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云南民族文化精神象征的普洱茶,随时随刻间散发出了一种强烈的内在吸引力。漫漫数千年,它从历史中走来。时间的轮转沉淀,普洱茶能让你体悟历史的沧桑感,让你通过茶汤将翻过去的历史重新在慢慢的翻回来。让你感叹经瞬间洗礼时舒卷的美,和那份独有的韵味。一杯茶、一份香醇、一个闲情的城市、一种热情的文化、向你展示了与众不同的美。本书图文并茂,全面介绍了普洱茶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普洱茶文化大观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作者 | 黄桂枢 |
出版社 | 云南民族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为云南民族文化精神象征的普洱茶,随时随刻间散发出了一种强烈的内在吸引力。漫漫数千年,它从历史中走来。时间的轮转沉淀,普洱茶能让你体悟历史的沧桑感,让你通过茶汤将翻过去的历史重新在慢慢的翻回来。让你感叹经瞬间洗礼时舒卷的美,和那份独有的韵味。一杯茶、一份香醇、一个闲情的城市、一种热情的文化、向你展示了与众不同的美。本书图文并茂,全面介绍了普洱茶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内容推荐 细读本书就好像把你带到了亚热带的原始森林,进入到无边无际的古茶树林中,感触到了云南大叶种茶树新芽叶盼滋润和芬芳,嗅到了少数民族、竹楼里火塘上土制陶罐中普洱茶的浓农陈香味。 目录 亘古绵延的地理生态环境 地球上茶树的故乡和摇篮 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 跨越千载的人文历史 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生机盎然的茶乡古茶树 野生型古茶树 过渡型古茶树 栽培型大茶树 特殊的大叶种和特定的种植区域 西双版纳茶区 勐腊茶区 勐海茶区 思茅市茶区 外市州茶区 古老神秘的加工方式 普洱茶加工 揉茶师 普洱茶的不同包装 极富文化内涵的产品 传统普洱茶和现代普洱茶 独具特色的品饮和收藏方式 各民族茶饮 鉴赏与收藏 丰富多彩的茶具、茶馆、茶艺 茶具 茶馆 茶艺 传奇色彩的医药保健功能 史料记载中的普洱茶药效保健作用 民间流传的普洱茶药效药方 普洱茶的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 科学研究的普洱茶药效保腱功能 辉煌于大清朝代的贡品 普洱府贡茶品种 普洱贡茶受宠缘由 普洱贡茶采办 普洱贡茶国礼 普洱贡茶的影响 历史悠久的茶叶经贸 清代时期的茶叶经贸 民国时期的茶叶经贸 1949年以后的茶叶经贸 沧桑历尽的茶马古道 昆洛前路茶马古道 滇西后路茶马古道 思茅易武茶马古道 思茅澜沧茶马古道 普洱思茅通国外茶马古道 佛海通国外茶马古道 马帮、马站、马店 古今茶庄茶厂巡礼 明、清、民国时期普洱府城茶庄商号 清代、民国时期思茅茶庄商号 清代、民国时期景谷茶庄商号 清代、民国时期勐腊、倚邦、易武茶庄商号 清代、民国时期佛海、南峤茶庄商号 民国时期景东、墨江、江城茶庄商号 1949年后普洱茶区茶厂企业 省内外及海外普洱茶生产厂家 岁月变迁中的古今茶人 古代茶人 近现代茶人 当代茶人 海内外普洱茶文化与交流 普洱茶在台湾地区 普洱茶在港澳地区 普洱茶在国外 海峡两岸普洱茶文化交流 文物史籍中的普洱茶 唐、宋时期史料录 明、清时期史志文物资料录 民国时期史志文物资料录 诗词楹联和民间歌谣中的普洱茶 清代民国时期普洱茶古诗 当代普洱茶诗词 古今普洱茶楹联 普洱茶民歌 宗教民俗中的普洱茶 普洱茶与原始宗教 普洱茶与佛教 普洱茶与道教 普洱茶与伊斯兰教 普洱茶与民俗 茶文化交流与茶叶节己 普洱茶文化研究活动 茶叶节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及作者名录 试读章节 思茅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跨北纬22°02′~24°50′,东经99°09′~102°19′之间,北回归线经墨江县城穿城而过,县城西登高架上,建有我国大陆唯一的“北回归线标志图”。