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利用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以比较通俗的行文方式,多视角、多角度地展示了一个有“个性”的秦始皇;围绕传主一生经历,展示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重要大事。本书在客观介绍秦始皇的一生、品评他的功过得失时,还为读者解读了2000年来形成的“秦始皇现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秦始皇传/中国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分田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利用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以比较通俗的行文方式,多视角、多角度地展示了一个有“个性”的秦始皇;围绕传主一生经历,展示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重要大事。本书在客观介绍秦始皇的一生、品评他的功过得失时,还为读者解读了2000年来形成的“秦始皇现象”。 目录 序言(1) 第一章 家世篇:声名显赫的霸王之胄(1) 第一节 赢秦得姓与秦赢立国(3) 一、华夏传人,玄鸟图腾(4) 二、柏翳佐舜,得姓为赢(7) 三、费昌佐殷,子孙封侯(9) 四、蜚廉事纣,被迫西迁(10) 五、造父善驭,封之赵城(11) 六、非子息马,厥号秦赢(12) 七、西垂大夫,名扬西戎(13) 八、关于赢秦文明发展程度的估计(14) 第二节 襄公勤王与秦国跻身诸侯之列(18) 一、西周灭亡,平王东迁(18) 二、攻戎救周,始命列国(20) 三、夺取岐西,向东发展(22) 四、帝王之基,得天独厚(25) 第三节 秦穆公始霸与秦国大国地位的确立(28) 一、“尊王攘夷”与诸侯争霸 (29) 二、秦穆公任贤,百里奚致霸(32) 三、东服强晋,饮马黄河(33) 四、远途袭郑,兵败殽山(34) 五、改变方略,西霸戎夷(35) 六、春秋以来秦国文明程度的发展(37) 第四节 秦孝公变法与秦国跃居“战国”首强(41) 一、励精图治,下令求贤(42) 二、任用商鞅,实行变法(44) 三、依法治国,中央集权(46) 第五节 从称“王”到称“帝”(54) 一、秦惠文君称“王”(54) 二、秦昭襄王称“帝”(56) 三、从秦国灭周到秦始皇称“皇帝”(58) 第六节 周秦之变:一次非同寻常的王朝更替(60) 一、周秦之变的特点(61) 二、周秦之变与欧亚大陆的帝国化时代(62) 三、周秦之变的主要历史动因(64) 四、周秦之变对秦始皇历史地位的界定(66) 第二章 孺子篇:承继宗祧的少年君王(67) 第一节 做政治人质的王孙异人与以投资牟利的商人吕不韦(68) 一、羁旅邯郸的质子异人(69) 二、善于牟利的商贾吕不韦 (70) 三、围绕储君嫡嗣地位展开的政治交易与政治谋略(72) 四、赵姬再嫁与赵政出世(74) 第二节 荣任王储与初登君位(75) 一、子楚回国与赵政归秦(76) 二、幼冲之年的秦国王储(78) 三、十二岁登临王位(79) 第三节 母后专权、仲父辅政与缪毒乱政(81) 一、太后赵姬代行王权与大臣辅政(82) 二、染指最高权力的“仲父”兼“相邦”(83) 三、缪毒乱政:“与缪氏乎?与吕氏乎?”(87) 第三章 亲政篇:图谋帝业的大国霸主(92) 第一节 平定内乱、剪除权臣(93) 一、平定缪毒之乱(94) 二、罢黜吕不韦(97) 第二节 佐成帝业的霸王之士(101) 一、李斯与《谏逐客书》(102) 二、尉缭与《尉缭子》(10r7) 三、茅焦强谏,“抗枉令直”(110) 四、顿弱论秦国连横的外交谋略 (111) 五、姚贾献破坏各国合纵之策(112) 六、韩非与《韩非子》(114) 第三节 运筹帷幄、勇冠三军的善战之将(119) 一、王翦、王贲父子两世名将(120) 二、蒙骜、蒙武、蒙恬、蒙毅祖孙三代忠臣 (122) 第四节 秦始皇统治时期的君臣关系(124) 第四章 统一篇:横扫六合的天下共主(130) 第一节 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政治、军事、外交谋略(131) 一、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战略决心 (132) 二、时不我待,当机立断,连续作战,不使喘息(135) 