为拓拔氏后裔,生活在女真、蒙古政权之下,对汉文化的吸收多有抉择。他以儒学为本,向往文治,反对暴政,孔子所提倡的仁人志士的人生价值观是其一生的行动指南,但也有些思想超出传统儒学之外。 首先,在遗山诗文中极少见“胡”、“虏”等贱视少数民族之语,即使偶尔涉及,如《读靖康佥言》之“三百年间几降虏”,也是只从文化层面上对北方少数民族蔑称,绝不像南宋文人那样既从文化也从人种血统上骂金人为“逆胡”、“丑虏”。他晚年编撰金代诗歌总集《中州集》,将其中的女真人、渤海人、契丹人、南宋人都视为中州人物,不分中外,不辨华裔,只着眼于中华文化,超越了儒家夏夷之大防的传统观念。进而他以道统定正统,认为能行孔孟之道即为中国之君,把积极推行汉法的忽必烈称为贤王。其《刘时举节制云南》诗把忽必烈的军队视为“汉家”,把忽必烈征大理视为统一中华的举动。 其次,遗山继承了孟子“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与汉宋儒学所规定的君臣礼义有别。其《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诗之“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虱空悲地上臣”,即是对金哀宗只顾自己逃命而不顾金都吏民的指责。进而他又冒险劝说汴京留守投降以保全在京百万人民性命,以民命为重,社稷为轻。后来他又上书耶律楚材,进见忽必烈,力求保全延续传统文化,这与南宋灭亡时文天祥等人的行为南辕北辙。即使是遗山诗词中对故国的怀恋,也多着眼于昔日的文治昌盛,与文天祥、林景熙、郑思肖的故君情结有别。 再次,遗山受北方少数民族豪迈粗犷率真任情风尚的习染,为人豪爽滑稽,不拘小节,与谦谦君子温文尔雅的儒家风范判然有别。特别是在爱情方面思想很开放。其《摸鱼儿》(问莲根)词对青年男女相爱却受到家长阻挠双双投水而死的遭遇表示同情,这种对有违礼教的男女私情的肯定,在此前的文学史上是没有的。他对究心于天理人欲的宋儒很反感,其《东平学府记》批评他们“居山林,木食涧饮,以德言之,则虽为人天师可也,以之治世则乱”,“缓步阔视,以儒自名”,“窃无根源之言,为不近人情之事”。要之,遗山比较务实,在志节这一天平上倾向于求志,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时代的需求,与宋末诗人倾向于求节不同。 遗山于道、释两家也兼收并蓄,有所抑扬。他对宋代以来道士装神弄鬼、画符作法的荒诞之术不屑一顾,但对道士超脱尘世的高情雅致十分羡慕。特别是全真教首领丘处机劝导成吉思汗勿滥杀,“亿兆之命,悬于好生恶死之一言”的功绩称颂不已。他对佛家本于普救众生的教义,劝阻蒙古贵族奴役中原人民的功绩也予充分肯定,对佛教徒“死生一节,强不可夺;大小一志,牢不可破。故无幽而不穷,无高而不登,无坚而不攻”的坚韧精神也表示由衷的敬佩。 二 遗山一生著述甚丰,金亡前侧重于文学方面,有《锦机》、《杜诗学》、《东坡诗雅》等,皆佚。金亡后侧重于史学方面,有《壬辰杂编》、《金源君臣言行录》等,虽已亡佚,但元修《金史》多取材于此。今存仅有金代诗歌总集《中州集》及诗选《唐诗鼓吹》。至所自作,文有二百馀篇,“有绳尺,备众体”,“碑板志铭,尤有法度”,清人编《金元明八大家文选》视其为北方文派之首。其《续夷坚志》有二百馀篇,在文言笔记小说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其散曲虽然仅有十几首,但“由宋词变元曲始于遗山”,开风气之先。其成就最高的是诗,现存近一千四百首,其次是词,现存三百八十馀首。 