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诗有智慧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赵仁珪
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熟读古诗,就能获得为人处世的智慧;学会做事做人,才能成就自己的梦想。诗歌是优雅、纯洁、高贵的安琪儿,亲近诗歌,我们便能找寻到安抚心灵的灵丹妙药。也许我们无法选择生活的内容,但我们能够选择面对生活的方式。诗意地栖居无疑是最理想的生存境界,在生活中寻找回曾经失落的诗意,让诗意陪伴我们的漫漫人生……

目录

·人生卷·

去郊外听听虫鸣——陶渊明《归园田居》读解/3

阴晴圆缺事难圆——李白《月下独酌》读解/7

沉醉中的豪放自信——李白《将进酒》读解/10

伟大的痛苦——杜甫《登高》读解/14

活出自己的精彩——杜甫《旅夜书怀》读解/17

诗与往事的清明——杜牧《清明》读解/20

风雨人生路,潇洒自在行——苏轼《定风波》读解/24

让生活多一点幽默——苏轼《蝶恋花》读解/27

新视野,新感觉——苏轼《题西林壁》读解/30

生活需要去“享受”——黄庭坚《鹧鸪天》读解/33

学会自我慰藉——李清照《声声慢》读解/36

对面似怜人瘦损——李清照《醉花阴》读解/40

与松树做朋友的孤独——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读解/44

享受生命这一程——蒋捷《虞美人·听雨》读解/48

盎然春意在心头——某尼《悟道诗一首》读解/51

寻找心灵的归宿——慧开《无门关》禅诗一首读解/55

在矛盾中挣扎的痛苦与解脱——王国维《浣溪沙》读解/59

·事业卷·

创业不易,守业更难——刘邦《大风歌》读解/65

诠释生命的真谛——曹操《步出夏门行》读解/69

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陶渊明《杂诗·忆我少壮时》读解/73

一时失志不必怨叹——鲍照《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读解/77

隐士之不完全攻略——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读解/81

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读解/84

士为知己者死,“遇”与“不遇”的祸与福——杜甫《蜀相》读解/87

蓝关上的雪——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读解/90

功名、事业、千古男儿的梦想——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读解/93

男儿当自强——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读解/97

我是男儿当自强——张耒《北邻卖饼儿》读解/100

苍天有感泣斯人——陆游《书愤》读解/103

人生必要的豁达——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读解/106

学无止境,学而有道——朱熹《观书有感》读解/110

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读解/113

努力请从今日始——文嘉《明日歌》读解/117

坚忍不拔的意志——郑燮《竹石》读解/121

审时度势,推陈出新——赵翼《论诗》读解/125

不拘一格地发现与使用人才——龚自珍《乙亥杂诗》读解/129

·爱情卷·

素朴、率真、深挚的爱情——《诗经·关雎》读解/135

守望美丽的爱情——《诗经·蒹葭》读解/139

永不离别的“离别”——《乐府·上邪》读解/143

青梅竹马的畅想——李白《长干行》读解/147

家,永远的避风港——杜甫《月夜》读解/150

刻骨铭心的患难真情——元稹《遣悲怀》读解/153

莫到失去方知珍贵——崔护《题都城南庄》读解/157

有一种爱叫“海枯石烂”——李商隐《无题》读解/16l

爱情,永恒不变的星辰——李商隐《无题》读解/165

真爱无怨无悔——柳永《凤栖梧》读解/168

离别是爱情花园里永远的痛——柳永《雨霖铃》读解/171

人生乐在相知心——王安石《明妃曲》(其二)读解/175

穿越时空的思念——苏轼《江城子》读解/178

时空无法阻隔的真爱——秦观《鹊桥仙》读解/181

人生自是有情痴——秦观《满庭芳》读解/184

锦瑟华年谁与度——贺铸《青玉案》读解/188

感悟乡村的诗意——陆游《游山西村》读解/192

梦断香销一泫然——陆游《钗头凤》读解/196

学会享受孤独——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读解/200

佳人纤手暗凝香——吴文英《风入松》读解/204

有一种爱可以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读解/208

怀念,永恒的情感——纳兰成德《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读解/212

·忧时卷·

憧憬才是无限的——张衡《四愁诗》读解/217

艰难打拼,不失仁与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解/221

