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百川一月(释迦牟尼的前生)/百一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陈开勇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讲述佛教本生故事的书籍。所谓“本生”,主要是指释迦牟尼在今世前的无数世中以国王、婆罗门、各种动物等不同的身份修行菩萨道的事迹。如瞎子摸象、九色鹿、淫女、大意抒海、寻妃记、丑王子与美公主、蓬花夫人、舍身饲虎、死亡之音等舍已救人,善法布施、求索精进的故事,释迦牟尼伟大的人格、慈悲的胸怀、平等的精神,得到后来追随者无比的敬爱的深深的眷恋,这种佛教感情是促使本生故事大量产生并广为流传的根本原因。作者遴选艺术性、趣味性较强,对东西方文化影响深远,兼顾佛教理论的特征,以便读者从中了解佛教的源起和本义。

内容推荐

“佛本生”是指释迦牟尼在今世以前的无数世中以国王、婆罗门、各种动物等的身份修行菩萨道的事迹。本生文学是佛教文学和印度民间文学的宝库。通过佛教的广泛传播,这些故事也传播于东西方各地。早在《伊索寓言》中就有与本生相近的故事,而如钱钟书先生所考证,本选集中的《舅甥共盗》在希罗多德、海涅、马太奥·邦戴罗的作品中都能找到影子。本生也影响到泰国、缅甸等东南亚文学。在中国,如云南傣族民间故事《召树屯》无疑就是本选集中《善财与悦意》故事的变体。

目录

前言

虬觅猴心

野狐娶亲

瞎子摸象

国王与补鞋匠

檀腻犄断案

舅甥共盗

九色鹿

黑头虫

善恶两王子

淫女

鬼女城

大意抒海

寻妃记

善财与悦意

丑王子与美公主

巧奔妙逃

顶生王

粲达龙王

四姓害子

啖子

弃老国

弥却

鳖王

莲花女

六牙象王

舍身饲虎

须大孥

死亡之音

试读章节

国王与补鞋匠

王以闲日由私门出,粗衣自行,就补履翁,戏曰:“率土之人,孰者乐乎?”翁曰:“唯王者乐耳。”曰:“厥乐云何?”翁曰:“百官虔奉,兆民贡献,愿即从心,斯非乐乎?”

从前,释尊做了一个大国的国王,名字叫察微。他品行高洁,只信仰佛教,潜心研究佛经,从而深刻地认识到:人最初的本真状态是无,只是由于地、水、风、火四种元素结合在一起,才产生了意识与灵魂。人、宇宙乃至所有飞禽走兽,都是由于不同的业力所形成的不同果报。这种形成是非常微妙的,一般人很难确切地观察把握到它;但它新陈代谢,无穷无尽。人的灵魂也是非常玄妙的,也在新陈代谢——五道轮回中。对人来说,只要能够觉悟,控制自己的欲望,就能够回归到自己最初本真的空无状态之中。

于是,察微王向大臣们讲述这些道理,但是大臣们不能够理解,他们疑惑地说:“我们只知道,肉体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继续存在,因灵魂存在而再次转生。对于您所说的深奥道理,我们大伙儿从没想过,只知道享受现实人生。”

察微王说:“你们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原,怎么能知道前世经历的事情呢?你们不能看见事物的变化消耗,怎么能够觉察灵魂的变化呢?”

一天空闲的时候,察微王微服私访,他来到补鞋匠的铺子,笑着问老鞋匠:“在这世界上,什么人最快乐呢?”

老鞋匠不假思索地说:“当然只有国王最快乐了!”

察微王追问:“国王的快乐是怎样一种快乐呢?”

老鞋匠仰着头,眼里充满神往:“大小百官都恭恭敬敬地侍候他,全国的老百姓都奉养他,想得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难道这还不快乐吗?”

察微王微微一笑:“确实如此!”