三、致力连横,破坏合纵,远交近攻,孤立对手(135) 四、收买内奸,巧施反间,败坏政治,弱化敌手(136) 五、改善内政,顺从民心,调整政策,安抚降地(137) 六、中央突破,由近及远,灵活机动,逐个击破(138) 第二节 灭韩(140) 一、韩国的兴与衰(141) 二、韩人郑国间秦与秦始皇修成郑国渠(142) 三、韩非使秦与秦始皇的战略决策(143) 四、韩王请臣与秦王灭韩‘(146) 第三节 灭赵(146) 一、赵国的兴与衰(147) 二、秦、赵火并与统一战争战略准备的完成 (148) 三、赵国合纵攻秦(148) 四、秦以救燕为名攻赵(149) 五、秦始皇的离间君臣之计与赵国连失良将(150) 六、赵国的灭亡(152) 第四节 灭魏(152) 一、魏国的兴与衰(152) 二、从秦攻魏拔卫到魏国献地请降(155) 第五节 灭楚(156) 一、楚国的兴与衰(156) 二、李园之乱(159) 三、启用王翦,灭楚平越(160) 第六节 灭燕(161) 一、燕国的兴与衰(161) 二、秦国借赵攻燕与救燕攻赵(162) 三、太子丹自秦亡归与荆轲刺秦(163) 四、燕、代合兵抗秦与秦军扫燕灭代(166) 第七节 灭齐(167) 一、齐国的兴与衰(167) 二、君王后事秦与后胜误国(169) 三、齐国不战而降(170) 第八节 开拓疆土、巩固边防(171) 一、南平“百越”(171) 二、设官治理“西南夷”(173) 三、经营北部边疆(174) 第九节 秦始皇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178) 第五章 称帝篇:集先秦各种君权观念之大成的始皇帝(183) 第一节 秦始皇首创“皇帝”名号(187) 第二节 宗法称谓:皇帝是天下一家的大家长(192) 一、“后”:家国一体与天下父母(192) 二、“宗”:“天下宗主”与“天下一家”(194) 三、“君父”:君父一体与“王道三纲”(197) 第三节 权势称谓:皇帝至高、至上、至尊、至贵(198) 一、“王”:干戈戚扬与“王天下”(199) 二、“君”:支配土地、子民的发号施令者(202) 三、“万乘”:军事统帅权与征收赋役权(204) 四、“正长”:最高行政权力的支配老·(2Q5) 五、“太上”、“元首”、“至尊”、“民主”:“非天子不制度”(206) 六、“辟”:“作威作福,君之职也” (209) 七、“御”:驾驭天下的主宰(210) 八、“天下”、“国家”、“社稷”:君与国一体 (211) 九、“一人”:四海之内,惟王至尊 (213) 第四节 神化称谓:皇帝受命于天、体胤神圣(215) 一、“帝”、“天”、“上帝”:天与王合(215) 二、“天子”:皇天上帝的嫡长子(217) 三、“龙”、“日”、“九五之尊”:皇权神圣与皇恩浩荡(218) 第五节 圣化称谓:皇帝是与道同体的道德表仪和文化权威(221) 一、“君师”:君师合一与“以吏为师”(222) 二、“君子”、“大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224) 三、“圣人”、“圣王”:君与道同体,圣与王合(226) 第六章 思想篇:偏爱法家的“杂家”君主(233) 第一节 皇帝制度法定意识形态的初步形成(234) 第二节 秦始皇统治思想的主要来源和基本构成(238) 一、深入剖析统治思想的若干思路(239) 二、各种大众信仰对秦朝的统治思想的影响(241) 三、各种源远流长的政治传统、政治惯例和政治经验(243) 四、影响广泛的全社会普遍政治意识(244) 五、诸子百家的特色学说与秦朝统治思想的理论构成(245) 第三节 “大一统”观念的全面实现(265) 一、从“王天下”观念到“大一统”理论(265) 二、“大一统”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秦朝的“大一统”(267) 三、“大一统”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273) 第七章 制度篇:确立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圣王”(一)(278) 第一节 皇权支配下的“三公九卿”制度(280) 一、皇权与相权的基本关系准则 (280) 二、秦朝的三公九卿及相关的中央政府机构(284) 第二节 中央集权与单纯的郡县制度(294) 一、“郡县”与“分封”之争(295) 二、秦朝的封君食邑制度·(303) 三、秦朝郡县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307) 