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人本主义理念在当代心理学中的延伸,也是积极心理学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作者从本土心理学的角度,结合理论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的方法,对青少年学生幸福感的结构、发展特点,与大五人格维度的关系及其机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初步构建了青少年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模型,提出了提升青少年幸福感的建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幸福与人格/当代青少年健康人格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张兴贵 |
出版社 | 暨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幸福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人本主义理念在当代心理学中的延伸,也是积极心理学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作者从本土心理学的角度,结合理论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的方法,对青少年学生幸福感的结构、发展特点,与大五人格维度的关系及其机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初步构建了青少年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模型,提出了提升青少年幸福感的建议。 目录 总序/郑雪(1) 前言/(1) 第1章幸福感与人格的理论/(1) 第一节什么是幸福/(2) 第二节幸福感与人格的理论/12) 第三节青少年幸福感的发展特点/(39) 第四节研究青少年幸福感的意义/(51) 幸福小贴士/(58) 第2章青少年幸福感的测量/(59) 第一节青少年幸福感测量的基础/(60) 第二节青少年幸福感的构成因素/(65) 第三节青少年幸福感量表的验证/(79) 心理测试:量化你的幸福/(83) 第3章影响青少年幸福感的因素/(88) 第一节人口学变量与幸福感/(89) 第二节大五人格与幸福感/(110) 第三节人口学变量、人格与幸福感的综合关系/(124) 幸福小贴士/(133) 第4章人格、社会比较与幸福感/( 134) 第一节社会比较与幸福/(135) 第二节人格能力比较与幸福/(142) 第三节人格关系比较与幸福/( 162) 第四节人格、生活变迁与幸福/( 178) 心理测试:你的社会比较倾向如何?/(198) 第5章幸福感的培养与训练/(202) 第一节青少年幸福感研究的总结/(203) 第二节青少年幸福感的培养与训练/(210) 幸福小贴士/(218) 参考文献/(219) 附录:生活适应背景中模拟想象时被试的自我描述材料(样例)/(229) 后记/(232) 试读章节 三、积极思考 人格与幸福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幸福是一种人格特质。拥有外向、情绪稳定、高自尊、内控等人格特点的个体,相对于那些内向、情绪不稳定、低自尊、外在控制和悲观的个体体验了更多的积极情感、更少的消极情感,对自己的生活更满意。 我们能够培养这样的特性吗?如果我们希望更快乐,那么是否有某种方法来变得更积极、更自信和外向呢?虽然,人格是人们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方式,改变人格就像改变身高一样困难,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思考和认知方式。一种重要的方式是学会用行为开拓新的思考方式,即用行为引导我们的情感和思维。 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性情具有稳定性,而且遗传倾向限制了我们自身。但是,我们有能力去掌握自己的命运,因为遗传对外向性这种性格的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受教育和自身努力的影响。我们都有这样的同感:我们的性格和态度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同时,我们的性格和态度也跟随着我们的行为。这样,我们很显然可以用行为去开拓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很多经验和证据都表明习惯性行为支配态度的原则。行为支配态度的这一原则,使我们看到了改变自己的一条有效途径。你想在某些重要方面改变自己吗?你想增强自尊心吗?你想变得更快乐、更自信吗?如果你真想改变,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每天起床后开始做想做的事情。不要担心你做不了,你可以假装自信、乐观和外向。 毫无疑问,叫人们自信地表现或说话听起来好像叫他们去假装。但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角色时,例如,第一天做父母、推销员或老师,一个令人惊讶的事情就会发生:假装逐渐消失,一种新的态度将伴随着行为角色逐渐习惯化。社会心理学家津巴多的监狱实验表明,人类可以非常迅速地适应一种新的角色。 Clark大学心理学家James Laird曾巧妙地设计一个测量。他巧妙地诱惑学生做一个皱眉的表情——叫他们“收缩这里的肌肉”,“拉紧你的眉毛”等——然后将电极附在他们身上,学生们都说感到有一点生气。不过,接着他发现,相对于那些皱眉的学生而言,那些诱惑去笑的学生感到更愉快。因此,显然外在的微笑提升了内部的快乐。难怪有人说“如果你自己愤怒,那么这个世界也像在愤怒”。再就是社交场合的一些活动,像电话、来访和外出吃饭等,这些活动我们都要表现得好像很快乐,实际上是使我们摆脱了不快乐。一切都那么自然地发生了。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其他人的脸、姿势和声音,我们偶尔也会模仿他们片刻的反应;同时,我们自己的动作、姿态和声调与他们的配合一致。这样做能帮助我们体会他们所感受的,并促进了“情绪感染”。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通常在快乐的人当中也会感到快乐,而和忧愁的人在一起也会变得忧愁。 当然,我们不能期望自己变得更加情绪高涨或时刻充满自信,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你不能指望一个抑郁、自卑、内向的人在一夜之间变成一个乐观、自信、开朗、外向的人。但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例如我们可以学会微笑,或者试着边大步地走路,边摇晃你自己的手臂,同时眼睛向前望。很快我们就能提升自己的情绪,因为心理学发现“注意仪态可以左右情绪”。总之,如果你想变得快乐,那么你可以先假装快乐,最后一定能变得更快乐。P.213-215 序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因而也越发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虽然市场上充斥了各种有关心理自助的书籍,但大都关注于人的消极心理,比如,忧郁、焦虑、压抑、痛苦、迷惑等;而忽视了对幸福、快乐、满意、乐观等积极心理的关注。有什么样的研究对象就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学。仅局限于人的消极心理,对于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无疑是有益的,却不是一门完整的学科。