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夜》是在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沃土上孕育而成的多民族文化交融汇合的产物,这部文学名著汇集了古代近东、中亚和其他地区诸民族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情节诡谲怪异,神幻莫测,优美动人,扣动着世界各国读者的心,焕发出经久不衰的魅力。全书出场的人物形形色色,构成了一幅广阔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国家以及周边国家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一千零一夜》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部中古时期阿拉伯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以其博大的内涵、高超的艺术,为后世作家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养料。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亚、歌德等人的创作,都受到过它的启示。在歌舞、戏剧、影视等艺术领域,其影响同样广泛而深远。《一千零一夜》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它以绚丽多彩、曲折奇妙的故事,任意驰骋的想像和对人类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影响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一千零一夜》(Alf layla wa fayla,又译《天方夜谭》),据1835年开罗版阿拉伯文善本“布拉克本”第一次全译。
简体中文、全插图、自由体诗。有一千多个故事、一千多首诗,一百多幅插图,是我国百年来的第一部……
在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的萨桑国,国王舍赫亚尔因王后经常与人私通,将其杀死,从此憎恨所有女性,便每天娶一少女,翌晨即杀。宰相的女儿莎赫札德为拯救自己和其他无辜女子,想出妙计嫁给国王。她与妹妹杜娅札德默契配合,每夜讲故事,高潮迭起,却又不把故事讲完……
——来自伊朗、伊拉克、埃及、印度、土耳其的童话、神话、传奇、传说、寓言、轶事、婚姻爱情、航海冒险、宫廷趣闻、名人轶事、异国历险,尽在故事中……
——人物与天仙精灵、国王大臣、富商巨贾、庶民百姓、三教九流形象相互交织,环环相扣……
——故事如此吸引人,以致萨桑国王因渴望听到故事的结尾,将处死莎赫札德的期限推迟了1001夜,最后……
举世公认,《一千零一夜》具有“永恒魅力”,对世界各国文学艺术如《神曲》《十日谈》 《坎特伯雷故事集》《堂吉诃德》等名著,以及欧洲音乐、绘画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发生了广泛影响……
相传,古时候,在中国和印度一带的群岛上,有一个古国,名唤萨桑王国。国王手下兵多将广,豪华宫中奴婢成群。国王有两个儿子,都是英雄好汉;论勇,则兄尚胜弟弟一筹。兄弟二人各称王一方。哥哥励精图治,正大光明,颇得臣民爱戴,人称舍赫亚尔国王;弟弟名叫沙赫泽曼,位居撒马尔罕国君。二位君王体贴臣民,公正无私,治国有方,故二十多年来,两个国家都国泰民安,百业兴旺,歌舞升平。
有一天,哥哥思念弟弟,很想见上一面,便派宰相前往撒马尔罕去请弟弟沙赫泽曼。宰相从命,打点行装,随后踏上了去往撒马尔罕的征程。
宰相一路顺风,不多日平安抵达沙赫泽曼国的京城。进了王宫,见到了沙赫泽曼国王,问过安好,随即转达了舍赫亚尔国王思念弟弟之情。弟弟沙赫泽曼亦正想见哥哥一面,恰见家兄派人来接,心中不胜欣喜,于是吩咐仆役收拾行装,并叮嘱宰相代掌王权,然后带着若干随从,便踏上了探望亲人的征程。
夜半时分,大队人马正在行进之中,沙赫泽曼忽然想起有件重要东西忘在了宫中,于是立即勒缰回返。
沙赫泽曼回到宫中一看,不料见王后就在他的床上,正躺在一个黑奴的怀里……眼见此景,沙赫泽曼不寒而栗,只觉眼前一片黑暗,顿时出了一身冷汗,心想:“天哪,我刚刚离开京城,她就成了这个样子……倘若我在哥哥那里小住一段时间,真不知道这婊子会胡闹到什么地步……”
想到这里,沙赫泽曼拔剑出鞘,手起剑落,只见那一男一女的两颗人头顿时滚落在地,鲜血溅红了幔帐……
旋即,沙赫泽曼取了忘下的那件重要东西,转身快步走出了宫门,飞身上马,急匆匆追赶大队而去。
沙赫泽曼国王一行人马,日夜兼程,不几日,便顺利抵达哥哥舍赫亚尔国王的京城郊外。
舍赫亚尔国王得知胞弟已到郊外,心中喜不自禁,立即率众臣子出城相迎。
同胞兄弟久别重逢,喜不自禁,亲情难表,紧紧拥抱,连声问安。国王兄弟俩在众文官、武将、侍从的簇拥下,相携浩浩荡荡进了城,但见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喜笑颜开,整个京城沉浸在盛大、欢快节日气氛之中。
进到王宫,兄弟俩一番畅叙思念之情。正谈得开心之时,沙赫泽曼想起王后与黑奴亲热的情景,顿时二目无神,面色蜡黄,呆若木鸡。
见此情景,舍赫亚尔猜想弟弟定是因为长途跋涉,一路辛苦劳累所致,再加上离开自己的国家和王权宝座,一时放心不下,故没有多问什么。
过了几天,舍赫亚尔国王见弟弟仍无精打采,而且面黄肌瘦,便问:“弟弟,我看你身体虚弱,面色蜡黄,究竟原因何在呢?”