思茅市东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玉溪市,南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北沿澜沧江与临沧市分界,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北靠楚雄彝族自治州,东南与越南、老挝接壤,西南与缅甸为邻,国境线长468.29公里。辖普洱、墨江、景东、镇沅、景谷、江城、澜沧、西盟、孟连、翠云10县区。市府所在地思茅市翠云区,位于云南南部,距省会昆明568公里。全区总面积44221.34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2000年)2260000人,有汉、哈尼、彝、拉祜、佤、傣、布朗、回、白、瑶、壮、苗、傈僳等1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343559人,占总人口60.72%。到2004年全市有茶园面积63万亩,年产茶2万余吨,产值近3亿元。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北纬21°10′~22°40′,东经99°55′~101°50′之间,东面与思茅市江城县、市辖翠云区相连,西北面与思茅市澜沧县为邻,东南、西南面与老挝、缅甸接壤,国境线长966.3公里,辖景洪市、勐海、勐腊三县市。自治州府所在地景洪,距省会昆明730公里。全州总面积19112.5平方公里,全州人口(2000年)993000人,有傣、汉、哈尼、拉祜、布朗、彝、基诺、瑶、佤、回、白、景颇、壮等1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000年)993000人,占总人口74.69%。1999年全州有茶园面积29万亩,年产茶22万担,产值1.25亿元。 思茅市境内山脉连绵,哀牢山、无量山、怒山南段余脉(大黑山、西盟山)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哀牢山、无量山为云岭山脉的分支,从景东入境后平行南下,穿境走向东南,山脉一般高度为海拔2000~3000米,哀牢山阻挡了东部冷空气侵入,是形成思茅市气候温和、热量丰富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黑山、西盟山分别处于澜沧、西盟县境,为怒山南段临沧大雪山的南伸余脉,从东北走向西南,这三大山脉遥相对峙,平行而下,越往南距离越大,起伏越缓。水系由红河、澜沧江、怒江三大水系的100多条支流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有李仙江、澜沧江、南卡江等。气候主体为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各年平均气温在15.3℃~20.2℃之间。种植普洱茶的10县市茶区宜茶土壤有:砖土壤、赤土壤、红壤、黄棕壤、酸性紫色土等五类,计5940万亩。野生茶分布在海拔1830~2530米之间的黄红壤、黄棕壤山地,栽培茶树在海拔600~2500米的宜茶土壤上均有分布。 西双版纳州的山脉属怒山、无量山脉的尾梢,两山以澜沧江相隔,纵横全境,自北倾斜南下,渐向东南两翼扩散,呈帚状分布,澜沧江以西的新火山、粘天岭、勐宋山、南糯山、帕岔山、龙洞山、班发山、巴亮山、南洞山等,属怒山的余脉;澜沧江以东的基诺山、营盘山、孔明山、白马山、聚风山、茅草山、野牛洞山等属无量山余脉,主要河流为澜沧江,发源于青海高原、流入云南,经思茅市、西双版纳州出国境后称湄公河。西双版纳州高温多雨,干湿季分明而四季不明显,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兼有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年平均气温在18℃~22℃之间。种茶土壤以红黄土壤较多,酸性土壤分布较广。种茶区域主要在勐海的南糯山、巴达、西定、布朗山,景洪的基诺山、大渡岗,勐腊的倚邦山、易武山等山区和勐海、勐混、勐遮、勐旺等坝区的丘陵地带。P1-2 序言 欣闻黄桂枢先生著的《普洱茶文化大观》即将出版,这是中国茶文化百花园中的又一新作,值得庆贺。 普洱茶是云南的历史名茶,从唐代樊绰《蛮书》中记载“散收,无采造法”初始状态的普洱茶,到现代用人工后发酵方法生产的普洱茶,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变迁。我接触认识普洱茶,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四个部组织有关专家在云南勐海搞红碎茶试制试验期间,有幸在勐海呆了两年。