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者在考察了贵州加去苗人的牯脏节后说道:“当我试图抓住这场仪式的每一个细节,并由此讲究整个仪式系统时,我发现,所获得的仅仅是一点点表面的、支离破碎的片断。仪式真实而深刻的本质已经随着大量细节的丢失而消散了。”
我说:“不。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去解读这些文本,‘仪式真实而深刻的本质’依然可以重现。”——作者题记
傩,是一种不可再造的文化,一份现在不可复制的遗产,现在丢失它,也就永远失去了它。本书尝试着以人类学的方法,对傩进行一些初浅的文化解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巫傩之祭--文化人类学的中国文本 |
分类 | |
作者 | 孙文辉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位学者在考察了贵州加去苗人的牯脏节后说道:“当我试图抓住这场仪式的每一个细节,并由此讲究整个仪式系统时,我发现,所获得的仅仅是一点点表面的、支离破碎的片断。仪式真实而深刻的本质已经随着大量细节的丢失而消散了。” 我说:“不。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去解读这些文本,‘仪式真实而深刻的本质’依然可以重现。”——作者题记 傩,是一种不可再造的文化,一份现在不可复制的遗产,现在丢失它,也就永远失去了它。本书尝试着以人类学的方法,对傩进行一些初浅的文化解读。 内容推荐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本书作者获得了一些流散在民间的傩戏手抄本:接着,通过不断进行的田野考察和十余年的研究,对神秘的古傩进行了全面的、文化人类学的解读。 “傩”,是人类的一种原始文化,是远古人类为了消除灾难、危难而“发明”的—种巫术形式。它以祭祀仪式为载体,涵盖了人类学(如人类的诞生、民族形成、民情民俗等)、原始宗教、原始科学(如医学、天文学、历史、地理等)、乡村政治经济学和艺术、文学等诸方面的内容:是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绘画、书法、雕刻、剪纸之源头。它已延绵了数千年,是我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特别是南方一些省份都蕴藏着丰厚的傩文化资源。他们的傩祭、傩俗、傩技和傩艺大多保存着较原始的形态,由于人文地理、生态环境的不同,他们又各自体现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极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 “傩”,积淀着中华民族最为原始、最为广阔的历史文化的芳躅:对傩的人类学的研究,是把傩的活动看成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加以深入考察,把傩真正当成人类历史活动的化石,通过对它的研究,深掘出它丰厚的文化内涵,而服务于当前和未来的人类。《巫傩之祭一文化人类学的中国文本》就是依据这些不可多得、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所进行的抢救、挖掘与研究工作。 目录 自序 一 傩,中国文化的千古之谜 (一)释“傩” (二)考“句芒” 二 古希腊的回响:湘西游傩“跳马” (一)“跳马”之马 (二)“跳马”之游 (三)关于“烧老爷” 三 古老的思维和久远的习俗:湘西“椎牛” (一)原始思维:血祭大地 (二)椎牛,一次文明的跨越 (三)椎牛,古老文化的演进 四 打头阵的女神:傩戏《搬先锋》 附:湘西凤凰傩戏《降仙风》 邵阳武冈傩戏《迎先锋》 五 失落的化石:傩戏《搬开山》 (一)“开山神”与斧头 (二)丢失与寻找 (三)“八郎”与保护神 附:湘西凤凰傩戏《搬开山》 湘西凤凰傩戏《搬开山》 《搬算匠》 六 民间的爱神:傩戏《姜女下池》 (一)洗浴与祓禊 (二)美与风流 (三)谷·浴·欲·育 附:辰州傩戏《姜女下池》 七 从稚嫩走向成熟:傩戏《三妈土地》 (一)走向审美 (二)隐蔽思想 (三)原始之美 附:辰州傩戏《三妈土地》 八 文化的传承与变异:《迎五通》与《祭五猖》 (一)五通神 (二)《祭五猖》 (三)五行观念的文化渊源 附:邵阳武冈傩戏《迎圣》 邵阳武冈傩戏《祭五猖》 九 庆典中的小丑:喜剧中的滑稽 (一)被追打的小丑 (二)喧闹与欢笑 (三)杖·梃·皮棒槌·磕瓜 (四)滑稽的诞生 十 远古的狂欢:古乐《葛天氏之乐》 (一)“三人操牛尾” (二)《载民》 (三)《玄鸟》 (四)《遂草木》 (五)《奋五谷》 (六)《敬天常》 (七)《达帝功》 (八)《依地德》 (九)《总禽兽之极》 十一 悠远历史的足音:盘王祭 (一)盘王复苏 (二)盘王的传说 (三)盘王的祭礼 附:《评皇券牒》 十二 失落的狩猎巫仪:梅山神祭 (一)梅山与“梅山蛮” (二)梅山神 (三)梅山神祭祀仪式 (四)结语 十三 为了“农”与“人”的丰产:辰州跳香 (一)跳香殿与傩公、傩母 (二)跳香祭祀仪式 (三)跳香与艺术的关系 十四 从世俗走向神圣:神图与傩坛 (一)神图,从花山崖画说起 (二)傩坛,神灵落脚的地方 (三)傩祭,化世俗为神圣 十五 迷狂在天地之间:面具的奥秘 (一)面具,一种世界文化现象 (二)面具,为了人与神的沟通 (三)面具上的奥秘 十六 傩祭与艺术 (一)仪式是什么 (二)仪式是如何发生的 (三)巫术仪式是怎样转化为艺术的 附:邵阳武冈傩戏《监牲》 十七 傩祭与喜剧 (一)酒神狄俄尼索斯 (二)生殖与祭礼 (三)喜剧的发生 十八 傩祭与悲剧 (一)人祭仪礼 (二)悲剧精神 (三)悲剧的诞生 十九 中国农民的精神世界:《傩歌书》及其他 (一)《傩歌书》,农民文化的基本内容 (二)中国农民文化的组织结构和传播模式 (三)农业文化的崩溃与傩文化遗产的保护 附:《傩歌书》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2.王子或儿童 国王的生命对于臣民,对于国王自己都非常重要;因此,随着历史的演进,一些部落或王国,开始将王子或儿童替代自己的首领作为人祭时所用的牺牲。 古代腓尼基人每当遇到战争、瘟疫、干旱等巨大的灾难时,总把自己最宠爱的孩子献给神灵。在一次重大的战役之前,迦太基人也向神献祭了两百个贵族男童。 古代印度史诗《梨俱吠陀》中被切割而生宇宙万物的布路沙,就是祭神的牺牲品。虽然这一题材的表现形式为神话,但是,许多历史学家都认为它起源于古印度的人祭仪式。 在古希腊王室,其长子总是代替他们的父王作牺牲献祭的。在瑞典奥恩时代,国王在阿卜撒拉先后向神献祭了十个儿子。在亚洲西部的闪米特人中,国家在危险的时候,国王就把自己的儿子献上祭坛。 3.公主或美女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祭的仪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于社会已从母系氏族公社转变为以男性为中心地位的社会,向男性神供祭美女成了人祭仪式中的普遍现象。 在埃及,这种人祭的遗迹也还存在,号称埃及博物馆城的卢克索的卡纳克神庙附近,就有一座尼罗河的古码头。古代,每当尼罗河泛滥成灾,这里的居民就要挑选美女投入河中,为尼罗河娶妻,祈求河神安神息怒。 在中国的典籍中,也记载有以公主或美女祭祀神灵的事例。 《列仙传》卷上载:“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人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这部神话的原型很可能就是炎帝为了祭祀雨师赤松子,将自己的小女儿献祭。于是,炎帝小女成了雨神的“妻子”,也就成为了“神仙”,跟随雨师去了。 黄河流域一带的居民崇拜水神河伯,自古就有定期的祭祀活动。一遇水灾,祭仪更加频繁、隆重。以出土的卜辞“潦于河”来看,即将各种供品祭于河神,其中就包括有年轻美貌的女子。宓妃的神话当是这种祭祀仪式演化而成。宓妃,又称雒嫔、洛神,相传她是宓羲氏之女,河伯冯夷的妻子。曹植在《洛神赋》中盛赞过她的美貌。《洛神赋》注引《汉书音义》云:“宓妃,宓羲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这里,很难说她是失足落水的美女;如果说神话记载了一段真实的历史,那么,极有可能是:她是宓羲氏族人祭祀洛河河神的牺牲。 这种以女人为人牺的祭祀仪式一直到民国时期也还残存。1960年拍摄的国产电影《摩雅泰》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云南西双版纳美丽的傣族少妇米汗被头人诬为散播瘟疫的“琵琶鬼”而被烧死了。18年后,灾难又降临山寨,已经长大成人的米汗的女儿依莱汗又被头人诬为“琵琶鬼”而献祭神灵,只是由于解放军的到来,这种以人为牺牲的祭祀仪式才被制止。虽说这是电影故事,但我们仍然认为它是来源于现实生活。 P37-P38 序言 自序 (一) 2000年8月,我在风景秀丽的张家界遇见了一位朋友,他交给我两个傩戏剧本,一个叫《土地戏》,一个叫《监牲》。 这位朋友叫金承乾,是我在1998年沅湘傩戏傩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结识的。他是沅陵县麻□洑区七甲坪镇人,他的故乡历来巫傩文化繁盛。这一年,来自欧、亚数国的学者和国内十余个省、市的专家集聚到他的老家,在一个古老的祠堂内,观赏了一堂相当古朴的傩坛祭祀。