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艺术人生--走近大师傅抱石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山谷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傅抱石无疑是开宗立派的伟大画家之一。他以杰出的绘画实践,冲破数百年来的墨守成规,为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他的创作,山水画和人物画并重,尤其是山水画,自成体系,创造了被后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皴法——“抱石皴”。这是他对中国画技法的杰出贡献。本书描绘了傅抱石先生的生平到其艺术学习经历,向读者展示了一代国画大师传奇的一生。

内容推荐

每当翻开中国近现代画册时,有一种山水画的气势令人震撼;有一种人物画的眼神叫人难忘;有一种线条的飞动让人拍案叫绝;有一种笔墨的挥洒使人感动不已;更有一些画的意境给人带来许多遐想、远思……这就是国画大师傅抱石的作品。本书作者在其文化背景和文化贡献的基础上来认识傅抱石,向读者凸现了他的成就和不同凡响,以及他本人的勤奋和努力。

目录

小引

一 贫困家世

二 读书学艺

三 祖籍新余

四 印痴和教师

五 相知时慧

六 相识悲鸿

七 负笈东瀛

八 知己郭沫若

九 师友情深

十 热血男儿抗战

十一 金刚坡下山斋

十二 壬午画展和“抱石皴”

十三 “千里江陵一日还”

十四 捍卫国画

十五 筹建画院

十六 出访东欧

十七 江山如此多娇

十八 二万三千里写生

十九 笔墨当随时代

二十 东北写生

二十一西子湖畔

二十二 家乡归来

二十三 既严又慈的父亲

二十四 往往醉后

尾声

后记

傅抱石简要年表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四川重庆金刚坡是个典型的四川山区,抱石山斋附近的风景十分优美,屋后是茂林修竹,层层山峦围绕着疏疏落落的村落,到处是溪流、竹林和树丛,还有藏在深山里的幽静的古寺;夜间则犬吠声不断。到了夏季,常常是烟雾迷漫,不辨东西,而这种混沌迷茫的景色,正是傅抱石所最为欣赏的。他徜徉其间,怀抱自然,大大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和写作欲望。他常常站在家门口观看四周烟云的变化,若遇山雨欲来、风起云涌之时,则会停下正在做的事,在轰鸣的雷声中奔到附近较高的地方,凝视那滚滚翻腾的乌云、时隐时现的山峰和在狂风中乱舞的树丛,直到暴雨来临,被大雨淋湿了衣裳才回到家里。

历代山水画家都有启发灵感的“圣地”,如范宽的终南山、太华山,黄公望的富春江,弘仁、程邃等“新安六家”的黄山等,重庆金刚坡则是傅抱石开悟自然神韵的地方。受到巴山蜀水这一特定自然环境的陶冶,他对苍茫滋润、变化多端的山水有了深刻的感受,产生了强烈的爱。他把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升华为艺术的追求和精神畅快淋漓的表达,但是用传统山水画以线勾勒加皴的技法,是很难表现金刚坡一带满布植被的优美景致的,繁茂山峦的真实的光、色、影,用传统之线、皴更难胜任。早在若干年前,他在《论顾恺之至荆浩之山水画史问题》上就说过:“自有画至今日,历史风俗、思想及种种物质上之制限,确乎不能对于自然,尽心尽孝。以几条长短粗细之线,将欲为自然之再现,其难概可想象。北宗山水,院体花鸟,或以为较南宗水墨接近自然矣;严格言之,亦不外几条长短粗细之线而已。岂真近自然邪?”

要真正地做到接近自然,那么变更传统的线、皴、点之类陈旧程式是势在必行的。四川特定的自然环境,空气湿润,烟雾迷茫,非“线”能够胜任。他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笔墨齐下,把线扩展成面,发挥渲染的作用,挥洒自如,变化多姿,别开生面的皴法,打破一般先钩后皴、皴后擦、擦后染的陈规,既对山石富有表现力,又可充分发挥传统笔墨之所长,形成雄浑、厚重、泼辣、豪放的风格,技法上也形成了以独特皴法为主的完整的一套,从而成为他艺术上的转折点。为了使自己笔下的自然生动活泛起来,他创造了散锋用笔、墨线交替、连皴带擦一步来的新颖的技法,后人称之为“抱石皴”。这是中国山水画技法中的一种全新创造。用他本人后来的话说,就是:“我作画所用的皴法是多年在四川山岳写生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我着重表现山岳的变化多姿,林木繁茂而又可见山骨嶙峋的地质特征……注意山石的自然情趣和笔墨效果。”他的学生则有稍为具体的描述:“他在用大斗笔画泼墨时,常常一口气画下去,直到墨枯锋散,却不再蘸墨和水,使纸上的效果,由水分极大的泼墨,渐渐转向散锋乱皴渴墨,这种只从真山石感受效果出发的皴法,就是傅先生独创的,故现在人称之为‘抱石皴’。”