那时的普洱沱茶还是人工压制,工人们用一条板凳压杆式压制沱茶的技术十分熟练,现在可能见不到了。在勐海期间,亲自去南糯山采茶、制茶,当时面对如此之大的乔木型古茶树林十分惊讶。800多年树龄的南糯山茶树王,就是那时见到的。 普洱茶经历了唐代“散收,无采造法”,到明代“蒸而成团”,至清代的芽茶、大团茶、小团茶、饼茶、沱茶、茶膏等多种形态的变化,说明普洱茶是一个古老的茶类。清代阮福《普洱茶记》中说:“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20世纪60年代初,故宫清理仓库时,有一批光绪年间的贡茶被清理出来,有一部分团茶由中茶公司转交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保管,有大团茶“人头茶”和小团茶“女儿茶”等,现保存完好。5团“人头茶”,每团都是5市斤重,这是珍贵的普洱茶历史标本。 发展到今天,关心和研究普洱茶的人越来越多了。然而究竟什么是普洱茶呢?也就暴说普洱茶的定义应如何规范?2003年3月1日起实施的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T103-2003《普洱茶》标准中规定:“普洱茶是以云南的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外形褐红;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因此,可以明确地得知,所谓“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而成的具有红汤和陈香味的茶叶产品。这个概念,既适合于现代渥堆快速后发酵的普洱茶,也适合于传统的自然缓慢后发酵而形成的普洱茶。有了这个概念,就可以澄清一些问题,比如:不能把产在云南思茅、普洱、西双版纳等地的所有茶叶都称作“普洱茶”;不能把晒青毛茶称作普洱茶,它只是普洱茶的原料;不能把未经后发酵的“青饼”茶就当作可饮用的普洱茶,青饼只是普洱茶的半成品而已。 至于普洱茶属于什么茶类的问题,过去很多茶书都把普洱茶归属于六大基本茶类中的黑茶类,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普洱茶是以晒青绿茶为原料进行后发酵再加工的一类茶叶,所以普洱茶应归属于再加工茶类中的后发酵茶。 黄桂枢先生著的《普洱茶文化大观》,从茶文化的角度,将普洱茶的历史、茶树、品种、种植、加工、产品、品饮、民俗、文艺、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归纳在一起,铸成了“大观”,内容十分丰富。黄桂枢先生长期在云南思茅地区从事文物考古工作,渊博的考古知识,使得对于普洱茶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加全面。 普洱茶虽然是一个历史名茶。但过去的知名度并没有今天这么大。自从茶文化热的兴起,1993年4月首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在思茅市隆重举办,从这以后,普洱茶的知名度越来越大了,普洱茶的产量和销售量也越来越大了,随之席卷全国乃至亚洲的普洱茶热也就发生了。这一切与当事人之一的黄桂枢先生是分不开的,由于他的精心策划与安排,由于他的热心发动与参与,由于他的积极研究与探索,普洱茶文化更加发扬光大了,黄桂枢先生的工作,功不可没。 细读《普洱茶文化大观》,就好像把你带到了亚热带的原始森林,进入到无边无际的古茶树林中,感触到了云南大叶种茶树新芽叶的滋润和芬芳,嗅到了少数民族竹楼里火塘上土制陶罐中普洱茶的浓浓陈香味。《普洱茶文化大观》就是这样原汁原味地把你想知道的普洱茶的一切都告诉你。 我相信,通过《普洱茶文化大观》的出版发行,古老普洱茶的陈香味,将会引起更多饮茶爱好者的兴趣,也会引来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普洱茶的研究中来,普洱茶文化将会跃上一个新台阶。 2005年3月于杭州 (程放坤,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后记 “半生文物浪淘沙,考古横交普洱茶。茅塞愚人研■史,寻珠难尽叹无涯”。笔者今年69岁,饮茶60年,爱茶研茶30载。