遗山诗在题材上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是纪乱之作,按其经历身份可划分五个阶段:一、避乱流亡(1214—1217)。这一时期遗山先避兵于忻州、阳曲之间,后流亡到河南三乡。诗作或反映蒙古南侵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或感伤金都南迁国势衰弱,或抒发乡思离情。这时他身为学子,年轻气盛,作品中洋溢着收复河山、重振国威的豪情。其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带动了金末诗坛由宗宋到宗唐的转变。二、隐居嵩山(1218—1226)。这十年间遗山虽曾出仕,但为期很短,与下层人民朝夕相处,其纪乱诗多从农民的角度着笔,或反映金末的苛政,或揭露吏制的弊端,或展示人祸天灾带来生活的穷困,视野宽广,用笔辛辣,讽刺绝妙,诗艺更趋成熟。三、三为县令(1227—1231)。当身为地方基层官吏时,其纪乱诗的内容与情调又发生了变化。上面催征赋税的公文纷繁,督责严苛,下面民不堪命,四处逃亡,田地荒芜,无人佐军。遗山在这一矛盾中既忧国也忧民,对国难当头“军租星火急”表示理解,对民力疲惫不堪表示同情。四、朝官囚徒(1232—1238)。这一时期国家由危急到灭亡,个人由朝官成囚徒,沧桑巨变成就了诗人的辉煌,其纪乱诗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即指此。实际上这类深感大事已去、末日将临的诗作从遗山在南阳听到凤翔沦陷的消息后就开始了,接着便是汴京保卫战、金哀宗出奔、两宫北迁,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奔赴笔底。当遗山从亡金遗臣的角度反映蒙军入汴大肆掳掠的暴行时,多用白描手法和浅显语言直陈所见,不再像写金末暴政那样隐晦曲折心慈手软了。编管山东后的纪乱诗或写淮右战局、蔡州城破、崔立被诛等时事,或抒今昔兴亡之感、巢倾卵覆之悲,佳作迭出。这一阶段的纪乱诗侧重写国亡前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沉痛之感,堪称“诗史”。无论是反映现实的广度还是抒情的力度,它不仅代表了金诗的最高成就,就是几十年后遭到同样命运的南宋诗作也难与媲美。因此后人称遗山为“少陵嫡派”,把他列入一流诗人的行列。其律诗多用意象手法高度概括史实,意味醇厚,格调苍凉,与杜甫“三吏”、“三别”等着眼于具体历史事件的诗作不同,为诗史提供了新范本,后人称之为“遗山体”。五、晚年奔波(1239—1257)。归乡后近二十年,遗山四处奔波,“其天怀所感激,偶遇一物焉而伸之;其孤愤所郁结,偶遇一事焉而发之”,纪乱佳作多集中于重至燕都和河南时,大多诗作已不如前一阶段沉痛,也有针砭时弊的诗作,如《雁门道书所见》等,但很少。 遗山山水诗的成就也很突出。写优美之景的名句“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曾被王国维作为无我之境的例证,然最具个性特色的还是描绘壮美景色的诗篇。尤其是晚年,诗人放情山水,多宏篇巨制,以文为诗,随意挥洒,写景穷形尽相,议论层出不穷,想象丰富,语言老健,格调苍凉,其高寒的意境是诗人悲壮情怀与北国高山大川雄伟气概交汇的产物。短诗如《台山杂咏》寄寓了一代伟人的胸襟气度。 遗山的题画诗有近二百首,既有唐人那类赏画论画之作,也注重宋人的“诗补画外意”,但最具特色的是,他把所题之画作为引爆其诗情的导火线,或写离乱之思,或兴盛衰之悲,或评判历史,或针砭现实,为题画诗开拓了广阔的表现空间,开后世赵孟聧、郑思肖、郑板桥等将题画诗与社会现实、个人经历情感紧密结合之先河。 