为了更好更形象准确地表现雨景,他在实践中还摸索出颇为别致的画雨技法,用饱蘸矾水的笔或刷子,以速度和力量去直接表现雨景,“一半山川带雨痕”,画面上充溢着水分和湿度,使人身临其境。他在绘画实践中,有了自己的笔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与这种新技法相辅相成的,是他作画时的精神状态。浩荡奔驰的情绪,灵动飞舞的构想,使他全神贯注,全身心地投入,有种不可抑止、一往无前的状态,就像杰出的演艺家在演出时完全进入角色一样,无我无他,激情澎湃。特别是微醺后创作,他会习惯性地将纸摊开,用手摩挲纸面,摸着,抽着烟,眼睛看着空白画纸,好像纸面上有什么东西被他发现出来似的,摩挲了半天,烟一根接一根地抽,忽然把大半截烟头丢掉,扑向皮纸,饱蘸墨汁,迅速进击,快意挥写,东一下西一下地刷得纸上墨痕狼藉。有时画得满头大汗,便搭上一条干毛巾在肩上随时擦汗。舔笔时就在袖口上进行,弄得袖子上墨迹斑斑,有时来不及便干脆用嘴吮,常常弄得满嘴是墨也顾不得,与他平时的举止斯文形成鲜明的对照。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当含毫命素水墨淋漓的一刹那,什么是笔,什么是纸,乃至一切都会辨不清”。整个创作过程中只想到怎样充分而又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决不再去考虑用什么笔法什么皴法,也从不在作画过程中犹豫不决,往往就像狂风一样不可遏止,直到画出他预想的大体效果,才会将画钉在墙上,坐下来再细细揣摩。

“我画山水,是充分利用两种不同的笔墨的对比极力使画面动起来的。云峰树石,若想纵恣苍莽,那么人物屋宇,就必定精细整饬。”(《壬午重庆画展自序》)意境创造笔墨。一切技法又都服从于意境。这种连皴带擦带染的手段,主要用笔为“散锋乱笔皴点”,后来称之为“抱石皴”。他以独特的观念和笔墨,为中国画辟出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傅抱石的儿子小石和二石,详述父亲的作画情境,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这种技法:“时而使笔锋散开,时而又使它收拢;时而卧笔擦出大片的墨迹,时而提笔勾出挺拔的线条。墨笔的干湿浓淡,用笔的轻重缓急,线条的粗细刚柔,物体的虚实隐现,这一切都在那一只毛笔之下魔术般地出现。”古人只有中锋和侧锋两种笔法,变化是有限的,侧锋作皴且易凝滞,傅抱石创造性地把笔锋散开,实际上等于无数中锋。破笔散锋往上提的时候是无数中锋,往下压的时候便是无数中锋与侧锋兼而有之。

在壬午画展后,他又创作了《潇潇暮雨》、《万竿烟雨》、《听瀑图》、《山水》等,都是中国画中的传世佳构。他的山水画和传统的山水不同,注意到自然界不同季节、不同气候的变化,春、夏、秋、冬,晴、雨、风、雪,晨、昏、午、夜的区別都十分鲜明。画面上山岚烟云生动再现,让读者体味到蓬勃旺盛、生机盎然的原生态的自然景象,以及画家本人充分燃烧的生命状态。在20世纪的山水画大家中,把强烈的个人感情、人生观与宇宙观融入山水画的构思里,应该说傅抱石是最突出的一人。独特的“抱石皴”使傅抱石的山水画别具一格,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审美感受和经验,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

常任侠先生对于傅抱石的山水、人物画独具慧眼,1999年9月出版的《战云纪事》,是他在抗战时期的日记,记录了时代风云和当时的真实生活,内中就有许多关于傅抱石的记录。如他在1942年7月05日这一天就有这样的感受:“下午访傅抱石,并晤陈之佛、宋步云等,观画多幅。抱石人物画,艺术独到,近作尤精彩。”1945年11月9日亦有同样的称赞:“上午赴江苏同乡会看傅抱石画展,在现代中国文入画中,抱石颇有独到,与张大干可称二杰。”P78-81

序言

小引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傅抱石无疑是开宗立派的伟大画家之一。他以杰出的绘画实践,冲破数百年来的墨守成规,为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他的创作,山水画和人物画并重,尤其是山水画,自成体系,创造了被后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皴法——“抱石皴”。这是他对中国画技法的杰出贡献。

随着时间的延伸,傅抱石绘画作品显示出越来越强的艺术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傅抱石的作品早在20世纪40年代便开始进入流通领域,20世纪80年代后进人海外拍卖市场。1996年在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丽人行》人物画手卷以1078万元人民币成交,创当时近现代中国字画交易新高;2003年在“中贸圣佳”秋季拍卖会上,《毛泽东八开诗词画意册页》以1980万元成交,中央电视台史无前例地对当时极为热烈的竞拍场面进行了直播,让广大观众得以一见这件八开册页的原作风貌;2004年在北京“瀚海”秋拍会上,《茅山雄姿》以2090万元成交,继续保持了其作品在近现代书画市场上的领涨势头;2006年7月29日在北京“嘉信”艺术品拍卖会上,《雨花台颂》以4620万元成交,创下单幅国画拍卖最高记录。