第八章 制度篇:确立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圣王”(二) (313) 第一节 官僚制度与法制化的行政管理(313) 一、入仕与选官制度(314) 二、法制化的行政管理(324) 第二节 强化政治监控机制与完善监察制度、谏官制度(330) 一、秦朝谏议制度、监察制度的历史渊源 (332) 二、先秦诸子的政治监控理论(335) 三、秦朝的政治监控制度和秦始皇的主要贡献’(342) 第九章 社会篇:改造并重构等级秩序的国家元首 (350) 第一节 皇帝(君)、官僚(臣)、黔首(民)三大政治等级(352) 一、君、臣、民政治等级的重构与相关的社会普遍意识(352) 二、先秦诸子论君、臣、民的基本政治关系(356) 三、秦始皇规范君、臣、民政治等级关系的主要措施 (364) 第二节 规范臣民等级特权的二十等功勋爵制度(366) 一、功勋爵制度的产生与发展(366) 二、秦朝二十等功勋爵制度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70) 三、秦始皇贯彻实行功勋爵制度的一些特点(375) 第三节 秦始皇对家庭内部等级关系的保护(378) 一、宗法家庭组织及其政治功能的重大变革(379) 二、维护父家长特权的主要措施 (389) 第四节 秦朝法律中的等级关系(392) 第五节 综合性的社会阶层结构与相对流动的等级秩序(395) 第十章 经济篇:富有天下的最高统治者(402) 第一节 制度化、法制化的财政经济管理(402) 一、统一度量衡(402) 二、统一币制(403) 三、法制化的经济行政管理(405) 四、“重农抑商”政策与管理工商业的法律(406) 第二节 国有土地的管理及相关法律(408) 一、皇权支配下的土地占有形式 (408) 二、土地管理制度(415) 第三节 秦朝的赋税制度及相关法律(417) 一、秦朝赋役制度的历史渊源(418) 二、秦朝的主要租税征课项目(419) 三、法制化的徭役制度(422) 四、常税、常役状态下的民众负担(429) 第十一章 法制篇:中国古代首屈一指的“法治”帝王 (432) 第一节 秦始皇的法制理念与政治行为方式(435) 一、先秦的法治思潮与法家的法治理想(435) 二、秦始皇的“以法治国”统治方略(445) 第二节 秦朝的法律制度与法律形式(455) 一、秦朝法制的基本制度(455) 二、秦朝主要的法律形式和内容(457) 三、秦朝法制的罪名与刑罚体系 (464) 第三节 重刑主义的刑罚原则(468) 第四节 与文化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476) 一、“书同文”(476) 二、“行同伦”(478) 三、“以吏为师”、“以法为教”(481) 第五节 秦始皇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历史地位(481) 第十二章 工程篇:前无古人的工程皇帝(487) 第一节 以长城为主要标志的军事工程体系(488) 第二节 驰道与遍布中华的通衢驿道网(495) 第三节 灵渠与沟通大江南北的水运交通网(498) 第四节 十二金人与“销锋铸镣”工程(500) 第五节 阿房宫与秦都咸阳的扩建工程(509) 第六节 兵马俑与空前奢华的骊山陵工程 (512) 第十三章 生活篇:享御称尊的大秦天子(517) 第一节 中华帝王家的家庭制度与秦始皇的家庭生活(517) 一、君臣关系制导下的家庭关系 (518) 二、秦始皇与家庭中的尊长、兄弟(521) 三、后妃制度与秦始皇的后妃姬妾们(527) 四、秦始皇与子女和姻亲的关系 (530) 五、宦官制度与秦始皇的家奴们 (534) 第二节 秦始皇的宫廷生活与日常政务活动(536) 一、与皇帝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礼仪制度(536) 二、秦始皇的日常宫廷生活(544) 第三节 “亲巡天下,周览远方”(549) 一、巡狩制度的政治意义(549) 二、第一次大巡狩(552) 三、第二次大巡狩(552) 四、第三次大巡狩(558) 五、第四次大巡狩(559) 六、第五次大巡狩与命丧沙丘(560) 第十四章 骄奢篇:为祸一世的暴虐君王(566) 第一节 社会性暴虐、时代性暴虐、制度性暴虐与个体性暴虐(567) 第二节 封禅(573) 一、封禅的来历与政治意义(573) 二、第一位封禅皇帝的重大失策 (574) 第三节 寻仙求药(580) 第四节 “焚书”与“坑术士”(588) 一、“焚书”缘起(589) 