于是,察微王拿了一瓶葡萄酒,请老鞋匠喝。老鞋匠酩酊大醉后,察微王让人把他扛进皇宫,对皇后说:“这个补鞋的老头儿说国王最快乐,现在我想戏弄他一下:让他穿上黄袍,代替我处理国家大事。你们不要惊讶,露出破绽。”

“遵命!”皇后答道。

当老鞋匠苏醒过来,那些宫女们假装说:“这些天大王大醉不醒,朝廷里的事务堆积如山,现在该去处理处理了。”

宫女、太监们簇拥着老鞋匠来到朝廷,百官把手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摆出来催他决定,搞得老鞋匠头昏脑涨,分不清东南西北;整天坐在那里与官员们讨论国家大事,搞得腰酸背痛。这样,老鞋匠食不甘味,日渐消瘦。

这时,宫女们假装说:“哎呀!大王气色不好,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老鞋匠回答说:“我梦见自己当了一个补鞋匠,天天为挣钱吃饭,辛苦劳累,所以就病了。”

宫女们听了,都禁不住暗暗地笑。

那些天每到睡觉时间,老鞋匠躺在床上就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自言自语:“我是补鞋匠呢,还是皇帝呢?如果我是皇帝,为什么我的手上起了这么多老茧,皮肤这么粗糙?如果我是补鞋匠,为什么我现在又在皇宫呢?难道是我神经出了毛病?眼睛有毛病?补鞋匠与皇帝,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

皇后见了,假装说:“大王不高兴了,快把音乐演奏起来!

于是又给老鞋匠喝了葡萄酒,把他灌得酩酊大醉,重新给他穿上原来的衣服,扛出宫,放到原来的硬木床上。老鞋匠酒醒后,看见自己住在原来的破房子里,身上穿着原来的粗布衣,全身关节酸痛,好像被人用大木棒打过一样。

过了几天,察微王又来看他。老鞋匠说:“上次喝了你的酒,昏昏沉沉的,现在才醒过来。我梦见自己当了国王,处理国事,忙忙碌碌,人心惶惶,搞得全身关节酸痛,即使是挨打也没有这样厉害!梦里尚且如此,要是真做了国王就更惨了!平常我们都认为国王最快乐,现在看来,其实不然。”

国王回到皇宫,与大臣们说起这件事,大家禁不住哈哈大笑。

国王对大臣们说:“我们给补鞋匠换了一下环境,他至今还蒙在鼓里。何况人在转生过程中,身体要遭受众多厉鬼怪物的打击,粉身碎骨,因此要知道灵魂的归宿,那不是非常难的吗?佛经上说:‘一个愚蠢邪恶的人,想要观察到灵魂,就像在漆黑的夜晚走路,抬头要找星星月亮一样,即使辛辛苦苦一辈子,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就这样,在国王的开导下,大臣百姓才开始感悟到天人合一、周而复始、不断运动变化的道理,从而深深地相信生死、祸福的关系了。(P9-11)

序言

这是一本讲述佛教本生故事的书籍。所谓“本生”,原文梵语是Jātaka,古代翻译家或音译作阁多伽、淘陀伽、阁陀,或意译作本生、生、本生经,或音意兼顾作阁多伽经等,译名是很繁多的。但不管哪种翻译,本生的根本含义大致相近。它主要是指释尊(即释迦牟尼)在今世以前的无数世中以国王、婆罗门、各种动物等的身份修行菩萨道的事迹,如舍身救人(布施)、坚持不懈地求索善法(精进)等。

按照文献记载,释尊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人物。他生于约公元前565年,属于释迦族,而释迦牟尼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释迦族属于乔答摩(瞿昙)宗族,所以他姓乔答摩,名悉达多,合起来就是乔答摩·悉达多。

释尊的祖父叫师子颊王。父亲叫净饭王,是迦毗罗卫国(城)国王,娶摩诃摩耶、摩诃波阁波提两姐妹为妻。释尊的亲生母亲是摩耶,她临产前依照当时的风俗,准备回自己的娘家生育,但在途中蓝毗尼园的娑罗树下,以手攀树,站着生下释尊,七日后亡故。释尊实际是由他的姨母、也是后母摩诃波阁波提抚养成人的。同时,摩诃波阁波提自己的亲生儿子,即释尊的同父异母弟弟名叫难陀,弟媳孙陀利。释尊还有堂弟提婆达多、阿难(阿难陀),是释尊叔父斛饭王的儿子。

释尊在王宫中由姨母精心护养,并与他的堂弟、其他同族贵族之子一起读书,学习各种技艺。在这个过程中,释尊表现出特别的才干与能力:在知识学习中,他过目不忘;在武艺比赛中,他打败了提婆达多等其他人。虽然他因此得罪了提婆达多,但赢得了族人普遍的尊敬。他的父亲也把希望寄托在这个年轻的太子身上,认为他可以在周围大国的威胁之中,带领弱小的释迦人走向兴旺。净饭王为他娶妻耶输陀罗、瞿夷、密伽阁。耶输陀罗生子名叫罗云。