傩坛上,老法师们咿咿呀呀地驱傩还愿;傩坛下,人们兴趣盎然却不知所云。我想索取其台本,但被告知:师父们都是言传身教,并没有什么文字“剧本”代代相传。 我深知,“剧本”是有的,但法师们绝不会轻易示人。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是觅食之碗,来之不易;或许,他们也曾经给过他人,但无条件地借给他人之后,却再也讨不回来——如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于是,我找到了金承乾,希望他能给我找一两个傩戏剧本,其中最好有我们看到过的、引起我浓厚兴趣的《土地戏》和《立际》。 他最早给了我《姜女下池》的剧本,到张家界,又给了我《土地戏》和《监牲》两部傩戏的复印件。 这两部傩戏台本都是钢笔抄写,也很“现代”。在《监牲》一剧中,八郎唱道:“八郎接到书在手,细折[拆]封皮看分明,上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人丁。”“站在路途把话答,各位观众听根由:……全国人口一普查,中国人口生多哒,人口一定要控制,提倡妇女要结扎。”“责任制到了户,在家无事,出门学打三棒鼓,学取三棒鼓走江湖……” 这很令人失望。然,朋友金承乾的一席话更让我震惊。 他说:“现在这种手抄本越来越少。靠巫傩,巫师养不活自己,年轻人都不肯学,都到外地打工挣钱去了。前年给你们演出的法师,又有两个去世了;去世时,这些东西没用,也就一把火跟着烧了……” 是的,社会在进步,时代在转型。这些东西,对于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民生活的提高,也许毫无价值。但是,它是一种不可再造的文化,一份现在不可多得的遗产,如果它失去了,也就永远地失去了! 这种不经意的文化悲剧,不仅仅发生在偏远的七甲坪。 早在数年前,我所在的单位搞“改革”,想腾出办公用房来做招待所,“以副养文”,增加收入。于是,将库房中积压多年的旧书废报加以变卖。就在那一大堆即将被解放牌大卡车拉走的废品之中,我拾到了一叠厚厚的复印资料,翻过一看,竟是早些年收集到的一整坛傩戏剧本! (二) 我开始接触傩,是在担任艺术期刊编辑的时候。 那时,有人投来关于傩戏的稿件,由于我是分管艺术理论的编辑,傩戏的来稿自然归我处理。这就逼得我要去弄懂什么是傩戏。 我所供职的湖南省艺术研究所是国内傩戏研究开展较有成就的单位。 早在1981年,我所就在凤凰县召开了全国第一个专题的傩戏学术研讨会。会上宣读了论文14篇。不久,又编印了全国第一个傩戏资料专集《湖南傩堂戏资料汇编》。 1982年,研究所又编印了全国第一部傩戏专集——《湖南省传统戏曲剧本选》第47辑《傩堂戏集》。 1984年,凤凰县的傩戏又在全国第一个搬上了省级电视台的荧屏。 1988年,研究所又在全国率先编辑出版了第一部傩戏志书——《湖南傩堂戏志》。 1991年,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傩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召开。会上,苗家人的“吃(椎)牛”、土家族韵“跳马”、“毛古斯”一亮相,就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评价。 就在这一时期,湖南省的傩戏研究也达到了如火如荼的境地,相继出版了《湖南傩戏研究论文集》、《湘西傩文化之谜》、《中国傩》、《沅湘傩文化之旅》以及不少的个人专著。 在这种氛围中,我无法逃脱“傩”对我的诱惑。 就在这个时候,我正在进行我的学术专著《戏剧哲学》的写作。在对戏剧的研究中,我接触了文化人类学和神话原型理论,并以它们为理论分析工具进行写作。这种学科交叉的研究使我的戏剧理论视野豁然开阔。在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的同时,我兼容了对傩的学习收获。这样,戏剧的研究与傩的研究互为因果,相得益彰。 此时,我开始对一些傩的“研究成果”表示怀疑。比如: 在原来所整理的傩戏剧本中,一些关键性的、暗藏有文化密码的部位被删节。如《姜女下池》中的唱词“姜女不到愿不了,姜女一到愿勾销”,就明确指出孟姜女是一位傩坛的傩神;而《搬先锋》中所唱的“父姓崔乃崔天子,母姓黄来皇后人”,就暗示了先锋是一位扫除邪气的傩坛风神,等等。可惜,类似这些不易为人理解的文字,被编辑毫不吝啬地剔除干净。 在傩戏的研究中,那种不顾文本的实在,妄加评点、随意解释的现象到处可见。比如:说傩坛上的先锋就是“从军事生活或戏剧舞台上借来的人物”,开山大神就是“屈原《九歌》中的山鬼”,《搬八郎》就是“描述屠夫的经营活动”,土地神“其实就是一个贫困老汉的化身”,“傩是起源于‘糯’,糯米的糯……” 科学的研究离不开推理和猜想,但我绝不能接受那种随心所欲的妄说。 