杜甫最大的快乐是回家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读解/225

对弱者伸出温暖的双手——杜甫《又呈吴郎》读解/228

对苦难的悲悯——白居易《观刈麦》读解/232

做一个平常快乐的人——李煜《虞美人》读解/236

爱国不需要任何理由——岳飞《满江红》读解/239

死去原知千古恨——陆游《示儿》读解/242

善待生与死——文天祥《过零丁洋》读解/245

殉道者的慷慨与从容——谭嗣同《狱中题壁》读解/249

力挽乾坤的报国之情——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读解/254

·离别卷·

流离中的乡愁——《乐府·陇头歌辞》读解/259

千年前的“小资”情绪——《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读解/263

知己的“数字化”生存——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读解/267

有事没事来家坐坐——孟浩然《过故人庄》读解/270

家乡、亲人,游子永恒的念想——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解/273

古道送别酒含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读解/276

别情满天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读解/279

驾鹤来仪黄鹤楼——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读解/282

珍重心灵相通的友情——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读解/285

生命的坚忍与顽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读解/289

母爱是一根柔韧的缆绳——孟郊《游子吟》读解/292

跌入谷底就有了希望——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读解/296

驿亭里的人生——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读解/300

乡愁是一瓣心香——王禹博《村行》读解/304

故乡是游子心中永恒的明月——王安石《泊船瓜洲》读解/307

不可完满的人生。可以完美的心——苏轼《水调歌头》读解/310

·杂咏卷·

当金子没有闪光之时——左思《咏史》读解/315

那片富饶安定的草原——北朝民歌《敕勒川》读解/319

春夜起相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读解/323

风云际会旷古稀,天地英雄无人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读解/326

坐的境界——李白《独坐敬亭山》读解/329

可以见证历史的“燕子”——刘禹锡《乌衣巷》读解/332

“行走”的快乐——杜牧《山行》读解/336

美如西子西子湖——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读解/339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苏轼《念奴娇》读解/342

多情自古伤离别——周邦彦《兰陵王·咏柳》读解/345

学会坚守——陆游《卜算子·咏梅》读解/349

红萼无言耿才目忆——姜夔《暗香》读解/352

自赏孤芳的人格追求——王冕《墨梅》读解/356

永远的山清水碧——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读解/360

在流逝中寻求永恒——杨慎《临江仙》读解/364

主要作者简介/367

试读章节

归园田居

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去郊外听听虫鸣——陶渊明《归园田居》读解

晋人山水

自从东晋的陶潜渐渐传名天下,世人就渐渐认为,大自然是医治创伤的良药。俗话讲:顺心只是一二三,不如意常七八九。酒和园田的生活,给无法释怀的文人提供了一个最后的归宿。

13年的创伤和羁绊最终都过去了,那颗无法平复的心融进了青山绿水。微雨洗刷着两岸的青山,清风涤荡着迷失的心灵,烦躁的心渐渐地平静。

山峦朦胧,近的墨黑,远的浅灰,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听那郊外的虫鸣声,生活返璞归真了,私利社会的种种污秽,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刚好能够抛弃一切尘世的烦恼,全身心地融进这温馨的恬静中。郊外的虫鸣声让心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放松和净化。

要说恬淡的生活,莫如农家,而恬淡的根源也许就是3000年的真实,由于靠天吃饭,广阔的田野不允许任何人筹划它的产出——撒下种子,不用等待,不用计算,不用经营,这和人类自私自利、彼此经营的生活方式截然相反。勤恳耕耘也不一定就有丰厚的收成,而无心栽种也许换来杨柳成荫,人们感受到的是不为私利所打动的纯净,寒来暑往,人的欲望逐渐被历练得风平浪静。