释尊在无忧无虑中一直长到29岁。一天,他出宫去游玩,先后碰见老人、病人、死人、沙门,醒悟到人生的局限,于是决定出家,寻找解脱之道。他来到王舍城附近的森林中去寻找阿逻荼迦罗摩、郁陀罗伽仙人,向他们请教解脱的方法,很快学会了修道方法,但释尊认为这些教法并不能使人最终解脱,于是离开了他们。

释尊由此体会到真正的解脱之道必须靠自己去发现。于是,他来到摩揭陀国尼连禅河边伽耶城附近的象头山中,修习禅定,过着严格的禁欲生活。据说他每天只吃一粒谷麦,身穿树皮,睡在荆棘、牛屎之上,与臭烂的尸体为伴。

这样,经过了六年的苦行,释尊并没有得到解脱。这使释尊认识到,苦行也不可能使人获得解脱。他毅然停止了苦行,来到尼连禅河里,洗去六年苦行留下的污垢。上岸后,接受了一个牧羊女奉献的食物,恢复了气力。他涉过尼连禅河,来到对岸,在一棵菩提树下坐禅,彻底悟解了十二缘起、四谛等法,并接受了瓜和优波离两个商人的献食。这一年,释尊35岁。

释尊觉悟后,首先来到鹿野苑苦行林,为■陈如等五个比丘说法。之后,释尊在四十五年中游历于瞻波国、舍卫国、毗舍离国、王舍城、波罗奈、迦毗罗卫城等地,传播佛法。他组织了僧团,广泛平等地为各阶层的人员说法。其中,也经历了许多磨难,如外道女■遮谤佛、提婆达多企图杀害他并与六群比丘破坏僧团,晚年,他的祖国——迦毗罗卫的释迦族惨遭懦萨罗国毗琉璃王的屠杀而灭亡,自己心爱的弟子目连被外道活活打死等。

在释尊80岁这年,他继续游历,帮助那些希望得到解脱的人。他来到波婆城铁匠周那家,周那给释尊和僧人们贡献上食物,又另外单独给释尊煮了珍贵的木耳食用。释尊食用后,身体因痢疾而剧痛,他忍痛坚持,最后来到末罗国拘尸那城西北阿恃多伐底河西岸的娑罗林中,在两棵娑罗树间北首而卧。半夜,他告诉阿难,自己将入涅柴,比丘们不要以为释尊灭度了,自己的教言就失去了教施的作用;以后要团结,互相尊敬;要以戒、法为师,精进修行,追求解脱。说完,在禅定中入灭。这一年,大约是公元前486年。

释尊的遗体火化后,遗存的舍利被分为8份,加上舍利瓶、火化的焦炭,共10种遗物,被建塔供奉,成为当时和后人世世礼拜瞻仰的圣迹。

尽管释尊遗言以法为师,不要以自己灭度为念,但是,释尊伟大的人格、慈悲的胸怀、平等的精神却深刻地印刻在比丘们的心里,这份对释尊的无比敬爱与深深眷恋历久弥新。它一方面刺激了对释尊遗物、遗迹等的崇拜,另一方面使佛徒反思到释尊之所以在今世证悟至上之佛法,成就无上之功德,给在苦难中轮回的众生指明解脱之道,乃因累世修行所致,即在以前无数世中,释尊化身为各种人物,就已经普行六度了。可以说,佛徒对释尊的宗教感情是促使本生故事大量产生的根本原因。

本生故事的产生还有思想上的原因。其思想基础是佛教的业报与轮回思想。释尊认为,人们因为无明(不了解佛教的缘起、四谛学说),常常造作身、口、意诸业,即违背“五善”、“十善”的教导。这些业的善与恶,必然带来不同的善恶报应。并且,这种报应从时间上来讲,是在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中不断地进行的。