2001年底,我写了一本《普洱茶文化》在台湾出版发行,有点“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感觉,在海内外引起了较大关注和反响,北京、杭州、昆明、台湾等处报刊作了报道。几年过去了,事物在发展,历史在前进,茶乡在变化,普茶在升温,品茶在雅处,藏茶在民间,论茶在中外。一股普洱茶热正在兴起,12年前本人参与燃起的“星星之火”,已成今日“燎原之势”,普洱茶已从港台热到了大陆粤、沪、京、滇,反燃到思普茶乡,大有逐渐遍及全国海外之势。 回想起来,普洱茶在13年前,产销情况一般,1991年冬,笔者研究茶文物后提出“普洱茶文化”这个概念和命题,在思茅“庐山”(“翠云乡”的原名)写成论文《云南普洱茶史与茶文化略考》,“雾山打炮”而“中靶”,投稿出去发表在国内外发行的中国《农业考古》1992年第2期上,唤醒了海内外的茶人、茶文化人,然在思茅“庐山”,却无什么反响。1993年4月思茅主办了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和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笔者受命任研讨会大会秘书长,两会一举成功。时至今日,思茅市已举办了六届茶节(第七届茶节2005年4月举行),三届普洱茶国际研讨会、两届普洱茶交易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云南全省普洱茶文化区各地普遍受益,普洱茶产业和茶文化,迎来了春天,茶山、茶园、茶庄、茶号、茶楼、茶馆、茶堂、茶艺队、茶乐团如雨后春笋,纷纷新建、发展、振兴,形势喜人。 思茅市是“世界茶源、天下普洱、中国茶城”,已逐渐被海内外世人所认知。3540万年前的景谷宽叶木兰(新种)化石(茶树始祖)的出土发现被载入史册,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澜沧景迈栽培型古茶林这三种类型的茶树“活化石”大型彩照被陈列在中国茶叶博物馆,昔日向清朝皇帝进贡的普洱茶贡品文物,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源远流长的普洱茶马古道被多次多处搬上电视屏幕,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文物,上了国家邮票,成为国家名片而被世界知晓,而茶性中和、正气、暖胃、保健、养生、越陈越香、醇和回甘的普洱茶,已成为当今世人品味收藏的时尚,说明了普洱茶的历史悠久、生命力无穷,普洱茶文化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各方人士都反映说,大陆是应该写一本全面介绍普洱茶文化方面的书了。 是的,大陆至今也无一本较全面、完整反映普洱茶文化方面的书,虽然谈普洱茶的书也出了不少,但总感到美中不足,有的以行政区划为限来谈普洱茶,有的以自然科学为主来写普洱茶,有的以营销为目的来说普洱茶,有的以局部或片段来说普洱茶,总是缺少一个有头有尾、相互连贯的普洱茶文化大全,读者感到只知大象的头或大象的脚,而不知其大象的全貌和由来。鉴于各方的建议和要求,我又写了这本《普洱茶文化大观》,这是到目前(2005年4月)为止,笔者调查、采访、搜集到的普洱茶文化方面的最新最全面的资料内容了,其新内容有:2004年春发现的西盟佛殿山野生大茶树、普洱黎明茶源山野生大茶树、普洱宽宏困鹿山古茶园,还有几位当代茶人,有新建的12家茶厂、茶公司,新建的多家普洱茶楼、茶馆、茶堂、茶艺山庄,有被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的思茅“贵舒青普”饼茶,有品味鉴赏与收藏,有海峡两岸普洱茶文化交流题赠对联,思茅石屏会馆茶堂新刻挂楹联,有思茅民间茶祖会祭茶古乐团、普洱茶乐艺术团及“中国茶城”思茅茶文化雕塑等,选其新、特、奇的特点进行记述。 云南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何真最近对我说:“黄先生,您的S为普洱茶建了一座纪念碑,为普洱茶文化立了一块里程碑!”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茶文化工作室出版《新境普洱茶文化》第60页评价笔者说:“普洱茶文化的发展,永远不会忘记黄先生里程碑似的工作。”