沙赫泽曼对哥哥说:“哥哥,你有所不知,我有伤心事呀!”
但他没有把妻子与黑奴之间的事如实相告。
舍赫亚尔国王也没有再追问下去,只是说:“伤什么心昵!陪我到野外去打打猎、散散心就好了!狩猎能消愁解闷,其乐无穷啊!”
沙赫泽曼表示歉意,说不想外出,舍赫亚尔便带着几个随从出发了。
沙赫泽曼下榻的宫殿窗外就是御花园。他凭窗望去,但见宫殿的大门洞开,衣饰艳丽、姿容动人的王后在二十个宫女和二十个男仆的簇拥下缓缓步出殿门,姗姗步出宫殿,进入花园,行至花园中喷泉旁的草地上,纷纷脱去衣服,男女相互拥抱而坐。片刻后,王后嗲声嗲气地喊道:“喂,迈斯欧德,你快来呀!”
应声走来一黑奴,但见体壮如牛,上前搂住王后,王后亦紧紧搂住黑奴,不时发出哼哼唧唧的欢快叫声,倒在草坪上……众男仆及宫女仿而效之,一一相抱,亲吻不止,欢叫声此起彼伏,正所谓“一个醉后折腾,一一个醒中摩弄。醉的如迷花之梦蝶,醒的似采蕊之狂蜂。醉的一味兴浓,担承愈勇,醒的半兼趣胜,玩视偏真。此贪彼爱不同情,你醉我醒皆妙境”。如此这般,死去活来,一直喧闹到红日西沉……
见此情此景,沙赫泽曼心想:“凭安拉起誓,与此相比,我的灾难又算得了什么呢……!”想到这里,沙赫泽曼顿感心中的郁闷和忧愁减轻了许多,自言自语道:“哎,家兄的遭遇比我可要惨多了!……”
自那时起,沙赫泽曼心境豁然开朗,胃口大为好转,照先前一样吃喝起来,面容很快恢复了原来的红润。P1-2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世界文学名著。“在世界文学中获得了永恒的声誉。”(基布语)“是民间口头创作的宏伟巨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高尔基语)“自从这一迷人的东方传奇集锦于二百七十年前传入西方后,在西方读者的印象中,很少有哪部书能与之媲美。事实上,我们西方人对于神秘的东方所具有的根深蒂固的概念,主要来自这本可爱的传奇。”(豪泽语)欧洲名家杰作或多或少地受到《一千零一夜》的影响,在乔叟、薄伽丘、莎士比亚、塞万提斯、莱辛、拉封丹等大家的作品里,都可以看到《一千零一夜》的影响。我国的著名学者林语堂、胡适、郑振铎、叶圣陶等一代大家,无不十分推崇《一千零一夜》。读者或许不知:《一千零一夜》在世界上的翻译、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1900年,周桂笙(别号新庵)著译《新庵谐译》,由上海清华书局出版。该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即为节译的《一千零一夜》故事,这是《一千零一夜》与中国读者的首次会面。一百年来,中国读者所看到的《一千零一夜》(或《天方夜谭》),不是“故事体”的节译本,就是编译本,压根儿还没见过全集“分夜体”译本,与许多国家、多种文字都有分夜全译本的情况相比,我们落后了近两个世纪。
五十余年前,译界前辈谈及《一千零一夜》的译本时曾说过:“巴登译本的优点是:并不像其他的译本以每一故事为单位,而是依从原本以每一夜为区别,诗文并不译作散文,依然译成诗句;因而全文中将近万行的诗句,并不删除;阿拉伯人的形容词等等依照原文译出,所以洋溢着阿拉伯的情调;即使涉及两性的描写,也毫不删节;对于异版所有精致的或是两种各有异同都极可靠的故事,便一并译出附列,以供研究、参考。仅此一点,也就可以知道巴登的译本对原本是怎样忠实了。”笔者以为这就是出版家所要求的“原汁原味”、再现《一千零一夜》全风姿和韵味的理想译本。那时,出版者就有了“另有翻译译本的计划”,但也许条件或环境不许可,那项计划未能化为现实。
读者手中的这个译本,意在体现巴登译本的“优点”,以期实现译界前辈的未了之愿。这个“分夜全译”本,是根据“被公认为原文印本中的善本”,即1835年开罗印行的由“官方订正布拉克本”。忠实地全文译出。此处的“忠实”,大抵有下面几个含义:
一、严格按照“布拉克本”原文的分夜方式。因为“这种以“夜”为单位的故事叙述艺术,是阿拉伯说书艺人的独创,在世界文苑中堪称一绝。它犹如中国话本和章回小说中,回与回的停顿和接续,这也是说书艺术所具备的特殊艺术形式。”⑤因此,不分夜就不能忠实地传达阿拉伯说书艺人的“独创”。研究学者也说:“不分夜的《一千零一夜》译本,不能算作全译本。”笔者所见到十二种阿拉伯文本,都是分夜本,但分夜法各不相同,信息量也有很大差别。“布拉克本”里的故事和诗歌较其余十一个版本要丰富得多;而埃及新开罗出版中心发行的四卷袖珍本,虽然也是分夜本,但若译成中文,总量却不会超过三十万字,也就是说只是“布拉克本”信息量的十分之一不到,诗歌一首都不见了。此外,原文版本每一夜的长短也大不相同,长夜长达万言以上,短夜不足三百字;虽然如此,译时仍然保持原样,不加增删。