当然,本生故事的产生还有一个文学传统上的原因,简言之,佛本生的渊源是印度古代民间文学。季羡林先生在《关于巴利文(佛本生故事)》里说:“实际上,这些故事绝大部分都是寓言、童话等等的小故事,是古代印度人民创造的,长期流行在民间。这些故事生动活泼,寓意深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绝大部分的故事都与佛教毫不相干,有的甚至尘俗十足。但是,佛教徒却不管这些,他们把现成的故事拿过来,只须按照固定的形式,把故事中的一个人、一个神仙或一个动物指定为菩萨,一篇本生故事就算是制造成了。”(郭良■、黄宝生译《佛本生故事选》,第1-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民间故事纳入佛教文学,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如果按照完整的典型的结构,一个本生故事包含三个部分:首先是序分——说明引起叙述故事行为发生的原因,即何人因何事、在何地、为谁而说;其次是主分——过去发生的故事;最后是结分——将故事中的人物与眼前的人物关联起来。

比较起来,南传巴利文本生故事的结构是十分完整的。但是,在汉译佛经中,就不一致了:有的译本对序分(因缘)没有翻译,只有主体故事与结分;甚至极少数只有主体故事,序分与结分都没有。相对而言,汉译律部本生的结构比较完备。

从本生的分布来讲,南传巴利文的本生最多,约540多种。它们在汉译佛经中比较零散,经、律、论中都有,也还有比较专门的本生集,如《生经》、《贤愚经》、《菩萨本行经》等。在藏文佛经中,多存于《甘珠尔·律部》。

佛教本生文学是佛教文学和印度民间文学的宝库。通过佛教的广泛传播,本生也广泛地传播于东西方各地。在《伊索寓言》中早就有与本生相近的故事,据钱钟书先生考证,本选集中的《舅甥共盗》,就能在希罗多德、海涅、马太奥·邦戴罗的作品中找到影子。(见《七缀集》,第169-18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而本生也影响到泰国、缅甸等东南亚文学。在中国,如云南傣族民间故事《召树屯》,无疑就是本选集中《善财与悦意》故事的变体。

对于本选集,有下面几点需要交代:

第一,一般来讲,佛教的本生故事中,有关于释尊的,也有关于其他佛、其他比丘的。但在本集里,只有关系到释尊的才入选。这就有两种情形,一是以释尊为中心的,二是以他人为中心,但是也关乎释尊的。为了简明,我们把选本中涉及的其他有关人物的大致情况总述如下,而在具体的注释里就不再一一注明了:

净饭王:又作白净王、悦头檀、阅头檀、输头檀,迦毗罗卫国国王,释尊的父亲,晚年皈依佛教。

摩耶:又作摩诃摩耶、妙,疑或作舍妙,净饭王之妻,释尊的母亲,在蓝毗尼园的娑罗树下生下释尊,七日后亡故,升人忉利天,传说释尊得道后曾上天为其说法。

执杖释种:瞿夷之父,或作耶输陀罗之父,释尊的岳父。

耶输陀罗:释尊出家前的妻子,罗云的母亲,后出家为比丘尼。

瞿夷:又作俱夷、明女,释尊出家前的三位妻子之一。

罗云:又作罗喉罗,释尊与耶输陀罗之子,后随释尊出家。

阿难:意译为欢喜,本为释尊的堂弟,后出家为释尊的弟子、侍者,以”多闻第一”著称。释尊涅槃后,他在大迦叶主持的佛教史上有名的第一次结集中,诵出经藏。

提婆达多:即调达,释尊的从弟,也是释尊的弟子,以破坏僧团、企图暗杀释尊而臭名昭著。

目犍连:又作目连、目犍兰、大目犍连、摩诃目犍连等,本为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属婆罗门种。与舍利弗一起学道,后又一起于佛教出家,以“神通第一”著名,曾入地狱救母,后被外道活活打死。

舍利弗:又作鹜鹭子,本为王舍城婆罗门,后与目连一起于佛教出家,以“智慧第一”著名。后来,目连被外道伤害、将入灭时,又得知释尊也将入涅槃,他不忍见,遂求得释尊的允许,先于目连与释尊入灭。

摩诃迦叶:又作大迦叶,本为婆罗门,后出家为释尊的弟子,以”苦行第一”著称。释尊涅槃后,主持了佛教史上有名的第一次结集,即王舍城结集。禅宗以之为“西天第一祖”。

弥勒:或意译为慈氏,本为释尊弟子,释尊授记他将继释尊为佛。

莲花色尼:又作青莲花除馑女。除馑女,即比丘尼。本为王舍城人,初嫁郁禅国人,婚后生女,发现丈夫与自己的母亲私通,于是离家出走,嫁给波罗奈城一长者。后长者到郁禅国经商,娶回一妻子,莲花色发现是自己的女儿,于是,莲花色离开了波罗奈城长者。后到广严城,专门与人私通,引诱一卖香男子,先后生下一子一女,均被丢弃,儿子为东门守门者所得,女儿为西门守门人所得,后子、女长大,东门子即娶莲花色,又娶西门女,并与莲花色生一子。莲花色知道后,不胜惭耻,即回到王舍城。她受别人怂恿,前去引诱目连,结果被目连感化而出家。不久,得阿罗汉果。