遗山的论诗诗也久负盛名,其观点使之成为诗歌批评家,其体式对后世的论诗诗影响巨大。 遗山诗就体裁言七律的成就最高,其次是七古,再次是七绝。赵翼《瓯北诗话》谓“苏、陆古体诗行墨间尚多排偶,一则以肆其辨博,一则以侈其藻绘,固才人之能事也。遗山则专以单行,绝无偶句,构思窗渺,十步九折,愈折而意愈深,味愈隽,虽苏、陆不及也。七言律则更沉挚悲凉,自成声调。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数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往往有之……此等感时触事,声泪俱下,千载后犹使读者低徊不能置”;沈德潜《说诗啐语》谓“元裕之七言古诗气王神行,平芜一望时,常得峰峦高插、涛澜动地之慨……绝句寄托遥深,如《出都门》、《过故宫》等篇,何减读庾兰成《哀江南赋》”,此皆深得三昧之言,可供参考。 遗山诗风的形成与其个性、遭遇和深厚的文学素养有关。赵翼谓“盖生长云、朔,其天禀本多豪健英杰之气,又值金源亡国,以宗社丘墟之感,发为慷慨悲歌,有不求而自工者,此固地为之,时为之也”,此诚中的之论,但还需要补充两点:一者是崇尚雄壮的个性之形成,与其本为鲜卑族后裔,血管里流淌着游牧民族奔放的热血,又成长于女真族政权之下,深受当世粗犷豪迈民风的>--j染有关。再者是遗山虽以风雅为正体,但在艺术表现方面兼收并蓄。尤其是对唐宋诗,他宗唐而不弃宋,广泛继承了宋人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等表现手法,这与南宋及元、明诗人分唐界宋、壁垒森严的门户之见截然不同。刘熙载谓遗山诗“兼杜、韩、苏、黄之胜,俨有集大成之意”,缪钺谓遗山“元明之后无与颉颃”,多着眼于此。 遗山词与诗同中有异。他论诗颇细,论词则颇粗,只强调抒发情性而已。他推崇苏轼的词作,肯定其以诗为词抒发士大夫情怀的成就,不赞同词为艳科和只写儿女情长之说,故其词作大半抒写个人情怀,其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身,可视为一部个人传记。其词作分期大致可与纪乱诗类比,但记事的成份少,即以抒情内容言,也不像纪乱诗那样多着眼于国计民生,而是侧重于个人内心深处的隐衷。下面略作比较,以期鉴别。 遗山避乱流亡时的词很少,其隐居嵩山时的词作,绝不像同期诗如《秋蚕》、《蟾池》、《虎害》之类主动有意揭露时弊,多数写畅游山林时陶醉于隐逸的感受。即使写壮志难酬之悲,也倾向于写个人命运不济。如在史馆时所作《水调歌头》之“判司官,一囊米,五车书。骑驴冠盖丛里,鞍-5避童奴”就是对自己位卑俸微的感伤。虽也有“长安自古歧路,难似上青天”等对外部环境的感叹,但不同于同时之诗《寄钦用》“虫臂偶然烦造物,獐头何者也求官”那样把矛头指向现实中的用人制度,抨击时弊,义愤填膺。三为县令时亦如此,词作多写游山玩水之乐,纯属情趣支配。而同时那些忧国忧民的诗作则满载社会责任感。词亦写到政务的繁忙,但不是把它当作正事,而是作为隐逸情趣的反衬。偶尔也有关怀时局国势之作,如《满江红》(老树荒台),但最终仍归结到自己如何消忧解愁。京官时期身处围城,其诗多关心时局,感怀丧乱,词只有《玉漏迟》(浙江归路杳)涉及国事,然兴发的却是感伤个人命运的不幸。汴京沦陷期,遗山词多为两宫北迁事而发,与直赋其事的诗作相较,多用比兴,且抒情主人公也多换为女性,感伤红颜薄命,格调含蓄凄婉。羁囚期的词作也不写时事,与诗的格调不同。