二、“焚书”令的执行(593) 三、“坑术士”(595) 第五节 秦始皇的政治人格(601) 一、秦始皇的形象与个性(602) 二、秦始皇的政治素质和政治人格(604) 第十五章 结局篇:二世而亡的大秦帝国(612) 第一节 秦始皇统治末期的政治形势(613) 一、形形色色的政治敌手(613) 二、“天下苦秦久矣”(623) 第二节 “夺嫡之祸”与皇权异化一(629) 一、“沙丘之变”(629) 二、秦二世动摇国本的系列化暴行(632) 第三节 国破家亡(640) 一、大泽乡起义(640) 二、“指鹿为马”与赵高弑君(643) 三、秦朝灭亡(647) 第四节 “百代犹行秦政法”(648) 一、“秦”、“震旦”与“CHINA”(648) 二、“汉承秦制”与“百代行秦政” (649) 第十六章 史评篇:千秋功罪任人评说的秦始皇(657) 第一节 彻底否定性的政治批判与作为文化典型的“暴君” (658) 一、秦汉之际的秦政批判思潮与“秦始皇”的文化符号化(658) 二、“秦始皇”文化符号的社会政治功能(672) 第二节 “千古一帝”的点评与肯定秦始皇历史地位的史论 (677) 第三节 分析性秦始皇评价逐步发展的历史特点(682) 后记(691) 试读章节 秦始皇出生于秦国王公世家,他的祖先是一批彪炳史册的先公先王。换句话说,秦始皇是声名显赫的霸王之胄。 任何一部历史人物传记总要首先讲一讲传主的家世,或略或详,有时甚至几近俗套。然而要为秦始皇作传,其家世是必须要讲的。之所以如此,除了那些普遍适用的体例和依据外,是因为如果不把秦始皇的所作所为放到更长时段的历史过程中去考察,就很难全面、准确地解读这个历史人物及相关的各种历史现象。要研究秦始皇,就必须详细地考察他的家世。 秦始皇不是“从布衣而为天子者”,而是“从千乘而得天下者”。作为一位最高统治者,其政治生涯的起点和政治功业的根基都有赖于特定的家世。更何况秦始皇的出生与一场政治交易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没有特定的家世,且不说他能否成为君主,就连赢政这个特定的自然人能否诞生于人世间都很难说。 秦始皇的家世还有很特殊的历史意义。这或许缘于历史的偶然。然而历史的巧合导致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秦国的发迹史恰好与一场王朝更替史相始终。赢秦家族的兴起与西周王权的衰落息息相关。秦国立国于西周东周之际,又是“春秋五霸”之一,继而成为变法运动的佼佼者,然后成为几大“战国”中的首强,最终一统天下。这个家族先后封大夫,列诸侯,为霸主,作王者,称帝号,依次循着权力的台阶,拾级而上,最终夺取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在旷日持久的兼国并土、称霸图王的历史过程中,秦国是笑到最后者。秦始皇不仅以如椽大笔为这段历史纪年画上了句号,又为新的历史篇章写下了至关重要的第一笔。秦始皇的家世记述着一部王朝更替史。他又是这次非同寻常的王朝更替的最终完成者。不了解赢秦家族披荆斩棘、奋发崛起的政治发迹史,就很难理解秦始皇所依恃的思想、制度及其个性与功业。 在中国古代史上,秦朝的建立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之变,不仅仅是一次王朝的更替,更是一次社会形态的重大演变。尽管人们对这场社会大变局的性质和主要内容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和描述,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在这场历史大变局中产生了新的政治制度,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互动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商周的社会政治形态与秦汉的社会政治形态有明显的差异,这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历史的偶然,赢秦家族立家立国、称王称霸、变法改制的历史恰好与这场历史大变局相呼应、相始终。在一定意义上,一部秦国史就是一部春秋战国史,一部浓缩了的中国帝制发生史。秦始皇是一番沧桑巨变所造就的千千万万政治英雄中的一个。他是西周王制衰亡史的终结者和皇帝制度的创立者。这就意味着秦始皇是一个时代、一种制度的代表人物。这就不能不把这个时代种种有关的重大事变都归纳到他身上,从中深人考察时代对他的意识、行为的影响和他的意识、行为对时代的影响。