婆修蜜多罗:又作婆修密、婆修蜜罗、世友,据山田龙城统计,印度佛教史上,称“世友”者共有14位。

宾头卢埵阇:疑即为释尊弟子宾头卢跋罗堕阁,曾经为了获取树提居士施舍的栴檀钵而在世俗人面前展示神通,因此受到释尊的严厉呵斥。

阿阇世王: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子,受提婆达多的教唆,杀父自立。后悔恨,遂皈依释尊。他是佛教史上有名的第一次结集的施主,资助供养结集比丘所需。

末利母:即末利夫人。为懦萨罗国波斯匿王(胜光王)之妻,乃释尊的信徒。

魔王波旬:即天魔波句,为六欲天的魔王。佛教认为他是一个满怀恶意、常想断除人的善根与生命的恶魔。

栴遮摩那:即栴遮。为外道婆罗门女,因为嫉妒释尊的声誉日隆并得到大众供养,于是以木盂藏于怀中,伪装成怀孕,说是释尊的孩子,借以毁辱释尊,以使大众离弃释尊,转而供养自己的婆罗门师。天帝释当时见了,化为白鼠,咬断其绳,使木盂从其怀中掉出来,从而揭穿了栴遮的谎言。就在这时,大地裂开,栴遮堕入地狱。

孙陀利:又作先陀利、酸陀利、好首。释尊在舍卫国时,外道因为嫉妒释尊得到供养,于是与该女设计,让她每天前往释尊处,等到为众人所知时,外道将该女偷偷杀死并埋在地下,然后诽谤释尊,说是释尊与该女私通,然后杀人灭口。后来真相大白,外道被驱逐出国。又或为难陀(孙陀罗难陀)出家前的妻子,美丽非常。难陀出家后一度因爱恋她而想还俗,但被释尊阻止。

第二,佛本生故事,梵文、巴利文、汉语、藏语佛典中都有,为了全文体例、文风的一致,我就只选择了汉译本,好在汉译本包含了几乎所有艺术性较强的故事。

第三,佛本生故事很多,我们选录的标准主要有三:一是印度民族特色浓厚,二是情节艺术趣味强,三是对东、西方文学影响深远。特别是第二点,以艺术性、趣味性至上;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佛教的理论特征,以便使读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佛教的真相。

第四,对于所选的故事,我们将序分、结分放在题解中予以简单说明,正文只包括主分。个别正文原译,由于掺杂了一些与故事不太相干的内容,或出现正文与译者注释相混的情况,我们就径直予以删除。义净译本有时候为了简略,在翻译中有省略的地方,则按照原译的提示,用义净的其他译本酌补,以求故事叙述的流畅与完整。

第五,对于文中的注释,由于佛教术语含义比较丰富,有的还有多种争论,我们就仅取其中一种,且尽量简约。

第六,对于白话部分,需要重点交代者有二:一是在印度文学中,具有非常浓重的口头文学色彩,如不避繁冗重复、大量使用套语,本该一处交代的内容,放在前后不同的地方分割叙述。对于这一体现民族文学特色的内容,我们在译写中一方面视具体情况,或保留其套语形式,或径直简要交代;另一方面对其中的分割叙述,尽可能移放在一处。二是白话不采用直译的方式,而是用意译,揣摩其中人物思想、情趣,尽力体现出人物在其具体语境里的音容笑貌。

在这个小册子里,本想较全面反映佛本生的内容、技巧等特征,但限于水平与能力,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注释等亦必有欠妥甚至错误之处,凡此均恳请读者不吝赐教。在本选题确定的过程中,得到了业师陈允吉先生的指点。同时,王雷泉师、如觉法师亦为我去苏州西园寺参学及查阅相关巴利文资料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奚彤云女士多次邮件往来,讨论本书的体例、注释问题,使我少走了许多弯路。在此谨深致谢忱!

陈开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