如同是写故友相会所兴发的情怀,其《临江仙》(昨日故人留我醉)、《定风波》(白发相看老弟兄)诸词比较凄婉,不同于《徐威卿相过……》诗的慷慨激昂。写初返家乡的悲慨,《鹧鸪天》(华表归来老令威)之“旧日逆旅黄粱饭,今日田家白板扉”着眼于个人生存窘况,而《太原》之“南渡衣冠几人在,西山薇蕨此生休”则侧重写故国遗臣的感慨。以上只就大概而言,不免有以偏概全之嫌,而且也无意于贬低遗山词,旨在说明其诗词同可视为个人传记,但不是简单的重复,侧重面有所不同,二者需对照领会,对作者才有更深入的了解。还需指明的是,遗山之文如《癸巳上耶律中书书》等多出于社会责任感,其诗既出于对社会的关心,也注重自我的情感,其词则侧重于关顾自我情趣,明乎此,则不至于对他的眷恋旧朝和认可新朝并行不悖感到迷惑不解了。 遗山的情词约占其总数的六分之一。在这一方面他是早熟的天才,最脍炙人口引人注目的《摸鱼儿·雁丘词》、《摸鱼儿-双蕖怨》、《江城子·观别》等皆青年时所作,即事名篇,词风奔放激越;中年丧妻后所作的悼亡词低徊往复,一唱三叹,缠绵凄恻。金亡后所作《鹧鸪天·薄命妾辞》等词则借男女之情写亡国之悲,比兴微妙,寄托遥深。 遗山的山水词大多是通过歌颂山水之美以抒发隐逸情趣。词中多写雄壮之景与动态之美,显示出词人豪放的个性。有些以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的词作也染有主观色彩,打上时代的烙印。如《水调歌头·赋三门津》既铺陈渲染黄河的雄壮,也突出它的为患之烈,更反衬中流砥柱的坚定不移,寄寓了时代的悲慨和个人的抱负。《清平乐·泰山上作》之“江山残照”、“长松悲啸”景象的摄取,皆与其遗民心理有关,至于“醉眼千峰顶上”也是其胸襟气度的外射。 总体而言,遗山词属苏、辛豪放一派。但他既主张词咏情性,也强调言外之意,味外之味,故其词虽奔放酣畅,却不一泻无馀。金亡后,他摧刚为柔,将豪放与婉约熔为一炉,是苏、辛之后词风的又一发展。后人对此评价较高。徐世隆言“清雄顿挫,闲婉浏亮,体制最备。又能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得前辈不传之妙,东坡、稼轩而下不论也”;刘熙载言“疏快之中,自饶深婉,亦可谓集两宋之大成矣”。也有持批评态度者,如陈廷焯言“遗山词刻意争奇求胜,亦有可观。然纵横超逸,既不能为苏、辛,骚雅清虚,复不能为姜、史,于此道可称别调,非正声也”。此虽评价尺度不同,但对遗山词风特质的把握却殊途同归。 三 本书共选诗100题149首,词90首。入选标准:一是首选诸家选本公认的名作;二是突出其特色成就;三是兼顾各个阶段、各种体裁、各类风格的作品。正文以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姚奠中主编、李正民增订的《元好问全集》为底本,个别文字参照他本酌改,补缺文字有引证。入选作品按创作时间先后编排,其中诗以《雁门道中书所见》、词以《江城子》(旗亭谁唱渭城诗)为界,前为编年作品,后为未编年作品。编年、题解依拙著《元好问年谱新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注释曾参考郝树侯《元好问诗选》、陈沚斋《元好问诗选》、刘泽《元好问论诗三十首集说》、林从龙等《遗山诗词注析》、姚奠中、李正民主编《元好问词注析》、赵兴勤等评注《遗山乐府》、王树林注《十大词人·元好问》等,还参考了其他时贤的研究成果,限于体例,在此说明,并表谢意。其不同的见解,亦望商讨指正。 狄宝心 2005年4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