如果能将视线导向人的积极心理,发挥人的积极心理的功能,开发人的潜能,增加“流溢”的生活体验,无疑更有助于人们的健康和幸福。 人生就如一次漫长而短暂的旅行,其起点和终点都是幸福,而其手段就是快乐。幸福与快乐如一对孪生姐妹,我们的生活中拥有的快乐越多、快乐的体验越丰富,人生就会越充满幸福感。 诗人于坚曾说,“生命有无数种形式,活法不止一种”。尽管没有人的生命轨迹是完全相同的,但幸福快乐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点,不幸福不快乐的人也有一些共同的不足。虽然人生的出发点一样,都是为了寻找幸福,但结局却截然不同。美国人格心理学会主席、著名心理学家Diener所带领的团队经过20余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与不快乐的人相比,快乐的人免疫系统更强大,寿命更长;工作、生活更具创造性;是好公民,工作更努力、更乐于助人;人生更为成功,收入更高,拥有幸福的婚姻和更多、更好的人生机遇;社会关系更好,更受人喜欢;在领导岗位上更为成功;面临困境时能更有效的应对。因此,一些西方公司已经把幸福和快乐的水平作为员工招聘的一项考核指标。 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这是多学科关注的热点,有不少哲学著作都谈论过有关幸福的问题,但关于幸福的心理学研究可以为这些观点与结论的正确性提供一个科学的检验途径。 关于幸福的学问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海洋,本书选择对幸福具有稳定而持久影响力的人格作为切人点,讨论青少年人格与幸福感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之所以选择青少年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一则,孩子的幸福是千千万万家长希望的中心,孩子的教育及幸福是一个社会性的话题。二则,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为学生成就一生的事业奠定学问的根基,更重要的是要为每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和快乐奠定成长的根基。本书是笔者三年学子生涯的总结,许多结论不是来自书斋,而是来自现实生活的调查研究和总结。我们无意开出一些幸福处方,也不可能完全揭开幸福的奥秘,但发现了一些共同的事实和规律,提供一些建议和忠告,希望你能更幸福、更快乐。 幸福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人本主义理念在当代心理学中的延伸,也是积极心理学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作者从本土心理学的角度,结合理论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的方法,对青少年学生幸福感的结构、发展特点,与大五人格维度的关系及其机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初步构建了青少年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模型,提出了提升青少年幸福感的建议。 全书共5章。第1章叙述了幸福感研究的历史、领域,人格与幸福感的关系,以及青少年幸福感的发展和测量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和思路。第2章对1 045名我国沿海和内地青少年进行了测查,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我国青少年幸福感的测量表。第3章探讨了人口学变量、大五人格维度与幸福感的关系。第4章在能力比较、关系比较及生活适应背景中探讨人格、社会比较与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人格、社会比较与幸福感的关系因比较的领域和时间维度而异。第5章对青少年幸福感及其影响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综合讨论,尤其就人格对幸福感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探讨,据此提出了一个整合青少年幸福感及其影响因子的模型,并提出了提高与训练幸福感的若干建议。 本书的许多内容都源自笔者自己的思考,如对我国青少年幸福感量表的编制,人格、人口学变量与幸福感的关系模型,人格、社会比较与幸福感的关系等内容都具有探索性。错误和纰漏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和同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成果,在此谨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张兴贵 2005年6月于广州时代玫瑰园 后记 求索之旅宛如穿越漫无边际的隧道,经过无数徘徊的黄昏和不眠的夜晚,期盼中远方的一丝亮光在若隐若现间姗姗来迟。本书的出版首先应该感谢的是我的导师郑雪教授,且不说在学业上的巨大帮助,其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平易无私如兄长一样的关怀使弟子们终生感念。同时,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的莫雷教授、金志成教授张积家教授、师母王玲副教授也给我莫大的帮助,他们精湛的专业素养和诲人不倦的精神使我受益匪浅。在此,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互联网的发展使我们的视野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本书大量的文献来自于国外心理学家的慷慨捐赠。他们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E.D.Dienel教授,密执安希望学院David Myers教授,荷兰Erasmus大学国际幸福感资料中心Ruut Veenhoven教授和Carla Den Buitelar女士,挪威东挪威研究所Joar Vitters博士,加利福尼亚大学Lyubomirsky博士,F.x.Gibbons教授,Huebner教授,PetelWarr教授,Van der zee教授,还有一些我未能记起名字的学者,他们把自己宝贵的研究资料无偿提供给远在异国他乡未曾谋面的学子,尤其是David Myers教授得知邮寄给我的一本专著没有收到时,重新惠赠一本给我。此外,台湾大学杨国枢教授,台湾辅仁大学陆洛博士,深圳大学王晓均教授也曾惠赠自己的专著或论文。这种博大的胸怀将时时激励着我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本书数据的收集得到了我的中学同学甘肃宁县焦村中学权明敏校长、湛江师范学院学生处陈文处长、心理咨询中心的梁燕君女士、湛江师范学院2000级心理专业的王建伦、邓倩文等同学的大力支持。论文数据的处理得到何立国同志的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我要深深感谢我的妻子,她帮我输入了大量的数据,本书的出版离不开她的默默奉献。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暨南大学出版社的苏彩桃女士,正是由于她的精心策划,本书才得以面世。 谢谢,谢谢所有曾关心、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 张兴贵 2005年7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