虽然也播种,呵是收获已经不重要,且听郊外的啾啾虫鸣声。也许归园田居已经不在乎收获,生活中重重叠叠的是无奈。欲望既已失却,人生当然有不同的感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是淡泊,也是享受,一个宠辱不惊,水波不兴的崇高境地。

在贫瘠的荒山和土地上,长着生命力顽强的树种,夜幕下来,寻觅食物的鸭子和白鹅在主人的召唤下一一向水边游去;秋去冬来,出笼的鸭鹅摇摆着走在冰面上,……而在宁静的背后,庄户人依然保持千百年的那股子横气、那股子不满,连这些也不能阻碍他们平淡、从容而轻缓地过着日子。郊外的虫鸣声传来,四季从容不迫的步履让人感到自信而又飘逸。

抗争与觉悟

一双迷惘的眼睛,世界的存在对它有什么意义?1600年前,陶渊明离开了污浊的官场,然而他保持了良知和清醒。而那个时代的黑暗,被记录在无数诗作中,作为那段历史延绵不断的忏悔。后人把这种黑暗的经验带在身边,坚持数个世纪,只为等待一场光明。

那个时代,宦世风云、趋膻逐臭,归园田居是一个有傲骨的人积极的选择。其归隐具有明显的反抗现实的意义,用田园做对比强调了他对于官场生活的极大憎恶,“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不是避世,“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这句话非常精当地评价了归隐的陶渊明。在他的诗中,“躬耕自资”只是一个侧面,只是一个题材,白描一般的生活场景质朴、平淡,反衬了诗人不同流俗、情操高洁的自我形象。

田园的日子并不平静,颠簸的生活和连年的战火并不影响陶氏的情操,他的田园情怀是宁静和祥和的。连年战火不断洗劫浔阳农村,陶渊明的心灵却涤荡得越来越清澈,“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元好问评价),没有喧嚣和侵扰,精神生活愈加自然,人生体会也更加丰富。

社会现实带来切肤之痛,清贫寂寞的生活更加深了陶渊明对老庄崇尚自然的思想的理解,不用再忍受精神上的压抑和束缚,所有的追求只是人与人之间简单相处,俭朴而充实的生活。  田园中没有暴力、虚假,且听虫鸣声,且留下淳朴天真、和谐自然。陶渊明反复地歌咏着田园风光的纯洁和田园生活的淳朴:“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归园田居》第五),“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第二)。所有的作品中都有一种和平、宁静的气氛。

那么恬美、宁静:桃李榆柳的环绕中几间茅舍,远村依稀可见,轻烟袅袅;从幽深的小巷中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相比较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不同。就像鸟儿在盛夏的浓荫中找到了依托,诗人也从耕读生活中找到了人生的归宿。

陶渊明是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诗歌的诗人。他的田园诗创立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也许“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唐孟浩然诗)式的淡宕、冲逸总有几分“超然尘外”,远离现实的意味,但是看尽陶渊明一生,也没有避世、更没有清高自处的倾向。

早年的陶渊明也曾雄心勃勃,壮志盈怀,有一种乐观、奋发的浪漫主义理想和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可是当他步入官场,看清这里的风云骤变之后,他发誓要永远离开,回到家园,回到故土,领略天伦之乐和自然之美,在和风丽日之间,在山水云霞之中,陶冶自己不羁的灵魂。P.2-5

序言

如果有人问:什么可以伴你一生?你可能回答是爱情、友谊,或者是理想、事业,或者是祖国、家乡,或者是良辰、美景,或者是道德、责任,或者是理智、智慧。是的,爱情和友谊地久天长,可以供你享受一生;理想和事业浩瀚无穷,可以使你奋斗一生:祖国和家乡亲切美好,可以使你眷恋一生;良辰和美景令人陶醉,可以使你流连一生:道德和责任是立身之本,可以使你坚守一生;理智和智慧是行为之本,可以使你修行一生。它们都是真、善、美,可以伴你一生。但是,请不要忘记,还有一样:这就是诗。诗的本质就是真、善、美,而对爱情与友谊的赞美,对理想与事业的追求,对祖国与家乡的思念,对良辰与美景的歌颂,对道德与责任的伸张,对理智与智慧的发明,正是诗永恒的主题。