这时,我想到了那些专门研究文化人类学的“洋博士”。我读过很多他们编著的或翻译的著作。但是,他们的研究,大量地使用着国外的材料。他们没有注意到中国本土的傩戏;或已经注意到了,却得不到它的文本。这很可惜。 于是,我产生了要把我手中的傩戏剧本作为资料,整理出版的念头。 看到这些手抄剧本,我又有些犹豫。它们错别字连篇,方言比比皆是;若将它们改正,又怕“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于是,我采取了两种办法:一、尽量保持原始状态,只将明显的错误加以改正。二、把自己的解读——几篇研究文章一并奉献,给后来的研究者一条可供参考的思路。 然而,可付诸出版的只是文字和图片,而傩祭的文本,却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呈现。对于人类学的研究,绝不能离开这种活体的呈现。因此,我更期待一种取舍方便、可视可听、图文并茂的新型傩戏资料库的出现。 除解读傩戏剧本之外,我在研究傩的同时,对《吕氏春秋》中记载的“葛天氏之乐”、广西左江花山崖画也有浓厚的兴趣,发现它们与傩有着密切的关联,或者说它们所描绘的内容本身也就是傩祭。因此,我也将类似的事象列于其中,使之成为书中的部分章节。 (三) 话还得说回来,研究傩戏、傩文化的主力还是在我们业已形成队伍,并对傩祭已经烂熟于胸的傩学界。 但我们还得努力学习新的知识,用新的理论武器,特别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来对待千古之傩的研究。 20世纪,是人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蓬勃发展的时代。 一门新学科的兴起,并不是一群头脑发热的人在穷极无聊时臆想出来的哗众取宠的工具。相反,新学科的创立,为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人类学在当前社会的持续而迅猛的发展,反倒说明这门新学科具有强劲的生命力。 我是在写完《戏剧哲学》一书后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那本小书从戏剧的角度涉及到了人类学这门学科,因此,我得益匪浅。但是我感觉到这还仅仅只是开始,它在文化艺术的其他领域还大有用武之地。 有学者也有类似的体验,朱狄先生在《原始文化研究》一书的后记中写道:“文化人类学在国外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涉及人类文化起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早就有一种预感: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将要在文化人类学的领域中进行。当我写完《当代西方美学》后,这一看法更加牢固了。” 我认为,傩的理论研究的发展大体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傩戏的研究。这是对傩的美学研究阶段。 在20世纪50年代,虽然有众多的舞蹈工作者注意到了傩,并在傩的中间发现了美,但那毕竟还只是傩的一个局部,人们只是把它作为借鉴、使用的对象来关注,而不是研究的对象。到了80年代,傩戏以整体的形式进入到艺术领域的研究,这才使对傩的美学研究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第二阶段,对傩文化的研究,主要是对傩的民俗学研究。 这一阶段,研究者们对傩进行了十分广泛的田野调查,注意到了傩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而傩戏只是傩祭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研究者们进行反复的比较研究,以发现傩在各民族、各地域人民生活中的异同。 第三个阶段,对傩进行人类学方面的研究。 对傩的人类学的研究,是把傩的活动看成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加以深入考察;把傩真正当成人类历史活动的化石,通过对它的研究,挖掘出它丰厚的文化内涵,而服务于当前和未来的人类。 这种研究在傩学界方兴未艾。日后,当研究人类学的“洋博士”们真正进入这一领域时,这一阶段的研究将会大放异彩。 人类学是国际学术界的显学,是一门方兴未艾的基础学科和领头学科。人类学有自己宏大的目标:探求支配社会生活的普遍原理,寻求包括原始社会在内的社会结构中许多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的答案,研究人类心灵的基础结构等等。