艺术品在市场上的价位因素很多,市场画价也不是艺术品的艺术成就高低的惟一评判标准,但能几十年保持不衰,经受住历史选择、地缘取舍、中西比较、社会检验、读者挑剔和艺术评判,始终具有鲜活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却不能不是一个量化的特别标准,一个无可争议的重要标准。

“傅抱石”三个字,已成为中国画的某种象征,他的影响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会越来越大。早在1947年,《中国美术年鉴》就敏锐地注意到他的创作活动:“于传统与革新之中独具建树,是故趣味新颖而风格高古。其作品结构雄奇,意境深邃,线条飘逸而挺秀,设色浓毅而瑰丽,用墨浑润,用笔苍劲。写人物表情入神,呼之欲出,写山水变化万千,穷宇宙造化之极,实开我国绘画之新纪元。”瑞士当代著名画家汉斯·埃尔尼说,他的作品是“东方艺术源流的精华”。

傅抱石的个体生命不长,六十一个春秋,与齐白石的94岁、张大千的84岁、黄宾虹的90岁、林风眠的91岁相比,只能算是中年夭折,他去世的年龄,是齐白石和黄宾虹还没有成功的年龄。如果天假其年,他肯定会有更大的成就!他在短暂的61年生涯中,据不完全统计,约创作了3000幅绘画作品、2000多方篆刻印章和150余篇(本)学术著作,240余万字。

这不能不是个奇迹。这些数字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有200多万字的作品,就相当不错了,对于一位画家,能有3000多幅画作,也可算是一个勤快的画家了;而2000多方印章,对于从事篆刻艺术的,更是了不起的业绩。而这些成就都集中在傅先生个人一身,就不能不让人为之惊叹。

他21岁时写作了《国画源流述概》,25岁写就《中国绘画变迁史纲》,并随后出版。黄苗子先生就曾这样说:“大家都公认,在我国历史上,画家而有丰富的美术著作留传于世的,应以近代的黄宾虹为首屈一指,而后来居上的傅抱石更是大大地超过了他。傅抱石的著作和译述,30年代以来,就深受读者重视。其中如《中国绘画理论》、《中国美术年表》、《中国的绘画》、《中国的人物画和山水画》和《唐宋之绘画》(译自日本金原省吾原著)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

因此,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和文化贡献的基础上来认识傅抱石,就会更加凸显他的成就和不同凡响,以及他本人的勤奋和努力。

后记

2005年12月8日曾有一次西湖之行,在里西湖畔的东方饭店,会晤到此公干的傅二石先生。几个小时前,我的朋友左亚琳向我提及西泠印社出版社正在出一套我国近现代画家的丛书,对此,我问及有无傅抱石的出版计划。当得知我乐意承担此书的写作任务,左亚琳便热心关注此事,并当即与我同访傅二石。二石先生为其父的工作可谓尽心竭力,十分高兴,表示可向我提供所需的有关资料。

我之所以对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傅抱石一书有热情。一方面是缘于我对傅先生的崇敬;另一方面,我知道傅先生曾被推举为西泠印社副社长,同时傅抱石的艺术之路是从篆刻起步的,是位艺术功力深厚的金石篆刻家,因此由西泠印社出版社来出版傅抱石的一本传记,无疑最为恰当。

关于西泠印社,傅抱石在]963年10月敬绘了一幅《印人齐白石像》,在画上题了一个长跋。现录于下:

“吾国印学历史悠久,孕育至富。元明之际,刀与石遇,于是专精篆学者多能执刀。或主秀婉,或主猛利,印人纷起,派别滋分。降及近代,西泠印社遂为全国之中心。远自丁、蒋、奚、黄,近至大师仓石吴氏,诸家高踪,不胫而走天下。今日言印而曰不受西泠影响者,吾不信也。湘潭齐白石,诗印书画,四绝俱擅,然揆诸篆刻,壮年即自龙泓入手,继得辦香缶庐,及其大成排异纵横,盖又非丁、吴所可限。余以为此正善于学古,而能驱古为今用者矣。解放后之十四年适值印社六十周岁,仰承党和政府之重视暨有关各方之支持,将集全国印人举纪念会于杭州,甚盛事也。行见印学之发扬光大,将开拓辉煌灿烂之一页,因不揣谫陋,率奉此帧,藉申敬意,并乞高评。一九六三年十月十八日,傅抱石并记。”

于此可知,西泠印社在傅抱石心中的地位。

西泠印社出版社在夏末秋初之际给我寄来了合同,因为手头有一本书的写作任务正近尾声,因此初冬时节才得以开笔,好在材料比较熟悉,虽然中间有搬家等琐事,陆续写作了两个多月。写作基本完成时,南京博物院隆重举办了“傅抱石遗物捐赠”仪式,傅抱石的子女将父亲的印章7、枚和全部手泽遗稿无偿捐赠给了南京博物院,社会各界好评如潮。这是抱石家属第三次向“南博”的捐赠,抱石先生在天之灵当开颜一笑。

写作《傅抱石》的过程是认真学习傅抱石精神的过程,谨再次向这位艺术大师致以深深的敬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44:14