学者们将《一千零一夜》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纪念碑”(高尔基语),又比作“一池清澈的水”,“仿佛一个宝山”(叶圣陶语),还有的将之比作“艺苑中奇葩”,而笔者则认为《一千零一夜》更像一条光彩夺目、玲珑剔透的珍珠项链,那一百六十多个(巴登的英译本将之增补到二百六十四个,大大超过了阿拉伯文本的《一千零一夜》的范围)故事就像一颗颗大小各异的璀璨明珠,串线则是那一千零一个“夜”晚。一个诱人的开头,一个漂亮的结尾,首尾照应,相接无隙,完美无缺。
二、诗歌全数译出,总计一千三百八十首,达一万四千一百二十二行。“布拉克本”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格律的,一韵到底,变韵诗仅有两三首,本译本一首未删,全部译出,力求充分地传达“阿拉伯人任何场合都以诗歌来表达内心的风习”。据学者考证,一千三百余首诗中,可以查明作者的有一百七十多首。阿拉伯民族是个诗歌民族;做诗唱诗,以诗抒情,以诗言志,以诗写景状物,本是阿拉伯民族的传统。所以诗文并茂是《一千零一夜》的又一大艺术特色,“没有诗的《一千零一夜》,就等于没有太阳的白天!”
三、涉及性描写的段落毫不删节,全部译出。“目的在于引起一般读者注意,知道《一千零一夜》并不仅止于儿童读物,它在文学上有崇高地位,是文学研究者必读的一部文学作品,而发生探讨与研究的兴趣”。
性,本系社会前进发展的原动力,是为后话。性又是个敏感的话题,故将近一百年来,《一千零一夜》的许多译本都绕开了这个问题,被称作“全译本”的也整段整段地删去这方面的内容,甚至删去若干个有此内容的故事,以免遇到什么麻烦,致使一些学者认为《一千零一夜》中没有性描写。但是,正如方家指出的那样,一方面《一千零一夜》语言朴实、粗犷、大众化,读起来颇有璞玉浑金之感,像是“内里包蕴珍珠的粗糙贝壳”;另一方面,则因缺少大手笔的提炼、加工、抄录;传述有余,润色、修饰不足,使得这部民间文学巨著在艺术性方面留下了一定缺憾——性描写方面尤其如此。由于没有像劳伦斯、金陵笑笑声、曹雪芹那样的大手笔参与整理。故其中性的描写每每显得粗俗,缺乏艺术感。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有关词语、句子及段落作了适度技术性处理,以期避开粗俗,提高艺术水平,同时力求不破坏民间文学的拙朴风格。若为家长、教师与孩童共读时,或可考虑另作解说。
四、凡“布拉克本”中没有的故事,一律列入“附录”,以保持该版本译本的权威纯洁性和原貌。其中包括脍炙人口的《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阿拉丁与神灯》等。
《一千零一夜》的成书过程是漫长的,由口头传达到定型成书,经历了七八百年之久,这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特例。这一部集东方故事大成的民间文学巨著,透过翻译的转化,囊括了波斯、印度、希腊、罗马故事,经过阿拉伯人的消化、创造,再加上阿拉伯伊拉克和阿拉伯埃及的故事,最后成就了这部规模宏大、匠心独具、悬念迭出、神奇莫测的民间故事集。诚如《一千零一夜》研究专家们所赞:其内容之丰富,涵盖之广泛,加之云谲波诡,神幻怪异,其他民族的民间故事,尚无有能出其右者。阿拉伯说书人善于学习、吸收、消化和创造的才能由此可见一斑。中世纪东方诸民族的生活画面,乃至思想情趣、理想追求、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喜好厌恶等,都能在故事中得以体现。批评家所津津乐道的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甚至魔幻现实主义等表现方法,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们的原始形态。
但愿读者通过这部全译本能一睹《一千零一夜》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