说到此,我们不能不再次探讨诗是什么。诗不但是优美的韵律,铿锵的节奏,凝练的语言,精美的词汇——诚然,这些都是诗不可或缺的形式,没有这些就没有诗,但仅有这些也不是诗;诗还要有思想,有情感;有高华的意境和兴致,有兴发的感动和联想,这才是它的本质。真、善、美是诗的本质,这是从价值判断的角度而言;思想和情感也是诗的本质,这是从生命体认的角度而言;二者并不相悖。而思想的表达最终要转换为情感的抒发,这才是诗的思想而不是常人的言语和一般文章的思想,这才可以突破生理时空的局限,而在心理时空和心灵天地任意徜徉,这才能表达出最奔放,同时又是最智慧的诗句。所以阿Q只能说“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李白则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流行歌手只能唱:“我爱你爱得要死”,李商隐则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就是诗。所以今哲说:比陆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心灵,而诗正是心灵的王国。所以古贤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俏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文心雕龙·明诗》)因此情感更是诗潜在的灵魂和真正的生命,是诗的灵魂之源和生命之核。

而情感人人皆有之,所以诗不应当只属于象牙塔中的诗人,它贴近每个人的生活,它亲近每个人的感情。即使你不会作诗,但你一定会读诗,因为真正的诗是诗人和读者共同创作的。凡是好诗,都应当是读得懂的诗,这当然不是指文辞上,而是指情感上,因为只有诗人的情感和读者的情感相通时,它才能打动读者,引发读者,才能使作品获得、并不断获得真正的意义和永恒的价值。于是这又引起我们的另一反思:古典诗歌的鉴赏是什么?它不是简单的文辞串讲,不是把文言翻成白话,最后再加上几句结构严谨,语言生动的陈词滥调,而是揭示出其中感人的因素:诗人是用何种艺术手法,抒发了何种人生感慨?这种感慨又何以引发读者的认同与联想?同时,它本身也应该是一篇美文。这才是诗人的知音和读者的良师,这才是真正的鉴赏。

说到此,我们不能不感谢我们的祖先,赞美他们给我们留下一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遗产。天主教徒虔诚地说:“感谢主赐给我们丰盛的食物”,中国诗的读者可以自豪地说:“感谢祖先赐给我们丰富的精神食粮”。他们创造了诗的大国,他们创造了智慧,他们讴歌了各种生活和各种感情,咀嚼他们的诗句,好像吮吸到母亲的乳汁;沉浸他们的诗意,能够得到上天的启迪。读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可以得到一份超然的宁静和淡泊;读到杜甫的“每依北斗望京华”,我们可以增强一份对祖国忱挚的忠诚;读到白居易的“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我们自然会反省一下对人民的态度;读到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不能不重新领悟一下人生的真谛。……

当读者找到了与作者的契合点,当读者和作者“心有灵犀一点通”之后,诗的感染力就会降临到读者的身上。当你思念情人时,它可以为你弹奏一支小夜曲:当你思念家乡时,它可以让你闻到乡土气;当你的精神受到伤害,它可以像母亲一样轻柔地抚慰你的伤口;当你的事业受到挫折,它可以像卷来的长风重新鼓起你的风帆;当你漂泊无依时,它可以为你开辟一片静谧的港湾;当你心浮气躁时,它可以像教堂的钟声澄净你的心灵。而凡此种种,都不是生硬的说教,它能化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受,融化到你的血液里,最终流淌到你的心灵中。诚然,读诗是一种后天的行为,后天的教育,但一旦接受了它,它就可以化作与你生命共存的东西。这就是诗的奇妙,也是读诗的功效。也许,我们无法选择面对的现实,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现实的生活方式;而诗意的栖居无疑是最理想的生存境地。我们每个人都曾经生活在诗的境界中,但陈俗劳顿使我们没能意识或无暇享受到它的存在。就让我们寻找回这份失落的诗意,从今天起,让它陪伴我们的漫漫一生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5:5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