这就必须把秦始皇放到一个广阔的历史时空中去考察、去研究。 本书不仅要为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立传,还要深入研究“秦始皇现象”。秦始皇不仅代表着春秋战国这个时代,代表着秦汉帝制,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从世界史的角度看,秦始皇甚至可以看作欧亚大陆帝制时代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这就不能不把秦始皇放到一个更长远、更广阔的历史时空中去考察。秦始皇的家世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帝制发生史的缩影。 前贤早就提示我们:在为一个历史人物立传的时候,“凡真能创造历史的人,就要仔细研究他,替他作很详尽的传。而且不但留心他的大事,即小事亦当注意。大事看环境,社会,风俗,时代;小事看性格,家世,地方,嗜好,平常的言语行动,乃至小端末节,概不放松。最要紧的是看历史人物为什么有那种力量。”①就本传传主而言,秦始皇的家世既是大事,又是小事。秦始皇的传记必须从他的家世写起,而且必须要详详细细地讲解一番。这是由秦国及秦始皇的历史地位所决定的。 笔者认为,如果编写一部故事选择、情节设置和阐释模式都是由秦人做主角的“春秋战国史”的话,或许比《春秋》、《史记》更能充分展现这段历史的风貌,更能准确地把握这段历史的脉搏。如果’把春秋战国史简化为秦国史,可能会略去许多发生在其他国度的脍炙人口的故事,却无损于这段历史的本质以及大纲、要目和基本过程。如果把秦国史,特别是秦国政治史的脉络和枝叶再简化一点的话,那就是秦始皇的家世。正是这部赢秦先人的政治发迹史为秦始皇提供了极其丰厚的政治遗产。P1-3 序言 秦始皇帝名赢政,赢姓秦氏,又名赵政,有人称之为“吕政”。公元前260年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公元前210年卒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大平台)。赢政十二岁继承秦国王位,二十一岁亲政。他横扫六合,统一天下,自命为秦朝“始皇帝”,俗称“秦始皇”。 秦始皇享年仅五十岁,实际执政不到三十年,却上承千年,下启千年。具有这样历史地位的人物在古今中外都是十分罕见的。 作为秦王的赢政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最后一位君主。他吞灭六国,缔造秦朝,结束了数百年来“天下共主”名存实亡的政治局面。这个事件一直被视为春秋战国时期结束的历史性标志。在这个意义上,秦王赢政是一个历史过程的终结者。 作为秦始皇的赢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最先在全中国范围内推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这就使秦始皇成为又一个历史篇章开端的标志性人物。许多史学家把秦始皇建立帝制作为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起点。 春秋战国是一个英雄时代。历史的大变革、政治的大动荡、社会的大调整、思想的大裂变,相继推出一批又一批具有英雄气质的杰出人才,可谓豪杰辈出,群星灿烂。他们叱咤风云,有的是政治英雄,有的是思想英雄,有的是军事英雄。秦始皇是一位拥有优秀军政素质和博大政治功业的君主。从秦王到秦始皇,赢政充分利用历史进程所提供的机遇和条件,以能动性的进取精神和典范化的政治行为,几乎无可挑剔地完成了历史所赋予他的任务。他是这个时代的最后一位枭雄。 秦朝制度的历史影响极其深远。在人们阅读有关文献和研究成果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汉承秦制”的说法。不仅如此,“秦制”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框架一直贯通了此后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这件事,可谓“定一制而传千古”。 秦始皇身上包纳着如此之多的社会历史内容。在世界史上,他把现存第一套真正的国家与法的理论全面变成现实,是欧亚大陆完成帝国化过程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他是春秋战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完成者。