香港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王曼源先生说笔者的书,“堪称是21世纪全方位的‘普洱茶记’,更是《当代普洱茶经》,相信这将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页”碱要感谢海内外各地关爱和支持我的友人,是他们让我这棵微弱的小草在石缝中横生出来,让我在风吹雨袭之际倒开出了一朵小小的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识我这个不才,2004年9月和12月,先后把我从一个普通会员聘任为该理事会顾问和学术委员,这样大的头衔使我感到“名实难符”,在“高处不甚寒”处,我将更加小心谨慎地积极尽职。2005年春,我又被错爱,在思茅被选为(云南)普洱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身感责任重大,非同一般,我决心和同仁们一道,同舟共济,努力为弘扬普洱茶文化,为中国茶文化和世界茶文化作出自己的责献。 衷心感谢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程啟坤教授,在百忙之中为我的这本书写序,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世间的知识是靠前人和今人先后积累的,全民可共享。人们在分享知识时,总不会忘记“蜜蜂采蜜”时“工蜂”的辛劳。笔者在普洱茶文化的百花园中,采花酿蜜30多年,“厚积薄发”,经“自然后发酵”,十多年来,先后执笔主编出版过《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中国普洱茶诗词楹联集》、《中国普洱茶文化新探》、《思茅地区文物志》(有茶文化文物),在台湾出版过专著《普洱茶文化》,现今又出版《普洱茶文化大观》,开拓普洱茶文化研究,影响省市区内外,流传海峡国内外。尊重作者的人,读我文著后,写文著书,总不忘提及“黄某”,令人感到欣慰。我这本书是前人和今人先后造就出来的普洱茶文化珍珠,只可惜千百年来,散落在民间大地,本人爱珠、拾珠、觅珠30多年,而今穿珠成串,著成“大观”,放出光彩,令人喜爱,这是普洱茶文化区各族人民共同创造茶文化历史的记录和荣耀,值得当今和后辈人阅读、传扬和珍惜,为不没出处,本人对书中所引用的典藉、书刊、文章、著作、作者等,均写有“参考文献及作者名录”,在此谨表示我本人的衷心谢忱和敬意。本书照片、插图为文图并茂的“大观”增色良多,书中的照片是多人拍摄提供的,他们是:黄桂枢、汤新华、吴文波、杨辉、昌建华、王锐坚、李福春、叶思孔、张东平、王晓辉、程建昆、秃新民、王霞、温元祖等同志,在这里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衷心感谢云南民族出版社,为弘扬普洱茶文化,而对本书的重视和支持,在李福春编辑的精心安排编辑下,印刷精美,效果甚佳,在此谨表深深的敬意和谢意。在这里,还要感谢我家中的爱妻贤内助黄梅华经济师,是她为我承担了家庭生活中的辛苦劳累,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使我得以全身心地投入本书的写作,在这本书中,凝结着她的许许多多的辛劳。 人间俗语常说:“赖哈蟆叫一晚上,天不会亮;大公鸡叫三声,天就亮了。”长时期来,我自甘寂寞,从茶文物默默研究普洱茶文化、国内外四处鼓吹普洱茶文化,不停地叫唤了十多年,但思茅一直没有固定的茶文化研究组织机构,我是一个没有庙的“游方和尚”,2005年,时逢良辰,乙酉鸡鸣,在上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关心、支持下,成立了“(云南)普洱茶文化研究会”,有了和尚、也有庙了,金鸡高鸣,天已叫亮,普茶升温,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茶城振兴,大有希望。采蜜三十年,酿后献君前,今天我的这本《普洱茶文化大观》在“普洱茶文化研究会”成立之际出版,既表示热烈祝贺,也表示对关心支持过我的中外友人的谢意,但愿这本书能令读者喜欢,我这本书,可说是从生茶青饼慢慢自然后发酵,已陈化30多年的老茶了,是否“越陈越香”?是否醇和厚重、回甘?就请诸君慢慢品赏和评论吧!不妥或疏漏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普洱茶文化,博大精深,难以穷尽,今后的新发展、新变化,望有志于此研究的后来人写其续篇吧! 黄桂枢谨记 公元二○○五乙酉鸡年四月于云南思茅“中国茶城”墨水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