如果能够达到这一目标,就可以把从古到今的那些针对各个历史时期、各种类型社会的人类行为所作的说明和结论加以重新审视,或者予以否定,或者用更有力的论据予以进一步的肯定。 而傩,正是一种跨越古今各个历史时期、各种社会类型的人类行为,正是人类学可以切实研究的对象。 人类学又是一门包括所有科学知识的、综合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它与社会学、哲学等一级学科有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也与民族学、考古学、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神话学、民俗学、艺术、宗教等等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是,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人类学研究的主要是人,是人的活动和人类的经验。为了使人类经验(它包括人类所了解的文化和自然知识)的资料富有条理,它必须培养起自己的“通才”,去发展新的思想方法,打破以往知识经验的界限,建立起学科交叉的新概念,来解答那些学科没能解答的疑难。 傩,也正是人的活动和人类经验的活体化石。傩学界需要培养自己的“通才”,去对它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四) 这本书也尝试着以人类学的方法,对傩进行一些初浅的文化解读。 我不是人类学研究的专门家,而只是一个在人类学大学堂的窗前窃听学生们朗朗书声的“乡下野孩子”。偶尔“瞟学”到一点知识,就拿它来解剖千古之傩,总有些班门弄斧的味道,心虚得很。 然而,我有一点很踏实,那就是我所接触到的傩:一是手中的剧本;二是看到过且思考过的傩祭。正因为如此,我才敢把这两方面的东西放到一起,再奉献给大家。 通过十余年的研究和近些年不断进行的田野考察,我对研究的自信心亦有所增强,对一些关于傩的“专著”所表达的观点,也可以不予认同。今天,《巫傩之祭》摆在了读者面前,期望它能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有所帮助。 后记 从本书的第一篇文字发表起,到她今天的正式出版,不知不觉已有15年。15年,虽然不能沧海桑田,但对于开放的中国,却有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到巫傩文化之上,也是非常明显。 首先让人深有感触的是,不少曾经从事巫傩事业、在上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为我们表演的一些老巫师,已经仙逝。我走过湖南一些巫傩故地,人们常常指着一些旧照片上的巫师说:这个已经死了,这个也不在了……说的人并不经意,但听的人却有些伤感。在乡村有这么一种说法:巫,只管生,讲究冲傩、还愿;道,只管死,专事送亡、超度。如今,管生的人、为人们排忧解难的巫师大多不在了,又有谁去为他们的亡灵超度追荐呢? 其次,令人略感遗憾的是,一些从事巫傩研究的学者专家,已经退休。那些曾经凭着自身的努力,走过不少僻壤荒野,看过不少原汁原味的巫傩祭仪,拥有丰富的田野考察资料的真正专家,大多闲赋在家。看到如今一些活蹦乱跳、显赫张扬的伪民俗、假学术,只是摇头叹气:管不得那么多了…… 当然,也有令人欣慰的事情:民族文化的保护,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几乎成为了社会的共识。从中央到地方,不少人意识到了,巫傩文化,也是一种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资源,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它可以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也使我们在“文明的冲突”中守护住自己民族文化的根。这种开发和利用,立即给传统文化和普通的老百姓带来了新的生路:民间的祭祀不但使巫傩事业后继有人,而且给贫苦的农民提供了一条诉说心中哀怨、化解尘世苦难的通道。——要知道,数亿中国农民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依托。 一切都变得好了起来,这本无人问津的学术著作也有了一个好的归宿。谢谢为她的问世而付出辛勤劳动的“助产婆”们,愿你们在世快快乐乐,来世更有好报! ——这是一个新的傩愿。 作者 2005年8月定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