在中国政治史上,他完成了一次非同寻常的改朝换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他第一个建立了名副其实的“大一统”,是中华帝制的创造者。在中国思想史上,他集先秦帝王观念之大成,首创“皇帝”尊号。在中国法制史上,他是首屈一指的“法治”皇帝。在中国文化史上,他实行书同文、车同轨、制同度、行同伦,促成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形成。在中国工程史上,他的名字与被誉为世界奇迹的万里长城和秦陵兵马俑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类似影响的历史人物屈指可数,而在中国古代史上则堪称独一无二。 这是一个政治英雄,又是一个专制暴君。秦始皇集英雄与暴君于一身,这并不奇怪。在那个时代,只有枭雄能够成为政治英雄,枭雄而为帝制之君主其政治必有专横暴虐之处。秦始皇统治时期有六大弊政,即无节制地扩建宫室、超标准地修筑陵墓、迫不及待地封禅泰山、兴师动众地寻仙求药、大规模地焚烧《诗》《书》以及“坑术士”而株连无辜。与历代帝王比较,秦始皇的功业无人匹敌,秦始皇的弊政也相当严重。他集中体现了中华帝制的优长与弊端,甚至成为这种制度的文化符号。因此,有人誉之为“千古一帝”,有人斥之为“独夫民贼”。直到今天,关于秦始皇一生的是非、善恶、功过,依然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秦始皇是以“暴”闻名于世的。自古以来,许多政论、史评偏爱用“暴虐”二字一口将秦始皇骂倒,然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早就看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如何评价秦始皇的“暴”是解读“秦始皇现象”的重要课题。对于“暴”必须做具体分析,否则很难客观公正地评价一段历史和一个历史人物。如果忽略了由西周王制到秦朝帝制的社会变迁在若干重要指标方面相对弱化了社会性暴虐这个基本事实,如果不将社会性暴虐、时代性暴虐、制度性暴虐和个体性暴虐有所区别,就很难正确认识秦始皇这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笼统地抨击秦皇、秦制的“暴”,反而不利于全面地认识中华帝制及其相关的一系列历史现象,也不利于深刻地批判专制主义政治。 自云梦秦简等比较可靠的历史材料发现以来,学术界对秦朝历史有了更清晰、更准确的认识,对于秦始皇也有了更深入的研究。这些材料和研究推翻了一些加在秦皇、秦制头上的诬罔。本传的目的就是充分利用秦史研究的新进展,以比较通俗的行文方式,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关于“秦始皇现象”的学术性诠释版本。 后记 这部著作的出版,首先要感谢刘泽华教授和乔还田主任。 刘泽华先生是我的导师。1998年以前,我另有本职工作,搞历史研究带有“票友”的性质。如果不是在先生的“指令”下写了几部著作,我现在很难受聘于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岗位。 人无宿命,却有机缘。2001年4月,我协助刘泽华先生操办一个学术年会。正当几位著名学者拿着与会者名单,议论“分田”、“还田”的取名之义时,我与乔还田先生握手相识。随后便奉刘先生之命和乔先生之约,开始写作这本《秦始皇传》。二“田”合作,可谓彼此一诺千金,事事顺畅如意。 与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我对秦始皇及相关历史现象的思考可谓久矣!记得我的第一篇有关秦始皇的文字是一份政治课作业。时在1970年初冬。我正以插队知识青年兼“工农兵学员”的身份在承德师范学校隆化分校专攻数学。自从以中国政治思想史为主要研究方向以来,君主论、帝王观念和统治思想一直是我所关注的重点。这本《秦始皇传》只是一个个性化思考过程的阶段性成果。’在长期的学习与研究中,读过许多相关的专著和论文。在此,谨向一切曾经给予我教益的师长、前辈和同行表示感谢。 我的学生许哲娜协助核对了本书的许多引文。顺致谢意。 张分田 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2003年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